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田田
(保定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圖書館 涿州 072750)
在美國,讀書會最初起源于十九世紀的移民時期,主要目的是幫助新近的移民者了解美國的社會生活,學習新的語言,方便地區(qū)交流[1]。本文分析美國讀書會的發(fā)展歷史,并探尋其發(fā)展的推動因素。
1.1.1 發(fā)展初期阻力相對較大 1634年,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安妮女士建立了第一個稱為“文學討論組”(literacy discussion group)的團體,積極推動女性參與教會禮拜活動,在波士頓等地誠摯地邀請志同道合的女性同胞參與宗教講學,但是由于參加者在文學和理論探討活動中受到質疑而迅速消亡。19世紀中后期出現(xiàn)了兩個著名的俱樂部,分別是婦女聯(lián)誼會(Sorosis)和新英格蘭女性俱樂部(NEWC),對同期的女性讀書會影響深遠。最初這兩個女性讀書會的發(fā)展遇到很多困難,例如受到男性學者們的嘲笑,很多男士認為如果女人每天舉辦這些愚蠢的小聚會,還不如做一些類似編織的活動更有意義。受到傳統(tǒng)習俗的影響和女性自身安全的考慮,讀書會一般只在白天開展,每次持續(xù)兩個小時左右。最艱難的部分在于讀書會還要努力保持其中心任務,不使每一次會議都退化成閑聊八卦的狀態(tài)。
1.1.2 內(nèi)容多樣,引發(fā)閱讀熱潮 文學討論小組為美國早期讀書會的發(fā)展奠定了基本的運作框架:參加成員都是女性,領導者意志力堅強、個人獨具魅力,內(nèi)容充滿正能量,討論話題從文學作品到當代時政、題材多樣,目標是實現(xiàn)自我教育。從19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Sorosis和NEWC引發(fā)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城市閱讀者的追隨,建立了大大小小的以宗教、女性解放、社會生活為主題,以閱讀古典文學和討論當今政治文化生活為依托的學習交流協(xié)會或者讀書會,閱讀內(nèi)容包括文學分析、育兒技術、美國和英國文學、社會主義、俄羅斯政治體制和關稅以及每天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等等。這些俱樂部在全國遍地開花,引起了閱讀狂潮[2]。
1.1.3 人員構成以中產(chǎn)階級的女性為主 社會學家伊麗莎白·朗(Elizabeth Long)認為,女性在19世紀晚期急切地渴望知識,希望運用自己的雙手來創(chuàng)造價值,讀書會成為她們實現(xiàn)價值的重要途徑。Sorosis和NEWC“抓住了時代的脈搏,女性讀書會就像一所大學一樣,從每年的九月開始到六月結束,成員大部分為藝術家、詩人、編輯、歷史學家和醫(yī)生這樣的有一定充裕時間的專業(yè)人士”[3]。
1.1.4 發(fā)展后期更加關注公共事務 由于大量的女性文學俱樂部加入讀書會,話題逐漸從閱讀探討轉變?yōu)榻鉀Q社會和政治問題,例如如何為當?shù)氐暮⒆觽兲峁┦钇趯W校教育和公共活動空間,公寓的住宿條件、移民的教育問題、婦女選舉權和禁令等等也在討論之列。隨后,讀書會的女性成員們,開始進入公共領域,公開演講、辯論,積極處理與政府官員、醫(yī)院管理委員會和學校官員之間的事務。閱讀在這一時期暫告一段落,并不是因為讀書會的作用逐漸消失,而是由于成員們已經(jīng)改變了他們的重點和方向,從私下的團體小聚會發(fā)展成為站在公共領域對時代進行引領。
20世紀20年代,哥倫比亞大學和芝加哥大學開展經(jīng)典閱讀運動,這項運動推動了讀書會的發(fā)展。經(jīng)典閱讀運動發(fā)端于哥倫比亞大學的厄斯金(Erskine)教授,1921年他將學生需要閱讀的經(jīng)典著作和討論結合起來。他給學生開列52種經(jīng)典著作,涵蓋從荷馬時期到威廉·詹姆斯時期的所有文學和哲學作品,他讓學生每周讀一本經(jīng)典,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兩個小時的討論。厄斯金對名著課程的這種新的講課方式,刺激和鼓舞了學生,這種群體研討的模式震驚了當時的教育界,即使當時的教育體系偏于保守,讀書會這種形式也受到了人們熱烈的歡迎。到1925年,這種模式已經(jīng)發(fā)展到十幾個學院。今天仍舊有100多所大學采取這種模式進行經(jīng)典著作的學習研讀[4],這種教學模式催生了大學讀書會的生發(fā)。
除了在大學里開設名著課程,經(jīng)典閱讀運動的創(chuàng)始人一直努力將經(jīng)典閱讀推廣到大學之外,推廣給公眾。阿德勒與他的同事在1926年開設了兩門面向社會成人的名著課程,“課程開始的第一年,吸引了134個學生,組成了6個小組,由兩位教師負責組織討論,這些小組在不同的地方聚集,在教堂,基督教青年會,救助之家,抑或教師家中”[5],這些成人教育課程催生了社會上名著讀書會的發(fā)展。1947年,經(jīng)典閱讀的倡導者哈欽斯和阿德勒成立了名著基金會,致力于向普通民眾推廣經(jīng)典讀物,該基金會出版經(jīng)典圖書,在書后附有討論題目,并講授讀書會的交流探尋方式?!盎饡椭汕先f的美國人在他們的學?;蛘呱鐓^(qū)成立自己的讀書會?!盵6]讀書會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老成員教會其他新成員如何融入讀書會的生活。在最高峰的時期,似乎每個人都在參加讀書會。
