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民
在第29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評比中,電視劇《先遣連》獲得長篇電視劇一等獎。我作為其中的編劇而感到十分幸運和自豪。24集電視連續(xù)劇《先遣連》登陸中央電視臺一套晚8點黃金強檔時段上演,播出后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好評如潮,受到中央領導表揚和重要批示。這部氣勢恢宏的電視劇從策劃、編導到劇組、演員,從部隊、地方聯(lián)合拍攝到制作、出品,陣容強大、強強組合,就著名演員而言,有唐國強、巫剛、王千源、王新軍、孫濤等?;叵脒M藏采訪經(jīng)歷,那是我有生以來最遙遠、最艱難、最危險乃至生生死死的一次遠行。
【挺進阿里】
李狄三和他的進藏《先遣連》的發(fā)現(xiàn)和采訪要追塑到前些年,我作為一名特派記者前往西藏,目標是采訪河北的進藏人員,追蹤燕趙兒女在雪域高原奮斗的足跡。
阿里是河北援藏的對口單位,那里有河北派去的援藏干部,是采訪的重點。
汽車出拉薩過日喀則、拉孜、昂仁、桑桑,翻越海拔4926米的切拉山口、5282米高的查拉山口、5094米的庫拉山口,再過薩噶、仲巴、帕羊,走一程沙丘、沙石、沙灘路,已是兩天有半。當汽車吃力地爬上海拔5300米高的馬攸木拉山口時,路標顯示:阿里地界來到了!
此時,當身臨其境,飛奔在阿里境地的時候,這才真正感受到阿里為什么是世界屋脊的屋脊,高原的高原,西藏的西藏,探險者之地。
著名的神山圣湖已呈現(xiàn)在眼前,望著那純凈的藍天,閃耀的雪峰,浩渺的水波,奔跑的野驢,飄動的經(jīng)幡,朝圣的腳步,這就是屹立在世界最高群峰之中迷離多彩的阿里。
【發(fā)現(xiàn)亮點】
采訪完最后一個援藏干部后,去憑吊孔繁森烈士。阿里烈士陵園坐落于獅泉河鎮(zhèn)北部一個山坡下,整座向陽山坡用石子堆起五個巨型大字:毛主席萬歲!每個字占地面積超過5畝之大,這是阿里的一道風景線。
走進沙地上建起的烈士陵園,給人一種蒼涼之感,只有墓地西側的幾棵紅柳還能顯示一點綠意,樹叢中一眼泉水表明這里是風水寶地,讓九泉之下的烈士能夠享受甘甜。
孔繁森陵墓建造的規(guī)模宏大,座落位置顯要。當走近墓前禮拜時,余光中意外發(fā)現(xiàn)北側一座陵墓盡管比不上孔繁森墓精細、突出,但所擺貢品、哈達很多,所點香火很旺。出于記者職業(yè)的敏感和好奇,走向前去,看到上面寫著:李狄三烈士之墓。開始并不留心、介意,后一想:為什么哈達、貢品、香火如此之多之旺呢?必有緣由。為此,又轉向墓后看碑文:“李狄三,河北省無極縣里城道村人……”,當“河北省”三個字闖入眼簾后,驟然一驚:河北省的烈士怎么埋到這么遙遠的地方了呢?便迫不及待、如饑似渴下讀碑文,越讀越激動,越讀越感慨,而且是萬分的、甚至達到心潮澎湃、震憾無比的地步!滿懷激情的閘水簡直要噴灑溢出……
原來,1950年8月,李狄三作為總指揮帶領136人組成的進藏先遣連從新疆于闐普魯村出發(fā),以驚人的毅力翻越昆侖界山達坂,冒著高寒、缺氧,穿越無人區(qū)、兩水泉,沿途63名官兵犧牲,歷經(jīng)磨難,當?shù)诙臧盐逍羌t旗插上阿里高原時,李狄三含笑而去,獻出年僅35歲的生命……
望著李狄三陵墓和他墓后60多名先遣連烈士的墳地,思緒萬千……
這是一段極悲壯的歷程!這樣高海拔、高寒冷、高缺氧之地雪域行軍,死傷如此殘烈,不要說在全國,在世界也獨一無二!
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看完碑文,第一感覺:這是河北的英烈,鮮為人知,太感人了!當時我的第一反應:寫條新聞報道出去,讓河北人民都知道李狄三這個人物,他是河北的英雄,為西藏的解放獻出了寶貴而年輕的生命,這是河北人民的驕傲和光榮。
收回思路,慢慢走到李狄三墓前,下跪禮拜,心里暗暗默念:“李狄三烈士,放心吧。我一定要把您和您帶領的先遣連宣傳報道出去!讓家鄉(xiāng)的人們都知道在這遙遠的阿里長眠著為解放西藏而獻身的您這位河北英烈!安息吧!”
