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呼倫貝爾學院外語學院,內蒙古呼倫貝爾021008)
自我概念理論對于英語專業(yè)教學的啟示
——蒙授英語專業(yè)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
楊靜
(呼倫貝爾學院外語學院,內蒙古呼倫貝爾021008)
自我概念理論是心理學界對于人類自我意識進行探索的核心課題之一,該理論在保持個體內在一致性、解釋先前經驗、自我預期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實踐證明,自我概念有助于指導個體行為,進而提升其自我實現的能力。目前,自我概念研究成果已被逐步應用于英語教學實踐,本文作者從蒙古族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學情特點出發(fā),結合該理論的研究成果,探討提升蒙古族英語專業(yè)學生學業(yè)自我概念,深化少數民族英語教學改革,進而切實創(chuàng)建優(yōu)質、高效蒙授英語專業(yè)教學模式的新途徑。
自我概念;英語專業(yè);教學策略
眾所周知,英語作為當今國際語言,已成為我國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之一,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進程的逐步深入,英語教學理念、方法亦不斷創(chuàng)新,取得顯著成效。但少數民族學生英語教學整體水平仍突顯滯后性,且發(fā)展相對遲緩。毋庸置疑,少數民族學生的英語學情有其自身特點。例如,內蒙古地區(qū)的蒙古族英語專業(yè)學生的生源地多為經濟、文化、教育較為落后的內陸封閉地區(qū),學生英語基礎較為薄弱。根據問卷調查結果,絕大部分學生在英語自學能力、語言學習策略管理、英美文化等方面知識欠缺,不能適應大學階段的英語專業(yè)學習。此外,英語是蒙古族學生繼蒙古語、漢語之后的第三語言,學生的外語語言焦慮程度更為嚴重,畏難、自卑等負面心理因素阻礙學習進程。鑒于此,本文作者將心理學中的自我概念理論應用于英語教學,結合近十年在呼倫貝爾學院蒙授英語專業(yè)的教學實踐,與廣大教師共同探討更為有效的教學策略,進而探索深化教學改革,完善少數民族英語教育體系的新途徑。
(1)自我概念的內涵
人類的自我概念是通過一系列的社會經驗與人類活動所形成的,與個體的認知能力、邏輯思維的發(fā)展密切相關。(Mead,1934)通常,自我概念隨著生命進程的推進而日趨穩(wěn)定,青少年時期則是形成關鍵期,(Waterman, 1982)因為在這個階段,青少年的直覺敏感度與自我探索的主動性都處于高峰期。
(2)自我概念的作用
當個體的自我概念趨于正向時,其行為控制能力、自信心越強,并具有更高的抱負水準。相反,則容易產生憂慮、消極、自我否定等偏差性的認知。自我概念的作用主要指以下四個方面:自我引導作用;先前經驗的解釋系統(tǒng)作用;自我預期作用;引導成敗歸因的作用。自我概念是多層面的,可以分為學業(yè)自我概念和非學業(yè)自我概念,其中,學業(yè)概念是在個體獨立的學習經驗基礎上形成的,對學業(yè)進展活動具有尤其重要的意義。
(1)運用情感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建立學業(yè)自我概念
傳統(tǒng)英語教學理論過分強調語言知識的傳授,忽視對于個體學習方式及學習進程的研究。隨著教育心理的學的發(fā)展,人類非智力因素在教育活動中的動力系統(tǒng)作用日益顯現出來?!叭说母鞣N復雜心理活動、情感態(tài)度和信念對教學活動均有重要影響”。(Hectorhammerly, 1982)此外,相關研究表明:當學習者的智力因素達到一定程度后,其非智力因素發(fā)揮的作用就會起到決定性作用,進而形成同類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差別。因此,情感教學策略的運用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積極情感,激發(fā)其主動學習的意識及銳意進取的精神。而大部分蒙古族英語專業(yè)學生來自經濟、文化、教育較為落后的半封閉式內陸地區(qū),對于英語語言學習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很多學生雖然很勤奮刻苦,但在課堂上表現卻缺乏主動性,傾向于被動接受語言知識,不愿主動參與課堂語言實踐環(huán)節(jié)。這種有悖于外語學習規(guī)律的方法必然制約學習效果,進而強化學生對于語言學習的負性認知。鑒于此,在英語教學中,廣大英語教師應充分調動蒙古族學生積極的情感,促使其成為學習的有效動力系統(tǒng)。首先,教師應在常規(guī)教學的基礎上與學生建立有效、暢通的情感聯系渠道,了解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困惑、畏難情緒的根源等進而及時給予心理層面的正向輔導。其次,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語言學習氛圍對于學生心理層面的影響,有意識創(chuàng)設和諧、輕松、互助的課堂環(huán)境,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建立持續(xù)性的學習動機。再次,教師還應真正走近學生,了解蒙古族的性格、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特點,切實有效地引導學生建立正向的英語學習自我概念。
