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海軍
習近平同志在2013年8月19日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提出,經濟工作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tài)宣傳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這表明,我們不能因經濟工作而忽視意識形態(tài)宣傳工作,要在推進經濟工作的同時做好意識形態(tài)宣傳工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才能順利推進。然而,改革開放30多年來,各地黨委政府的意識形態(tài)宣傳意識有所淡化,意識形態(tài)宣傳工作沒有完成現代轉型,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部分難以自洽一致,導致意識形態(tài)說服力、凝聚力下降。特別是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已有的真理的實踐標準之間的關系問題需要深入探討:核心價值標準與實踐標準何者優(yōu)先、何者更為根本?兩者如何統(tǒng)一?這就需要準確理解和把握實踐標準的真正含義,理解實踐主體和價值主體的統(tǒng)一性,科學堅持并不斷完善實踐標準。
關于“什么是檢驗真理標準”的提出,有其適用的特定歷史條件和社會背景。“文革”結束以后,針對部分領導同志堅持“兩個凡是”的觀點,鄧小平率先提出“要準確地完整地理解毛澤東思想”。[1]這一方面提出了人們應該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待“兩個凡是”、對待毛澤東思想的問題,另一方面引起了人們對理論真理標準的深入反思。準確地、完整地理解毛澤東思想,就不能把毛澤東在一時一地所說的話當作真理,更不能把毛澤東關于一人一事所講的話當作圣旨。可以說,準確地、完整地理解毛澤東思想,啟發(fā)了人們對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最早提出來的真理標準有兩個,一是毛主席的指示,二是實踐。后來為了強調實踐對理論的首要地位和決定作用,這一結論又表述為“實踐是檢驗一切真理的標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2]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關于真理標準的討論,無疑是有利于沖破禁區(qū)、解放思想,為后來的改革開放創(chuàng)造了主觀精神條件和唯實不唯上的社會氛圍。
用實踐標準糾正毛澤東晚年的錯誤決策以及“兩個凡是”思想,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是實踐標準觀點的首要作用。30多年來,這一標準的提出與確立推動了改革開放的深入以及中國社會的進步,至今對于中國社會仍具有強大的正面導向作用。時至今日,這一觀點仍然需要堅持??梢赃@樣說,沒有真理標準的觀點,就沒有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實踐的深化,實踐標準被嚴重誤解,實踐被片面地理解為階級斗爭實踐的反面——經濟實踐,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繼續(xù)堅持“實踐觀點”,還要不斷完善“實踐觀點”。改革越深入越顯示出這一標準一定程度上被扭曲和誤讀,從而產生了一定的社會負面效應。其知識性的科學導向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導向兩者難以無縫對接、貫通一致。
