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贊瓊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海南 昌江 572700)
護理研究
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應用于中風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效果分析
符贊瓊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海南 昌江 572700)
目的 探討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應用于中風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中風患者120例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60例。對照組采用單純西醫(yī)康復護理,試驗組采用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對2組護理前后的肢體功能恢復情況進行分析對比。結果 試驗組效果優(yōu)良率為87%,對照組為70%,試驗組效果優(yōu)良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2組患者護理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Barthel指數(shù)、癥狀積分、FMA評分均明顯改善(P均<0.05),且試驗組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均<0.05);試驗組患者對護理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應用于中風患者肢體功能恢復中具有良好效果,值得在臨床推廣。
中西醫(yī)結合方法;康復護理;中風;肢體功能
中風是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疾病,尤其在老年群體中具有很高的發(fā)病率,并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肢體功能障礙是中風患者的典型表現(xiàn),如果沒有采取有效的康復干預措施很容易導致偏癱,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1]。對于中風患者除了要積極對癥治療,還需要加強康復訓練。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應用于中風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臨床效果顯著,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對收治的中風患者給予該護理模式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上述時期我院收治的120例中風患者,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學術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標準》[2],并通過臨床診斷和腦CT確診,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將患者隨機分為2組:試驗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55~85(66.47±11.27)歲。對照組男40例,女20例;年齡54~86(67.56±11.35)歲。2組患者年齡、性別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康復護理模式。①體位護理: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家屬經常翻身體位,避免發(fā)生褥瘡、水腫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由于患側肢體肌肉往往比較松弛,靜脈回流情況較差,因此容易引起水腫,通過及時翻身能有效促進靜脈回流,避免或減少水腫發(fā)生;在翻身的過程中盡可能選擇健側臥位翻身,至少1h翻身1次,要保證頻次,注意翻身的時候不要暴力牽拉患側的上肢,以此降低患側肢體的受壓。同時要注意翻身的時候做好患者患側關節(jié)功能位置的保護,應保持肩外展50°,內旋50°,屈50°[3]。②被動運動:如果患者合并有意識障礙,則可以對患者及早實施被動運動護理,具體措施上可在發(fā)病后次日由護士或者護士指導患者家屬進行。采用拇指揉捏患者的上肢五次,輕輕按摩患者的頭部,或者用手指在患者肌腱部位采用彈指法2次,并對患者的各個關節(jié)進行活動,根據(jù)患者的病情狀況和體質狀況控制好按摩力量和時間,控制每次按摩時間在30min內,最初的時候每日1次,根據(jù)患者的承受能力逐量增加至每日3次。最后由責任護師對按摩的效果進行評估;在此過程中,除了護理人員執(zhí)行以上操作,還需要指導患者家屬掌握這些方法,可通過現(xiàn)場指導、發(fā)放手冊等方式積極調動家屬參與護理,讓患者感受到親人的關懷,為盡早康復樹立信心。③患肢訓練:對于病情比較穩(wěn)定者,可由責任護士指導患者由臥位→坐位→立位→站位→行走進行分階段訓練,注意控制訓練的強度和頻率,不可急于求成。