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國
宋徽宗宣和年間,山東梁山西北的白嶺村出了一位神童,叫白士郎。白士郎從小死了父親,由母親撫養(yǎng)長大。他天資聰穎,過目不忘,六歲讀書,很快《千字文》、《百家姓》就能倒背如流,眾人皆驚訝不已。令白母更加驚訝的是:在白嶺村與私塾之間有一條小河,學童們每天上學需要從水里走過去,別人家的孩子回家總是滿腿泥,唯有白士郎腿腳總是干干凈凈。
在白母再三追問下,白士郎說出了實情:他每天來到河邊,總有一位白胡子老頭在河邊等著,風雨無阻背他過河。白母聽后更覺蹊蹺,一定要白士郎問個明白。這天,白胡子老頭又背著白士郎過河,白士郎伏在老頭背上,好奇地問:“學童幾十個,為啥單背我?”白胡子老頭一本正經(jīng)地回答:“紅塵滾滾皆黎民,主宰天下唯有君!”
見白士郎不解其意,老頭又進一步解釋說,宋室江山,風雨飄搖,四處造反,八方冒煙,眼看就要改朝換代了。我背的人是天上下凡的真龍?zhí)熳?,日后是要做皇上,重整河山的?/p>
白士郎好奇地問老頭到底是誰,老頭笑答:“我是福壽龜,專駝天下大福大貴之人。我天天背您過河,您天天撫摸著我。撫摸俺的背,能活一百歲;撫摸俺的頭,一生不發(fā)愁!以后您成了執(zhí)掌天下的貴人,俺老龜也是功德無量?。 ?/p>
白士郎聽了十分高興,把福壽龜?shù)脑捯晃逡皇嬖V了母親。白母高興極了,從此她就以“皇太后”自居,整天兩眼朝天,誰都瞧不起。街坊鄰居稍不入眼,就大發(fā)雷霆,吵東家、罵西家,攪得整個白嶺村都不安生。
這一年的臘月二十三,白士郎的兩個叔叔見嫂子在村里橫得不像樣,就勸嫂子說:“眼看就要過年了,各家都要圖個和氣,嫂子也該消消火氣,不要再與街坊鄰居們生氣了?!辈涣习啄敢宦牬笈?,頂著兩個小叔子的門,從中午一直罵到晚上。回到家里,她還沒有消氣,又對白士郎咬牙切齒叮囑道:“我兒將來做了皇帝,一定要有仇報仇,有怨報怨。讓前院你二叔白成河流血,后院你三叔白成山挺尸。”白士郎聽了母親的話,不住地點頭稱是。
白家的灶君聽到了,覺得非同小可。這天晚上恰好是眾神上天朝拜玉帝的時辰,灶君就把白士郎母子的話,原原本本地稟告給玉帝。
在一片熱鬧聲中,玉帝把灶君老頭的話聽成了白士郎將來要是當上皇帝,一定要讓天下人“血流成河、尸堆成山”,不由得雷霆大怒:“為人君者,理應(yīng)順民意、行天道。宋朝皇帝雖然昏庸無道、荒淫無度,但還有點天子氣度,哪像白士郎這種人,還沒登上龍位就思謀著公報私仇,屠戮人間。若白士郎一旦登基當了皇帝,人世間豈不更加生靈涂炭、天下大亂?”盛怒之下,玉帝當即頒旨:將白士郎抽去龍筋,剝?nèi)埞?,讓他這“真龍?zhí)熳印碑敳怀桑?/p>
這一天白士郎又過小河,奇怪的是河邊不見了白胡子老頭!他急得大喊三聲福壽龜,白胡子老頭方才懶洋洋地來到白士郎跟前,慢吞吞地背起白士郎,嘆了一口氣,對白士郎說:“我只能背你這最后一次了!你違背天意,真龍?zhí)熳幼霾怀闪?,大福大貴的日子到頭了!”接著把灶君告御狀、玉帝震怒頒旨的事統(tǒng)統(tǒng)告訴了白士郎。
白士郎失魂落魄地回到家里,把福壽龜?shù)脑拰δ赣H一五一地十說了。白母聽罷猶如五雷轟頂,登時兩眼一瞪,口吐鮮血,氣絕身亡。從此,白士郎成了孤兒。他整天頭不梳、臉不洗,嘴里呼喊著“娘親”,瘋瘋癲癲,四處游蕩。
這天,白士郎在家里看到灶君的畫像,畫像兩邊還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lián)。白士郎不由得厲聲數(shù)落灶君:“你言的什么好事,保的什么平安?要不是你這個糟老頭在天庭告刁狀,我家怎會弄得家破人亡!你枉披一張神皮,枉受一爐檀香!滾,給我滾出去!”
