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白城中醫(yī)院,吉林白城 137000
糖尿病性眼表病變的臨床探討和分析
張丹
白城中醫(yī)院,吉林白城 137000
目的探討和分析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健康體檢者的眼表病變。方法以2013年1月—2014年6月間筆者參與會診的30例(60眼)糖尿病患者和具有可比性的30例非糖尿病健康體檢者為研究對象,回顧分析其BUT檢查、淚液分泌試驗、角膜熒光素染色和結膜印跡細胞法等檢查結果。結果研究組和對照組中分別有23例和12例患者主訴雙眼有異物感和干澀感(χ2=8.30,P<0.05),BUT檢查結果分別為(8.72±3.58)s和(14.26±3.61)s(t=5.97,P<0.05);淚液分泌試驗結果分別為(6.54±2.37)mm和(11.06±2.42)mm(t=7.31,P<0.05),試驗值在5mm以下的患者分別有18例和8例(χ2=6.79,P<0.05);角膜熒光素染色陽性分別有15例和7例(χ2=4.59,P<0.05),且研究組角膜熒光素染色檢查結果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程度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研究組結膜上皮細胞鱗狀化生的級別比對照組高,研究組杯狀細胞數低于對照組。結論糖尿病患者眼科會診時,要關注眼表和淚膜的改變,以早期發(fā)現、診斷和治療糖尿病性眼表病變。
糖尿?。谎郾聿∽?;臨床觀察;臨床分析
糖尿病患者如果沒有很好控制血糖,引起的眼部異常主要包括眼屈光狀態(tài)和眼底病變以及白內障等。糖尿病性眼表病變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作者以2013年1月—2014年6月間參與會診的30例(60眼)糖尿病患者和具有可比性的30例非糖尿病健康體檢者為研究對象,回顧分析其眼表檢查結果,為早期發(fā)現、診斷和治療糖尿病性眼表病變提供科學的依據?,F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13年1月—2014年6月間筆者參與會診的30例(60眼)糖尿病患者為研究組,其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介于年齡35~68歲之間,平均(中位)年齡53歲?;颊叱悄虿⊥鉀]有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近3個月來未使用過內眼局部藥物。選擇具有可比性的30例非糖尿病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研究對象。
1.2 檢查方法
淚膜破裂時間(BUT)檢查。滴2μl 1%熒光素鈉于檢查者下瞼結膜囊內,待其眨眼數次后睜眼,醫(yī)生用裂隙燈顯微鏡的鈷藍色彌散光往返觀察角膜前淚腺,用秒表計算瞬目后至睜眼時所用時間,至熒光素染色的淚膜表面出現第一個干斑,即為淚膜破裂時間(s)。重復測量3次后取平均值,即為測得值。
淚液分泌試驗。眼部非表麻下,將5 mm×35 mm濾紙條一端反折,輕置于下瞼中外1/3結膜囊內,囑檢查者輕輕閉眼,然后在5min后取出濾紙條,從折疊處計算并記錄濾紙條的濕潤長度(mm)。
角膜熒光素染色。滴入2μl 1%熒光素鈉于檢查者結膜囊內,5 s后用0.25%氯霉素滴眼液沖洗多余熒光素,醫(yī)生用裂隙燈鈷藍光觀察。采用0~12分制記錄染色結果:將患者角膜劃分為4個象限,每個象限根據染色程度和染色面積分為0~3分,其中0為無染色,1為散在點狀染色,2為密集點狀染色,3為片狀染色。
結膜印跡細胞法。將醋酸纖維素鈉剪成2 mm×15 mm小片,放置粗糙面于檢查者眼顳側球結膜表面2~3 s后取下,貼在事先備好的雙面膠(置于載玻片上)上,之后放入10%甲醛中固定,1 h后取出用水沖洗,然后PAS染色。結膜上皮細胞形態(tài)和杯狀細胞的數量和分布,將印跡細胞學的標本Nelson分級。
糖尿病眼底檢查。以眼底鏡檢查、眼底照相或熒光造影為依據,分為6期。
1.3 統(tǒng)計方法