20世紀60年代,隨著杜威的實用主義的興起,經(jīng)典閱讀的課程設計開始受到人們質疑:處處體現(xiàn)著強者文化和精英文化,選擇“高大上”卻與人們?nèi)粘I顭o關的作品。經(jīng)典閱讀運動開始進入衰退期。但是作為其重要研讀方式的讀書會卻在40年中積累了大量的讀者基礎和運作經(jīng)驗。
進入21世紀,美國的讀書會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單西雅圖圖書館就擁有400個讀書會。這個時期讀書會主要特征為多元化,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4個方面:
1.3.1 參與人群多元化 有學者曾經(jīng)做過調查,從讀書會成員性別構成來看,60%都是清一色的女性,男女混合30~35%,5~10%的男性[7]。在讀書會堅持時間比較長的成員多數(shù)為受過大學教育的,專業(yè)人士,白種人。但也有一些非洲裔的群體,還有不同比例的做過教師的人群。社會學家總結人們加入讀書會的原因:他們想了解的不僅僅是獲取知識和認識著名的作家,也想和更多的人們交流,分享自己的認識和智慧,增加知識和提高批判性的思維。
1.3.2 經(jīng)典讀物與大眾讀物并重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美國讀書會的數(shù)量超過5000000個(其中網(wǎng)絡讀書會不在統(tǒng)計范圍之內(nèi))?,F(xiàn)在的讀書會組織者往往獨具匠心,配合可口的美食與飲品,結合針織、撲克、電影等大眾娛樂體驗,閱讀活動隨心而發(fā),主題內(nèi)容多種多樣,例如科幻小說讀書會、男女交友讀書會、同性戀文學讀書會等等。雖然閱讀文學小說類經(jīng)典作品是以往讀書會閱讀的主流,但是經(jīng)典讀物與大眾讀物并重將是未來讀書會發(fā)展的新形式。
1.3.3 實體讀書會與網(wǎng)絡讀書會并行 互聯(lián)網(wǎng)的興起,使得讀書會以社會化媒體、社交網(wǎng)絡的形式得以展現(xiàn)。網(wǎng)絡讀書會主要通過注釋、剪報、書簽、建議和網(wǎng)頁瀏覽等方式,留下讀者的閱讀記錄同時異步共享閱讀計劃和思想交流。但即便是網(wǎng)絡社會的今天,仍然有很多讀書會采用實體運行,定期在圖書館抑或家里舉行實地聚會。
1.3.4 深度融入生活 現(xiàn)代的美國讀書會為了擴大影響力,會加入各種各樣的元素,深度融入生活,讀書會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文化社區(qū):每一個成員都是讀書會的主角,都積極參與讀書會活動的策劃,加入視頻會議和手機群聊,處處體現(xiàn)互動交流,每一個成員的情感和體驗也都會得到關注和重視。
縱觀美國讀書會的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女性在美國讀書會歷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長期以來,大多美國女性推崇的生活方式還是烹飪、養(yǎng)育后代、家庭工作以及教堂活動。隨著歷史的進步,到19世紀早期,女性自我意識逐漸變得強烈起來并開始勇于表達自己的觀念[8]。
早期的婦女讀書會除了參加閱讀活動,分享閱讀經(jīng)驗和寫作以及自我學習之外,同時謀求為社區(qū)發(fā)展貢獻力量,例如Niles ladies reading club支持建立他們所在城鎮(zhèn)的免費圖書館,還致力于一些社會改革活動,例如推動幼兒園的建立,推動童工法的立法。
女性與男性相比更加溫和、優(yōu)雅、美麗和善良,充滿愛心,熱衷于公益和一切使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事業(yè)。內(nèi)戰(zhàn)結束后,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進步,大量的工廠和商店的出現(xiàn),特別是出生率的下降,中產(chǎn)階層的女性從繁雜的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從事與閱讀相關的活動。
在美國,以電視介紹的形式來推薦圖書也至少有幾十年的歷史,其中“奧普拉圖書俱樂部”可謂石破天驚,從一開始便創(chuàng)造了極高的收視率,產(chǎn)生了空前的反響,成為觀眾、作家、出版家關注的焦點[9]。奧普拉不僅創(chuàng)下了圖書銷售的壯舉,還在美國掀起了一股圖書俱樂部熱潮。據(jù)統(tǒng)計,1999年,美國的圖書俱樂部增至50萬個,是1994年的兩倍。這些俱樂部在選材、討論模式等方面,全面模仿了奧普拉圖書俱樂部,在不同的社區(qū)乃至大學校園,形成了以文學為凝聚力的讀者群體。同時,以商業(yè)利益為目的的圖書俱樂部,也成為電視節(jié)目追隨的時尚。早安美國、里吉斯與凱莉脫口秀等節(jié)目都相繼添加了以圖書俱樂部為名的讀書討論內(nèi)容,不少大眾雜志也開始以圖書俱樂部的形式來推薦文學書目。這些圖書俱樂部都擁有龐大的讀者群體。例如,成立于1999年的以推薦黑人文學作品為主的“黑人表達圖書俱樂部”在2001年的會員人數(shù)就超過了25萬[10]。
