林丹紅
基于文本深層解讀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主問題設計
林丹紅
【摘要】深入、到位、準確的文本解讀是閱讀教學的起點,也是有效設計主問題的基礎。本文結合實例,探討了主問題設計在英語文本閱讀教學中的作用,指出主問題設計要以文本解讀為前提,遵循從啟發(fā)性、整體性以及文本體裁三個方面設計“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主問題,從而帶動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文本解讀;主問題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教育部2003)指出:高中英語課程應強調(diào)在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上,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注重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進一步拓寬國際視野,形成健全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應對文本進行深層次解讀,設計深層問題,幫助學生建立文本信息、語言、情感、態(tài)度等各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挖掘文章蘊含的價值,讓學生體驗閱讀過程,發(fā)揮學生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然而,在英語文本閱讀教學中,教師的問題設計并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設計的問題過多
從上課開始到下課,好像學生的知識、能力是問出來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滿堂問”。教師備課,只注重備問題,往往不注重備教法。走進課堂,問題就如連珠炮彈似地砸向?qū)W生,學生只有招架之力,絕無“讀書”之時,一節(jié)課都在忙著找答案。
(二)教師設計的問題過細
問題往往涉及文本表層信息,學生在文本中就可輕而易舉地找到,不需要太多理解與分析,有些甚至根本不需要閱讀文本。一些過細、過淺、過濫的問題,使教學過程平淡無味,不能激發(fā)學生進行思考。
(三)問題缺乏層次性與針對性
有些問題只需要學生回答“Yes”或“No”、“True”或“False”;有些問題未能準確把握文本的教學重難點;有些問題則脫離學生的實際水平,超出他們的認知能力。這樣的問題教學方式讓課堂索然無味,長此以往,不僅達不到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目的,反而會減弱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逐漸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
筆者認為,文本閱讀教學中的問題不應過多、過細、過碎、過濫,應抓住文章主線,注重主問題的設計,做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充分激發(fā)學生思考,從而逐漸形成閱讀思維,提升閱讀能力。
(一)主問題的定義
主問題是指閱讀教學中從教學內(nèi)容整體的角度或?qū)W生的整體參與性上引發(fā)思考、討論、理解、探究的“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重要問題(晏暉2009)。主問題是閱讀教學中有質(zhì)量的課堂教學問題,是深層次課堂活動的引爆點、牽引機和粘合劑,在教學中顯現(xiàn)著“以一當十”的力量(余映潮2004)??梢哉f,主問題就是閱讀教學中有質(zhì)量的、立意高遠的課堂教學問題,它的設計著眼于整體帶動對課文的理解品讀,著眼于引導學生長時間的、深層次的課堂學習活動,每一次提問都能形成和支撐課堂上一個較長時間的教學活動“板塊”,在教學中具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
(二)主問題的作用
1.主問題閱讀教學能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明確文章脈絡,抓住文章主線,培養(yǎng)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能力。
“主問題由表及里,抓住本質(zhì),可以提升思維的高度;主問題由淺入深,逐次遞進,可以挖掘思維的深度”(王梅紅2010)。中學生在一節(jié)課中注意力的集中時間是有限的,而精煉靈活、深入本質(zhì)的主問題,能使教學線條明朗,教學過程簡明,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學重難點上,從而深入文本的理解,得以提升其閱讀理解能力。
2.主問題閱讀教學有利于形成教學互動,形成有清晰層次的課堂教學結構,創(chuàng)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主問題閱讀教學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課堂反饋,調(diào)整教學方案,適應學情,其靈活性大大勝于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學生的閱讀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從形式入手理解內(nèi)容,從內(nèi)容與形式的結合上進一步理解深化的循環(huán)往復的消化吸收過程,讓學生抓住文章中內(nèi)在的、本質(zhì)的、規(guī)律的東西,有步驟、有層次地引導學生掌握閱讀學習的方法?!爸鲉栴}”的設計,恰似一個“連環(huán)套”,引導學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思考問題,達到教學目的。
(一)主問題應注重啟發(fā)性,忌直貴曲
教師在設計主問題時應把握趣味性和啟發(fā)性原則。如果教師設計的問題過于淺顯或過于簡單,學生無需動腦就能輕易回答出來,實際上,學生只停留在文本的淺層次理解,學生的思維也只是停留在低級、單一的水平,不利于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發(fā)展和閱讀能力的提升。因此,我們設計問題時,應該在學生現(xiàn)有邏輯思維的前提下,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語言教學特點,轉換角度,凡問必曲,注意淺層次問題和深層次問題的合理搭配。這樣既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又能啟發(fā)學生對閱讀文本的思考,從而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信息。
如人教版必修三Unit 1 Festivalsand Celebrations主要涉及不同國家的幾個節(jié)日,以及這些節(jié)日的特點,反映出不同國家文化間的異同點。因此,我們可以設計下列主問題:
Q1:What festivals are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Q2:What are these festivals about?