發(fā)現(xiàn)重大線索,摸到大魚,決定把李狄三這個典型做好,寫一條重要新聞。回到獅泉河鎮(zhèn)駐地,拿起筆,鋪開稿紙,靈感一下子就上來了,激情滿懷。根據(jù)烈士陵園管理處提供的素材,很快寫成一片廣播新聞《追憶河北英烈李狄三》,傳向編輯部,在河北臺新聞節(jié)目播出。
然而,一篇廣播新聞,份量有限,展不開,更重要的是,只讓河北人民知曉李狄三是不夠的,要讓全國人民都知道阿里不僅有個孔繁森,還有個李狄三,這對全國人民都有鼓舞和教育作用。為此,擬寫一篇長報道,在河北臺播出后再傳給中央臺和國際臺,把李狄三和他的先遣連宣揚出去。
【追蹤采訪】
重走李狄三之路,沿著李狄三和他帶領先遣連的足跡追蹤采訪,收集第一手素材,做重頭文章,而且做強、做足、做大。然而,這是阿里高原?談何容易!不過,碑文上顯示了先遣連的行軍路線和幾個點位,即于闐普魯村、界山達坂、兩水泉、扎麻芒堡、改則和獅泉河。
走在獅泉河鎮(zhèn)大街上,到處是河北印記,河北路、河北酒樓、河北商店等比比皆是。河北援藏在這里援建了廣場、學校、醫(yī)院、辦公大樓等,滿目河北元素。與河北援藏干部座談李狄三時大家反響強烈,都認為這是河北的驕傲。由于交通閉塞,阿里幾乎與世隔絕,解放軍挺進阿里的那段歷史已被掩埋,特別是內(nèi)地包括河北,只知道阿里有個孔繁森,都不知曉還有個李狄三。但是,當?shù)夭刈迦罕妼畹胰浅3缇?,稱贊李狄三是他們翻身解放的救世主和大恩人!
在獅泉河橋頭,我接連到十一戶藏家走訪。李狄三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不少藏胞還供奉李狄三烈士。有位95歲的藏族阿媽卓瑪接受采訪時清晰回憶到先遣連當時進藏的情景。他們認為,沒有李狄三就沒有阿里的解放,就沒有藏人今天的安逸。為此,藏族群眾經(jīng)常到李狄三墓前悼念,告慰在天之靈。
王震司令員接到命令后首先組建進藏先遣連,由李狄三任總指揮。先遣連于1950年8月1日從于闐縣普魯村出發(fā),這是我軍第一支進藏的部隊,第二年5月28日在扎麻芒堡與安志明率領的后續(xù)部隊會師后繼續(xù)前進,于8月3日到噶達克,即獅泉河鎮(zhèn)近郊的昆沙。10月,阿里全境解放。毛澤東得知先遣連的壯舉后,連稱他們是“蓋世英雄”。
昆莎今屬噶爾縣,順此我又去了昆莎了解當年進駐的情況。
追蹤李狄三足跡的第二站是改則縣,從獅泉河鎮(zhèn)出發(fā)順森格藏布河東行,過革吉、雄巴、物瑪走出500多公里到達縣城。說是縣城,實不如內(nèi)地一個村子大。全縣面積相當大半個河北省,人口不到一萬,首府處在一個荒蕪邊際的戈壁上。站在街心,那種封閉、凄涼、原始,給人一種失落感。拿西藏墨脫縣來說,盡管封閉,但封閉的美麗,而改則縣卻是封閉的殘酷,大有滄桑之感。這里遠古并沒有人居住,公元7世紀,一個名叫改則的部落頭人帶領放牧人來此,后以此命名改則縣,繁衍擴展至今。
走進改則縣政府辦公室,恰遇一位河北援藏干部。說到先遣連李狄三,這里老幼皆知,廣為傳頌。我走訪了民政、交通等部門三位80多歲的藏族老干部,他們講述了當年先遣連進駐改則境地與藏族群眾打成一片、不吃地方、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動人故事,特別提到總指揮李狄三、指導員李子祥、連長曹海林、副連長彭青云等多次到改則宗府與當?shù)厥最I談判,勸說簽訂和平協(xié)議。而宗府頭人頑固反抗,與先遣連作對。李狄三又到當?shù)厮聫R里主動與僧人接觸聯(lián)系,爭取力量,勸說宗府厚待先遣連官兵。
扎麻芒堡是先遣連駐扎最久的地方,距改則縣府90公里。當驅車西北行一個多小時到達之后,才知“扎麻芒堡”的名子已被“先遣鄉(xiāng)”替代,過去的影子幾乎消失?;秀敝?,依稀看到黃沙戈壁里矗立的一座石碑,走近才知是專為先遣連樹立的。碑文上篆刻著先遣連270多個日日夜夜在此生活、戰(zhàn)斗的艱辛,與困難作斗爭的磨礪和英勇犧牲的悲壯歷史。在鄉(xiāng)干部的陪伴下,緬懷了先遣連曾經(jīng)住過的舊址、出操的平壩、存馬的壕坑和官兵的墳地,還去了戰(zhàn)士們打草、打獵、打柴的山溝。之后聽取了當?shù)乩弦惠叢刈迦罕姷闹v述。
