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志 凌
(中共漯河市委黨校, 河南 漯河 462000)
地市級黨校青年教師的五種能力培養(yǎng)
毛 志 凌
(中共漯河市委黨校, 河南 漯河 462000)
黨校青年教師在角色轉變的過程中要準確把握地市級黨校的教學特點,適應主體班教學需求,堅持以學員為中心,服務教學目標,不斷提升角色認知、學術積累、調查研究的能力和教學技巧,做到教學、科研、咨政一體化全方位發(fā)展。
青年教師; 地市級黨校; 能力培養(yǎng)
黨校是黨委直接領導下的培養(yǎng)黨員領導干部和理論干部的學校,是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和學員黨性鍛煉的熔爐。它既是學校,又是黨委的重要部門,是黨的干部教育培訓的“主渠道”和理論宣傳的“主陣地”。十八大以來,宣講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治國理念成為了各級黨校面臨的重要任務。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十八屆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系列講話精神的解讀,“四個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深刻內涵闡釋,都要求各級黨校老師首先做到認真研讀、深刻領會、細心備課、講的出彩。
地市級黨校同各級黨校一樣,始終堅持黨校姓黨。但在辦學方式、培訓對象、培訓規(guī)模上,地市級黨校又明顯區(qū)別于中央、省級黨校。在辦學方式上,中央是黨校、行政學院和社會主義學院三分開,省級是黨校和行政學院合辦、社會主義學院單列,而地市級一般實行“一校兩院”的辦學模式,即市委黨校、市行政學院和市社會主義學院聯合辦校,越往下辦學越集中。在培訓對象上,按照干部培訓的管理規(guī)定,中央一般培訓省部級和省部級后備干部,近些年來為推動中央政策的解讀、提升基層干部的執(zhí)行能力,也開辦了一批縣委書記、縣長和地市級公安局長等培訓班次;省級黨校一般培訓廳局級和廳局級后備干部;而地市級“一校兩院”擔負起全市縣處級以下黨員干部、公務員和非中共人士干部的培訓、初訓、輪訓工作。從培訓規(guī)模上比較,地市級黨校的規(guī)模遠遠落后于中央、省級,但培訓對象多樣化、復雜化。
地市級黨校青年教師是主體班教學的生力軍,擔負著黨校未來的發(fā)展重擔。但培訓對象的多元化,學歷層次愈來愈高,學習能力越來越強,對黨校主體班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水平要求和綜合素質要求。而現實中地市級黨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面臨著困境:第一,成為“萬金油”式的老師,專題課廣而不深,理論功底淺薄。師資力量的受限、熱點議題的不斷變化,讓很多地市級黨校老師成為了“萬金油”式的老師,尤其是在黨校函授教育時期,很多老師要講各類政治、經濟、哲學、歷史甚至一些理工的課程,涉及面很寬泛,但是沒有深入研究。在主體班教學中就體現出膚淺、體系不完整、理論儲備不足的問題。第二,學教脫節(jié)、就理論說理論、聯系實際不足。青年教師平時學習積累跟教學要求不接軌,不研究聽課對象,不接觸實際問題,只是從學術、報刊和網絡上找一些內容來填充課堂,沒有自己的思考、吸收和轉化,沒有聯系實際,備出來的課也成為了空對空、毫無思維、味同嚼蠟,學員也覺得你在臺上無的放矢,下面卻毫無收獲。第三,研究僅注重個人職稱評定,忽視社會責任擔當。黨校老師不僅要答疑解惑,更要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思維方式,甚至是建言獻策,成為市委市政府思想庫。許多老師只顧自己教學科研評職稱、拿獎項,卻忽視了對社會價值的貢獻,淡忘了社會擔當,沒有發(fā)揮出智庫作用。
青年教師要想站穩(wěn)主體班的講臺,講好專題課,逐步成長為教學能手,必須要準確認知自己的教學定位、準確把握如何選課講課,注重自我角色適應、學術積淀、調查研究、教學技巧和教研咨一體化能力的培養(yǎng)。
一是要培養(yǎng)角色認知的能力。從學生到老師、從臺下到臺上、從聽課到講授,是完完全全兩個角色的轉變。加快身份轉換,應做到三個方面的適應:第一,要適應學員的特殊性?!耙恍稍骸钡膶W員身份與高校大學生相比,是完全不同的類型。他們大多是公共權力運行者、是帶著疑問來虛心學習的“問題生”、是各級黨委政府的政策落實者、是一群具備較強實踐經驗的領導干部,是特殊的學習群體。主體班教學的目標要求是以學員為中心,以提升學員的馬克思主義素養(yǎng)、黨性修養(yǎng)和執(zhí)政能力等為主要培訓內容,這一特殊性就要求我們授課時要有很強的針對性,能夠解疑釋惑,能夠與學員產生共鳴,無論是講理論解讀政策,還是執(zhí)政能力培養(yǎng),都應該接地氣、講清楚、說透徹。第二,要適應主體班講課紀律。