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玉玲
(江蘇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學中思想道德與法律教育的融合
蔣玉玲
(江蘇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思想道德與法律在調節(jié)人們行為、協(xié)調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秩序時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時代背景下,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學中應該對兩部分內容進行建設性整合,將法治教育嵌入思想道德部分的理想、人生與愛國等主題,實現(xiàn)思想道德與法律的融合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教育;課程改革;融合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學目標定位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自我修養(yǎng),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教學中,法律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應該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不能偏廢任何一部分。2015版教材減掉了具體法律知識部分,更加注重法律意識、理念、觀念的培養(yǎng),內容與時俱進,體系也更趨合理。法律部分三章內容知識容量大、學習難度遠遠超過思想道德部分。但教材將思想道德部分放在前面,且所涉篇幅較多,容易讓人產(chǎn)生思想道德部分為主、法律基礎部分為輔的錯覺,讓學生認為法律部分不重要,這與全面依法治國方略的推進是格格不入的。事實上,通過課堂調查發(fā)現(xiàn),70%的同學對法律部分更感興趣,但同時80%以上的同學表示法律部分更難,無法自學。為滿足學生的需求,順應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時代要求,避免兩部分脫節(jié)的現(xiàn)象,我們可以在教學中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教材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時適度打破教材體系,探索思想道德教育與法律教育的融合。
2014年五四青年節(jié),習近平總書記將青年時期的價值觀養(yǎng)成比喻成“穿衣服扣扣子”,指出“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道德觀和法治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道德要求還是法律規(guī)范,最終發(fā)揮作用需要訴諸內心對于社會規(guī)范的敬畏。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修養(yǎng)之道的關鍵在于對行為的合德合法的邊界有清醒的認識,并能把握自我,心向往之,行而成善。
(一)思想道德與法律的聯(lián)系
法律與思想道德的問題是一個橫貫中西、穿越古今的主題,它不僅活在歷史和傳統(tǒng)中,而且也是我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調節(jié)人們行為、協(xié)調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雖然兩者在調節(jié)領域、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但由于它們建立和服務于共同的經(jīng)濟基礎,故在調節(jié)社會關系時存在緊密聯(lián)系。美國著名法學家霍姆斯曾說過:法律是我們道德生活的見證和外在積淀,它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的道德發(fā)展史。
一般地說,思想道德與法律對社會關系穩(wěn)定和諧而言,就像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道德感化人、引導人,倡導真善美;法律規(guī)范人、約束人,懲惡揚善?;笇捲凇尔}鐵論》中說,“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殺人而不能使人仁?!狈赡軌驊土P人的外部行為,使人不敢做違法的事,但法律不能做到使人內心不再違法;道德則正是依靠人的良知和社會輿論的力量,使人具有善良意志而不愿違法。這就是孔子所說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由于法律和道德的最終目的都是棄惡揚善,追求人的自由與保障人的自由。所以道德義務與法律義務在本質上應當是一致的。
離開警察、軍隊、法庭、監(jiān)獄等國家強制力的保障,法律就像沒有牙齒的老虎,缺乏威懾力而失去權威。然而,法律的運行也不能單靠國家強制,一個只靠武力使人們服從其法律的政府,必然迅速毀滅。生活中,很多人服從法律主要不是基于強制力制裁的威懾,而是基于法律本身隱含的公平正義等價值追求和帶來的歸屬感等因素。事實上,有些人根本沒有學過或接觸過法律,不知道法律的具體規(guī)定是什么,也能做到從不做違法犯罪的事,是因為他們遵循的是內心的道德良知。無論是道德還是法律,都是所謂的“規(guī)矩”。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當兩者同時規(guī)范我們的行為時,道德的要求比法律高,因此,當人們按照道德的要求行事時,能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具有良好道德素養(yǎng)的公民已經(jīng)把守法作為道德要求的一部分,不需要外在的約束就能夠將道德的自律與法律的他律相結合。另外,近年來頻頻見諸報端的扶老人被訛詐的事件說明,僅僅依靠人的良心發(fā)現(xiàn)和道德自覺是遠遠不夠的,的確需要法律的規(guī)制。在道德不能發(fā)揮作用之處,正是法律發(fā)揮效用之地。道德風尚的樹立除了依靠道德自身之外,還需要借助法律的強制為其“保駕護航”。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明確規(guī)定:努力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加強社會主義法制,是公民道德建設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保證。
