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霞李 盼
1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化學工程學院 2大慶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油田用加熱爐損壞原因分析及改進措施
張淑霞1李盼2
1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化學工程學院2大慶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油田加熱爐主要用于油氣集輸和油氣初加工過程中的摻水、熱洗、外輸、伴熱和采暖等工藝,由于腐蝕、老化、結垢等多種原因,加熱爐運行多年后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壞,安全隱患問題較為突出。結合現(xiàn)場實際,對加熱爐損壞原因進行分析。油田生產(chǎn)用加熱爐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煙火管及煙箱的腐蝕,煙火管表面結垢和鼓包變形,清垢不徹底,燃燒器燃燒強度過大。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在火管易損處采用15CrMoR耐高溫鋼;在火管上安裝爐管高溫檢測裝置;加泵沖洗以減少雜質沉積時間;限制燃燒器的最大負荷。通過采取以上措施,提高了加熱爐的效率,減少了爐管的破損速度。
油田加熱爐;煙火管;結垢;腐蝕;改進措施
由于腐蝕、老化、結垢等多種原因,油田加熱爐運行多年后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壞,安全隱患問題較為突出。具體表現(xiàn)為腐蝕老化引起的煙管、火管和煙囪等元件強度下降,結垢引起熱效率下降或流程壓力增加,也導致因鋼材過熱引起的煙火管燒穿、燒裂和鼓包等現(xiàn)象。尤其是油田注聚、注三元以后,采出液的黏度增加,更加快了爐管的結垢進程和煙火管的破損速度,油田加熱爐損壞數(shù)量相對較多,并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針對這種情況,結合現(xiàn)場實際,對加熱爐損壞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1-3]。
1.1煙火管及煙箱的腐蝕
目前在用的加熱爐,由于使用時間較長,再加上煙火管長期處于采出液浸泡、高溫火焰和煙氣的環(huán)境中,煙火管容易磨損和腐蝕。此外,天然氣中的硫化物、氮氧化物等隨煙氣與空氣中的水汽結合冷凝成液體,這些液體流進煙箱并積聚在煙箱底部形成酸性溶液對煙箱進行腐蝕[4]。
1.2煙火管表面結垢和鼓包變形
結垢使管壁導熱系數(shù)變小,熱效率降低,增加了燃料消耗。更為嚴重的是結垢使爐管的導熱性變差,造成爐管受熱不均和局部過熱,甚至鼓包變形,加快了爐管的破損速度。
1.3清垢不徹底
按照設計要求,應至少每年清理一次加熱爐的煙火管。而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當加熱爐清垢不徹底時,為保證加熱介質的出口溫度,必須加大燃氣量,這樣就會使火管壁溫升高,結垢更加嚴重,熱量不能及時傳導,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進而造成加熱爐煙火管的損壞。
1.4燃燒器燃燒強度過大
目前油田采出液的黏度和泥砂量越來越大,大量的絮狀物質沉積于煙火管外表面,使其傳熱效果越來越差。當燃燒器的燃燒強度超過加熱爐的初始設計值時,會造成火筒局部過熱而損壞。
2.1在火管易損處采用15CrMoR耐高溫鋼
在工作溫度高于400℃時,碳素結構鋼因其高溫持久強度極限和蠕變極限數(shù)值較低,因而其許用應力也較低。在鋼中加入鉬、鉻等合金元素,能顯著提高鋼材的高溫持久強度極限和蠕變極限,從而提高鋼材的許用應力。鑒于15CrMoR鋼的耐高溫性能,對所有用于油氣集輸?shù)幕鹜矤t,在位于耐火磚出口處,添加1.8 m長的15CrMoR耐高溫鋼。
2.2在火管上安裝爐管高溫檢測裝置
加熱爐爐管溫度檢測裝置用于檢測加熱爐火管的表面溫度。當火管溫度超過其設定溫度(475℃)時,爐管高溫檢測裝置中的可編程序控制器會自動降低加熱爐的燃氣量,確保加熱爐火管不被燒壞;當達到最高設定溫度時立即停爐。
2.3加泵沖洗以減少雜質沉積時間
被加熱介質在爐體內的流速相對比較低,泥砂等雜質容易沉積在煙火管表面形成污垢。因此在加熱爐火管易鼓包變形處增設沖洗口,適當改變介質的流速,減少雜質沉積時間,使污垢不易形成。
2.4限制燃燒器的最大負荷
據(jù)調查,采油廠某站2.0 MW火筒式加熱爐于2007年11月投產(chǎn),運行不到半年火管就出現(xiàn)鼓包變形。根據(jù)該站提供的加熱爐介質進出口溫度、介質流量和燃氣量,經(jīng)計算該爐熱負荷已達到4.4 MW,遠遠超過加熱爐的設計熱負荷。建議燃燒器廠家在燃燒器出廠前要限定燃燒器的最大負荷。
油田生產(chǎn)用加熱爐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煙火管腐蝕、煙火管結垢嚴重、超負荷運行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在火管易損處采用15CrMoR耐高溫鋼,在火管上安裝爐管高溫檢測裝置,加泵沖洗以減少雜質沉積時間,限制燃燒器的最大負荷。通過采取以上措施,提高了加熱爐的生產(chǎn)效率,減少了爐管的破損速度。
[1]周世剛.油田地面集輸系統(tǒng)常用加熱爐適應性分析[J].油氣儲運,2014,33(7):786-790.
[2]趙振榮.原油加熱爐爐管腐蝕與防護[J].管道技術與設備,2004(5):41-43.
[3]于錦標.油田加熱爐的安全管理及事故預防對策[J].設備管理與維修,2013(S2):12-14.
[4]李寶斌.加熱爐爐管的清焦新技術[J].現(xiàn)代化工,2007,27(增刊1):337-339.
15224428839、zshuxia823@163.com
(欄目主持樊韶華)
10.3969/j.issn.1006-6896.2015.7.036
張淑霞:工程師,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化學工程學院。
201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