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志明
“1+X”群文閱讀教學這種新的閱讀教學形態(tài),將改變傳統(tǒng)單篇閱讀教學的一些弊病,意味著最大程度地“讓讀”“讓學”,顯然,“1+X”群文閱讀不應該是“教”的展示與表演,而是一種以“學”為宗旨的實踐活動。那么,如何確定以“學”為出發(fā)點的“學情視角”, 依據(jù)當前語文教材實施“1+X”群文閱讀教學,重構課堂教學的“促學”系統(tǒng)?筆者試圖以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議論文體教學為例,從學習起點分析、學習狀態(tài)關注及學習結果評估等三方面展開論述。
一、學習起點:對單元教學目標的思考與重構
“學習起點”的分析主要包括基礎經驗探查和學習需要分析兩方面。首先,從基礎經驗探查來看,綜觀相關年級教材,本組教材以“科學精神”為專題編排,既是低中年級科學故事、科普文章的承接,也是上述單元的發(fā)展。選編的課文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對科學精神作出了闡釋。再則,橫向對照本組課文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都屬于說理性的文章,其中《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是典型的議論文。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是小學階段首次真正接觸議論文體,本單元導語中還要求“學習用具體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這正是難點所在。
顯然,僅憑本組的四篇文章來感悟科學精神的內涵,領悟議論文體的表達方法與表達效果是遠遠不夠的。如何以結構化的“1+X”群文開拓學生的思維與視野,有效地達成重點、難點,并以發(fā)現(xiàn)為核心目標,重構本單元的整組教學呢?
(一)結構的建立
本組教學主要由精讀、“1+X”群文、口語交際(辯論)、習作、讀書課等部分組成,在原來教材的編排上需進行大膽的調整。群文主要補充兩類:其一,包含科學精神特質的文章,以豐富科學精神的內涵;其二,體現(xiàn)說理性的議論文章,并以比較發(fā)現(xiàn)議論的表達方法為主的文章。習作上建議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課后安排的小練筆作為習作內容: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此項習作更符合本組文章的表達氣質,更有助于達成單元教學目標。讀書課將推薦閱讀一些科學家的傳記或其他科普作品,如《居里一家》《科學的旅程》《星光璀璨》《不要煩人·科學生涯經驗談》,不斷加深學生對科學精神的理解與感悟。
(二)過程的設計
“1+X”群文閱讀意味著尋求更合理的結構化的教學內容,經歷讓讀、讓學、讓發(fā)現(xiàn)的過程,以實現(xiàn)教材重構的最大效益。因此,本著結構化的原則,本組教學參考10~12課時,分以下三步實施。
第一步:精讀教學(4課時)
教學目標:把握文章大意,體會文本情感,初步了解科學精神的內涵。
教學內容:《跨越百年的美麗》《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第二步:“1+X”群文教學(4~5課時)
教學目標:嘗試略讀、瀏覽、跳讀等閱讀方式,經歷較高水平的發(fā)現(xiàn)性閱讀與思考性表達。
教學內容:
板塊一:指向發(fā)現(xiàn)的“1+X”群文課例:《科學精神到底是什么?》
延伸活動:口語交際·辯論:“科技發(fā)展:利大還是弊大”。
板塊二:指向表達的“1+X”群文課例:《找出主旨及發(fā)表議論》。
延伸活動:習作·練筆: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
第三步:鞏固提升(2~3課時)
教學目標:打開閱讀視野,延伸閱讀活動,豐富主題體驗,整理單元收獲。
教學內容:結合“回顧·拓展”,導讀科學家傳記,讀書課交流。
二、學習狀態(tài):對學習活動設計的需要與驅動