(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時代背景
2014年10月13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歷史上的國家治理進行集體學習時指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把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他律和自律緊密結合起來,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逼鋵崳瑥氖澜绶秶?,在建設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各國都需借助道德、宗教、社會習慣等社會軟性資源的配合。凡是社會治理比較成功的國家,都堅持把法治作為治國的基本方略,同時注重發(fā)揮道德對人們行為的調節(jié)作用。法律秩序的建構與形成實際上是社會成員道德秩序重構的過程。法律調整人的外部行為,而道德規(guī)范人的內心活動。當人們心中缺乏道德律令時,就會無法無天,肆意妄為,法律在其心目中也沒有任何威嚴可言。我們是無法把一個缺乏道德信仰的社會建成法治社會的。正如盧梭所說:“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
思想道德教育與法律教育相融合是在尊重教材,充分認識到思想道德修養(yǎng)部分和法律基礎部分在知識特性方面的差異的基礎上的適度整合,而不是將教材全盤打亂之后的重新編排。事實上,要求所有的章節(jié)和內容都做到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融合也是不現(xiàn)實的。實踐中,我們通過概念的勾連、知識的貫通和價值觀的統(tǒng)一塑造來完成“德”與“法”的融合教育,實現(xiàn)規(guī)范指引、理論奠基和理念啟發(fā)的教學目標。
(一)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
這一內容筆者在緒論第二節(jié)講,從課程設置的時代背景、目的和意義的角度分析。教學中用了案例對比教學法,通過對古代中國“親親相隱”這一基本制度、《孟子·盡心上》上記載的孟子與弟子桃應之間關于孝道與法律之間如何抉擇的對話以及“蘇格拉底之死”的介紹,告訴學生在儒家思想中道德倫理的至上地位。法律和孝道發(fā)生沖突時,儒家選擇犧牲法律價值而成全孝的道德價值,蘇格拉底的觀點與之截然相反。儒家主張“親親相隱”、“竊負而逃”,而蘇格拉底則選擇寧死不逃,以身護法、殉法。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以道德為先的儒家思想往往是以犧牲法律、忽視法律程序為代價的。這種忽視程序價值的文化傳統(tǒng),是法治建設之大忌。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偉大征程中,在傳統(tǒng)上崇尚德治,文化基因里缺乏法治、民主和權力制約意識的中國推行法治,必然會面臨更多的難題和嚴峻挑戰(zhàn),也更加任重而道遠。我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法治理性的公民:不因法治尚待完善而動搖法治信仰,能夠明白法治是一個不斷完善的歷程,看到我國法治建設的巨大成就,用法治思維來認識人生及社會,并安身立命。
(二)思想道德與法律在社會實踐中的融合
思想道德和法律的一大共同特征是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任何社會倡導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最終都必須以某種方式落實在人們的行為中。法律通過對思想道德基本原則的確認以及為思想道德建設提供強制力保障的方式來助力社會核心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實現(xiàn)。思想道德與法律的聯(lián)系是緒論第二節(jié)的重點,教學中,筆者通過對“拾金不昧”與“不當?shù)美?、“見義勇為”與“無因管理”“正當防衛(wèi)”等概念的勾連以及繼承法第12條關于喪偶兒媳和女婿對公婆和岳父母遺產(chǎn)繼承權規(guī)定的講解,讓學生明白道德為法律提供評價標準和有益補充,法律守護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道德和法律相為補充、互為表里、相得益彰。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實現(xiàn)學生理念的提升,即讓他們成為美德的守護者、傳播者和法治的建設者、實踐者。
(三)道德與法律沖突下的法律權威
通過對云南昆明醫(yī)生盧新華醫(yī)德高尚鮮血案、重慶武隆食用5只火雞被判刑案以及德國小兒科醫(yī)生無證救人案的介紹,告訴學生:道德和法律不總是和諧的,兩者也會基于評價標準、調整范圍等方面的不同而發(fā)生沖突。面對兩者的沖突,雖然我們在感情上可能傾向于道德,但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更應當尊重法律,這有利于法治思維的養(yǎng)成。法律上的評價不一定合乎道德,但是法律就是法律,法院的判決一旦發(fā)生法律效力,就必須得到執(zhí)行,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當我們遇到道德和法律發(fā)生沖突時,應當選擇的原則是:第一,尊重法律,哪怕是不善的法律;第二,以正確的道德觀批判現(xiàn)實的法律,使其完善,就是“嚴格的服從,自由的批判”。第三,尊重法官的判決,即使法官的判決不符合情理道德,只要判決發(fā)生法律效力,就應當遵守。
