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敏(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院,武漢 430079)
?
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的三個維度及其定位
●李世敏(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院,武漢430079)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文化權利;效能
[摘要]學界對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的方法路徑研究已經展開,比如通過引入公共文化服務市場購買機制、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表達以及監(jiān)督反饋機制等途徑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然而對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目標的研究并未達成共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的目標包括滿足基本的文化需求、引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塑造政治文化認同三個維度,三者之間存在一致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張力。
彼得·德魯克(Peter F. Drucker)認為,效能是指選擇適當?shù)哪繕瞬崿F(xiàn)目標的能力,它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所設定目標必須適當;二是目標必須實現(xiàn)。[1]國內也有學者指出效能一般是指選定正確的目標及其實現(xiàn)的程度。相應地,筆者認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效能是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目標設置得當及其實現(xiàn)的程度。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至少包括兩個基本步驟:第一步是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設定正確的目標;第二步是通過科學的方法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目標實現(xiàn)的程度。目標提供了導向和指引作用,不同的目標會導致不同的效能提升路徑。
目前,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的主要觀點有以下幾種。(1)引入市場機制,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的政府購買行為。[2](2)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監(jiān)督反饋機制科學地設置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績效考核標準,在此基礎上配套監(jiān)督反饋機制,以有效的考核和監(jiān)督反饋提升效能。[3](3)采取高新科技改進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將計算機技術、數(shù)字技術、網(wǎng)絡技術、移動通訊技術等應用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通過新技術實現(xiàn)資源的整合和共享。[4](4)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反饋機制。[5](5)改革傳統(tǒng)的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機制。以“大部制”取代原來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等部門分散割裂的狀態(tài),賦予“大文化部”統(tǒng)一的文化管理權,以此整合文化資源。[6]還有一些學者在討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內涵和意義時認為它們是多元和復合的。郭妍琳認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實施公共文化政策的平臺、實現(xiàn)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媒介和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制度保障;[7]張桂琳認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不僅可以滿足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以及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利,還有助于提升公民素質和公民能力;[8]李海娟認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意義不僅在于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還有利于增進文化認同,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9]吳理財認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涉及資源分配、社會整合、政治認同以及這些過程的象征化、美學化和合理化;[10]楊澤喜認為,西方價值觀的強烈沖擊、和諧社會建設的要求以及公民文化權利保護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邏輯基礎,因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路徑應該包括社會主義價值觀前置、政府職能的公共服務塑造以及公共文化資源均等性配置三個方面。[11]
一言以蔽之,現(xiàn)有的研究對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的目標和路徑研究是不對稱的,也是不一致的。對于路徑的研究是重點,往往也是專門論述的,而對目標的研究則往往是不經意的,附帶的。這就導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效能提升實踐中出現(xiàn)有些結果往往是無意識的,某些目標的實現(xiàn)可能是溢出效應的結果,因此,要讓正確的目標導向正確的方法,首先必須明確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的目標和重點,從而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的某些外部效應納入可控的預期范圍。
需求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導向的基礎。因此,效能提升首先應該建立在對群眾真實文化需求的認識和選擇上。[12]古宜靈認為文化與行為的動機是主觀的,因個人價值觀、認知的不同而有差異,并導致文化需求(inculcation)的不同。日常文化生活的藝文活動實踐(practice)={習癖(habitus),文化資本(capital),藝文活動領域(field)}。[13]從上述公式可見,個人的興趣和偏好是第一位的。假如文化服務不符合對象的需求,那么文化活動實踐則難以開展,文化設施容易淪為擺設,文化資本亦成了浪費。因此,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作為一項完備的體系,必須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需求日益復雜化的現(xiàn)實,通過有效的途徑切實回應公眾的基本文化需求,以此提高服務效能。[14]
現(xiàn)階段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主要以政府和文化部門的意見主導和表達社會公共文化需求,并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依據(jù),[15]以此彰顯公共文化服務中政府的主體性。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結構的現(xiàn)代化變遷,群眾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在缺乏群眾的文化需求表達機制下,政府部門或者準政府部門自上而下供給的公共文化服務往往出現(xiàn)供需錯位,從而難以滿足群眾的真實文化需求,這顯然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出發(fā)點背道而馳。因此,滿足群眾基本文化需求應該作為效能提升的直接目標。