(2)運用挫敗歸因訓練,引導學生強化學業(yè)自我概念
少數民族地區(qū)的英語學情較為特殊,內蒙地區(qū)大部分英語專業(yè)的蒙授學生來自教育欠發(fā)達地區(qū),英語學習起始年齡平均為15歲,已錯過最佳外語學習期,整體外語基礎較為薄弱。具體表現為英語語音、語法知識欠缺,英語交際技能不能達到教育部的基本要求等,此外,對于蒙古族學生而言,英語是繼蒙語、漢語之后的第三語言,不同語言的思維轉換過程中造成信息缺失與理解偏差在客觀上加大了學習難度,訪談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進入高校之前習慣于用蒙語進行常規(guī)學習與日常交流,漢語語言輸入主要來源于漢語語文課以及電視、廣播等媒體。而高校英語專業(yè)教學的媒介語言通常為英語和漢語,這在客觀上增強了英語學習的復雜性與艱巨性。鑒于此,在教學中,廣大教師應注意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將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方式,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方式相結合,引導學生認識到英語學習的長期性特點,并將系統(tǒng)的成敗歸因訓練納入常規(guī)的教學體系,綜合以上原因引導學生解釋專業(yè)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并認識到學習進程中具體層面的進步,進而增強信心,不斷強化學業(yè)自我概念。
(3)加強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鞏固英語學習自我概念
毋庸置疑,課堂教學形式具有局限性,教師應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有效地開展聽、說、讀、寫、譯的相應訓練,這是高校教學特點之一。而外語教學相關研究也表明,外語學習成績表現突出,進展較快的學生通常有很強的自學能力,具備一定語言學習策略。即外語學習成績與其策略的運用能力、自學能力基本上呈正相關。(王初明,2004)在呼倫貝爾學院2009、2010級蒙班部分學生的訪談中,筆者發(fā)現,大部分學生來自半封閉性欠發(fā)達地區(qū),教育資源相對缺乏,大部分學生沒有接受系統(tǒng)有效的學習策略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不強。因此,在蒙授英語專業(yè)教學過程,教師可以通過展示、示范使用、專項訓練、系統(tǒng)評估、策略擴展等方法逐步加強學生綜合運用學習策略能力的培養(yǎng),進而提升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掌控感,鞏固英語學習自我概念。
(4)適時更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穩(wěn)定英語學習自我概念。
眾所周知,傳統(tǒng)的以教師口授形式為主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當今社會對于英語專業(yè)人才的要求,而多媒體技術及其相關教學軟件的應用則加速了高校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廣大英語教師應革新教學觀念,應用現代科技技術,將教、學、用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效地結合起來,真正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潛能。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演示,開展文化形態(tài)教學,彌補蒙古族學生在英美文化知識方面的不足,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此外,教還應該摒棄傳統(tǒng)單一的語言知識講解,切實在形式、角度、層次等多層面進行教學設計,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言使用環(huán)節(jié),開展“互動”語言教學模式,將語言的語法知識講解與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相結合,在英語教學實踐中給予學生全新的英語學習體驗,不斷增強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習熱情,進而穩(wěn)定學生的英語學習自我概念。
[1]王初明.自我概念與外語語音學習假設[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1).
[2]柴瑞琴.英語自我概念對成就動機及英語成績的影響[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9(5).
[3]王薔.英語教學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劉潤清.外語教學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G642
A
1673-0046(2015)4-00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