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小燕
(東莞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東莞523808)
大學文學名著實用性欣賞教學探析
路小燕
(東莞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東莞523808)
在文學名著日益式微的大學里,該如何引導學生閱讀名著、傳承文化是值得認真探索的課題。本文立足于發(fā)掘名著實用性欣賞價值的角度,探索與學生一起讀名著發(fā)現(xiàn)價值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改革名著欣賞課程的教學方法。
文學名著;實用性;欣賞;講述
“經典作品是什么?它們是人類思想的最崇高的記錄。它們是唯一預言的、不朽的作品”(梭羅語)作為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文學名著在今天卻普遍受到了大學生的“冷遇”。在大學校園里,完整讀過《紅樓夢》的學生寥寥無幾。他們對古典名著的一知半解大多來自幼時的故事和影視劇,甚至是游戲中的人物記憶,對外國名著更是知之甚少。一方面名著產生和適應的時代早已遠去,現(xiàn)在的學生以讀不懂和沒有時間為理由遠離名著;另一方面,來自網絡等多樣的現(xiàn)代資訊給大學生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選擇平臺,多方位選擇、輕松觀賞和好奇刺激對學生的誘惑力更大。在書店里,名著被束之高閣,鮮有問津,大學圖書館里名著的借閱率遠遠比不上“快餐文化”時尚文化書籍雜志。盡管網上也有名著可以免費閱讀,但是吸引乏力。文學名著就像蒙上塵埃的文化瑰寶被遺忘在五光十色的喧囂聲里。與此同時,大學生由于不重視人文教育落下的文化素養(yǎng)嚴重缺乏是不容置疑的現(xiàn)狀。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審美品味低俗、自我獨尊、不懂感恩與回報、盲目崇拜偶像、不會包容、缺少堅韌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品質等,都成了當代很多大學生的負面精神標簽。缺少了文化內涵,大學培養(yǎng)出來的無異于只懂專業(yè)技能或只會賺錢糊口的社會機器。除了自我精神的完善,作為時代驕子的大學生還肩負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不能忘記。精神沙化比土地沙化更可怕,接納文學名著并繼承和發(fā)展下去,使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不會在他們手里“斷流”成了大學人文教育迫在眉睫的拯救工程。讓大學生接受名著,閱讀名著,消化營養(yǎng)內存于品質是一個讓教育者值得認真思考和研究的課題。不重視時代背景的變化和當代學生的需求,一味指責“一代不如一代”是不負責任的推脫。名著的閱讀要緊扣時代脈搏,在文化需求的環(huán)境下挖掘文學名著的現(xiàn)代意義才能使之開花結果。脫離生活需要一味空談,只能被學生厭棄。因此,大學有足夠的理由改進名著教育的方法,讓學生接受名著熏陶,提高人文素養(yǎng),傳承文化精華。
文學名著之所以流傳千年百年,是以其優(yōu)秀內涵作為價值。“人當然作為求職而讀書,為了求得理想和感性上的滿足而讀書。但不應忽視,書除了傳播文化外,它本身也是一種文化,有多方面的文化內涵。書的歷史反映著、輻射著民族和人類的文化全觀?!保ê螡M子語)因此,只有將名著欣賞與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需要緊密結合,挖掘名著精髓與當代文化對應的結合點,尋找其對大學生需求的交叉點,古為今用,講出特色,文學名著才會在大學校園里成為常開不敗之花。“所謂好書是有所期待而打開,有所收益而合上的書”(A·奧爾科特語)。不能一味因循守舊,一成不變地講名著。營養(yǎng)再好的食品只有做出美味的口感和漂亮的品相才會找到市場。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近年來也進行了一些實用性欣賞的探索,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名著講授要淺顯易懂,有時代特點,使學生輕松學習。
