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
為落實教育部有關減負精神,各地教育管理部門陸續(xù)推出了一系列減輕中小學生課業(yè)負擔的舉措。目前,北京、上海、太原、成都、杭州和寧波等地都在積極推進小學一年級“零起點教學”,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面對幼小銜接,盡管政府從教育管理上提出了相應的規(guī)范和要求,但是單純在“規(guī)定”和“檢查”層面上的“零起點教學”似乎并不能完全消除家長、教師、學校的憂慮和困惑,必須在孩子健康成長和教育規(guī)律上取得一致共識,才能夠真正尊重每一名孩子從“小朋友”到“小學生”的生活變化,尊重每一名孩子入學后的生命狀態(tài),給予他們快樂出發(fā)、幸福一生的新起點。
對“零起點教學”的關注,本質是對兒童入學準備狀態(tài)的關注
兒童的生命進程達到6歲,進入小學一年級,要開始接受正規(guī)的、系統的學校教育,此時孩子的入學準備狀態(tài)十分重要。
有教育專家認為,入學準備狀態(tài)是指學齡前兒童為了能夠從即將開始的正規(guī)學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備的各種關鍵特征或基礎條件,即兒童在進入學校時應當達到的發(fā)展水平的期望或能夠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和任務要求的身心發(fā)展的水平與狀態(tài)。國內外關于兒童入學準備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自從1994年美國把“入學準備”納入《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案》以來,兒童入學準備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當前,對入學準備存在眾多誤區(qū),主要表現在:一是只注重知識準備,過早知識化。許多家長將入學準備錯誤地等同于識字、算數。孩子入學前確實需要做好語言和數學的準備,但并不是指孩子多識字、寫字,而是鍛煉兒童的語音意識和正確發(fā)音能力,促進兒童語言理解能力的提升。二是入學準備除了知識準備外,不需要其他方面的準備。而孩子從以玩為主的幼兒園生活過渡到學校學習生活,需要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交流能力,具備一定的獨立意識和任務意識、規(guī)則意識等。三是期望通過短期突擊完成入學準備,由此造成了對孩子智力的“拔苗助長”式的開發(fā),不應該過早關注的內容過度關注,而該關注的內容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找準“起點”更重要,科學進行“歸零”準備
在孩子6歲時,科學的入學準備更應關注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身體健康、作息時間的準備。讓孩子能夠適應集中上課、課間休息的學校生活節(jié)奏,能夠熟練地自己料理集體生活中(不同于幼兒園)的就餐、飲水、上廁所、整理學習用具等事宜。愉悅的精神來自健康的身體,對孩子尤其如此。
二是基本運動技能的準備。幫助孩子學會在教室、操場、通道中安全行走,具備熟練躲避障礙、上下臺階的能力,具備必需的跑跳能力等。
三是交流能力的準備。要讓孩子能夠聽懂別人說的話,并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要善于和小同學交流,有問題敢于和老師交流,回家樂于和爸爸媽媽說在學校的故事等。
四是基本知識的準備。幫助孩子了解日常生活中簡單的知識,如飲食起居、色彩圖案、空間方位等。
五是情緒與社會性的準備。要讓孩子學會承受一些小委屈和誤解,學會幫助別人和向別人求助等。
因此,“零起點教學”要求教育者嚴格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和進度實施教學,目的在于避免“搶跑”,甚至是“拔苗助長”式的過度灌輸?!傲闫瘘c教學”強調不要讓孩子過早進入識字、背詩、算數等以掌握教材知識為目的的學習狀態(tài),扭轉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傾向。但“零起點教學”并不意味著“零準備”,相反,應該是幫助起始年級的孩子做好科學的入學準備。