群文閱讀一直強調多一些默讀和瀏覽,多一些小組對話和討論,多一些比較閱讀,多一些探究思考。歸根到底,就是要切實改善課堂“學習狀態(tài)”,讓學生在課堂上體驗到成功的快感、思索的樂趣,進而鼓動學習的動機,在這期間,教師需要做的就是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需要所在,在學生“理解不到”和“揣摩不出”的地方給予指導。這種以“學”為導向的課堂,必須驅動學生“學的活動”。
(一)依據(jù)“源自學生的帶有共性的提問”組織“學的活動”
一堂好課應當激發(fā)學生的共鳴,其基礎便是對學生真問題的發(fā)現(xiàn)。篩選帶有共性的提問,是很考驗教師課堂的辨識能力的。課堂上,“討論—辨識—引領”的過程就是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的關鍵事件。比如《跨越百年的美麗》的學習過程。
1.預習:居里夫人給你留下的“美麗”印象,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2.討論:學生反饋文中的各個關注點,呈現(xiàn)已懂,關注難懂及不懂。
3.辨識:對“這種可貴的性格與高遠的追求,使瑪麗·居里幾乎在完成這項偉大自然發(fā)現(xiàn)的同時,也完成了對人生意義的發(fā)現(xiàn)”這一句的理解是帶有共性的問題,是學生想要領悟而領悟不到的問題。
4.引領:帶著問題展開群文閱讀,內容為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與愛因斯坦的《悼念瑪麗·居里》,獲取關鍵信息,提升閱讀領悟,解開疑惑。
5.反思:結合“諾貝爾科學獎頒獎”的形式,統(tǒng)整對“美麗”的認識,為居里夫人寫幾句頒獎辭。
這樣的課堂,既能形成一種動態(tài)的、開放的課堂模式,又有利于學生的思路相對集中,自然,最終使“學”更加有效。令人深思的是,“1+X”群文不僅是教材內容的拓展與補充,更成為學生突破難點的一種策略與途徑,因疑而讀,因讀而思,因思而得,極大地激活了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
(二)依據(jù)“使學生感到意外,引起他們好奇心”的內容組織“學的活動”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科學精神到底是什么”,憑借單元中的四篇課文,能夠讓學生初步感悟科學精神的一些特征,但若僅僅如此,相對于其內涵的博大精深,又是遠遠不夠的。如何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精神的好奇心,更主動、更深入地進行思考呢?例如以下任務驅動式的活動設計:
1.任務平臺:出示《科學精神的形成》(法國·巴什拉著)中對“科學精神”的論述,重點關注其中列舉的15種精神品質。
2.在這15種精神品質中,哪幾種我們已經通過相關課文關注到了?(陳述已知)哪幾種我們還沒有關注到?(關注未知)
3.以未知為引擎,小組閱讀群文資料袋中的四篇文章:《“蠢家伙”的勝利》《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我站在巨人肩上”》《對“想當然”的懲罰》,閱讀后交流:發(fā)現(xiàn)了哪種未知的精神品質?
4.深化主題:豐富科學精神的概念圖。
本例中,以富有張力的閱讀話題激活學生的學習需要,讓學生自覺、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群文閱讀的視域之中,生疑、解疑,再質疑、再解疑,隨之,“1+X”也開始充實為“1+X+X+X” “1+X+1+Y”……這是一種有需求的閱讀活動,可以預想,課堂上學生閱讀的時間、空間大大提升,自然,思考的廣度、深度都得以受益。
(三)依據(jù)“學生已經有所體驗,但仍感到有疑難”的內容組織“學的活動”
對于議論文體教學,找出主旨及發(fā)表議論是其核心要求。分析學情我們會發(fā)現(xiàn),找出主旨,讀懂議論文,顯然是較容易達標的。而“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發(fā)表議論,對于小學生而言,自然是有困難的。
課例:用具體事實論證觀點“功夫不負有心人”。
1.揭題討論,小組閱讀群文資料袋中論述“功夫不負有心人”的三篇文章:《滴水穿石的啟示》《說勤奮》《說“勤”》,討論思考:從文章的主旨、選用的具體事實、論證的語言表達等方面,三篇文章分別有哪些成功之處?