在日趨緊張的生活節(jié)奏下,大學生對名著的排斥始于對其深奧思想意義的探索。相對于枯燥的專業(yè)學習,他們更希望文學名著能讓自己感到輕松,而不是一如既往的難懂和沉重。隔著時代的距離,想要現(xiàn)在的學生如饑似渴地一頭扎進名著的海洋里暢游,那是教師和家長一廂情愿的奢望。畢竟現(xiàn)在的孩子面臨多重選擇及閱讀的途徑,牛不喝水強按頭,生硬的要求會招致他們的逆反心態(tài),一開始就因為畏難而拒絕學習。所以,易淺不宜深,通俗易懂、增強趣味性不失為吸引學生的方法之一。特別是面對大多數(shù)非文學專業(yè)的理工科學生及高職學生,較低的閱讀門檻不會使他們望而生畏,逃之夭夭。生動活潑的內容既能調節(jié)專業(yè)的枯燥,又能了解文學名著,陶冶性情,起到一舉數(shù)得的效果,這一點和名著改編成影視劇的作用是相同的。四大古典名著中《西游記》影響范圍較廣,內容廣為人知,和輕松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在忠實原著的的基礎上符合時代特征的改變角度大有關系。試想如果只注重思想性、學術性分析講解,學生肯定會被嚇跑。蔣勛先生講解《紅樓夢》能深入淺出,時時從聽講人的現(xiàn)實需要出發(fā),他的課不光受到大學生的歡迎,也受到像林青霞等文藝人士的追捧,甚至向往名著的家庭婦女都能四年如一日地堅持聽講。各個層次的人士都能找到契合的角度,這才是講活名著的巧妙角度,對名著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貢獻。
其次,抽取文學名著實用價值點,配合學生的欣賞需求。
西方哲學家康德說過,教育無非兩類,或自然性的,或實踐性的。前者為人與動物共有,即養(yǎng)育;后者則著眼于“把人塑造成生活中的自由行動者的教育”,“這是一種導向人格性的教育,是自由行動者的教育?!蹦繕思榷?,“歸屬于實踐教育的內容有:1)技能,2)世故,3)道德性?!边^去在名著欣賞時,過分追求精神層面的審美,把名著架在需仰視的美學高空,輕視實用價值的探索,不接地氣的做法和現(xiàn)在學生凡事追求實用價值相違背,失去了生存的空間。從客觀上講,對文學名著的欣賞可以是全方位的,也可以從中選擇一個適合大學生吸收的方面來講授。選擇一個既適應時代特點又能吸引學生興趣的角度就顯得尤為重要,無論是易中天的品三國還是于丹講《論語》都說明了這一點。在對于以古典名著為代表的名著欣賞教學方面,立足于實用性尋找閱讀點是吸引學生的重要方法。如把《紅樓夢》講解的著眼點放在職場文化探索和人際交往的角度欣賞人物語言和性格特點,將《西游記》、《三國演義》的講解和團隊合作、領導藝術、策劃能力、創(chuàng)業(yè)奮斗等角度去分析,從愛情主題欣賞中外經典詩歌、小說,都是不錯的學習角度。在《紅樓夢》語言及人際交往藝術欣賞課上,王熙鳳、薛寶釵、賈探春等人跳出了愛情角色,成了大觀園職場中的白領麗人,管理能力超群出眾,在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中如魚得水,高智商高情商受人追捧;草根達人劉姥姥勇闖賈府,在絕境中求生存,豁達知感恩的性格同樣受到大學生的贊賞;“海歸”薛寶琴見多識廣,眼界開闊,將域外文化引進到大觀園,是文化交流者和傳播者;賈寶玉作為賈府的救贖者和懺悔者傾訴著家族的憂患和嘆息……相對于以往印象中的主角,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愛情在現(xiàn)代人的眼里雖唯美但太脆弱,光彩反退而求其次了。王熙鳳、薛寶釵等人退去以往評論家給她們貼上的反面標簽,成了當代職場上的杜拉拉,成了有血有肉有缺點有優(yōu)點的經理和主管,在學生眼中鮮活起來。換個角度,古典名著的經典性同樣會散發(fā)出迷人的光彩,換發(fā)新的生機。創(chuàng)新是名著欣賞的生命力所在。站在學生需求的角度換位思考,更能明白他們需要什么“營養(yǎng)”。
再次,提供平等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做主人,激發(fā)學習積極性。