學術研究無禁區(qū),講臺講課有紀律。講政治、講大局,時刻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這是黨校主體班授課的一個原則性要求,也是有別于學術探討性質授課的地方。黨校是黨的喉舌,黨校教員身份特殊,在講臺授課中的言論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各級黨委政府政策的解讀,切忌信口開河。有些青年教員有“憤青”心態(tài),舉反面事例肆無忌憚,只講國內經濟社會存在的問題,動輒就責問黨委政府職能缺失,拿著放大鏡來分析小事例、夸大社會矛盾、栽贓民族劣性等,把負面的內容無止境地批判,這樣的授課就出現了導向性的偏差。因為不了解實際,只是從個別新聞報道來認識情況,片面地進行問題分析就簡單給出結論,往往事不符實。這樣的內容講出來,很容易讓學員產生抵觸情緒。還有些青年教員總愛拿國外發(fā)展幾百年的現狀與正在轉型時期的中國相比,比國家能力、社會管理水平、公眾素養(yǎng)、社會保障、貧富差距、社會矛盾、環(huán)境污染等等,總在說中國無一是處,卻忽視了這些國家走過的類似歷程。一些老師讀西方書籍卻不加辨別,盲目崇洋、食洋不化,不僅是對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無知,也是對國家發(fā)展缺乏信心、缺乏戰(zhàn)略定力,而且對解決現實問題也毫無幫助。一心只想推介國外模式,用典型的媚外心態(tài)“授課”給學員,這與黨校主體班培訓目標背道而馳,反而會成為學員的笑柄。第三,要適應教師成長規(guī)律。青年教師是新人、新的角色,面對領導干部高學歷化、實踐性強和專業(yè)背景各異的高素質受眾,剛開始不自信是很正常的事情。青年教師知識積累不多、理論深度不夠,加上授課框架設計、語言表達、節(jié)奏掌控等授課技巧的無經驗,切忌好高騖遠。如果在初上講臺時就想急于成為教學精品課和教學名師,一定會載跟頭。因為一個人即使自己的悟性很高,也要經歷多次授課實踐總結、幾年的經驗積累和前輩們的指導,才能逐步成長為一名教學能手。
二是要培養(yǎng)學術積累的能力。作為一名黨校教師,無論是講好課還是寫好文章,學術積累是其首要條件。學術積累支撐起教師的理論功底、分析問題能力、講課框架設計、撰寫文章能力等。要想做到學術積淀的學、思、辨相統一,要注重三個方面:第一,要長期關注和堅持研究自己的專業(yè)領域。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長期關注和研究自己的專業(yè)領域是提高備專題課能力和撰寫學術文章能力的重要保障。長時間的學術積累和堅持研究,不僅能夠提高專題課框架設計能力,掌握研究領域的現狀,還能拓寬學術視野,提升綜合分析能力。這樣的專題課講起來才會有理論深度,分析問題才能夠以理服人。在一些主體班教學的課堂效果比較中就有這樣清晰的顯示,那些分析系統、邏輯緊密、角度新穎、理論深入淺出的課即使語言表達能力不強、授課技巧不高仍能博得滿堂喝彩。反之,即使你巧舌如簧,在專題講座上扯來扯去毫無章法,讓人不著邊際,這樣的課也絕不會受到學員的好評,甚至還會落個華而不實、嘩眾取寵的下場。第二,要注重讀經典與了解學術前沿相結合。經典文獻是歷經前輩們篩選的具有公認性、權威性的讀物。讀經典就是對自己研究專業(yè)領域內的哲理性和基礎性思想的吸收過程,所謂站在巨人肩上才有今日成就的牛頓,也正是不斷汲取先哲們的思想并加以提升才進行創(chuàng)新的。讀經典會讓你具備不偏不倚的學術判斷力,能夠在諸多熱點中有獨特的視角來分析問題。同時,也要注重了解學術前沿,我們要關注專業(yè)領域的最新成果、研究思路、方法,對一些新思維、新方式要進行辨析式的總結與吸收,做到與時俱進。讀經典與緊盯學術前沿,做到老與新相結合,“經典”與“時尚”相結合。第三,要注重撰寫讀書筆記。學術積累僅僅靠讀一讀文獻很難做到,只有結合思考、辨析才能獲取。撰寫讀書筆記不僅能強化所讀內容的記憶,還能夠把自己對內容的思考、評論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學術性的思辨方式,養(yǎng)成良好的學術積累習慣。
三是培養(yǎng)調查研究的能力。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調查是研究的前提,是研究的基礎。把調查的事實進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得出反應社會客觀規(guī)律的結論,就是你的調查研究成果。青年教師在調查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上應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養(yǎng)成思考問題的習慣。這是調查研究的首要前提,即問題意識。以問題為導向,帶著現實中的問題進行學理思考和探索,或經過理論分析、或經過社會實踐,尋求問題最終解決的答案,這是調查研究的出發(fā)點。