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全平
山東千城律師事務所,山東 濟寧 272000
學齡前兒童在其身體、心理等方面都具有這個群體的鮮明特征。只有以科學的態(tài)度,客觀地認識學齡前兒童的身心特點,克服觀念上的誤區(qū),避免工作中的“盲點”,才能把握學齡前兒童生命健康權保護的規(guī)律性,增強自覺性。筆者試圖運用生理學、心理學、法學理論,總結分析學齡前兒童的身心特點如下:
一是“小”,即生理年齡小。學齡前兒童的生理年齡,一般在二至六周歲之間,在民法上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條規(guī)定:“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雹偻瑫r,本法第十二條第二款指出:“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第十四條又明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jiān)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币簿褪钦f,作為學齡前兒童,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卻無民事行為能力,他的一切民事行為都是由他的監(jiān)護人代理的。
二是“弱”,即生命力極其脆弱。相對于成年人,學齡前兒童的身體各部器官發(fā)育還很不成熟,哪怕是輕微的損傷,都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不僅社會認知能力低,而且毫無自我保護和正當防衛(wèi)能力,屬于“天然的弱勢群體”。
三是“無”,即無明確的道德感。根據發(fā)展心理學的理論,經過世界上數位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的實驗和研究,證明3-5歲幼兒的道德意識幾乎是“一張白紙”,是與非的辨別力低到可以忽略不計②。對于天真無邪的兒童來說,只有性格類型的細微差別,而沒有“好孩子”與“壞孩子”之分,倘若教育管理者硬是先入為主地劃類排隊“貼標簽”,結果往往發(fā)生一些不該發(fā)生的問題,甚至造成兒童的身心傷害。
四是“奇”,即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兒童的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是由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本性決定的。學齡前兒童的好奇心集中表現為攀爬登高、出入狹小空間、摳??锥?、耍玩棍棒、試探性地攻擊同齡人等等。由于兒童好奇心重而又認知能力低,活潑好動而又不知危險、不計后果,因此往往成為許多無辜傷害的“肇事者”。
五是“反”,即開始萌發(fā)逆反心理。發(fā)展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表明,學齡前兒童正處于第一次“逆反心理高發(fā)期”③。兒童逆反心理的典型特征是爭取行動自由,擺脫成年人的安排和約束,正如俗話說的那樣“讓他去東他上西,讓他攆狗他趕雞”,給別人的感覺是“不聽話”、“任性”、“太淘氣”等等。兒童帶有強烈逆反色彩的行為表現,常使職業(yè)素養(yǎng)低的管理教育者很“窩火”,甚至成為個別兒童“引火燒身”、遭受“懲罰”的導火索。
筆者通過分析近年來發(fā)生在各類幼兒教育管理機構的侵權案件,認為學齡前兒童生命健康權受到侵害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他人侵害;二是自身損害。
一是來自社會犯罪行為的侵害。社會上各類不法之徒,為達到個人的險惡目的,竟然把天真可愛、毫無防衛(wèi)能力的無辜兒童作為攻擊目標。有的乘放學之際瘋狂砍殺兒童,有的公然闖進幼兒園向孩子施暴,造成極其嚴重的后果。近年來,此類侵害案件發(fā)生率雖然明顯下降,但仍然是幼兒侵害案件的成因之一。二是進入幼兒教育機構的第三人侵害。近年來,由外界進入幼兒教育機構的諸如維修工、送水工、推銷員等,因故侵害幼兒生命健康權的案件也時有發(fā)生。三是內部教職員工的侵害。幼兒教育機構的個別后勤人員、幼兒老師等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不高,或者程度不同的人格缺陷,常因為故意或過失行為,嚴重侵害幼兒的生命健康權。四是兒童之間的相互侵害。學齡前兒童大多活潑好動,相互間嬉鬧推搡、爭奪玩具、惡作劇等。
學齡前兒童的自身損害,原則上分為兩大類型:一是有因損害,即有外部因素的自身損害。幼兒自身遭致此類損害,雖然沒有作為自然人的侵權主體,卻存在物的不安全因素。根據筆者的調查了解,有因損害又可細分為四種情形。(1)場地損害,即兒童活動場地如道路、草坪、游戲場地、教室地面等存在不安全因素,給兒童造成的損害。(2)設施損害,即兒童經常接觸的床鋪,樓梯、欄桿、墻壁、門窗、小舞臺等等,存在不安全因素,給兒童造成的損害。(3)器具(玩具)損害,即兒童日常使用的運動器械、生活用具、玩具等,在用材、結構、保護裝置等方面存在安全隱患,給兒童造成的損害。(4)游戲損害,即由兒童參與的運動型、競爭型游戲,在速度、力度、平衡度、掌控能力等方面設計不夠科學合理,或超出幼兒的承受能力,在兒童的游戲過程中存在潛在的危害性。二是無因損害,即無法歸因于外部條件的單純的自身傷害。諸如在沒有任何障礙的情況下,走路、跑步摔跤的;使用畫筆時刺傷眼睛的;無意中將異物嗆進氣管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八條規(guī)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蛘咂渌逃龣C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蛘咂渌逃龣C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④”首先,這一條規(guī)定是在整體上針對不滿十周歲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而言的,其對象不僅在年齡跨度上有層次之別,而在教育機構的區(qū)別上,也有幼兒園和學校之分。因此,在判定是否“盡到教育、管理職責”方面,對專業(yè)從事不滿六周歲的學齡前幼兒教育、管理機構,其條件和要求是更加嚴格的。其次,所謂的“教育、管理職責”,內涵極其全面而又深刻。既有對人的教育管理,又有對物(場地、設施、器具、用品等)的檢查管理;再次,盡管該法條包含“無過錯責任”和“舉證責任倒置”兩層含義,但對于學齡前幼兒教育機構來說主要是承擔“無過錯責任”,而幾乎沒有能證明自己是否“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余地。
《民法通則》第十六條第一款規(guī)定:“未成年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人?!?-6歲的學齡前兒童,屬于未成年人中的“低齡階層”,其父母無疑是他們的“法定監(jiān)護人”(特殊情況下不限于父母)。作為幼兒教育、管理機構務必要與“委托人”之間嚴格入園兒童的“交接”程序,明確責任界限,實現監(jiān)護職責的無縫對接,切實履行好兒童人身健康權的保護義務,承擔入園兒童在特定時空內的民事法律責任。
從建立健全內部管控機制入手,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加強教職員工的教育培訓,提高管教團隊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和管理教育水平,夯實各項工作的基礎。二是制定安保事故應急處置預案,成立專門機構,明確職責分工,必要時進行預演預練,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強化安保力量,嚴格人員出入管理制度,實行全時空的封閉式管理。三是實行責任保險制度,投保校方責任險和第三者責任險,盡可能地減輕責任風險的壓力。四是建立崗位目標責任考核獎懲制度,明確崗位目標,層層落實責任,定期考核評比,表彰先進,獎優(yōu)罰劣。五是建立安全檢查評估制度,定期對安保目標、安全制度、場地設施、器械玩具、游戲方案等進行檢查評估,查找事故苗頭,消除安全隱患,切實為學齡前兒童創(chuàng)造一個舒適、健康、安全的成長環(huán)境。
[注 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②〈發(fā)展心理學〉皮亞杰著.
③〈兒童心理學〉馬曉年著.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