作為檢驗真理的實踐標準與作為價值標準的核心價值觀,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從理論上說,實踐標準是世界觀層面的闡述,核心價值觀是人生觀和價值觀層面的表述,前者為后者提供理論依據和方法論邏輯,可以表述為“真假決定好壞”。然而問題的復雜性就在于,在實踐中,作為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核心價值觀往往為實踐標準定向,好壞往往影響真假的界定。固然,人生觀與價值觀也是一種世界觀,但是這種世界觀與實踐標準的世界觀存在一定差異:前者是一個政治倫理判斷,后者是一個科學邏輯判斷。政治倫理上的判斷正確不代表科學邏輯上正確,反過來也是如此。善惡與真假標準有其不同的理論指向。這就向人們提出了一個重大問題:人們是依照科學(實踐標準)而行動,還是依照倫理學(核心價值觀)而行動?前者更容易獲得成功(個人目標的滿足),但是對主體的道德狀況不做判斷;后者則使人符合一個好人的定義,但是對主體是否成功(達成滿足的目標)也“存而不論”。反觀30多年的實踐,在兩者不可兼得的情況下,無疑人們更多的是參照科學而行動,而較少考慮是否符合核心價值觀。人們往往會用是否有用有利、能否獲得成功的功利主義或實用主義思維來衡量核心價值觀,只談利弊、不談是非;只談價格,罔顧價值。這就有可能導致核心價值觀不僅受到這種“片面的經濟實踐”的檢驗和沖擊,而且核心價值觀在對實踐標準的這種曲解下很難培育出來。
在實際生活中,對實踐標準的扭曲及其引申而來的“庸俗實用主義”缺乏鮮明的是非觀,形成了慣性思維定式,嚴重誤導了人們的是非觀和價值觀。如果說理論以實踐為標準,那么實踐又以什么為標準?按照這個觀點,實踐不能以理論為標準而只能以自身為標準,但是實踐的歷史流動性和不斷變化決定了實踐本身難以成為標準,于是人們并不對照理論來檢驗實踐,而用自己的實踐為自己樹立是非和價值標桿。這不僅造成是非觀和價值觀多元化,而且導致是非觀和價值觀的沖突和混亂,導致不承認任何“是非價值觀念”的歷史虛無主義。這種觀點既催生了一大批政治和經濟上“敢想敢干的人”,也催生了一大批“把黨紀國法當兒戲的人”、“笑貧不笑娼的人”、“為達一己目的而不擇手段之人”。難以想象的是如下令人費解之處:在物質建設方面要求人們千方百計、“不擇手段”地發(fā)展經濟、發(fā)家致富,同時在精神建設方面卻要求人們堅持核心價值觀的操守、堅持理想信念;政治與經濟層面的先進性,文化與精神上的純潔性,兩者在理論上沒有協調同步、互相對接、互相支撐。這一觀點還導致改革開放以來“理論”始終跟在“實踐”后面為實踐論證辯護而無法發(fā)揮對實踐的預見預判和指導作用,導致理論回答和解釋重大現實問題缺乏說服力,理論儲備不夠、理論的解釋力下降到常識水平、理論競爭力和領導力有所弱化。
改革開放以來,實踐標準的通俗表述就是形象的“摸石頭過河”,但是卻很少有人理解其中的真正含義。對這一名言的曲解主要是忽視理論的統(tǒng)一性、指導性和規(guī)定性,把實踐理解為完全個人主義的實踐,理解為離開理論指導的實踐,理解為實踐本身的無規(guī)定性和絕對自主性。一般人理解“摸石頭過河”,“摸”是實踐探索手段,“石頭”是工具,“過河”是目的。然而對這句名言還應該有更深的理解?!懊辈粌H是實踐探索,而且表明一種積極的實踐態(tài)度,怎么“摸”、“摸”什么還要依賴對“摸”、“石頭”以及“河”的理解?!懊钡男袨闊o疑帶有歷史反思的痕跡,“石頭”在這里不僅是工具,也是先例、原則、標準和遵循,是有理論標記的“石頭”?!昂印北旧硪彩抢碚摻缍ㄖ械摹昂印保斑^河”是目的,也是指準確地到達我們黨綱指定的地點,完成我們黨的奮斗目標。因此,不管是“摸”的行動、“石頭”的遵循、“過河”指定的任務,都有具體的理論規(guī)定性,不是亂摸、不是哪塊石頭都能摸、不是什么河都過。
同時,這一觀點的扭曲還導致黨員領導干部重視工作實踐,忽視理論學習;重視權力運作,忽視遵守規(guī)則;重視物質利益,忽視理想信念。這不利于我們的學習型服務型創(chuàng)新型政黨建設,也不利于我們黨依法治國戰(zhàn)略的順利實施。是非觀既關系到我們黨的核心價值觀,也關系到普通人的價值觀,這就需要我們在改革中科學堅持和不斷完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觀點。
我們黨進行的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尤其需要找到“合適的鏡子”、“干凈的水”,然后才能起到“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效果。一些領導干部沒有從思想上認識到理論本身以及理論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真理標準雖是一個實踐問題,然而絕不是與理論無關的問題。
第一,真理標準要復雜得多,實踐觀點只是真理標準權宜性、簡單化和時代性表述,從理論上說,既不準確也不完整。在馬克思看來,實踐是“感性的現實的活動”,[3]是感性與理性、主觀精神與客觀精神的具體統(tǒng)一。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常識,但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觀點卻并不準確完整,僅僅把實踐理解為感性的活動,忽視了對象化的活動;重視直接活動,忽視了反思批判。