④主動運動:患者入院后第3天開始,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在患側肢體上作“假想運動”,同時充分利用助力運動?;顒硬课豢上葟氖种搁_始,然后逐漸增加肌力,當肌力達到2級的時候協(xié)助患者開展健肢協(xié)助患肢的運動,運動方式可選擇左右移動身軀、翻身、左右手相握等;如果患者的肌力達到3級時,則可以協(xié)助患者下床運動,可先進行站立,站立時間從幾秒逐漸增加,以患者耐受為準。另外是采用上肢手握健身球運動,以促進患者的手指功能恢復[4]。⑤坐位訓練:該訓練類型主要針對于肌力測驗達到2級的患者,同時患者健肢能夠協(xié)助患肢活動并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在具體措施上,可先由責任護士將病床床頭搖高,并協(xié)助患者從床上坐起,然后慢慢的換為下地坐輪椅,每次訓練時間為5min左右,同時結合患者的耐受情況逐漸增加到每天0.5~1h。⑥站立訓練:該項目針對于肌力測驗達到3級的患者,訓練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訓練過程中必須由家人攙扶,防止發(fā)生跌倒,站立時間應根據(jù)患者的病情狀況和身體狀況而定,以患者耐受情況而定,最初的時候可控制在1min,并逐漸地延長時間,直到15min左右,在此過程中攙扶者逐漸減少其支撐力。護理人員應積極鼓勵患者自己從輪椅中借助支撐物站立,直到能夠獨立站立。⑦步行訓練:該項目主要針對于肌力達到4級或者能夠獨立徒手站立堅持30min的患者,叮囑患者開展步行訓練。具體方法由護理人員或者患者家屬攙扶患者患側,在行走時以護士的內側腿拖帶患者患側下肢向前行走,尤其是要注意患者的中心應向健側偏移,并且要注意防止跌倒的發(fā)生。
1.2.2 試驗組 采用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①肢體按摩護理:對患側肌肉由近端肢體向遠端肢體做向心性按摩,每次30min,每日2~3次,然后按摩各關節(jié),可按照大關節(jié)-小關節(jié)的順序,控制初次幅度在小范圍,并逐漸增大,對上肢的肩部、肘部及手指部位進行按摩,下肢則主要包括膝蓋、腳踝、足部等,注意按摩過程中保持動作輕柔,防止引起患者出現(xiàn)疼痛等不適感;對于某些肌張力較高的肌群可實施安撫性按摩,使其能盡量放松;對于肌張力較低的肌群則主要通過按摩結合揉捏。②針灸護理:針灸方法采用體針和頭針結合,其中頭針是選擇患肢對側頭部運動區(qū)采用1.5寸針按照針灸操作規(guī)范進行,每日1次,持續(xù)治療15次為1個療程,體針主要取陽明經穴,再輔以各肢體的相關穴位進針。③穴位按摩護理:從印堂兩側沿著眉弓直至太陽穴,往返按摩5~6次,應用一指禪推法從印堂沿鼻兩側向下經迎香至顴骨直至兩耳前,往返5~6次。對面部的印堂穴、太陽穴、睛明穴、魚腰穴、攢竹穴等重要穴位采用拇指稍用力按揉,每穴保持1分鐘;然后反復搓推后腦部,每次5~6下;從兩側風池穴緩慢按揉推至肩頸部;點按兩側神門和足三里穴,每穴保持1min;順時針按摩腹部5~6min。穴位按摩每次15~20min,每天1次。④熱敷護理:給予中藥燙療組方熱敷。處方:薏苡仁、川木瓜、益母草各30g,白芷和赤芍各20g,羌活和紅花各15g,膽南星 10g,細辛 3g,制半夏9g,將以上藥物用藥布袋包裹并進行熬煮,控制藥包溫度在40~50℃,按經絡循行方向從陽至陰,自上而下熨燙患肢,每次30~40min,每日1次,在燙療過程中要詢問患者的感受,同時要詳細觀察患者的皮膚變好,避免發(fā)生燙傷。西醫(yī)康復護理同對照組。
1.3 效果判定標準 采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5]和Barthel指數(shù)[6]對患者護理前后的神經功能進行評分,采用癥狀積分[7]對患者護理前后的癥狀改善情況進行評測和分析對比,采用FMA評分[8]對患者護理前后的肢體功能進行評價,并對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分析對比,滿意度評分根據(jù)我院自行設定的滿意度調查表進行??傮w療效評定標準[9],優(yōu):患者的疼痛、偏癱等癥狀消失,神經系統(tǒng)功能恢復,能夠自理生活;良:患者的疼痛、偏癱等癥狀得到明顯的改善但并未完全消失,神經系統(tǒng)功能基本恢復,勉強能夠自理生活;差:未達良效改善。
試驗組優(yōu)40例,良2例(20%),差8例(13%),優(yōu)良率為87%;對照組優(yōu)32例(53%),良10例(17%),差18例(30%),優(yōu)良率為70%。試驗組優(yōu)良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2組護理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Barthel指數(shù)、癥狀積分、FMA評分均明顯改善(P均<0.05),且試驗組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試驗組患者的滿意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2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Barthel指數(shù)、癥狀積分及FMA評分比較
表2 2組患者滿意度效比較 例
中風是臨床上的常見病癥,在老年群體中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該病主要是局部腦組織包括神經細胞、膠質細胞和血管由于血液供應缺乏而發(fā)生壞死,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則會引起殘廢或者死亡,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臨床研究表明,對于中風患者急性期除了要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外,還需要配合以全面有效的護理干預能有效提高治療效果,從而降低致殘率和致死率[10]。
