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林靜
血液檢驗是臨床疾病診斷的一個重要參考,為患者疾病的診斷提供科學的依據(jù)[1]。但是血液檢驗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其涉及的環(huán)節(jié)多,因此,只有保證血液檢驗結(jié)果的準確性才能為臨床疾病的診斷提供有效的參考。血液標本的采集是血液檢驗的第一步,而合格的血液標本是確保檢驗準確的前提[2]。臨床血液檢驗標本容易受多種因素影響而影響檢驗結(jié)果,導致檢驗結(jié)果不合格,本文對本院血液檢驗科150例不合格標本進行原因分析,就其不合格的原因提出相應的預防對策,現(xiàn)將結(jié)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血液檢驗科2010年9月-2012年9月送檢的血液檢驗不合格標本150例作為研究對象,血液標本均來自于本院的消化科、內(nèi)分泌科、血液內(nèi)科等其他科室。150例標本患者中包括男79例,女71例,年齡18~65歲,平均(42.1±2.7)歲。
1.2 研究方法 整理出在血液標本檢驗不合格的150例患者的病理資料,將誤差信息反饋給相應的科室,邀請相應科室的醫(yī)務人員參加本次研究,與血液檢驗科的檢驗人員共同分析不合格的原因,并提出預防對策。
對150份標本檢驗不合格的原因進行分析后,經(jīng)分析得出導致血液標本不合格的原因有樣本溶血、樣本凝固、標本延遲送檢、抗凝劑使用不當、藥物影響及其他原因等,其結(jié)果為65例因溶血而導致標本不合格,占研究對象的43.4%;35例因樣本延遲送檢而導致標本不合格,占23.3%,這兩類因素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20例患者因標本血液凝固而導致標本不合格,占研究對象的13.3%;14例因抗凝劑使用不當而導致標本不合格,占研究對象的9.3%;10例因藥物影響而導致標本不合格,占研究對象的6.7%;另有6例因其他原因而導致標本不合格,占研究對象的4%。
現(xiàn)代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血液標本檢驗的項目越來越多,對檢驗結(jié)果的準確度要求也越來越高[3]。血液標本檢驗不合格會導致檢驗結(jié)果出錯或正常檢驗無法進行,從而也就無法為臨床診斷提供有效的依據(jù),從而達不到血液檢驗的目的。因此,針對樣品不合格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并總結(jié)出相應的預防對策,是有效減少血液標本不合格,提高標本檢驗準確度的根本途徑。
從原因結(jié)果數(shù)據(jù)可知,樣本溶血、樣本凝固、標本延遲送檢、抗凝劑使用不當、藥物影響、及其他原因等是導致檢驗結(jié)果不合格的可能原因。其中樣本溶血及標本延遲送檢是最主要的原因,在研究中65例因溶血而導致標本檢驗不合格,占研究對象的43.4%;35例因樣本延遲送檢而導致標本檢驗不合格,占23.3%。樣本凝固、抗凝劑使用不當、藥物影響等所占的比例相對較小,但同樣導致了檢驗結(jié)果的不合格。
從溶血原因來分析,溶血是干擾臨床檢驗準確性的最常見因素之一,溶血的標本中紅細胞計數(shù)/血細胞比容降低,因此不能反映原始標本的實際含量[4]。隨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發(fā)展,絕大部分的醫(yī)院已經(jīng)采用真空管采血,過去因普通玻璃試管欠干燥而引起的溶血的現(xiàn)象基本不存在[5]。目前導致溶血的主要原因有血液標本的采集量不足從而導致真空管內(nèi)多余真空過多,引起血球破裂;其次是用注射器采血完成后轉(zhuǎn)裝于采血管時,未及時卸下注射針頭,導致標本仍處于一定的壓力下,空氣通過注射針頭的狹小通道進入真空管造成血細胞出現(xiàn)變形或產(chǎn)生破裂;此外,在采血后將血液在真空管與抗凝劑充分混合的過程中,搖晃的幅度過大或用力過猛,標本的沖擊力過大,導致血球破裂;另一種情況在采用干粉劑采血管時,沒有及時搖勻而導致其溶解接觸面不均衡,界面溫度過高,出現(xiàn)溶解熱和反應熱[5]。
從溶血原因的分析中,可知要預防標本的溶血工作,采集時應該保證合理的采集量,維持真空管中的真空量處于較小水平。若采用的血液量不足,采血后應打開管塞片刻,放出管內(nèi)多余的真空。針對特殊情況下需要采用注射器將采集的備注分裝于真實試管中時,應及時卸下注射器的針頭,卸下后沿試管壁慢慢注入。注入后將試管顛倒180度充分搖勻,搖勻5~8次,搖勻時動作要輕緩,控制好搖勻的速度和力度,盡量減少搖勻時對標本的沖擊力,減少血球破裂。此外,采集血液標本中,要避免止血帶壓迫時間過長而引起的血凝指標及蛋白等的改變,進而影響標本檢驗的結(jié)果,如果止血帶壓迫時間過長甚至會導致血液標本發(fā)生溶血現(xiàn)象,使血清中的鉀離子濃度升高[6],造成檢驗結(jié)果不合格。因此,在采集血液時應注意控制好止血帶的壓迫時間。另一方面,采血人員的操作技術(shù)對檢驗結(jié)果的影響也較大,科室要重視護士人員不斷提高自身靜脈穿刺技術(shù)水平,在血液采集時熟練操作,做到一針見血,規(guī)范的壓脈帶,減少壓脈帶長時間的束縛,并使患者取平臥體位。