只有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得到了切實滿足,他們的基本文化權益才能夠得到保障?!段幕俊笆濉睍r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綱要》指出,現(xiàn)階段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為主要內容。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既是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現(xiàn)實要求,又是與國際接軌保障公民文化權利的重要內容?!妒澜缥幕鄻有孕浴罚?001年11月2日,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第三十一屆會議通過)認為:“文化權利是人權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們是一致的、不可分割的和相互依存的,每個人都應當能夠參加其選擇的文化生活和從事自己所特有的文化活動?!?/p>
綜上所述,滿足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保障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效能提升的重要維度之一。
公共文化服務的一個基本屬性就是公共性。在某種意義上,公共文化服務的主旨,不在于它提供了什么樣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而是通過它建設文明健康的公共文化生活,并以此培育公民的公共理性或公共精神,[16]這與中國當下社會轉型過程中個體化日益凸顯的現(xiàn)實緊密相關。個體化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去傳統(tǒng)化”。個體日益從外在的社會約束中脫離出來,這些約束包括整體性的文化傳統(tǒng)和其中包含的一些特殊范疇,例如家庭、血緣關系和階級地位。[17]雖然這并不意味著傳統(tǒng)和社會群體不再發(fā)揮作用,但卻標志著原有的力量權威已經弱化。托克維爾認為,個體(individual)是公民(citizen)最壞的敵人。公民傾向于通過城邦(city)的安康來尋求自己幸福的人,而個體對公共事業(yè)、普遍的善或者公正社會傾向于冷漠、懷疑或是警惕。個體除了追求個人利益之外,根本不知公共利益為何物。[18]而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過程恰恰是一個公共性培育的過程。
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之外,由于市場經濟的不斷活躍,大眾文化日益興起。大眾文化的發(fā)展解決了傳統(tǒng)社會精英文化主導下普羅大眾的文化生活匱乏問題,但由于缺乏引導也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大眾文化往往單調、平淡、庸俗,容易讓人們在富裕的生活中產生誘惑。大眾文化是人的欲望的產物。作為一種工業(yè)化的文化生產,它以大眾不斷膨脹的消費需要為前提。在消費欲望成為第一精神需要的當代社會,以娛人耳目、刺激感官、提供消遣為功能特征的大眾文化快餐,使得人們遺忘或喪失了中心價值,也喪失了對欲望的自制力,以致在瘋狂的速食行為中聊以充饑。[19]正是大眾文化將審美的文化轉向消費的文化,將神圣的文化轉向世俗的文化,[20]在消費與世俗的浸染下,很多低級趣味的文化也一并裹挾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在自由主義觀念日益興起的背景下,直接干預人們的日常生活變得非常不現(xiàn)實,哪怕群眾選擇的是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可以借免費的“服務”之名,引導群眾參加積極健康的文化生活,提升民眾的的藝術鑒賞能力,以此抵制大眾文化部分消極影響。[21]因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僅是通過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讓公眾享受到基本文化娛樂權利,也蘊含著引導人民通過接受文化產品背后的文化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的意圖。[22]
國外的公共文化服務較少涉及引導健康的文化生活的目的,因為它們有宗教的規(guī)約,而在我國以無神論主導的社會,公共文化服務則需要更多地擔負起這一價值引導的重任。
凝聚力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xiàn)。公共文化服務必然涉及對我國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而這部分文化服務無形中影響著群眾的價值觀,并構成整個社會文化生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同時產生對群眾的文化凝聚力。[23]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諸多內容都可以激發(fā)文化和民族的凝聚力。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重要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精華的結晶,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在綿延數(shù)千年華夏文明形成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成為物質金錢難以衡量的精神財富,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互嵌”被認為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和效率的一種有效形式。[24]另外,博物館也是集體文化傳承和文化凝聚力的一支重要力量。通過自然的、歷史的、美術的等各類博物館,人們可以觀察到一個國家或民族過去的生產、生活和文化。[25]世界各地越來越重視博物館的教育功能,通過對博物館的參觀可以激發(fā)和凝聚一個民族或國家的集體觀念。[26]以臺灣為例,20世紀晚期以來,臺灣的“新博物館運動”中以“歷史物質化”為目標的歷史性博物館,被用來創(chuàng)造和貯存新的集體記憶。這對建構臺灣民眾的集體記憶和群體觀念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27]
從宏觀角度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也屬于整個文化治理范疇。特定時期的文化政策總是服務于特定時期的政治統(tǒng)治,因此,文化與文化治理往往具有政治面孔。[28]因而,在中國語境中討論構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深刻意識到國家概念所給定的內在制度要求,那就是根本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價值觀。[29]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處在社會主義價值目標的引領下,意味著意識形態(tài)價值訴求已經前置性內存于國家概念中。這樣,目標的設定以及服務體系的搭建,不僅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機制,也為實現(xiàn)“文化認同”的政治建構提供了可能。[30]不可避免地,政治價值的規(guī)訓需要潛移默化地納入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正如文化部、財政部《關于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所指出的:“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既是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場所,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陣地,也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有效手段。”因此,公共文化機構的免費開放,其意義絕非免去一張門票那么簡單,它更擔負著建構文化政治認同的重任。
文化本身的彈性和包容性決定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必然在多個維度上進行延展。在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的三個維度中,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是基礎和前提。只有在滿足群眾需求的基礎上,引導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有可能實現(xiàn),塑造文化和政治認同才具備有效載體。假如公共文化服務與群眾需求是脫節(jié)的,后兩者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需要指出的是,三者之間盡管具有一致的地方,但是三個維度之間仍然存在一定張力。如果不加引導、一味地迎合群眾的需求,那么公共文化服務就難以引導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如果一味地引導與灌輸而忽視群眾的文化需求,那么公共文化服務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是適得其反;如果重點強調政治認同,那么公共文化服務很有可能再回到建國初期意識形態(tài)籠罩的時代,從而淹沒現(xiàn)代公民的文化權利。