從中醫(yī)角度上講,中風主要是由于臟腑陰陽失調、平素氣血虧虛等因素導致了氣血上逆、心火亢盛而引起,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是偏癱,其病理機制主要是上運動神經元受到損傷,最終引起患者出現(xiàn)運動障礙[11]。通過康復訓練能有效刺激刺激腦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加速健側腦組織或者病灶周圍組織的重組或代償,從而促進患者的運動反應得以恢復。在常規(guī)西醫(yī)康復訓練基礎上,中醫(yī)康復護理主要是結合肢體按摩、針刺、穴位按摩、熱敷等促進肢體血液循環(huán),并提高肢體感覺及運動功能,以促進肢體功能改善。如通過肢體按摩能有效促進血液流通以及微循環(huán);通過針灸能夠有效地改善血液流變學,并提高患者病變周圍腦血流圖波幅,從而加快血流速度,最終通過改善腦供血狀況使病變側大腦組織細胞得以恢復,在頭部的穴位進行針刺能有效的疏通經絡、醒腦開竅、活血化瘀,同時還可以充分調動五臟六腑的精氣,從而使患者的肢體功能能夠快速的得到恢復;對四肢的穴位進行針刺可以刺激患側肢體,并通過調和經脈疏通氣血,使患者的肢體肌肉得到濡養(yǎng),最終使肢體的運動功能得以快速恢復[12]。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效果優(yōu)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同時試驗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Barthel指數(shù)、癥狀積分、FMA評分改善程度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試驗組患者的滿意程度亦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應用于中風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能有效促進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Barthel指數(shù)、癥狀積分、FMA評分改善,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值得在臨床應用上推廣。
[1] 王玉玨.針刺結合康復訓練對缺血性中風早期肩手綜合征的臨床療效觀察[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2
[2] 中華醫(y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內科雜志,1996,29(6):379
[3] 吳妍.低周波與頭穴叢刺治療中風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臨床療效比較[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2
[4] 王芳,羅珊,都冬梅,等.辨證施護對缺血性中風急性期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2,39(11):2270-2272
[5] 席朝壘.針刺膀胱經穴位對中風偏癱患者踝背屈功能的影響[D].福州:福建中醫(yī)藥大學,2012
[6] 高嘉營.眼針結合康復訓練治療缺血性中風偏癱的臨床觀察[D].大連: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12
[7] 李林虹.全經針刺法結合康復訓練治療恢復期中風偏癱運動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D].長沙: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13
[8] 董冉.能量平衡療法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梗死偏癱痙攣的臨床觀察[D].長沙: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13
[9] 歐陽賽.MOTOmed智能運動訓練結合頭皮針運動療法對腦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響[D].武漢: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3
[10] 付婷婷.對中風病氣虛血瘀證患者實施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2
[11] 李俠.中風中經絡二級康復中、西醫(yī)綜合治療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2
[12] 吳培香.推拿結合常規(guī)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遺癥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
10.3969/j.issn.1008-8849.2015.17.037
R473.5
B
1008-8849(2015)17-1920-03
2014-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