Q3:Compare the festivals of the dead in Mexico, Japan and China. What do these festivals have in common?
Q4:Why should we celebrate festivals in our daily life?
前兩個問題涉及信息的表面理解,只需要學生了解文中所提到的四個節(jié)日以及所慶祝的內(nèi)容即可。屬于淺層次問題,但卻有帶動全局的理解,抓住了全文的脈絡。而后兩個問題則需要學生開動腦筋,思考并比較分析,從而更好地理解節(jié)日不僅是文化的反映,不同節(jié)日間其實有共通的地方。每個學生的思維會隨著課堂的節(jié)奏而活躍起來,根據(jù)每個人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對于節(jié)日不同的認識,每個答案都會不盡相同。
(二)主問題應把握整體性原則,忌多而雜
整體性原則在實踐上是基于人的認識的全過程,在理論上則是源于系統(tǒng)論對事物的整體認識的原理,閱讀也是如此,正確的閱讀應著眼于文章的整體,我們對文章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特點的把握也應該是從對文章整體的感受、認識和判斷中獲得的。學生只有從整體上把握了文章,才能很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因此,主問題設計必須是基于文章整體內(nèi)容上的高度概括和濃縮,應能引領整篇文章的閱讀。教師在設計主問題時,若無法抓住文章的主線,那么提出的問題勢必多而雜。因此,在設計主問題時,應深入解讀文本,對文本進行整合和重組,從中提煉出對文本內(nèi)容和教學過程具有牽引力的主問題。
以Module 6 Unit 4 The Earth is Becoming W armer——ButdoesitMatter?為例,本篇閱讀文本主要是基于全球變暖這一事實,從導致原因和科學家對此的態(tài)度兩個方面進行探討。因此,在進行文本主問題設計時,應注重抓住這兩個方面,設計問題如下:
Q1:What questions did the writer rais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assage?
—“How has this come about and does it matter? (cause/attitude)”
Q2:What is the cause of global warming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Q3:What attitudes do scientists hold towards this phenomenon?
Q4:If this phenomenon continues,what will happen to us?
第一個問題的提出直入文章涉及的兩個主要方面,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學生一下子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線。第二、第三兩個問題則通過對數(shù)據(jù)、引語以及圖表等信息的解讀與分析歸納,得出全球變暖是人為因素導致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過多引起,而對于這一現(xiàn)象的態(tài)度,通過對比分析,學生也較輕易地理解對待同一問題科學家態(tài)度也會不盡相同。最后一個問題是基于作者留給我們的“Are the risks too great?”以及前面科學家態(tài)度比較后需要學生去猜想、去思考的,具有啟發(fā)性,也能引起學生較深層次的思考。
通過對文章標題和首段話題的把握,學生清晰地了解了文章的脈絡,并完成了對信息從尋找到比較分析歸納的過程。而最后一個問題,既是對文章的進一步延伸,也是一種升華,讓學生了解到全球變暖人人有責以及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三)主問題應該因“體”設計,忌一概而論
因“體”設計,既是按照文本的體裁特點來設計主問題?!敖處熆梢越Y合文章體裁,從時間順序、地點流程、情節(jié)發(fā)展、內(nèi)容結構等角度對文本主線進行提煉”(梁美珍等2013)。從研究文章體裁出發(fā),我們可以將文本分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新聞報道、小說、劇本等。而任何體裁的文本都有其內(nèi)在的邏輯與層次體系以及敘事方式,把握了這一關系,就可以弄清文本脈絡,準確理解文本的深層含義。如議論文是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tài)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安排論證結構。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解說事物、闡明事理而給人知識的文章體裁。