在選擇了一個適合學生需求的實用欣賞角度后,造就一種平等交流的學習氛圍也很重要。在資訊發(fā)達的今天,學生掌握著豐富的知識資源,同時他們渴望能力被認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課下閱讀名著,查詢資料,課堂上自己與老師、大家分享智慧和收獲,這是他們愿意挑戰(zhàn)自我、表現(xiàn)自我的一大樂事!老師講不如讓學生講,選擇好實用欣賞的角度后,老師總體上講清欣賞的要素,就把名著交給學生,把課堂交給學生,把信任交給學生。把學習變成分享,把教學變成欣賞,學生會拿出出人意料的回報。他們對名著的分析或許不夠深刻,或許只是片段,或許還會偏激,甚至會吵成一團,但他們都在參與,在自主學習,有發(fā)現(xiàn)有見解,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收獲!莎士比亞說過:“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yōu)槭裁淳筒辉试S學生眼里有一千個林妹妹呢?無論是課堂還是網絡交流平臺,激發(fā)主動學習和閱讀文學名著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引導的作用很重要。學生往往還會講出老師沒有發(fā)現(xiàn)的角度和材料,使老師有所受益。羅丹說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濒斞钢赋霾灰臅?,強調“自己思索自己觀察”,而且重視“實地經驗”。魯迅曾用“讀書者”“思考者”“觀察者”三種不同情況的人來做比較,說“世界上最不行的是‘讀書者’。因為他只能看到別人的思想藝術,不用自己”?!氨容^好的是思索者。因為能用自己的生活力了。但還不免是空想,所以更好的是觀察者,他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p>
最后,還應改革傳統(tǒng)的考核方法,使之呈多樣性,使學生從從不同的角度、不同類型的欣賞都能獲得相應的成績肯定。
以往文學名著欣賞考核辦法比較單一,期末交一篇人物分析欣賞文章,走過場的考核方法造成的結果是學生毫不費力、不負責任地抄寫或下載一篇文章應付了事。這樣只是產生了一個學分,但對學生來說沒有實質性的知識接收,是在浪費光陰。而在實用性欣賞角度指導之下,學生可以將名著欣賞與演講、講述、介紹、原著與影視作品的比較、從現(xiàn)代職場管理角度解讀王熙鳳、杜拉拉,把寫文章和PPT講授、多媒體展示結合起來,甚至有學生將內容做成動漫或改變成微型劇本來表現(xiàn),課后把個人的作品放在課程網站進行交流。將一潭死水引入活水的源頭并疏通渠道,這樣不僅擴大了學生眼界,而且豐富了考核的形式,實踐表明這樣很受大學生的歡迎?!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p>
名著流傳幾百上千年有它的精華所在和頑強的生命力,大學里如果把名著欣賞的內容僵硬固化,勢必會遭到學生的淘汰。與時俱進、適者生存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實就是鼓勵學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書上的知識只有能靈活運用才算真正掌握了,否則只是紙上談兵。探索大學生名著實用閱讀的方向并不是弱化名著,而是擴大名著的影響力,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都是在說名著要講出時代新意,而不是固步自封。與文化接觸,能成為磨礪心智的契機。而只有自己走出家門,和文化進行“實際體驗的接觸”,才能真正磨礪心智,才能提升品位,進而化成自身成長的食糧。
[1]張印三.名家讀書箴言[M].青島:青島出版社,2014.
[2]康德.論教育學[M].趙鵬,何兆武,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松浦彌太郎.100個基本——松浦彌太郎的人生信條[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
G642
A
1673-0046(2015)4-01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