先遣連進駐扎麻芒堡已到冬季,大雪封山,部隊從新疆派出的幾路運糧運鹽駝隊翻越界山達坂而不成,死傷殘重,上百名運糧隊伍和上千頭駱駝、馬匹都倒下了。李狄三當初為什么選這個地方駐扎,關鍵是此地有草、有樹,“扎麻芒堡”藏語意為柴草。李狄三認為有了柴草能解決燒水、做飯、取暖和喂馬的需求。為此先遣連成立了打柴組、打草組、打獵組,首先解決人吃馬喂的問題。
然而,僅僅靠吃野羊、野牛肉且沒有鹽味,難以下肚,嘔吐不止,還要堅持和國民黨殘匪及藏軍隊伍斗爭,他們經(jīng)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困難和極其嚴峻的生死考驗。特別嚴重的問題是高原缺氧威脅著戰(zhàn)士們的生命……
打獵組的巴利祥子還沒有走到樹林就倒下離開人世……
打柴組的王萬明、鄂魯新身背木柴半路吐血不止身亡……
炊事班長張長富做好飯還沒走出廚房暈死再也沒有站起來……
張佛成、陳忠義、于洪、阿廷芳等一個個因為高原病相繼犧牲……
而最多的一天竟送走11位烈士……
死亡戰(zhàn)士接連上升到30、40、50、60……
其實,總指揮李狄三,早就病了,不過他一直硬挺著、忍受著指揮,直到實在沒有一點力氣,躺倒了……
然而,李狄三躺在床上以堅強的毅力仍堅持、堅持再堅持,等大部隊到來……
1951年5月28日,當后續(xù)部隊趕來時,李狄三已生命垂危,他從昏迷中醒來,在迷流之際用顫斗的手拿出記錄本和黨費,交給團長安志明,示意完成了任務,接著吃力地、斷斷續(xù)續(xù)說:“兒……他……娘……”
話,沒有說完,露出一絲笑容,永遠閉上了雙眼……
李狄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想到了自己的任務,還想到了自己的家!
當兵的人,誰沒有家呢?而李狄三自參軍后,一直沒有回去過,他何嘗不知道自己還有一個溫存的家庭呢?
李狄三1916年出生于河北省無極縣里城道村一個貧苦家庭。1936年秋天,賀龍的部隊路過他的家鄉(xiāng),他瞞著父母,晚上對妻子說明天要去參軍,走后要好好照顧二老和孩子。妻子聽后淚流滿面,燈光下為上路的丈夫縫補衣服。天不亮,李狄三摸了摸睡熟的兒子,吻了一下面頰,對妻子說,我走了,多保重,革命勝利后回家團聚。然而,這一去竟成了不歸之路……
【作大文章】
踏著先遣連的足跡,追蹤李狄三的身影,走完最后一個點位,迅筆疾書寫出一篇6000多字的長篇新聞報道《阿里,在那遙遠的地方》傳回編輯部,在河北電臺專題節(jié)目《今日焦點》播出,同時又把稿件傳向中央臺和國際臺播發(fā)。這是一篇滲透著血汗乃至生命新聞報道。至此,完成了從事高新聞工作以來最艱辛、最難忘的一次采訪。
然而,電臺的影響力必定有限。我和田耀斌商議作大文章,寫重頭戲。之后我倆把精力全部傾注在長篇紀實文學和電視劇本的創(chuàng)作之中……
“生命誠可貴,新聞價更高”。西藏的采訪是難忘的,而且冒著生命危險,魂牽夢繞,刻骨銘心,特別是追蹤李狄三的日日夜夜……對生命是個大摧殘,每時每刻都在透支著生命,侵蝕著身心健康。踏訪阿里,翻越莽莽昆侖山脈,跋涉滔滔獅泉河水,走過茫茫羌塘草原,冒嚴寒、抗冰雪、遭缺氧,真是艱難前行。有時碰到汽車爆胎的煩惱,有時遇到塌方斷路的阻撓,有時撞到飛石下落的險情,有時遭到野狼襲擊的威脅,特別是飽受高原缺氧的折磨,多次死里逃生……有次缺氧突發(fā)肺水腫暈倒山巔,生命危在旦夕,部隊動用了直升飛機,幸免于難。
歷盡千難萬險,闖過生死關。有人說“大難不死必有后?!保覅s認為“生命誠可貴,新聞價更高。要說“后福”的話,能讓千千萬萬人民看到電視劇《先遣連》,能夠把河北的英烈李狄三推舉到全國,這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
(作者系原河北人民廣播電臺副臺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