青年教師愛思考、思維活躍,如果能經常抓住一些社會實際問題進行系統思考,必然會有去探求問題答案的想法。第二,必須理論結合實際。調查是基礎,研究是方法,兩者都需要結合實際情況。解決問題,不是只靠學理分析,還必須和實踐接軌。青年教師無論是講哲學、馬克思主義還是領導干部要解決的現實問題能力,這些專題課都應該是現實生活中的反映,授課有實際針對性,讓學員聽了有啟發(fā),用了能奏效。如果僅是“空對空”“表面到表面”、讀一讀文件,不能結合實際,這種課就變得毫無意義。第三,要注重結合特長專注專業(yè)領域。搞調查研究不是撒網捕魚,什么魚都撈,必須要突出自己的研究方向。地方基層黨校很容易出現“萬金油”式的老師,尤其在市縣級,因老師少、培訓任務總量大,一個老師往往能講很多個跨不同學科的專題,但這些專題講出來普遍較為膚淺。青年教師要結合專業(yè)特長,結合實際問題,去開展調查研究。以調查研究為引領,從專業(yè)領域的專題做起,一步步發(fā)展從“?!钡健叭保词姑鎸σ恍┓亲约貉芯康念I域,也同樣可以用專業(yè)視角去解讀熱點,同講一個專題,亦能講出獨特視角、獨特品味。
四是提升教學技巧的能力。教學技巧也是青年教師必備的一項能力,關乎著自信心的培養(yǎng),關乎著自我成長,也關乎著能否成為一名教學能手。第一,要練好基本功,先守“本分”。選題、備課、教學框架設計、案列收集、語言編排、講稿撰寫、課件制作等一樣都不能少,做好這些基本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樣才能站在臺上講課。尤其是所用到事實案例的數據、圖片、文件等,不能有差錯,不能引起諸多的質疑。練好基本功是站穩(wěn)的第一步,因為首先是你不出錯,才能夠有機會多上講臺,上講臺多了才能夠熟而生巧。第二,注重傳統技巧與新技術相結合,但不要“過分”。傳統技巧是利用自身的獨特學術理念或視角、幽默的語言或肢體表達等來掌控課堂節(jié)奏的方法,這些都需要長時間的積累、鍛煉和模仿。新技術則是網絡環(huán)境下的多媒體平臺支撐起的教學環(huán)境,對年輕教師來說,使用新技術更容易在短時間內提高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是很好的切入平臺,能夠結合圖片、音頻、視頻、動畫和網絡等使課堂靈活多變,豐富出彩。如果能夠集傳統教學技巧和現代新技術兩者于一身,那你就能夠具備較高的教學技巧了。但是,提升教學技巧切忌舍本逐末,過分追求“巧”而忘了基本的“技”,花里胡哨只求熱鬧,反而丟掉了內容這個最基礎的“本”。第三,學會溝通,注重細節(jié)。提前了解研究學員的基本情況,做到有所準備、有的放矢。學會與學員進行問題溝通,不爭辯,不批評,闡釋問題要有耐心。同時,要注重自我禮儀細節(jié),尊重身份不同學員的禁忌等。
五是培養(yǎng)教學、科研、咨政一體化的能力。地市級黨校教員既要培訓輪訓領導干部搞教學,又要進行學術研究搞科研,還要發(fā)揮智囊作用資政輔政。有一句話形容的非常貼切,“教學決定生存、科研決定水平、咨詢決定地位”,從某種程度上對黨校教師的作用發(fā)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系統謀劃,一根主線串起教研咨。教學出題目、科研出文章、成果進課堂、對策見影響。要求一個專題研究既能夠服務教學、發(fā)表學術文章,更要拿出調研報告為市委市政府提供決策參考。也就是用專題研究一根線串起教學、科研、咨政,互為補充、資源共享,既節(jié)約了成本,又提高了專題研究的實效,可謂一舉三得。第二,選題聯系本地“熱點”問題,盡快撰寫調研報告或對策建議。咨政類的文章要求很強的時效性和針對性,把握中央和省市的會議政策精神,緊密聯系本地實際情況,深入調查研究,把民生、社會管理、行政執(zhí)法、文化發(fā)展、城市規(guī)劃等方面的公共問題從政策、事實、學術等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并提出對策,形成關于某某事的建言獻策。第三,循序漸進,貴在堅持。能夠將自己的一家之言擺放在市委領導的案頭,進入決策議程,不僅需要貼近實際、灼見真知,對于青年教師來說,還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不斷嘗試,不要因為一次兩次的咨政建言不被采用而氣餒,要堅持學習改進,持之以恒。
[1] 周東華.領導干部應重視提高理論素養(yǎng)[J].黨政論壇,2013(01).
[2] 涂艷.現代培訓理念與黨校教學[J].管理觀察,2013(17).
[3] 相清平.新形勢下地市級學校教學轉型的基本推進路徑論析[J].貴陽市委黨校學報,2013(4).
[4] 吳迪,王輝.90年來黨校教學方法的探索和發(fā)展[J].黨史博采(理論),2014(01).
(責任編輯 王慧倩)
2015-02-27
毛志凌(1982—),男,河南維陽人,中共漯河市委黨校講師。
D261.41
A
1009—9352(2015)03—01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