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梅
【摘要】目的:探討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觀察56例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產婦作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我院收治的56例行單純剖宮產術產婦作為對照組,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及術后并發(fā)癥情況。結果:觀察組產婦的術中出血量、術后24h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以及惡露持續(xù)時間與對照組產婦之間的差異未見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婦在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方面的差異未見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是安全可行的,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但應嚴格掌握手術的適應癥和禁忌癥,以保證產婦和胎兒的安全。
【關鍵詞】剖宮產;子宮肌瘤剔除術;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713.4【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4)02-0047-01
子宮肌瘤是女性較為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發(fā)生率為約為0.3%~7.2%,對于剖宮產同時行剔除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可行性臨床一直存在爭議[1]。為進一步探討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本文將做如下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間收治的56例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產婦作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我院收治的56例行單純剖宮產術產婦作為對照組,其中觀察組產婦年齡21~41歲,平均年齡(28.2±1.7)歲,孕周37~41周,平均(38.6±0.8)周,初產婦44例,經產婦12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3~37歲,平均年齡(27.8±1.4)歲,孕周36~42周,平均(38.9±0.9)周,初產婦49例,經產婦7例。兩組產婦在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
1.2手術方法兩組產婦均采用腰硬聯(lián)合麻醉,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胎兒分娩后給予靜脈滴注催產術。觀察組產婦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先縫合剖宮產切口,然后剔除肌瘤,切口的選擇及剔除方式與非妊娠期肌瘤剔除術相同,術后給予抗感染治療。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產婦的術中出血量、術后24h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以及惡露持續(xù)時間,并詳細記錄術后并發(fā)癥情況。
1.4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判斷差異有無統(tǒng)計學意義的標準。
2結果
3討論
子宮肌瘤是一種主要依賴于孕激素生長的良性腫瘤,當妊娠時子宮肌纖維因體內孕激素的影響,結締組織會出現(xiàn)腫脹,且淋巴的血液循環(huán)增加,因此肌瘤容易發(fā)生增生和肥大[2]。由于足月妊娠時子宮高度充血,在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可能造成嚴重甚至無法控制的出血[3],從而威脅到母嬰的安全,因此目前對于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存在爭議。
本研究結果表明: 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產婦的術中出血量、術后24h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惡露持續(xù)時間以及術后并發(fā)癥與單純剖宮產術產婦之間的差異未見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文獻[4,5]報道一致。這表明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是可行的,且安全性較高。但應嚴格掌握手術的適應癥和禁忌癥,對于帶蒂或大部分突向漿膜下的肌瘤、直徑小于5cm的子宮體部且靠近子宮切口的肌瘤可在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而對于孕產期子宮高度充血,子宮肌瘤較非孕期顯著增大的肌瘤會導致大出血風險,因此不宜行此手術[6]。此外,對于合并貧血、嚴重妊娠合并癥等疾病的產婦,為保證產婦安全,也不宜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
綜上所述,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是安全可行的,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但應嚴格掌握手術的適應癥和禁忌癥,以保證產婦和胎兒的安全。
參考文獻
[1]武寶平,張秀珍.剖宮產同時實施子宮肌瘤剔除術68例臨床分析[J].山東醫(yī)藥,2006,46(24):72-73.
[2]馮立紅,萬波,譚玲玲.晚期妊娠合并子宮肌瘤139例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6):2680-2861.
[3]吳兵,張崇移,周秀萍.剖宮產同時子宮肌瘤剔除術可行性探討[J].醫(yī)學研究雜,2008,37(6):82-84.
[4]王艷萍,滿冬梅,田麗娟.剖宮產同時子宮肌瘤剔除術56例臨床分析[J].濟寧醫(yī)學院學報,2010,33(4):266-268.
[5]鄭安桔.剖宮產同時剔除子宮肌瘤148例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7,21(22):2918-2919.
[6]劉學容.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分析[J].四川醫(yī)學,2017,34(6):809-811.
(收稿日期:201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