凝血原因?qū)е聵吮緳z驗不合格涉及到在使用注射器采用時,分裝的量超過了采血管的最額定容量。標本與抗凝劑未及時搖勻或搖勻的方法不正確、對血液黏度高的病人,選擇的采血針型號過小導致采血速度過慢[7]。由于打開膠塞的方式不正確,導致部分抗凝劑吸附在膠塞上,減少了抗凝劑的量,從而造成抗凝劑劑量不足引起凝血。采集時沒有完全達到無菌操作,標本被細菌污染。由于患者疾病及身體因素的影響導致血管條件不理想,抽血時間過長而引起凝血或是采集中過度拍打穿刺地方,過度拍打明顯影響血凝指標或?qū)е碌鞍装l(fā)生改變,從而引起凝血現(xiàn)象,影響檢驗結(jié)果的準確性。而導致凝血的最主要原因是采集后未及時將血液標本與抗凝劑充分混合或是未使用抗凝管。
針對凝血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相應的預防對策表現(xiàn)為在需要分裝血液標本的特殊情況下,要以采血管的額定容量以采集標準、血液采集完后及時將標本血液與抗凝劑均勻混合,搖勻時動作輕緩,并在搖勻過程中將試管顛倒180度,搖勻5~8次。對血液黏度高的患者,選用合適規(guī)格的采血管,盡量縮短采血時間,科室要加強護士對檢驗學專業(yè)知識的掌握,并對一些新業(yè)務開展相應的學習,使護士對標本采集的容器及采血量有正確的認識。護士在采用大的采血管或采血量較大時應一邊采集一邊輕輕搖勻,避免發(fā)生溶血現(xiàn)象。在打開膠塞時采用正確的方式,應先將采血管底部朝下輕輕敲打或?qū)⑵溥m當甩一甩,使得吸附在膠塞上的抗凝劑沿管壁滑下,開塞操作完畢后,合上膠塞顛倒180度,搖勻5~8次[8]。在采血過程中及時對采集注射器及抗凝管等進行消毒,確保無菌的采集操作。對于血管條件不理想的患者,應不斷加強采集人員的靜脈穿刺技術(shù),一次性完成采血。
送檢時間過長是導致血液標本檢驗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之一,送檢時間過長會導致血液成分發(fā)生改變,造成標本不合格,無法進行正常的檢驗。常規(guī)的送檢時間不能超過24 h,部分急診病例的血樣需立即送檢[9]。如果血樣長時間放置會導致血樣中的葡萄糖濃度下降,血小板破壞增多,若血樣放置時間超過60 min,血小板含量的檢測就沒有實際意義[9]。因此,臨床檢驗一定要控制好送檢的時間,送檢時間不宜超過30 min。本研究中的35例因送檢時間過長而導致血樣不合格的患者,其送檢時間均在15 h以上,按照常規(guī)進行檢測,檢測結(jié)果中血小板和葡萄糖等指標均明顯低于正常水平,對臨床診斷沒有實際意義。
抗凝劑使用不正確主要是檢驗人員對抗凝劑的使用原則不熟悉,或?qū)I(yè)水平不夠而導致錯用抗凝劑。如應該使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鈉抗凝劑(EDTA-K2),錯誤選擇肝素或枸櫞酸鈉抗凝或應該使用肝素抗凝劑而錯誤選擇EDTA-K2抗凝。正確的抗凝劑選擇應該是血常規(guī)、肌鈣蛋白、糖化血紅蛋白、腦卒中、細胞形態(tài)學等檢查項目使用EDTA-K2抗凝;血生化、心肌酶等用肝素抗凝;血細胞凝集常規(guī)、紅細胞沉降率等用枸櫞酸鈉抗凝[10-11]。
藥物影響是指患者在血樣檢測前服用的某些藥物給標本造成的影響,從而導致標本不合格,影響檢測結(jié)果。不同藥物對檢測結(jié)果的影響不同。皮質(zhì)類固醇藥物或腎上腺素能夠?qū)е履獣r間明顯縮短;氯霉素等抗生素類藥物或長春新堿、長春堿等抗癌藥物容易導致貧血;四環(huán)素類藥物可以延長患者的凝血的間;地昔帕明等抗抑郁藥物及乙酰唑胺等利尿藥均能導致體內(nèi)白細胞減少;維生素K、A及氨基青霉素等藥物均會導致患者的血沉加速;奎寧及水楊酸鹽則能夠?qū)е卵了俣认陆礫12]。因此在采集前控制患者用藥是減少標本不合格的有效方法。
導致標本不合格的其他原因包括標本與LIS系統(tǒng)掃碼不相符,護士在處理檢驗時未對患者化驗單進行仔細核對,造成標本容器上的條碼與患者信息的不相符,造成檢驗科無法接受標本。或是標本采集時從輸液同側(cè)采血、患者在標本采集前進食高脂肪的食物等。針對這些因素,科室要加強護士對標本采集相關(guān)知識的學習和培訓,對標本要求、試管要求、患者情況、檢驗項目等有清楚的認識,同時加強護士對檢驗分析意義及標本收集規(guī)程的學習,將其納入到培訓的內(nèi)容中去,尤其對一些新開展的特殊檢驗項目要專題講座,使血液標本的采集更規(guī)范,也使護理人員近一步熟識檢驗分析的意義[13]。
為了同步提高檢驗質(zhì)量,還應加強對患者對血液檢驗的正確認識,將留取標本的注意事項向患者講解清楚,使自覺做好檢驗前的準備工作,如采集血液前禁食并保持空腹狀態(tài)。臨床中,由于護士留取血液標本不合格,增加了檢驗科和下一班護士的工作量,還增加了患者的痛苦[13]。因此,把關(guān)血液標本的質(zhì)量問題應引起臨床護理人員的重視,盡量減少人為可控原因?qū)吮镜挠绊?,最大限度減少甚至杜絕不合格血液標本。此外,檢驗科應將實驗室所有檢驗項目列出清單表格,分發(fā)到臨床科室并在院內(nèi)網(wǎng)上公布,臨床醫(yī)生及護理人員認真了解相關(guān)內(nèi)容,尤其是對抗凝劑的要求及抗凝標本的比例[14]。