數值變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進行統(tǒng)計推斷;無序合有序分類資料分別用卡方檢驗和秩和檢驗進行統(tǒng)計推斷,用Spearman法進行角膜熒光素染色檢查結果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程度之間的相關分析。
2.1 眼表并發(fā)癥與BUT檢查結果的比較
研究組和對照組中分別有23例和12例患者主訴雙眼有異物感和干澀感,BUT檢測結果分別為(8.72±3.58)s和(14.26±3.61)s。假設檢驗表明,研究組患者主訴雙眼有異物感和干澀感的比例高于對照組(χ2=8.30,P<0.05),研究組BUT檢查結果低于對照組(t=5.97,P<0.05)。
2.2 淚液分泌試驗結果的比較
研究組和對照組淚液分泌試驗結果分別為(6.54±2.37)mm和(11.06±2.42)mm,試驗值在5 mm以下的患者分別有18例和8例。假設檢驗表明,研究組試驗結果低于對照組(t=7.31,P<0.05),研究組試驗值在5 mm以下患者的比例高于對照組(χ2=6.79,P<0.05)。
2.3 角膜熒光素染色結果
研究組和對照組角膜熒光素染色陽性分別有15例和7例,研究組陽性率高于對照組(χ2=4.59,P<0.05)。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表明,研究組角膜熒光素染色檢查結果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程度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程度的加重角膜熒光素染色程度越高。
2.4 結膜印跡細胞法
檢查結果表明,研究組結膜上皮細胞鱗狀化生的級別比對照組高,研究組杯狀細胞數低于對照組,數據略。研究組上皮細胞大,多角型,核小,核漿比增大;對照組上皮細胞圓形,核大。
以往醫(yī)生重視檢查糖尿病病人的眼底情況,重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白內障的檢查,但沒有足夠重視糖尿病引起的角結膜上皮病變。筆者對會診糖尿病患者除檢查眼底情況外,還進行了BUT檢查、淚液分泌試驗、角膜熒光素染色和結膜印跡細胞法等檢查項目。
研究結果表明,糖尿病患者基礎淚液分泌量減少,淚膜穩(wěn)定性下降,考慮機理可能是高糖狀態(tài)下,角膜感覺神經障礙導致流淚反射的傳入路徑受阻;角膜上皮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受損,鱗狀化生增加,結膜杯狀細胞減少,從而引發(fā)干眼癥的發(fā)生。由于角膜上皮在生理結構、功能和營養(yǎng)代謝、損傷后修復等較為特殊,糖尿病在角膜上皮病變發(fā)生發(fā)展中起多層次、多方面的作用。對于有主觀癥狀和客觀檢查有問題的病人,應給予人工淚液點眼,并叮囑患者半年后復診。結膜杯狀細胞在維持眼表穩(wěn)定性、潤滑及保護眼表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糖尿病患者淚膜穩(wěn)定性較差的原因可能與結膜杯狀細胞密度減少有關。
綜上所述,糖尿病患者眼科會診時,要關注眼表和淚膜的改變,以早期發(fā)現、診斷和治療糖尿病性眼表病變。
[1]朱妹,賈卉.糖尿病角膜上皮和淚膜改變的研究進展[J].眼科新進展,2007,27(4)∶318-320.
[2]Wylega a E,Mo ko L,Woyna-Orlewicz A,et al.Diabetic complications within ocular surface[J].Pol Merkur Lekarski,2006,21(125)∶495-497.
[3]Martin Goebbels.Tear secretion and tear film function in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ics[J].Br J Ophthalmol,2000,84(1):19-21.
R587.1
A
1672-4062(2015)03(b)-0131-01
2014-12-20)
張丹(1972-),女,吉林白城人,本科學歷,副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