據研究資料顯示,約16%~35%的適齡兒童尚未達到要求的準備狀態(tài)。而由于入學準備不足,這些兒童在學校生活中可能面臨更高的發(fā)展風險。關于入學準備干預的研究和舉措也很多,國外有許多旨在幫助處于高風險環(huán)境、社會處境不利的兒童做好入學準備的項目,如開端計劃、佩里學前計劃、卡羅來納初學者項目、馬薩諸塞州的兒童支持服務項目,這些干預項目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說明對兒童入學準備不足進行干預、為義務教育輸送高質量與有準備的新生很有必要,也很重要。
“零起點”育人,學校、教師、家長三方合力
每一名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環(huán)境、社會背景,擁有不同的生命基因,對學校、教師和家長而言,關注和尋找屬于每一名孩子獨有的入學起點,是我們實施“歸零”教育的基本前提。
開學已經一個多月,在一年級這個起點上,孩子們是否能順利起跑?一些學校及教師、家長的舉措值得我們研究和思考。
半天上課的過渡。北京實驗二小的一年級孩子們在開學后的第一、二周只上半天課,連午飯都是回家吃,從第三周開始才逐步過渡到在校吃午飯,第四周后下午才有課程。這是學校多年來一直實施的管理舉措,并沒有耽誤所謂的“教學進度”,相反,當你置身于孩子中間時,你會感受到孩子的精神狀態(tài)和眼神中的光芒是飽滿和鮮亮的,少有疲憊、困倦和焦慮。
行為習慣小歌謠。史家小學、實驗二小等許多學校的一年級孩子在上課、吃飯、提問、做操等活動中都“念念有詞”,大聲朗讀著學校教師自編的歌謠。仔細一聽,這些歌謠原來是對孩子行為習慣的要求,如“眼神跟著聲音走。仔細聽,認真想。別人說話,我不講。”“課間做好四件事:一換書本,二喝水,三擺桌椅,四方便。”“我是小學生,書包自己清。每天看課表,用具都帶好。”還有老師巧妙地借用傳統文化的詞句,讓孩子直接體驗和學習有用的國學,如“將上堂,聲必揚”“幾案潔,筆硯正”“步從容,立端正”。
課堂關注的焦點。在起始年級,教師最頭疼的是組織教學,如何讓幾十個6歲的孩子能夠集中注意力,是“零起點”的一個挑戰(zhàn)。燈市口小學的教師上課提問時,不僅把獎勵“貼貼”(一種孩子喜歡的小貼畫)獎給回答問題的孩子,還在每一次提問后,讓別的小同學對同學的回答做出評價,也給予獎勵,以此讓全班孩子學會傾聽、學會簡單評價。崇文小學的教師們課堂中很少站在講臺上,大部分時間游走于學生中間,就是要把教師的“引力場”不斷地擴大和變化,兼顧到所有孩子。中關村三小的教師們多用“開火車”(即縱向一組順序提問)的方式提問,既兼顧了提問覆蓋面,又凝聚了小組團隊意識。有調查顯示,孩子在課堂上被提問后,精神的興奮和集中程度會大大提高。
進度的把控和作業(yè)的留白。40分鐘的課并不上滿,而是留有充分的練習、交流和講故事的時間,教師已不再單純追求教學進度和知識能力課時目標的達成度,而是更加關注孩子的幸福體驗和愉悅程度。越來越多的校長和教師深刻意識到,高效的學習源于愉悅的精神和健康的身體,絕不能舍本求末。崇文小學的課上有10分鐘的集體活動是和學科知識根本無關的交流和互動,孩子們歡天喜地,思維活躍。燈市口小學要求孩子課前講一段小故事,每個孩子輪流來,目的就是鍛煉孩子的表達和膽量,讓孩子在集體生活和交流共享能力上“不輸在起跑線上”。中關村三小的拼音書寫是隔行書寫的,似乎也少有橡皮反復擦改的痕跡,作業(yè)本給學生留白,不靠機械重復。事實上,靠反復枯燥訓練得來的“書寫整齊”和“計算速度”往往伴隨的是孩子的厭學、煩躁情緒,這在教育中絕對是得不償失的。
家長協作觀察孩子的狀態(tài)。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理性面對孩子的學習起點,和學校、教師形成育人的合力。家長工作再忙,在家也要認真做好與孩子的交流,認真觀察孩子,用心對待和體驗孩子的感受。對于家長,最忌諱的是簡單問作業(yè)、查分數,或者問是不是得到表揚等,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留心細節(jié),走進孩子心里。觀察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講一講同學、老師和班級的故事,你會發(fā)現許多教育線索和資源,抓住機會和孩子討論對錯、評估好壞,在情景假定中與孩子做換位思考,讓孩子的不良情緒得到合理宣泄……此時此刻,人生觀、價值觀就在這樣的平等溝通和分享中慢慢生長起來。
編輯 ?王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