它通過揭示概念來說明事物特征、本質(zhì)及其規(guī)律性。說明文常用的結構形式是總分或總分總結構,語言相對客觀。這兩類文體的共同特點在于往往開門見山地提出文章的主題,因此,在設計主問題時,只要抓住主題,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相對于這兩類文體,記敘文的結構特點難以馬上把握,因為它往往是以敘述表達方式為主,以寫人物的經(jīng)歷和事物發(fā)展變化為主要內(nèi)容的一種文體。另外,由于涉及到太多的細節(jié)性故事情節(jié),在設計主問題時往往會遇到很大障礙。但只要抓住記敘文的四要素和人物經(jīng)歷及情感線索,就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主問題。
因此,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的體裁,把握文本的體裁結構、篇章模式和篇章類型,分析作者謀篇布局的特點,就能把握住不同文本的不同的“切入點”,從而設定相應的主問題閱讀教學模式。
以Module 3 Unit 3 A Million Pound Bank Note(Act1 Scene3)為例,本幕是故事的開始,以兩兄弟的bet為主線,了解故事背景。圍繞主人公Henry的經(jīng)歷以及情感的變化,故事介紹了Henry為什么到倫敦以及怎樣得到了百萬英鎊,從中反應了Henry得到百萬英鎊前后的情感變化——從絕望迷茫到獲得希望。因為此文本是戲劇場景,以對話為主,因此,只有抓住戲劇的特點,從旁白中了解故事的發(fā)生背景,從對話中感知人物情感變化和性格特點,本節(jié)課才算是進入正軌。我在教學設計中抓住兩個變化(經(jīng)歷和情感),設計了如下主問題:
Q1:What is the bet about?
Q2:What happened to Henry before and after in London
Q3:How did he feel before being called by the two brothers? what about his feelings after giving the letter with money?
Q4:Is Henry the right person for their bet? why do you think so?
通過第一個問題的設問,我們知道了故事發(fā)生的主線都是圍繞著打賭bet而展開,也就不難明白身無分文流浪在倫敦的Henry為什么會成為兩兄弟打賭的對象。而第二個問題的設問主要是圍繞發(fā)生在Henry身上的故事,了解男主人公所處的境地,從而為更好地了解主人公內(nèi)心情感的變化做好鋪墊。第三個問題是基于對于這一幕故事的了解,從中感受Henry內(nèi)心的情感變化——從饑餓無助到獲得一絲希望。而最后一個問題是在我們解開了所有的故事謎底后,回繞到bet打賭這一主線,進入主人公心理和了解主人公性格特征的關鍵問題,從而更好地了解劇本百萬英鎊試圖要表達的主題——錢并非萬能。
可以說,此劇本設計的主問題既很好地抓住了劇本的主線,又抓住了劇本的文體特點——從旁白了解故事背景,從對話中獲得故事情節(jié)、感知人物情感變化和性格特征。
閱讀材料是一個整體,在文本閱讀教學時應強調(diào)整體性,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特征,充分發(fā)揮學生在文本閱讀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要教師在設計主問題時,能根據(jù)學生的學情和認知規(guī)律把握住不同文本的體裁特點,從啟發(fā)性和整體性原則出發(fā),設計出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可以挖掘思維深度的“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主問題,并且適時地給予學生必要的閱讀指導,必定能加強學生在閱讀中對于不同文本的駕馭能力,從而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并最終達到閱讀能力提升的目標。
引用文獻
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梁美珍,黃海麗,於晨,陳一軍.2013.英語閱讀課教學中的問題設計:評判性閱讀視角[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王梅紅.2010.英語閱讀教學要有效設計主問題[J].現(xiàn)代教育科學:教學研究,(10):137.
晏暉.2009.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主問題設計[J].教育導刊,(8):41-43.
余映潮.2004.說說主問題的設計[J].中學語文教學,(7):10-11.
作者信息:317000,浙江臨海,浙江省臺州中學bluesea-lin@163.com
bluesea-l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