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鳳芹
急性胃黏膜病變臨床診治分析
杜鳳芹
目的 對急性胃黏膜病變病理病因、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進行研究分析。方法 58例急性胃黏膜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 分析其發(fā)病原因、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結果 58例急性胃黏膜病變患者的病因包含藥物、嚴重內科疾病、嚴重外科疾病、其他,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上消化道出血、貧血、胃黏膜水腫、充血、糜爛等。通過臨床診斷治療后, 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結論 嚴重內外科疾病和損害胃黏膜藥物均為引起急性胃黏膜病變原因, 根據(jù)誘因、病史、臨床表現(xiàn)和胃鏡檢查等進行診斷, 通過治療原發(fā)病、去除誘因、保護胃黏膜和抑制胃酸分泌等方法進行治療, 獲得良好治療效果。
急性胃黏膜病變;臨床診斷;臨床治療
急性胃黏膜病變?yōu)橐环N由多種原因導致的胃黏膜糜爛、出血和淺潰瘍等病變, 臨床上將其分為急性出血性胃炎、急性糜爛性胃炎和應激性潰瘍三種??诜茐奈葛つて琳纤幬餅閷е禄颊叱霈F(xiàn)急性胃黏膜病變的主要病因, 上消化道出血為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近年來, 急性胃黏膜病變發(fā)病率逐漸上升, 早期診斷和治療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和提高臨床治療效果[1]。為進一步了解急性胃黏膜病變病理病因、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進行研究分析, 作者選取58例患者進行研究, 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5月~2014年1月收治的58例急性胃黏膜病變患者, 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疼痛、食欲減退、氣脹、嘔吐、惡心和便血等臨床表現(xiàn)?;颊呔哂兴幬?、手術、激素、腦血管和酗酒等應激因素, 且通過胃鏡檢查可見胃黏膜廣泛充血、壞死和潰瘍等癥狀, 部分可見滲血或是大出血。其中, 男36例, 女22例;年齡23~66歲,平均年齡(44.51±5.37)歲。
1.2 治療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通過治療原發(fā)病、去除致病誘因、重癥者禁食和流質飲食等一般治療措施進行治療, 對于失血量過多或是中度貧血患者應通過輸血方法進行處理?;颊呖诜ゼ啄I上腺素進行止血, 4~8 mg/d;口服甲氰咪胍0.8~1.2 g/d, 有效抑制患者胃酸分泌。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發(fā)病原因和臨床表現(xiàn)。
1.4 療效判定標準[2]治愈:患者治療3 d內嘔血停止, 大便轉陰;好轉:患者治療1周內嘔血停止, 大便轉陰;無效:患者治療1周后依舊沒有達到上述標準。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治愈+好轉)/總例數(shù)×100%。
2.1 患者發(fā)病原因分析 本次研究選取58例急性胃黏膜病變患者的病因中藥物占34.48%(20/58)、嚴重內科疾病占25.86%(15/58)、嚴重外科疾病占5.17%(3/58), 其他占34.48%(20/58)。其中, 藥物因素引起的胃黏膜病變患者主要是服用激素類藥物;嚴重內科疾病引起的胃黏膜病變患者中, 12例為高血壓并腦出血, 3例為慢性腎炎尿毒癥;嚴重外科疾病引起的黏膜病變患者中, 1例為燒傷, 2例為顱腦損傷;其他因素引起的黏膜病變患者中, 6例為精神緊張, 3例為暴飲暴食, 11例為酗酒。
2.2 患者臨床表現(xiàn)分析 本次研究選取58例急性胃黏膜病變患者中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上消化道出血、貧血、胃黏膜水腫、充血和糜爛等。31例上消化道出血中, 20例為黑便, 占34.48%(20/58), 11例為嘔血, 占18.97%(11/58), 14例為黑便或嘔血伴上腹部疼痛, 占24.14%(14/58);23例貧血中, 12例為輕度貧血, 占20.69%(12/58), 6例為中度貧血, 占10.34%(6/58), 5例為重度貧血, 占8.62%(5/58), 1例為貧血伴出血性休克, 占1.72%(1/58);16例為胃黏膜水腫、充血和糜爛, 占27.59%(16/58)。
2.3 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分析 本次研究選取58例急性胃黏膜病變患者通過臨床診斷治療后, 治愈39例, 占67.24%(39/58), 好轉19例, 占32.76%(19/58), 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58/58)。
臨床上, 急性胃黏膜病變?yōu)橐环N由多種嚴重應激因素產(chǎn)生的消化道黏膜病變, 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為發(fā)病機制, 主要因素為胃黏膜保護機制削弱、神經(jīng)內分泌失調和胃黏膜損傷因素作用相對增強等。嚴重創(chuàng)傷、腦外傷、手術、感染、休克和精神應激等導致患者出現(xiàn)急性胃黏膜病變的主要應激因素。在患者神經(jīng)內分泌失調時, 其下丘腦、邊緣系統(tǒng)和室旁核等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均參與疾病的發(fā)展。胃黏膜屏障功能異常、食道括約肌張力降低、微循環(huán)障礙、胃黏膜內細胞保護性物質代謝變化和胃黏膜上皮更新異常等為胃黏膜保護機制削弱的主要因素, 胃酸損傷作用增強、膽汁反流、胃十二指腸動力紊亂、全身酸堿平衡失調和炎性介質產(chǎn)生增加等為胃黏膜損傷因素作用相對增強的主要因素[3]。目前, 對急性胃黏膜病變預防的主要措施為:①早期進食:中和胃酸, 促使黏液分泌和黏膜上皮更新等;②抑酸劑:質子泵抑制劑和H2受體拮抗劑等提高患者胃液中的pH值, 進而降低患者消化道出血發(fā)生率;③抗自由基藥物;④內臟血管擴張劑, 通過改善患者胃黏膜循環(huán)和提高患者胃液中的pH值,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癥狀;⑤胃黏膜保護劑。本次研究選取58例急性胃黏膜病變患者通過臨床診斷治療后, 治愈39例, 好轉19例, 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研究結果表明, 急性胃黏膜病變在同期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中占20.8%, 嚴重內科疾病、藥物因素和嚴重外科疾病等為其主要病因, 通過胃鏡檢查方法確診。確診后通過原發(fā)病處理、去除誘因和降低胃酸等常規(guī)治療方法進行治療。
綜上所述, 急性胃黏膜病變主要病因為使用損害胃黏膜藥物和嚴重內科病、嚴重外科病, 生長抑素和質子泵抑制劑對該疾病具有顯著作用, 改善患者預后。
[1] 曹明, 屠偉峰, 劉曉燕, 等.右美托咪定或(和)舒芬太尼預處理對浸水束縛應激大鼠急性胃黏膜損害的影響.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2, 28(9):1432-1434.
[2] 冀來喜, 閆麗萍, 王海軍, 等.電針保護大鼠急性胃黏膜損傷基本腧穴配伍“胃病方”的篩選.針刺研究, 2008, 33(5):296-300.
[3] 陳怡, 朱長清, 董勝翔, 等.羅沙替丁治療消化性潰瘍或急性胃黏膜病變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研究.中國全科醫(yī)學, 2007, 10(18):1511-1513.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0.120
2015-04-01]
455000 安鋼職工總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