(四)道德與法律框架下的人生與人生價值
法律與道德,構筑人生骨架的基本維度,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經(jīng)緯。從外部的視角來看,道德與法律是規(guī)范生活及生命樣式的社會規(guī)范;從內部視角來看,道德與法律本身就是人的生活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無論是道德還是法律,都是要求我們做什么還是不做什么,以及我們將如何做,這實際上是關系著“我們應當如何生活”以及如何過一種有節(jié)制的生活的根本人生問題。在此主要就法律嵌入思想道德修養(yǎng)部分進行探討。
1.在法治信仰中實現(xiàn)夢想。當前,“中國夢”成為一個民族的夢想被暢想,它不只是國家民族復興的夢,也是個體對未來美好愿景的期望。法治夢是中國夢的一部分:在法治社會里,我們能夠預期自己的未來,享有平等參與競爭的機會,通過不懈努力實現(xiàn)人生目標,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說就是人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在教材第一章關于“如何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的講解中,結合當今社會的“官二代”“富二代”“貧二代”現(xiàn)象,通過對題為《我奮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文章所反映的社會現(xiàn)實的分析以及對題為《你的背景是這個時代》的網(wǎng)文對我們所處的法治時代主題的闡釋,讓學生明白:打破權力與金錢制造的“玻璃天花板”,只能靠法治。只有切實保障憲法賦予公民的各項平等權的實現(xiàn),才能讓奮斗的社會環(huán)境更加公平與公正,才能給予底層社會的公民特別是青年更多上升的空間,避免社會結構的“板結化”。法治社會里,法律是夢想的守護神,同時法治也應該成為人們的信仰、價值觀和基本生活方式。
2.在法律框架下理性愛國。愛國行為的表達源自民眾最素樸的的情感。近年來,隨著日本購買釣魚島、修改安保法和政界頻繁參拜靖國神社等挑釁行為的發(fā)生,中日關系屢屢遭遇重創(chuàng)。全國各地民眾為表達強烈的憤慨,用多種形式對日本的野蠻行徑進行抗議。教學中,就一些城市發(fā)生的砸車毀店事件,結合《民法》、《刑法》關于人身財產(chǎn)權保護的規(guī)定和《憲法》關于公民權利義務中有關愛國行為的規(guī)定分析這些行為的違法性。引導大家學習《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等相關國際法的知識,讓他們明白,法治的精神適用于每個公民,每一個公民都應該知道自己行為的邊界,愛國不可為所欲為,更不能隨心所欲,任何人都無權以愛國之名侵犯他人的人身和財產(chǎn)權益。
3.在法治的庇佑下幸福生活。婚姻生活的幸福是人生幸福的基礎。法治通過帶給人們安全感和確定感來護航我們的幸福生活。2015版教材改變前幾版將社會、家庭、職場三大領域道德與法律融合成一章的做法之后,沒有專門章節(jié)就家庭領域的法律問題進行分析,老師可以將此內容在第八章講,也可以用專題教學的方式講解婚姻法。實踐中,筆者主要通過四個典型案例進行教學:教學不僅僅停留在對婚姻法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領會法律精神,培養(yǎng)他們在婚姻中的平等意識,提升其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其做自尊獨立的人。通過揚州一女大學生網(wǎng)戀遭遇“艷照門”而被逼閃婚后提出的婚姻無效之訴,講解結婚的法律要件,引導學生學會自尊、自愛、自重;通過對徐州豐縣女孩與男友的戀愛糾紛,介紹戀愛中債權債務的處理和結婚承諾書(愛情保證書)的法律效力問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和婚姻觀;通過發(fā)生在2011年8月的江蘇南京的朱女士與高先生之間的離婚案,介紹婚姻法司法解釋(三)關于房產(chǎn)歸屬的規(guī)定,引導學生樹立在婚姻中的平等意識;通過一大齡女白領懷孕后為升職而瞞著丈夫流產(chǎn)引發(fā)的訴訟案,介紹我國法律是如何平衡男女雙方生育權的,引導學生思考法律條文背后的法治精神。
[1]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05(01).
[2]趙煒.遠見幸福:實踐視域中的課程理解[M].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13:215.
[3](美)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霍姆斯讀本:論文與公共演講選集[M].劉思達,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14.
[4](美)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156.
[5]范進學.法律與道德——社會秩序的規(guī)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58-69.
[6]王鐘的.在法治信仰中實現(xiàn)夢想[N].中國青年報,2014-11-27 (01).
G641
A
1673-0046(2015)12-0090-03
江蘇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2015年校級教研課題“解構與整合:新教材體系下《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學中思想道德與法律教育融合研究”(編號:ES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