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珊
(福州市臺江教師進修學校,福建 福州 350009)
伴隨著微時代的來臨,微課例應時而生。本文中的微課例指的是教師在班級中面對學生圍繞某一個教學點進行十分鐘的教學,它具有教學時間短、指向集中、相對完整等特點。我們在區(qū)域內以微課例為載體組織開展競賽、教研、培訓等活動,單位時間內容量大,信息豐富,直擊教學核心價值,服務教學主體,好學管用,深受教師歡迎。下面筆者以人教版語文教材為例,探討微課例的教學實施。
教學微課例首先要精選教學點,課程標準制定的總目標和學段目標是教學點確定的依據(jù),確定的教學點不同于常規(guī)教學任務,應該具有針對性,針對教材的特點和學情,顯現(xiàn)教學的核心價值。
教材是依據(jù)課程標準編寫的,教材內容的安排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教師可以根據(jù)每一組(篇)課文之前的導讀提示、課文中“泡泡”標注的閱讀提示、課后練習等提供的信息確定教學點,發(fā)揮課文作為例子的作用。
如三年級下冊第七組課文《買木雕的少年》,課文講的是一位貧困的非洲少年,本來向文中的“我”推銷大象墩,后來卻要送給“我”一個小象墩木雕。單元組導讀提示:讀讀本組課文,感受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情誼,還可以搜集有關世界各地的文字和圖片資料。怎樣理解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呢?課后有一道練習:我們來找出描寫賣木雕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象他當時是怎么想的。由此,可以確定本課的核心教學點:由人物的言行領會人物的內心,即通過品讀描寫賣木雕少年言行的句子,體會少年對中國人民友好的情誼。
受編排體系的限制,現(xiàn)行教材課文的教學點并不都直接呈現(xiàn),教師應依據(jù)學段教學目標挖掘文本中的教學點。教學目標通常呈螺旋上升,要瞻前顧后選擇教學點,可以是本學段新出現(xiàn)的教學要求,可以是前一學段目標的發(fā)展和深化,還可以是以后教學中需滲透的內容。
如《飛船上的特殊乘客》是四年級上冊第八組的一篇略讀課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1]本冊的教師用書對單元組的教學從“描寫或說明事物的方法”、“綜合運用本學期學到的閱讀方法,體會課文在語言表達方面的特點”方面做了提示。[2]基于這樣的認識,很多教師將本文的教學錨定在“感悟并遷移運用說明方法”。而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目標中對文章的說明方法并未提出要求,在第三學段目標中提出“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3]《飛船上的特殊乘客》是一篇科普文,學生對課文描述的內容比較生疏,理解文意有難度。綜合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如何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既是這篇課文的學習難點,也是第二學段的學習重點,以此確定教學點。
再如一年級上冊的《雪孩子》,是一篇全文不注音帶有多幅插圖的課文,學生能大體讀懂課文內容。教師可借助生字教學,出示帶有生字的包裝袋、物品等,交流識字途徑、方法,引導學生生活中識字,從而突破一年級上冊“識字”這一學習重點、難點。
教材所選文章本身具有豐富性、隱含性、模糊性等特點,教師應咀嚼語言,悉心體味,用一雙敏銳的眼睛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刻、全面的解讀,發(fā)現(xiàn)文章語言的亮點,并將自己感悟到的亮點轉變成學生學習的著眼點。
如二年級上冊《活化石》一文的題目就是事物的名稱,課文第二自然段介紹銀杏樹的特點,第一句話介紹銀杏樹的別名及生活年代久遠,第二句話寫銀杏樹的葉子像小扇子,第三句話介紹銀杏樹生長緩慢,第四句話寫銀杏樹又叫公孫樹。由此抓住“根據(jù)事物的名稱領會事物的特點”、“根據(jù)事物的特點給事物起名稱”這一主線組織教學,對二年級學生滲透抽象與具體的思維訓練,可以讓學生感受思維帶來的趣味,開啟教學新天地。
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他們的具體需求,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這種立足學情的“專門定制”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教學效率將事半功倍。
如《巨人的花園》,是四年級下冊的一篇童話。四年級的孩子對童話有著極大的興趣,如何根據(jù)學生的特點,由一篇文章的學習喚起他們對這一類體裁書籍的興趣,從而引導學生走向廣袤的課外閱讀世界?教師以《巨人的花園》課文為原點走進原著《自私的巨人》,以《自私的巨人》為起點走進王爾德的其他童話作品,以王爾德的童話作品為基點走向世界其他題材的童話作品,讓學生的心靈在美妙的童話之旅中得以滋養(yǎng)。
再如《北京的春節(jié)》這篇課文,可以預設以下幾個教學點:(1)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把握能力。學生快速瀏覽全文獲取文本信息,畫出北京春節(jié)線路圖,按時間順序概述課文內容,明確什么時間誰干什么,從而了解北京的春節(jié)習俗。(2)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生以小記者的身份選擇老北京春節(jié)的一個場景進行現(xiàn)場播報,可以引用俗語、格言、詩句,還可以用具體描述的方式增加畫面的現(xiàn)場感。(3)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學生品讀描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節(jié)”三個部分內容并交流節(jié)日感受,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教師可針對本班學生的語文能力薄弱點,選擇恰當?shù)慕虒W點展開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課程。[4]微課例的教學應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經歷語文實踐的過程中學會學習。