2012 年,奧普拉圖書俱樂部 2.0(Oprah’s Book Club 2.0)進入大眾的視野,奧普拉充分利用網(wǎng)絡和社交媒體的模式推廣圖書。奧普拉通過在線的模式提供大量圖書信息,包括大量的關于圖書的視頻講座、圖書論壇、圖書作者發(fā)布會、作品賞析等等。最后,對于打算深入了解的書籍,可以進入奧普拉圖書俱樂部2.0的網(wǎng)站,獲得大量有效的圖書信息,也可以進入相關推薦的網(wǎng)站實現(xiàn)購買[11]。
美國公共圖書館一直以充分利用自身資源服務更多讀者、支持全民閱讀、發(fā)揮館藏價值為宗旨,成立并完善讀書會機制。在讀書會組織運營過程中,無論是資源的提供與整合,還是有效的管理、指導,公共圖書館都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美國公共圖書館積極組織成立讀書會,并提供充足的資源。一方面,公共圖書館為其下設的讀書會提供足夠數(shù)量的讀物及影印本,以方便其開展閱讀、討論活動。另一方面,公共圖書館會合理安排時間,為讀書會定期開展的主題討論活動提供充足場地。如美國西雅圖公共圖書館的培訓文件就是以“如何進行第一次讀書會討論”開始,細致到“如何選擇一本書”、“該書結局不明確應該如何做”、“有哪些適宜討論的問題”、“脫離書的限制還能想到哪些”、“如果不喜歡這本書該如何參與討論”等等。其中,有些公共圖書館的培訓文件中還會輔以具體的實例,以便會員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此外,公共圖書館為讀書會的組織者培訓“領導”技巧,并開設相關的講座和課程以推進讀書會的開展。圖書館會定期檢查讀書會是否開展相關的討論活動,并配有專人監(jiān)督管理。如果未能按時開展,會有相應的懲罰措施,長時間未舉辦有效討論的組織可能會面臨解散的危機。及時的監(jiān)督管理可以督促讀書會成員克服一時的惰性,堅持閱讀,有效保障公共圖書館的讀書會運行及長久經(jīng)營。
美國政府一直重視民眾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歷任總統(tǒng)上任,都會提出自己的閱讀綱領,2006年克林頓發(fā)起了“美國讀書運動”,目的是使美國每名8歲的兒童必須學會閱讀。2009年2月,奧巴馬總統(tǒng)繼續(xù)推行全民閱讀方案,在其《美國復蘇和再投資法案》(ARRA)中強調要重視在初級教育階段開展閱讀提高計劃,并加強對教師和學校領導的培訓[12]。美國政府出資支持公共閱讀項目,比如教育部的讀遍美國項目,在全美閱讀日當天舉行各種大規(guī)模的活動宣傳閱讀。政府資助的項目中有的偏重群體閱讀,以閱讀促進交流,比如big read。big read是由美國政府的獨立機構--國際藝術基金創(chuàng)立的公共閱讀項目,成立于2006年。該項目仿照“一城一書”(美國一個有名的社區(qū)共讀項目),為每個社區(qū)閱讀項目提供經(jīng)費,并提供書目和指導,其中所推薦的每本書都包括作者傳記、書籍歷史背景、討論題目等[13]。政府的支持為讀書會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促進了讀書會的流行。
盡管在美國,讀書會已經(jīng)有200多年的歷史,但是其進入學術視野的時間并不長,從筆者能夠檢索到的文獻來看,比較早對讀書會進行研究的是伊麗莎白·朗(2003)[3],朗分析了讀書會研究長期被忽略的原因,她認為主要在于讀書會閱讀的是經(jīng)典,而文化領域的研究重點是大眾文化而不是精英文化;讀書會構成以上層、中上層讀者為主,對受政治影響的文化領域的研究不受重視。自郎之后,美國出現(xiàn)了很多關于讀書會的研究,這些研究有的關注讀書會的價值(Walwyn,2011)[14],有的從語言學的角度研究讀書會成員間的交互(Peplow,2012)[15];有的從社會心理學視角研究讀書會的社會意義建構(Clayton,2012)[16];有的從教育學角度探討讀書會如何提升學習效能(Allington,2011)[17];有的從女性主義視角研究讀書會對參與女士的影響(Devlin-Glass,2001)[18]。這些研究從多個視角出發(fā),采用多種研究方法對讀書會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這里要提的是美國對讀書會的價值存在爭論,美國學術界認為讀書會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促進閱讀、提升學習效果、提升社區(qū)自豪感上。但是也有人認為,讀書會是一個復雜的充滿矛盾的社會現(xiàn)象,讀書會剝奪了閱讀的樂趣,成為社會象征,過去有的女性認為閱讀莎士比亞和狄更斯使她們看起來更加高尚,然而從現(xiàn)今來看,文學并不再意味著高尚,它也不再那么鼓舞人心了。即便是讀書會不再以經(jīng)典閱讀為主要內(nèi)容,但是人們的閱讀交流行為是一直存在的,因此讀書會將繼續(xù)存在,關于讀書會的研究和爭論也將持續(xù)。
美國讀書會的發(fā)展歷史與美國發(fā)展歷史交相呼應,美國讀書會的歷史更像是一部思想文化的進步史,伴隨著美國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中產(chǎn)階級女性的解放運動,求知與進步的思潮,自下而上的涌動起來。美國讀書會經(jīng)歷了女性讀書會時期、經(jīng)典閱讀時期和多元化時期,為人們的社會文化生活增添新意。社會的進步是美國讀書會產(chǎn)生的動因,女性和大眾傳媒的作用、公共圖書館和政府的支持促使美國讀書會的發(fā)展和壯大,同時讀書會的發(fā)展也在促進社會的進步。