綜上所述,血液標本檢驗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來源于樣本溶血、樣本凝固、標本延遲送檢、抗凝劑使用不當、藥物影響、及其他原因等方面。辯證地看,導致檢驗不合格的原因不是單獨作用的,每類原因都有其內(nèi)存的聯(lián)系,對檢驗結(jié)果的影響的側(cè)重也各有不同,但是毋庸置疑由于這些原因的存在,而導致檢驗結(jié)果不合格。血液檢驗在臨床疾病的診斷中已經(jīng)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醫(yī)務人員以血液檢驗結(jié)果作為診斷的有效參考依據(jù),因而它直接關(guān)系到對患者疾病的判斷,并對患者的治療方案起著一定的作用。因此為避免標本的不合格,而導致的血液檢驗結(jié)果出錯,應在血液采集完后及時將標本血液與抗凝劑均勻混合,搖勻時動作輕緩,并在搖勻過程中將試管顛倒180度,搖勻5~8次,有效減少溶血、凝血等現(xiàn)象,并及時送檢,常規(guī)的送檢時間不能超過24 h,部分急診病例的血樣需立即送檢;正確使用抗凝劑,加強護士對抗凝要求及抗凝標本的學習,并從控制患者用藥的方面入手預防由于錯誤用藥而導致標本不合格。同時加強護士的專業(yè)基礎(chǔ)知識及靜脈穿刺技術(shù),為了同步提高檢驗質(zhì)量,還應加強對患者對血液檢驗的正確認識,使其正確配合血液標本的留取。從上述樣本溶血、樣本凝固、標本延遲送檢、抗凝劑使用不正確等各個方面開展有效的預防對策,降低血液標本的不合格率,提高血液檢驗結(jié)果的準確度。
[1]葛鳳華,于雅寧,元琳,等.不合格血液標本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J].臨床醫(yī)藥實踐,2013,22(8):611-612.
[2]苑瑞琴.290例血液標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對策[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1,13(2):175-176.
[3]葛秀潔,李靜.導致血液標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2,33(16):2043-2044.
[4]周玉潔.檢驗血液標本不合格原因及正確采集檢驗標本方法探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17):492-493.
[5]吳華,王小青,于波,等.檢驗科血液標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13):99-100.
[6]李建芬.臨床檢驗中不合格血液標本的原因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2,19(27):88,99.
[7]姜巖濤.30例血液標本不合格原因及對策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3,34(26):5504-5505.
[8]牛玉琴.臨床血液標本不合格的原因及對策[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3,17(14):1842-1843.
[9]路愛麗,張敏,齊振普.分析前檢驗標本質(zhì)量的缺陷及對策[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2,21(21):144-145.
[10]劉思東,盧葵花.351份血液標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2,30(4):354,360.
[11]段厚全,仇杰,葉小英,等.血液標本不合格的原因及解決方法[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上旬刊),2013,23(5):2731-2732.
[12]朱晶,趙瀛,王蓓麗,等.不合格血液標本的原因分析及對策 [J].檢驗醫(yī)學,2014,21(3):564-565.
[13]容桂榮,趙立民,歐鑌進,等.數(shù)字化血液標本采集質(zhì)量培訓模塊的研制與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9,12(7):179-180.
[14]于建梅.臨床中不合格的血液標本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J].當代醫(yī)學,2010,16(3):84.
[15]蔡長爭,陳愛平,舒少為,等.1644例不合格檢驗標本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4,13(2):63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