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秀,李 慧,余可斐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醫(yī)院(湖北醫(yī)藥學院附屬醫(yī)院),湖北 十堰 442000)
腹針聯合早期康復訓練對腦血管病患者運動功能及認知障礙的影響
王成秀,李 慧,余可斐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醫(yī)院(湖北醫(yī)藥學院附屬醫(yī)院),湖北 十堰 442000)
目的研究腹針聯合早期康復訓練對腦血管病患者運動功能及認知障礙的影響。方法將80例急性腦血管病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及早期康復訓練,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腹針治療。于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分別用Fugl-Meyer(FMA)、簡易智能狀態(tài)量表(MMSE)、神經功能缺損量表(NBD)及Barthel指數(BI)進行療效評定。結果治療前2組間FMA、MMSE、NBD及BI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治療4周后2組FMA、MMSE 、NBD及BI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均<0.05),且治療組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均<0.05)。結論常規(guī)康復訓練聯合腹針治療可明顯提高腦血管病患者運動功能,改善患者的認知障礙,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腹針;康復訓練;腦血管??;認知障礙
腦血管病是一種發(fā)病率、致殘率、病死率均較高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常見于中老年人,嚴重者可發(fā)生意識障礙和肢體癱瘓,是造成人類死亡和殘疾的主要疾病。以往人們對腦血管病后所致運動障礙關注較多,隨著社會的進步,腦血管病后的認知問題也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其中認知障礙占50%~70%[1],認知障礙往往會影響患者的人格、情緒、思維以及執(zhí)行能力,進而影響患者運動障礙的康復訓練效果。故對腦血管病患者同時進行運動障礙和認知障礙干預可以提高腦血管病的治療效果。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采用腹針聯合早期康復訓練治療腦血管病患者40例,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上述時期于我院神經內科、神經外科住院的80例急性腦血管病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華醫(y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學術會議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腦卒中診斷標準[2],且均經腦CT或MRI確診;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神志清楚,無智力障礙,能夠配合治療;初中以上學歷。排除腦卒中后病情嚴重伴有意識障礙者,進展型腦卒中者,合并腫瘤、帕金森病、糖尿病及嚴重心、肝、腎疾病者,有感覺性失語、失用功能障礙等不能配合或無法交流者,腦卒中前有精神障礙個人史或家族史者。腦卒中后認知障礙診斷參照美國神經疾病協會2006年制訂的標準(DSN-Ⅳ)和美國國立神經與語言疾病及中風研究所(NINCDS)癡呆和相關疾病協會制訂的血管性癡呆診斷標準。輕度血管性認知障礙(VCI):①在語言記憶、視覺空間技能、情感、人格和認知中有1~2項受損;②不夠癡呆程度;③可有或無神經系統局灶體征,簡易智能狀態(tài)量表(MMSE)得分16~21分。中度VCI:介于輕度、重度之間,大腦的6大功能如語言、記憶力、視覺空間技能、情感、人格和認知中至少有2項受損。重度VCI:①符合國際神經科學(NINDS-AIREN)研究協會VD的診斷標準;②MMDE得分≤15分。將80例患者按數字表法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齡50~75(66.3±6.1)歲;頂枕葉梗死2例,額顳葉梗死4例,丘腦梗死5例,基底節(jié)區(qū)梗死15例,腦出血9例(均在基底節(jié)區(qū)),小腦梗死5例。對照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齡52~74(65.5±7.6)歲;頂枕葉梗死3例,額顳葉梗死5例,丘腦梗死4例,基底節(jié)區(qū)梗死17例,腦出血8例,小腦梗死3例。2組年齡、性別和腦損傷部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生命體征平穩(wěn)、48h內神經體征不再進一步加重,一般腦梗死患者病后2~4d開始康復治療,腦出血患者病后6~9d開始康復治療。2組均常規(guī)給予脫水降顱壓,營養(yǎng)腦神經,抗自由基,控制血壓、血糖,防止感染,預防壓瘡、深部靜脈炎等處理。同時給予患側肢體的早期康復功能訓練,以Bobath技術為主,包括早期床上良肢位的正確擺放、被動活動關節(jié),要使患者盡快從被動活動過渡到主動的康復訓練程序上來。