[1]Kupfer D C.Should the American canon be discussed in a public library?The selection of classic American authors in one book reading projects[J].Library Philosophy and Practice,2008(4):1-14.
[2]Sedo D R.Badges of wisdom,spaces for being:A study of contemporary women’s book clubs[D].Burnaby:Simon Fraser University,2004.
[3]Long E.Book clubs:women and the uses of reading in everyday lif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7.
[4]William C.College great books programs[EB/OL].[2015-01-24].http://www.coretexts.org/college-great-books-programs/#tz.
[5]鄭雪瑤.從哥倫比亞大學到圣約翰學院——美國名著閱讀運動研究(1919-1937)[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12.
[6]Great books foundation[EB/OL].[2015-01-24].http://en.wikipedia.org/wiki/Great_Books_Foundation.
[7]Heller N.Book clubs why do we love them so much?Is it the zucchini bread?[EB/OL].[2015-03-31].http://www.slate.com/articles/news_and_politics/assessment/2011/07/book_clubs.html.
[8]Taylor J B.When adults talks in circles:Book groups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 practices[D].Urbana-Champaign: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2007.
[9]趙俊玲.閱讀推廣:理念·方法·案例[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3:164-165.
[10]The new oprah.com[EB/OL].[2015-06-25].http://www.oprah.com/index.html.
[11]Oprah’s Book Club-History&Defintion[EB/OL].[2015-6-25].http://bestsellers.about.com/od/oprahsbookclub/a/what_is_oprah.htm.
[12]王翠萍,劉 通.中美閱讀推廣比較研究[J].情報資料工作,2012(5):96-101.
[13]董 瀟.美國公共閱讀項目“Big Read”——大閱讀大回報[J].出版參考,2013(7):45-46.
[14]Walwyn O,Rowley J.The value of therapeutic reading groups organized by public libraries[J].Library&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11(33):302-312.
[15]Peplow D.‘Oh,I’ve known a lot of Irish people’:Reading groups and the negotiation of literary interpretation[J].Language and Literature,2011,20(4):295-315.
[16]Childress C C,F(xiàn)riedkin N E.Culture reception and production: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in book club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012(1):45-68.
[17]Allington D.It actually painted a picture of the village and the sea and the bottom of the sea:Reading groups,cultural legitimacy,and description in narrative[J].Language and Literature,2011(20):317-332.
[18]Devlin-Glass F.More than a reader and less than a critic:literary authority and women’s book-discussion groups[J].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roum,2001,24(5):571-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