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茗
甲狀腺微小癌的超聲影像診斷作用探討
解茗
目的 探討超聲影像在甲狀腺微小癌(TMC)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經(jīng)病理或手術確診的TMC患者54例為TMC組, 另選擇同期入院的50例甲狀腺良性結節(jié)患者為對照組。分析超聲下TMC的形態(tài)特征、血流變化等。結果 兩組在良、惡性腫瘤形狀、發(fā)生部位、彩色閃爍偽像、多次反射偽像方面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MC組甲狀腺血流豐富, 中央型供血47例, 占87.0%;對照組周圍型供血38例, 占76.0%, 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超聲下TMC具有一定的特點, 病灶的大小、形狀、回聲、鈣化、多次反射偽像和彩色閃爍、血流等指標對疾病的診斷有重要的意義, 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超聲影像;甲狀腺微小癌;診斷價值
TMC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 但因缺乏典型的臨床癥狀, 臨床上難以診斷[1]。一直以來, CT被認為是甲狀腺癌診斷的重要標準, 但是CT對TMC的診斷率并不高。CT與超聲在直徑小的甲狀腺結節(jié)的診斷中相差不大。本研究應用超聲影像對TMC的病灶特點進行分析?,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8月~2015年4月本院就診的TMC患者54例作為TMC組。其中女39例, 男15例;年齡20~69歲, 平均年齡(45.7±13.2)歲;病程27 d~3年。納入標準:①經(jīng)病理或手術診斷為甲狀腺微小癌;②術前于本院接受常規(guī)超聲與彈性成像檢查。另選擇同期于本院檢查的甲狀腺良性結節(jié)患者50例作為對照組, 女32例, 男18例;年齡20~71歲, 平均年齡(46.3±12.8)歲;病程25 d~3.5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檢查方法 超聲影像檢查:應用飛利浦IU22, 西門子s200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 探頭頻率10.0 MHz。二維超聲對甲狀腺進行常規(guī)檢查, 患者取仰臥位, 頸部保持伸拉狀態(tài), 平靜呼吸, 掃查甲狀腺右葉、峽部、左葉及兩側頸部及鎖骨淋巴結, 觀察病灶部位、大小、回聲, 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觀察病灶內部、邊緣血流變化。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甲狀腺微小癌良、惡性強回聲灶超聲特征對比 對照組邊界清晰40例, 占80.0%;扁長形39例, 占78.0%;圓形11例, 占22.0%;L/S>.3例, 占6.0%。TMC組邊界清晰7例,占13.0%;扁長形8例, 占14.8%;圓形46例, 占85.2%;L/S>1 42例, 占77.8%。對照組位于實質區(qū)3例, 占6.0%;液化區(qū)9例, 占18.0%;交界區(qū)9例, 占18.0%;交界與液化區(qū)23例, 占46.0%;實質與交界區(qū)4例, 占8.0%;實質與交界區(qū)2例, 占4.0%。TMC組位于實質區(qū)48例, 占88.9%;實質與液化區(qū)4例, 占7.4%;實質與交界區(qū)2例, 占3.7%。對照組有彩色閃爍偽像8例, 占16.0%;多次反射偽像30例,占60.0%。TMC組有彩色閃爍偽像4例, 占7.4%;多次反射偽像8例, 占14.8%。兩組在良惡性腫瘤形狀、發(fā)生部位、彩色閃爍偽像、多次反射偽像方面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良、惡性腫瘤的血流狀態(tài)對比 全部患者CDFI均有血流信號, TMC組甲狀腺血流豐富, 中央型供血47例, 占87.0%。對照組周圍型供血38例, 占76.0%, 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癌灶的生長以浸潤性為主, B超下瘤體邊緣不規(guī)則, 與周圍組織邊界不清。微小癌在超聲下以圓形為主, 可能系惡性腫瘤血管間質中的砂礫體所致。病理證實, 甲狀腺癌病灶的纖維血管中心為單個或多個壞死細胞, 周圍逐層鈣化沉積,形成同心圓結構, 所以在超聲下才表現(xiàn)為圓形強回聲, TMC也如此[2]。而良性腫瘤瘤體內膠質凝聚飽和后析出, 超聲穿過時在反射體內不斷往返, 故而外觀為扁長形。再加上良性腫瘤的無彩色閃爍偽像高, 彩色閃爍偽像低, 超聲表現(xiàn)為彗星尾征。這也是鑒別腫瘤良、惡性的重要指征[3]。本研究中, 對照組80.0%邊界清晰, 78.0%結節(jié)呈扁長形, 形態(tài)規(guī)則;TMC組87.0%的結節(jié)與周圍組織界線模糊, 85.2%結節(jié)為圓形。超聲下TMC多為實質部強回聲灶, 實質區(qū)88.9%。良性結節(jié)則多位于非實質部強回聲灶、高實質部的強回聲灶、交界節(jié)液化區(qū), 只有3例位于實質區(qū)。這在TMC與良性結節(jié)的鑒別中也至關重要。研究表明, TMC瘤體的前后徑與左右徑的比例與腫瘤的良、惡性密切相關。金占強等[4]對30例TMC患者的篩查結果進行分析, 發(fā)現(xiàn)61.9%的瘤體L/S>1。本研究中, TMC組77.8%的患者的L/S>1, 與上述結論基本一致。腫瘤的生長需要血管供給足夠的營養(yǎng), 特別是生長迅速的惡性腫瘤, 常需要大量的血液供應[5]。故而, 瘤體內新生血管旺盛, 血流豐富。本研究中, 全部患者瘤體內均有血流信號, 其中87.0%TMC為中央型供血, 血管雜亂, 呈網(wǎng)狀或樹枝狀。76.0%良性結節(jié)為周圍型血供, 瘤體內部分布點狀、線狀血流, 但在病灶周圍未見血流征象。
[1] 李琳, 馮美利. CT、B超檢查在甲狀腺癌診斷中的臨床價值分析.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3.24(9):2102-2104.
[2] 阿爾肯·阿皮孜, 李光來, 艾合買提·卡哈爾.不同大小的甲狀腺癌B超、CT診斷符合率的對照分析.醫(yī)學信息.2013.26(5).344-345.
[3] 周愛香, 王玉石, 楊萊姣, 等.甲狀腺微小癌高頻超聲影像學特征及診斷價值.軍醫(yī)進修學院學報.2012.33(7):725-727.
[4] 金占強, 徐曉紅, 黃星, 等.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甲狀腺微小癌.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0.26(10):1848-1851.
[5] 馬姣姣, 徐本華, 丁紅, 等.甲狀腺良惡性結節(jié)超聲鑒別診斷指標的主成分提取及價值排序.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13, 4(8):34-3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2.086
2015-08-03]
112000 遼寧省鐵嶺市中心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