早期康復訓練包括上肢自助被動運動:雙手手指交叉,患側手拇指放置于健手拇指之上(Bobath握拳),利用健側上肢帶動患側上肢進行被動活動,注意肘關節(jié)要充分伸展;橋式運動:仰臥位上肢伸直放于體側,雙下肢屈膝髖,足平踏于床上,伸髖將臀部抬離床面,下肢保持穩(wěn)定,持續(xù)5~10s;翻身:治療師站在患者轉向的一側,患者雙上肢Bobath握手伸肘,頭轉向側方,肩上舉約90°,健側上肢帶動患肢伸肘向前送,用力轉動軀干向翻身側,同時擺膝,完成肩胛帶、骨盆帶的共同擺動而達到側臥;臥位-坐位練習:由側臥位開始,健足推動患足,健手掌支撐于腋下,用力推動軀干,手掌邊推邊后撤,同時軀干用力側屈坐起;坐位-站位訓練:患者直坐,足尖與膝蓋成一直線,雙手Bobath握拳平伸向前,使肩關節(jié)超過膝關節(jié),便可坐起;平衡功能訓練;預防關節(jié)粘連、肌肉萎縮以及攣縮等廢用綜合征或誤用綜合征;痙攣期的患者采用抑制痙攣、抑制異常運動模式和促進分離運動模式出現的訓練,動作要緩慢。并輔以認知康復訓練:①定向力訓練。向患者提問當天的日期、時間、所在地點的位置、方向以及讓其區(qū)分自己的左右側肢體,康復室內物品的擺放位置,周圍環(huán)境中物體之間的距離等。②注意障礙的康復訓練。在治療性訓練中,要對注意的各個成分進行從易到難的分級訓練。注意的穩(wěn)定性訓練包括視覺注意穩(wěn)定性、聽覺注意穩(wěn)定及靜坐放松訓練。注意的選擇性訓練包括視覺、聽覺注意選擇訓練。③問題解決障礙的康復訓練。訓練患者對不同物品進行分類,從粗分到進一步分類;向患者出示成對的、有共同點物品或詞組,讓患者說出每一對物品有何共同之處。④記憶障礙的康復訓練。從提高注意力開始,而記憶力的康復訓練包括內輔助和外輔助兩類。 回憶并說出剛剛看到過的幾件物品或幾個人,與家人一起回憶3d以內發(fā)生的事情。⑤單側忽略的康復訓練。對患者進行掃視訓練,通過掃視加強對患側的注意,使患者逐漸意識到被忽略側的存在。⑥失認癥的康復訓練。通過反復看照片,讓患者盡量記住與其有關的重要人物的姓名,如家人、醫(yī)生等。上述康復訓練每天進行1次,每次45min,為期4周。治療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再給予腹針治療,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取穴為引氣歸元(中、下脘,氣海、關元)、天樞(雙側)、大橫(雙側)、開四關(雙側滑肉門、大陵)、上風濕點(患側)、上風濕上點(患側)、上風濕外點(患側)、下風濕點(患側)、下風濕下點(患側),穴位處用75%乙醇棉簽常規(guī)消毒,用蘇州東邦一次性0.25mm×40mm針灸針垂直進針,不采用提插捻轉手法,留針期間可進行患側肢體自助或主動活動,每次20min,10d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1.3觀察項目 治療前后均由同一名醫(yī)師進行如下指標評定:①采用Fugl-Meyer(FMA)評估運動功能情況,滿分100分,上肢為66分,下肢為34分,分值越高運動功能越好[3]。②采用上?;菡\心理測驗綜合系統軟件中的MMSE量表進行認知功能評定,包括30個問題,共計30分,記錄總分測試患者認知功能,其正常與否的分值與受教育程度相關:小學≤20分,中學或以上≤24分。③采用神經功能缺損量表(NBD)[4]和Barthel指數(BI)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定。
治療前2組FMA、MMSE、NBD及BI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治療4周后,2組FMA、MMSE、NBD及BI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均<0.05),且治療組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1。
腦血管病是指急性起病,腦血管破裂出血、栓塞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以腦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損傷所導致的神經功能缺損綜合征,癥狀持續(xù)時間至少24h,又稱腦血管意外或腦卒中,俗稱為腦中風,其可以造成運動障礙、認知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工作效率,臨床研究表明大部分腦血管病患者存在較為明顯的認知障礙問題[5-6]。卒中后認知障礙影響患者的康復訓練治療效果,干擾患者對康復訓練、藥物治療的依從性和可行性,增加了家屬的護理負擔,對疾病的轉歸預后可造成一定的影響。認知是一種人們了解外界事物的活動,即知識的獲得、組織和應用的過程,它是一個體現功能和行為的智力過程,是人類適應周圍環(huán)境的才智[7],在個體與環(huán)境的作用過程中,個體認知的功能系統不斷發(fā)展,并趨于完善。認知功能障礙是腦血管病常見的功能障礙之一,主要表現為對信息處理速度和效率減低,如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記憶障礙、淡漠缺乏主動性和忍耐力、發(fā)音困難;交流障礙、執(zhí)行能力受損如缺乏目標性、主動性、計劃性等;精神癥狀包括抑郁、人格改變、情緒不穩(wěn)定、情感淡漠、遲鈍等,這些情況可以突然發(fā)生、階梯式進展[8]。其中任何一方面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治療效果,且腦卒中后認知障礙與神經功能損害呈正相關[9]。而早期系統的認知康復訓練有助于改善腦卒中患者預后[10]。