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三個維度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是現(xiàn)有研究所忽視之處;另一方面,就當下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的實踐而言,它也不可能在每個維度上面面俱到平均用力,權宜之計是選擇以某個維度為主進行聚焦。當下,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硬件建設日趨完善,而管好用好的問題日益突出。具體表現(xiàn)在很多博物館、圖書館等建筑富麗堂皇卻難以聚集人氣,很多農家書屋之類的文化產品處于閑置狀態(tài)。因此,改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體制機制,逐步實現(xiàn)供需對接,提高群眾需求的滿意度才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效能提升的直接目的。
所以,當前,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的主要目標是滿足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當務之急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需求表達機制。不過受后兩個維度的影響,需求表達機制應該與引導機制相結合。因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的核心應該是建立以顧客滿意度為基礎的需求表達與引導機制,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體制機制的改革創(chuàng)新,整合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資源;采用網(wǎng)絡通訊等新技術拓寬公共文化服務渠道;引入績效考核與評估反饋等措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參考文獻]
[1]李成彥.組織文化對組織效能影響的實證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26.
[2]李山.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現(xiàn)實困境與改革路徑[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25-29.
[3]何繼良.關于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若干問題思考[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7(12):5-10.
[4]劉洋,等.構建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2013年中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盤點[J].中華文化論壇,2014(3):132-136,191.
[5]吳漫.論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反饋機制的構建[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50-53.
[6]傅才武.當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傳統(tǒng)文化事業(yè)體系的轉型[J].江漢論壇,2012(1):134-140.
[7]郭妍琳.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社會效益與制度建設[J].藝術百家,2008(3):216-217.
[8]張桂琳.中國特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發(fā)展與完善[J].探索與爭鳴,2013(2):19-21.
[9]李海娟.試析公共文化服務發(fā)展的整合戰(zhàn)略[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1(11):21-26,84.
[10]吳理財.公共文化服務的運作邏輯及后果[J].江淮論壇,2011(4):143-149.
[11]楊澤喜.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邏輯原點與路徑選擇[J].江漢論壇,2012(5):141-144.
[12]周曉麗,毛壽龍.論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及其模式選擇[J].江蘇社會科學,2008(1):90-95.
[13]陳立旭.公共文化發(fā)展模式: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重構[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0(3):36-41.
[14]古宜靈,辛晚教.都市化,階層化,文化認同與藝文活動參與[J].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匯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999(3):532-554.
[15]馬雪松.回應需求與有效供給: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制度分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3(10):35-38.
[16]李少惠,余君萍.公共治理視野下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研究[J].圖書與情報,2009(6):51-54,87.
[17]吳理財.把治理引入公共文化服務[J].探索與爭鳴,2012(6):51-54.
[18]閻云翔.中國社會的個體化[M].陸洋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328.
[19]鐘起萬,鄔家峰.文化治理與社會重建:基于國家與社會互動的分析框[J].江西社會科學,2013(4):107-111.
[20]陶東風.欲望與沉淪:當代大眾文化批判[J].文藝爭鳴,1993(6):10-21.
[21]賈明.文化轉向:大眾文化時代的來臨[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 (1):62-68.
[22]胡守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評價指標體系初探[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4(2)45-51.
[23]江逐浪.中國公共文化服務事業(yè)發(fā)展中的幾個內在問題[J].現(xiàn)代傳播,2010(5):11-14,18.
[24]齊勇鋒,李平凡.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2012(1):64-72.
[25]解勝利.互嵌——非遺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相結合的渭南實踐[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4(1):1-5.
[26]桂雅文.愛上博物館[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
[27]徐賁.全球化、博物館和民族國家[J].文藝研究,2005(5):43-54.
[28]張羽.二十年來臺灣民眾集體記憶與文化認同研究——以臺灣的博物館為觀察場域[J].臺灣研究,2009(4):13-17.
[29]吳理財.文化治理的三張面孔[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58-68.
[30]王列生.論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識形態(tài)前置[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7(2):125-129.
[責任編輯]張雅妮
[收稿日期]2014-11-12
[作者簡介]李世敏(1984-),男,河北內丘縣人,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和文化治理。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0ZD&018),南昌市“十二五”(2014年度)社科規(guī)劃課題“加強南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項目編號:wh201401)的研究成果之一。
[文章編號]1005-8214(2015)09-0010-04
[文獻標志碼]A
[中圖分類號]G24;G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