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王雅迪
朱乒乓,浙江溫州人。出生在飽讀詩書的知識分子家庭中,父母忙于工作,年幼的朱乒乓住在外婆家里,每日粘著舅舅陸奇寫字玩耍,舅舅是上世紀80年代考入中國美術學院學習油畫的,從那一刻起,舅舅就是乒乓的榜樣,像舅舅一樣考進中國美術學院就是她的夢想。初長成后的乒乓,拜馬公愚之孫馬亦釗學習書法。大學畢業(yè)后,她先到學校做了一名教師,后為了追上舅舅的步伐,完成自己的美院夢,夜以繼日地苦練書法,終于在2010年考入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得以繼續(xù)攻讀碩士。
小時候,外公培養(yǎng)乒乓寫一手好字,并不是希望她能成為書法大家,而是希望通過安靜寫字的過程,讓乒乓學會思考,有著女孩子應有的穩(wěn)當和安靜。現在的乒乓有著穩(wěn)靜的性格,她明白了外公的用意:女孩子要穩(wěn),不要追求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夢是要做的。就算是寫字,也要腳踏實地,真正靜下來、沉進去。
約公元前210年前,秦朝的大將蒙恬發(fā)明毛筆,中國書法也就此誕生,之后有不少文人志士為書法貢獻力量,但均未載入史冊,直到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奉橘三帖》、八主本《蘭亭修禊敘》唐摹本,定武本《蘭亭修禊帖》《十七帖》等帖,以及王獻之的《送梨帖》摹本和《鴨頭丸帖》被世人推崇與效仿,也就是“二王”書風的形成,才象征著中國古典書法開始走向成熟,之后的褚、蘇、米、黃等無數的書法家都是在“二王”的風格下延續(xù)發(fā)展。
朱乒乓認為,書法尚“韻”,王羲之與其子王獻之的書法是魏晉風韻最理想的傳達者。當下人們學習書法,應從“二王”開始。她以行草書為主,直取魏晉書風,如《圣教序》《王羲之手札》等,再追求“二王”的足跡,旁涉旭素大草,以及趙孟頫、蘇東坡、米南宮、董其昌、黃庭堅的各類手札和草書,用功尤勤。
“二王”書風技法復雜、含蓄內斂,但是乒乓的書法作品在“二王”含蓄扎實的基礎之上又融合了趙孟頫的用筆精致、線條圓潤,以及蘇東坡的線條厚重、書寫率意。每日10小時的臨摹與創(chuàng)作,乒乓付出了她一去不復返的青春。在多數年輕人或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忙于生計、或游山玩水享盡青春活力的時候,乒乓忙于燈下,伴著墨香臨帖寫字,一寫就是十年。年輕人無法忍受的枯燥生活,她卻以此為樂。也正因這“苦中作樂”,使乒乓在書寫的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古人的用筆之術,結構之法,感悟安靜寫字帶來的心境。也許是經常與“二王”等古人對話的關系,乒乓的字給人一種勤穩(wěn)、純粹的感覺。正如陳傳席教授所說,朱乒乓作為全國為數不多的年輕女書法家,她的藝術與生活,幾乎就是古典精致的“陳規(guī)再現”。安靜的寫字,從體味古典、追摹古典,到“再現”古典,與頗現人力的“再造”不同,朱乒乓顯得隨性自然。
朱乒乓作品
所有的文字都是從筆畫開始的,在乒乓的意識里,把筆畫收拾好,是書法者最起碼的基本功。寫字的時候她十分專注,忘記生活中的全部瑣事,只將心思都傾注到寫字之上,一筆一畫,筆穩(wěn)字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認真起來的乒乓不顧別人的看法,她不斷地提高自己,讓自己生活得更充實,在書法之路上潛心探索。
隨著模仿古人之字數量的不斷增加,乒乓對自己的書法也越來越有自信。 乒乓一直記著外公的一句話:寫字要挺胸,做人要抬頭。不管別人怎么看自己,自己要認為是最好的。 書法能夠體現一個人的骨氣,唐韋續(xù) 《書品優(yōu)劣》:“釋玄悟骨氣無雙,迥出時輩。” 明陶宗儀 《輟耕錄·敘畫》:“夫象物必在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乎立意,而歸乎用筆。”
乒乓的作品中,小品居多,作品雖小,卻透著一分自信。正如她本人所說,書法是她這塊田地里的“老莊稼”了。十幾年不厭其煩地耕作,讓她頗有收獲,頗為適意。
國畫小手卷 《萱花》 69cm×23cm
扇面 《鳶尾花》 45cm×33cm
東坡題跋一則 《行小品草》24cm×34cm
乒乓的書法線條質量高是其一大特色,而這讓她畫中的線條更加輕松自如。她的小寫意花鳥畫作吸收賈廣健的華美色彩,以及霍春陽的靜雅水墨之常,筆法秀逸、設色明靜,配以其書法,書畫合璧,透露出一種古雅清新的趣味。靜觀其畫作,可體味其畫中之詩,意中之禪。
乒乓是詠絮之才,且氣質若蘭。平日里,她喜歡品茗交友以及習古琴,除此之外,她只是一個安靜寫字的女子。乒乓熱愛生活,會為身邊習以為常的花草樹木、日月星云等自然之景而感動。在用心感知自然、感知生命的過程中,她不斷思考,通過筆觸記錄下花草萬物的情緒和自己的體悟。希望在這“春來花子青,秋至也飄零”的大千世界,乒乓可以懷著一顆感知自然、感知生命的心,走的更遠更堅定。
2015年是不同尋常的一年,這一年朱乒乓從國家畫院賈廣健工作室畢業(yè)了,這一年她參加“墨韻芳菲”全國優(yōu)秀女書法家作品邀請展,這一年她在北京舉辦“灼灼其華”十年精品書畫展,這一年是她人生的一個新起點。
國畫團扇 《書葵花》 33cm×33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