說也奇怪,聽了白士郎的貶斥,灶君畫像竟然自動從墻上滑落,飄飄蕩蕩飛出了自家。
白士郎仍怒氣沖沖追著灶君的畫像罵,一直追出了白嶺村,一陣風吹來,灶君畫像已經(jīng)沒影了。
白嶺村外有一座土地廟,土地爺?shù)纳裉フ龑χ资坷缮敌?。白士郎又對著土地爺?shù)纳裉柭晹?shù)落:“土地老兒,灶君告刁狀時你也在場,你為何不仗義執(zhí)言,為我申冤?你枉為一方土地爺,受人供奉,還不快快給我滾,滾出廟門去!”
怪事又發(fā)生了,土地爺神胎一搖三晃,乖乖地挪出了土地廟,栽倒在門外的路溝里。
原來玉皇大帝只是抽去了白士郎的龍骨龍筋,但龍口還在,白士郎仍舊是“龍口無戲言”,這些小神只好唯唯諾諾,聽憑白士郎的貶斥。
白士郎貶斥了灶君、土地爺后仍不解氣,他又想到當時各路神仙都在場,官官相護,竟沒有一個站出來替自己說句公道話!于是,白龍廟、黑龍廟、火神廟、城隍廟……紛紛成了他貶斥神靈的地方,眾神像接連不斷地被白士郎貶出了廟門。
可白士郎還不解氣,他想:這些小神在天庭里,玉皇大帝根本不會把他們看在眼里!于是乎,祖師廟、老君廟、天王廟、二郎廟……這些大神像也紛紛被白士郎“請”出了廟門。
白士郎貶斥眾神后,仍然余怒未消,他不甘心自己從“真龍?zhí)熳印睖S落為平民百姓,他想把事情鬧大,好讓玉皇大帝收回成命,恢復自己的身份!這時,他想起了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在玉帝老兒那里說話最有分量,當時肯定在場,竟然也裝聾作啞,一言不發(fā),聽憑自己從大福大貴變得孤苦伶仃。這菩薩還有什么資格號稱“普度眾生、大慈大悲”?對,得讓觀音菩薩嘗嘗我白士郎的厲害,知道我所受的冤枉!于是,他怒氣沖沖地來到了紫竹林。
紫竹林祥云冉冉、香霧彌漫。白士郎云里霧里苦苦尋找了三天三夜,連菩薩的影兒也沒瞧見,正累得筋疲力盡,餓得頭暈目眩之時,忽見一座整潔的茅屋庭院。他一頭扎進院里,看見一位慈祥的老婆婆。老婆婆熱情地招呼他,安慰他,請他喝水吃飯。
白士郎自從離開母親,怒斥眾神之后,人們都說他中了邪,沒有一個人正眼瞧他,連慈眉善目的福壽龜也躲著他,使他痛切地感受到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他喝著香茶,吃著白飯,眼淚奪眶而出,發(fā)自內(nèi)心地對老婆婆叫道:“娘啊,娘,您真像我的親娘!”
沒人回應(yīng),白士郎感到奇怪。他放下碗筷,抬頭一看,哪里還有老婆婆的影子!他在庭院里四處找尋,在一處粉白的照壁上,發(fā)現(xiàn)了一首小詩:
小小白士郎,盛怒貶廟堂。
吃我一頓飯,叫了三聲娘;
男兒竟如此,焉能為君王?
母子皆有錯,何故把神傷!
白士郎看罷一愣,一定是觀音菩薩在點化自己。他反復品味:母親當時說叔叔們的話也確實太歹毒了,自己的氣量也確實太狹窄了!“何故把神傷”這五個字,更是一語雙關(guān)。一是自己不該不分青紅皂白貶斥廟堂,傷了眾神;二是自己更不該整天氣沖斗牛,損傷身心。想通之后,白士郎變得心平氣和,不再“傷神”了。他從此默默讀書,踏實做人,再也不做“真龍?zhí)熳印钡奶摶妹缐袅恕?/p>
當時,宋江等一百零八條好漢已經(jīng)在梁山水寨站穩(wěn)了腳跟,眼看就要改朝換代了,傳說新朝天子就是白士郎。只因為白士郎出了這檔子事兒,皇帝沒做成不說,梁山好漢也因沒有真龍?zhí)熳?,所以最后只能接受宋室招安,落了個凄凄慘慘的下場。至今,在水泊梁山上,還有一座福壽龜馱著石碑,上面記述著白士郎其人其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