表1 2組治療前后FMA、MMSE、NBD及BI評分比較分)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腹針療法是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以神闕調控系統理論為核心,是針刺腹部穴位以治療全身疾病的一種方法。人之先天,從無形的精氣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賴于神闕系統[11]。以神闕為軸心的大腹部不僅有一個已知的與全身氣血運行相關的循環(huán)系統,而且還擁有一個被人們所忽略的全身高級調控系統(即腸腦)[12]。腹部與全身臟腑經絡均有密切聯系,手三陰經分別絡于大腸、小腸、三焦,手三陽經分別絡于胃、膽、膀胱,足三陰經分別絡于肝、脾、腎,這些臟腑均位于腹部,此外,足陽明經別“入于腹里”,足陽明之筋“上腹而布”,足太陰經“入腹”,足厥陰經“抵小腹”,任脈“循腹里”,任脈絡“下鳩尾,散于腹”。所以,各臟腑病變在腹部均有一定的反應,針刺腹部穴位,可以通調臟腑氣血,從而治療多種疾病。
腹針具有處方標志化、操作規(guī)范化、辨證條理化的臨床特點,從調理臟腑入手,兼顧經脈和局部,通過針刺腹部穴位直接調和臟腑陰陽,以達扶正祛邪、補益脾腎、充養(yǎng)氣血等目的。而且腹針具有無痛、速效、方便等優(yōu)點,患者通常不會感受到傳統針刺治療得氣時的“酸、麻、脹、痛”感,因而患者更易于接受,并且其不會加重患者的痙攣,還可以在針刺過程中同時活動肢體,從而提高了療效。在腹針療法同時給予主動康復訓練,不僅可防止肌肉失用性萎縮,而且還向中樞神經系統提供大量感覺、運動等的沖動輸入,不斷刺激感覺運動皮質及皮質下核團等,提高了突觸的效率;或者促進其周圍尚未受損的皮質神經元進行功能重建,從而促進患側肢體的功能恢復[13]。但此過程須通過反復的訓練才能實現。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2組FMA、MMSE、NBD及BI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均<0.05),且治療組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均<0.05)。提示在常規(guī)康復訓練治療的基礎上增加腹針療法,雖然會增加治療成本,但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及認知障礙,增強其康復自信心,提高療效,該聯合療法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1] 王穎,齊曉飛.我國各地腦卒中流行病學調查近況[J].包頭醫(yī)學,2010,34(1):1-3
[2] 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5):379-380
[3] 王玉龍.康復功能評定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64-167
[4] 王擁軍.神經病學臨床評測量表[M].北京,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5:265-267
[5] 董璽.早期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3,20(17):2621-2623
[6] 胡昔權,竇祖林,萬桂芳,等.腦卒中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發(fā)生率及其響因素的探討[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3,25(4):219-222
[7] 南登昆.康復醫(yī)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164-167
[8] 吳江,賈建平,崔麗英.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88-189
[9] 鄭琳,李貞蘭,邢影,等.早期功能訓練和認知功能訓練對腦卒中康復的作用[J].吉林醫(yī)學,2013,34(8):1505-1506
[10] 李雅云,姜慧強,李琳.早期認知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患者ADL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15):244-245
[11] 李雪.腹針法聯合穴位貼敷對缺血性腦卒中偏身感覺障礙患者生活質量及Hcy影響的臨床觀察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4):231-232
[12] 吳魯輝.腹針療法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民間療法,2007,15(7):62-63
[13] 弓利風,馬林儒,鄒西蘭,等.腹針及早期康復干預改善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J].中國臨床康復,2004,8(28):6031
李慧,E-mail:wangcxiu123@126.com
10.3969/j.issn.1008-8849.2015.19.020
R743.3
B
1008-8849(2015)19-2109-03
2014-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