第二,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和理論相比,實踐是第一位的,但是我們還要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理論對實踐的總結和指導。脫離理論的實踐往往會演變?yōu)槊つ康?、雜亂的、無標準的甚至是放肆的實踐;沒有理論框架的對照,“實踐”本身談不到真假對錯;沒有理論的方法和檢驗程序,更無法比對不同實踐的真假對錯;沒有理論的指導,實踐十之八九會失敗,成功的實踐經驗也難以復制。其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觀點的過度詮釋會導致人們過度依賴經驗指導實踐,進而用普通人的常識替代理論來指導實踐。不利于我們黨探索執(zhí)政規(guī)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如果真理等同于被證實,那么被證實的就是真理,不能證實的就不是真理。關于真理的相對性、真理的條件、真理的主體性、不同真理的關系、檢驗真理的程序和方法都被囊括在“實踐”之中,無疑是不恰當的、不謹慎的、不科學的做法。只要能夠實踐上管用、行得通,達到目的,罔顧其他。其中不擇手段的、成功的經驗往往會被大肆模仿,從而導致社會是非觀、價值觀的錯亂。最后,實踐出真知,如果每個人的實踐體驗不同,那么每個被證實的真知都不同,社會共識將因此種利己主義的實踐而難以達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成為被制定出來的、無生命力的東西,難以成為社會共識和制度共識,難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第三,價值標準與實踐標準的統(tǒng)一在于對主體的科學理解。只有把核心價值觀的主體和實踐標準的主體理解為集體或共同體(人民/民族),而不是個人主義的個體,那么兩者是可以統(tǒng)一起來的。在個人——主體層面上,兩者難以溝通、貫通一致,在共同體——主體層面上,集體的善與集體的成功是相互一致的。個人的成功只能稱為小善,集體的成功才能稱為大善。這也是習近平同志說“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的題中之意。在國家——民族這個共同體——主體的意義上兩者才最終統(tǒng)一起來。因此,我們要大力弘揚“每個人享有人生出彩機會”的中國夢共識,依靠集體主義把兩者統(tǒng)一起來。在任何時代,個人的奮斗都始終立足于一定社會歷史制度建構的舞臺上才能成功。如果僅僅把個人的奮斗看作自己“單打獨斗”和“主觀努力”的結果,就會產生自私自利的想法和明哲保身的幻覺。只有自覺地意識到這個舞臺和平臺的重要性,在這個時代背景基礎之上努力奮斗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才能有感恩意識、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才能把對改革開放的事實性理解與規(guī)范性理解統(tǒng)一起來,把實踐標準與價值標準最終統(tǒng)一起來。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大背景下,如果排除了思想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為民的思想將變得不切實際,實踐中也難以實現為民的宗旨;如果思想上不能務實,行動上也很難務實;如果思想上不純潔、不純凈、過分功利,更談不到作風的清廉??梢哉f,扭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還亟需我們深挖思想根源,堅持正確的理論導向,把實踐標準完善與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結合起來,反對對實踐標準的庸俗化解讀和過度闡釋,科學堅持并不斷完善實踐標準。
第一,堅持和完善“實踐是真理標準”的觀點,必須重新考慮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關系,破除價值與事實二分的藩籬。在價值合理性與工具合理性層面,倡導以主體間性為基礎的交往實踐,破除“旁觀者的認識論”,建立對價值與工具合理性、價值與事實評價的元價值共識,為工具與價值合理性提供有約束力的規(guī)范。同時,提供主體——共同體平等的互動參與機會和制度保障。