“學者必先會疑”,“小疑小進,大疑大進”,古人的話道出了問題意識在學習中的重要性,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教學內容讓學生學會提問題,再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如四年級上冊《鄉(xiāng)下人家》第二自然段中有一句話:“有些人家還在門前的場地上種幾株花,芍藥、鳳仙、雞冠花、大麗菊,它們依著時令,順序開放,樸素中帶著幾分華麗,顯出一派獨特的農家風光?!苯虒W時教師出示句子,讓學生讀句子質疑問難。學生提出:(1)什么是時令?“依著時令順序開放”是什么意思?(2)樸素中為什么還帶著幾分華麗?接下來的教學就引導學生解決這兩個問題。對第一個問題,教師通過講解、多媒體演示圖片:芍藥春天開、鳳仙花初夏開、雞冠花夏天開、大麗菊秋天開,讓學生用“什么花什么季節(jié)怎么樣”的句式說說欣賞到的花。學生總結釋疑:這些花一種接著一種、一個季節(jié)依著一個季節(jié)開放,就是依著時令開放。這些花一種接著一種,一茬連一茬開放,一年四季花開不斷,就顯現(xiàn)出一派獨特的農家風光。第二個問題:樸素中為什么還帶著幾分華麗?教師讓學生通過品讀問題所在的句子尋找答案。學生從種花的地點、花的品種,花生長的隨意性讀出了花的樸素。教師再讓學生觀賞圖片后表達“什么季節(jié),什么樣的花開得怎樣”感受花的色彩美、姿態(tài)美。學生通過圖片輔助,想象練說、朗讀感悟等高品位的語言體驗,明白“樸素”與“華麗”這看似矛盾的詞語中卻蘊含著作者獨到的表達,這種語言是多么的精妙啊!最后,由本句話的教學提煉出質疑的方法。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語文知識點、語文能力訓練點,運用具體的方法,展現(xiàn)學習過程。學生通過實踐掌握方法,自覺地遷移應用,形成相關能力。
如概括能力是一種重要的能力,這種能力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教師可以從三年級開始到六年級依照“找關鍵詞——找中心句——中心句加關鍵詞——中心句加重點句”拾級而上的思路,應用“引用、刪減、提煉、補充”等方法,結合相應的課文從簡單到復雜進行螺旋上升的教學,讓學生經歷“指導——實踐——再指導——再實踐”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概括自然段、邏輯段、篇章等主要內容的能力。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直觀地展現(xiàn)實踐過程,并將知識點或學習方法程序化;學生在實踐中按照程序化操作,養(yǎng)成習慣,最終達到自動化的狀態(tài),形成能力。
如教學概括四年級上冊《父親的菜園》第九自然段段意,教師通過以下問題,要求引導學生思考、實踐。根據(jù)學生表述,教師借助多媒體同步呈現(xiàn)概括段意的過程:
(1)第一段有中心句嗎?如果有,請劃出來。
(2)這一句能把段意說清楚嗎?
(3)你能找出補充說明的句子嗎?
(4)試刪去次要的句子,再進行整理、提煉,歸納出段意。
閱讀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品味、感受、思考、體悟的過程,教師可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轉換角色,虛心涵泳,切己體察,構筑心理圖像,展現(xiàn)形象,動化畫面,領悟文本所內蘊的情感,領悟言語形式之妙處,從而提升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
如三年級上冊《好漢查理》中的查理,雖然愛搞惡作劇,但他行俠仗義、樂于助人,殘疾女孩杰西的理解、尊重使他改變自身的弱點。教學中,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一天下午,查理從窗戶爬進杰西的家,羨慕地望著刀。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假如你就是獨自在家的殘疾人杰西,此時你會怎么想,怎么說?學生多從驚慌、敵意、呵斥方面談了自己的感受。教師繼續(xù)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聽杰西和查理的對話,再轉換角色——假如你是查理,聽了杰西的話有什么感受?接下來學生自由讀課文中描寫杰西說話的句子,找找哪些字詞能傳達出杰西對查理的理解、尊重?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進行引導,從“你可以拿下來看看”,“這刀是我爸爸的,不然我會送給你”看出杰西善解人意,她和查理講道理,從“你能……嗎?”句式看出杰西讓查理幫忙做事時是用商量、請求的語氣,體現(xiàn)了文本中人物語言表達的精妙。教師挖掘文本表達的空白,圍繞文中“整整一個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這句話,讓同桌之間分別扮演查理和杰西,想象他們之間的對話。選一對同桌在班級展示,讓其他學生評議對話是否符合查理和杰西的人物特點。
微課例這種基于大腦注意力十分鐘法則的教學,不同于時下流行的運用錄屏軟件制作的微課程(學生不在場),但它汲取了微課程的精髓,“聚焦一個點,有的放矢”[5],克服了語文教學“模模糊糊一大片”的盲目性。微課例,微之有道,將微課例作為一種載體,應用在教師研訓活動中,對于當下提升語文教師的專業(yè)水平頗為適宜。▲
[1][3][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課程教材所.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93.
[5]阮彩霞,王川.微課程的概念、特點和理論基礎[J].課程·教材·教法,2014(11):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