2.全班交流,并羅列出三篇文章中選用的所有具體事實,呈現(xiàn)在黑板上。
3.圍繞主旨,自主選擇2~3個具體事實,發(fā)表議論。在個人操練中,借助已有材料,嘗試初步的議論文建構。
本例中,摒棄了苦口婆心的寫作前指導,發(fā)揮了群文閱讀結構化的優(yōu)勢,靈活地將“1+X”轉變?yōu)椤癤+1”,采用多見面、多比較的方式把學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里,通過自我辨析,強調自我建構,把看似散亂無序的信息提升為系統(tǒng)化的認識,如此定能突破難點。
三、學習結果:對教學評估指向的突破與豐富
“1+X”加減之間,到底“教什么”?我們需要尋找一個基本的立場,那就是把著力點放在“學生實際學了什么”的“學習結果”上,由此反過來審視教師教學內容與方式的有效性。而對“學生實際學了什么”的評估,我們首先要解決的是“學習活動”的目標指向性與達成度。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大致有三個方面的指向。
(一)指向發(fā)現(xiàn)
“1+X”結構化的群文讓學生始終保留著探知的新鮮感,比較、質疑、發(fā)現(xiàn)成為閱讀過程中一種自覺的思維習慣。本單元意圖通過比較閱讀,運用聯(lián)結、統(tǒng)整等策略,發(fā)現(xiàn)科學精神的內涵,初步認識科學精神的核心特質。我們可以作如下的學習設計:
1.基于“同質”的比較:對照居里夫人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中的三位科學家,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共同的科學精神,如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等。
2.基于“異質”的比較:閱讀《千年夢圓在今朝》與《我最好的老師》,發(fā)現(xiàn)兩篇文章中所蘊含的獨特科學精神,如尊重事實、敢于質疑、團結協(xié)作等。
3.統(tǒng)整“同質”與“異質”:對比本單元的四篇文章,以“我們眼中科學精神的基本特質”為話題,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分享交流,提煉共同的基本特質,并在概念圖中利用關鍵詞表現(xiàn)出來。
群文閱讀中采用最多的便是“相異和相同”的比較,這種發(fā)現(xiàn)正是群文結構化對學生思維結構化的最大促進。在一組教材中,圍繞一定的主題,合理地將若干篇課文進行“1+X”的靈活組合,能喚起教材的新生命,激發(fā)閱讀的新體驗,帶來新視野。
(二)指向策略
“1+X”群文閱讀注重課內外聯(lián)動,強調閱讀策略的實踐運用,讓學生嘗試更真實、更實用的生活化閱讀。因此,速讀、體驗與思辨,成為“1+X”群文閱讀的幾個關鍵要素。比如這樣一個“怎么讀議論文”的學習活動:
1.速讀《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畫找議論的句子。
2.小組交流,并比較哪個句子最能表明作者行文思想的觀點,即論點。
3.圍繞論點,作者是如何運用具體事實展開議論的?再次速讀文章,用簡練的詞句概括出文中運用的具體事實,填入相應表格中。
4.對照表格中的“論點”與“具體事實”,形成閱讀議論文體的基本策略。
5.續(xù)示表格,遷移運用,梳理《跨越百年的美麗》《千年夢圓在今朝》的論點,以及所運用的具體事實。
同大多數(shù)的“1+X”群文教學一致,上例中也巧借表格,逐步梳理讀議論文的方法。使用表格這種閱讀工具的好處,一是更加直觀地呈現(xiàn)閱讀過程,將“1”的范例聚焦、“X”的遷移運用很巧妙地聚焦在表格當中,做足“1”,做活“X”;二是更加有效地習得比較、聯(lián)結、統(tǒng)整、視覺化等閱讀策略,讓看似理論生硬的歷練過程得以循序漸進。
(三)指向表達
本單元編排議論文體,在“表達”上應當緊緊圍繞“領悟用具體事實說明道理的議論方式”,而學生最難體會的是“議論文體中語言表達的獨特效果”,這也是議論文體區(qū)別于其他文體的主要特征之一。以下學習活動就能有效地突破此難點:
1.議論文中如何敘述具體事實呢?在語言表達上和其他文章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2.以 “謝皮羅發(fā)現(xiàn)洗澡水的漩渦”為例,對比出示兩個版本:原文中議論文表達的版本、改寫成的記敘文表達的版本,在語言表達上有何不同?可以從整體上去比較,也可以從細節(jié)去揣摩。
4.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梳理出議論文中敘述具體事實的特點:突出強調與觀點相關的內容;事情過程寫得簡潔精練;語言上修飾性的語言極少,感情色彩極淺……
本例靈動地呈現(xiàn)了對語用的關注,也極富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出了“X”的效用。“X”有無限可能,它依“1”而生,可以是同主題下相異的內涵、相異的表達,也可以是異題材中相同的敘述方式、相同的情感流露,“1+X”正是以一種正強化、強襯托的方式指向教學內容的重構。做好這樣的“+”文章,能更高效地實現(xiàn)對文本語言表達方式與表達效果的體味。
(浙江省永嘉縣實驗小學 32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