第二,堅持和完善“實踐是真理標準”的觀點,需要堅持我們黨求真務實的方法,把求真務實的思想取向與核心價值導向結合起來。求真務實的運思方法就是探求、堅持和發(fā)展規(guī)律性認識的同時注重實效。只要表現為核心價值追求的求真意志、作風和方法相對穩(wěn)定,保持主體的真誠,即使規(guī)律性認識由于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會發(fā)生深刻變化,規(guī)律作用的過程發(fā)生巨大變化,我們還是能夠探索到規(guī)律性的認識,拿規(guī)律性認識來指導當前的實踐。歷史與邏輯的一致是求真的結果而不是求真的起點,歷史與邏輯的不一致是務實的起點而非終點。堅持和完善這一真理標準不僅意味著這一觀點應該得到堅持、補充和完善,而且意味著在當前形勢下要以不同的視角來思索這一問題。真理標準非常復雜,與其設定和宣布一條不斷變化的、游移不定的、模糊不清的真理標準,不如教會人們科學的思想方法,提高人們對是非、美丑與善惡的判斷能力。有了科學合理的運思方法,不僅每個人都能夠認識和檢驗真理,也能夠單獨得出比較一致的結論,社會共識更容易達成,核心價值觀也更容易培育。這要比成年累月、連篇累牘的說教宣傳更能夠統(tǒng)一思想,更加符合當前的時代特征,更加能夠正三觀、改作風、樹形象。大力普及科學合理的運思方法,才能夠引領社會思潮,以不變應萬變,使社會思想領域的問題迎刃而解,使我們黨的執(zhí)政永立于不敗之地。
第三,堅持和完善“實踐是真理標準”的觀點,需要把握真理的社會歷史內容。真理不僅與科學、邏輯相關,而且也與社會歷史、權力運行、人民民主密切相關。當下時代,任何人都失去了宣布真理標準的權力,真理必須考慮不同群體參與表達、參與實踐探索的社會共識基礎。沒有社會共識做基礎,真理仍然可以是真的,但是非常脆弱和微不足道,難以轉變成巨大的物質力量。真理標準與價值標準兩者不是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也不是互相矛盾的,而是需要根據其社會歷史內容來理解。認為兩者矛盾或者不一致的觀點,僅僅看到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以及意識形態(tài)的轉型,而忽略了轉型的前提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理論和道路的堅持,是對共同富裕和民族復興的追求。
第四,堅持和完善“實踐是真理標準”的觀點,需要堅持方法論的集體主義。市場經濟對中國的最大影響不是按市場要素配置資源,不是對經濟利益的過分追求,而是思想上、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至上,導致集體、共同體內部的分化和斷裂,社會共識難以達成、社會合作難以進行。對真理標準和價值標準的不一致理解,正是反映了這種方法論的個人主義。無論倡導“實踐是真理標準”的觀點、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是推進中國夢的認同,其立足點一定是集體主體或共同體——主體。離開這一點,不僅共同富裕難以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難以培育,中國夢也難以得到更廣泛的認同。
真理的復雜性體現在事實與價值的絕對二分法正在失效。改革開放30多年來,實踐標準不僅充當了真假標準,而且也執(zhí)行了價值標準的分揀功能。是非標準與價值標準如何溝通問題一直是康德以后哲學的重大問題。黑格爾以絕對理性來統(tǒng)一兩者,馬克思以總體性的實踐(并非片面的階級斗爭實踐或經濟實踐)來統(tǒng)一兩者,尼采以權力意志的審美趣味來統(tǒng)一兩者,后現代給出的答案更是形形色色。這不僅說明事實與價值的二分法是有問題的,而且正在失效。事實與價值在主體間的交往實踐中一直是密不可分的。無論是事實判斷還是價值判斷,都不再是交往主體單方面的事情,而是交往主體通過雙向互動的認識論承諾來達成事實與價值統(tǒng)一的共識判斷。只有達成這樣元語言層次的理解,對價值和事實的區(qū)分就不是絕對的,兩者就是可以貫通一致的。事實上,我們現在正在通過主體間性的商談倫理來解決價值觀沖突和歷史事實判斷的沖突,積極推進協商民主制度體系建設,通過商談達成共識,而不是“權威主體”單方面宣布真理和價值。
[1]鄧小平文選(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3.
[2]鄧小平文選(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