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兵兵
(銅仁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初等教育系,貴州 銅仁 554300)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教師工作環(huán)境的日益復雜,要實現卓然有效的教育變革就必須緊緊依靠高素質的基礎教育師資隊伍,換言之,培養(yǎng)卓越的中小學教師已經成為新時期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要素?!敖處熝芯俊弊鳛榻處煂I(yè)化成長的重要引擎越來越受到重視,借助于教科研平臺培養(yǎng)一大批理論基礎扎實、教學效果顯著、輻射影響廣泛和職業(yè)道德高尚的研究型教師成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和有力促進學生素質發(fā)展的應然之勢。但是,當前我國教育界在教師研究方面存在內涵狹隘、問題發(fā)散、目標偏離、深度不夠等客觀問題,嚴重制約著教師研究的體系建構和成果轉化,這是亟須加以解決的。
長期以來,我國在教師研究的視角選擇上深受英國課程論專家斯騰豪斯提出的“教師即研究者”這一教育思想的影響,將教師研究的主體定位在教師自身,將教師研究的客體定位在教學活動上?!白鳛檠芯空叩慕處煛敝饕侵赣性絹碓蕉嗟囊痪€教師、特別是中小學教師以各種形式積極從事教育教學研究[1],并且這種研究工作主要是為解決研究者本人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而開展的,是教師作為研究者個人的“問題解決型研究”,在本質上追求“實踐理性”,凸顯教師研究在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效果中的促進作用。
教師研究的實踐價值取向主要存在兩種基本形態(tài):一是體系化、理論性的教師研究,一般是指教師教育研究的專家、學者對中小學教師的成長規(guī)律、教學風格、教育理念、心理健康、角色認同、職業(yè)發(fā)展等進行全方位的探視與研究,通過對教師個案的深入解構來歸納教師群體的整體性狀和教師成長的普遍規(guī)律,從而構建邏輯完整的教師教育研究體系;二是個體化、實踐性的教師研究,一般是指中小學教師對個體教學實踐中涌現出來的各種疑難問題所開展的個案性的解構與研究,主要目的是為了改善個體的教學實踐和提升教學的實際效果,從而探索簡捷有效的教學改革實踐路徑。前者注重教師研究的學理話語的宏觀建構,后者注重教師研究的事理經驗的微觀提煉,唯有兩者結合,方能完整闡釋“教師研究”的豐富蘊含。教師研究直面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和學生的卓越成長,關注教師群體的生存性狀和教師個體的教學實踐,通過對教師的教學生活世界的全面審視和深度解構,發(fā)掘內隱于教師教學生活世界中的思想與意義,加以提煉升華后服務于教師教育理論體系的建構和教師教育教學實踐的提升。
有效的教師研究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那就是通過對中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規(guī)律的深層探討來厚重教師職業(yè)的價值意涵、提升教學實踐的實際效果和培養(yǎng)素質優(yōu)良的師資隊伍,最終為推動教育變革和服務學生發(fā)展提供力量源泉。有效的教師研究主要有以下三個基本特征:
“教師研究是自己既是研究工具同時又是研究對象的研究?!盵2]這意味著教師研究的研究對象具有雙重性:中小學教師是作為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雙重身份存在于學術研究場域中的。一是作為研究者的中小學教師基于個體的教學實踐和專業(yè)發(fā)展的現實需要對個體存在狀態(tài)和教學實踐事件的理性審視和事理研究;二是作為被研究者的中小學教師一般還存在兩種研究狀態(tài),即中小學教師既是自己的研究對象又是專家學者的研究對象。研究視角的多元化使教師研究的對象范疇獲得拓展,從而豐富了教師研究的價值取向。
教師研究的價值取向一般有三個:一是服務于教師教育體系的完整建構,側重于書齋文獻的梳理與分析,注重對教師研究的理論基礎、主要概念、基本原理、研究范式等學術話語的勾勒;二是服務于教育教學實踐的有效提升,側重于教學經驗的歸納與提煉,注重對教師研究的實踐基礎、現實功能、構成要素、深化路徑等事理話語的敘述;三是同時服務于理論體系的建構和實踐效果的提升,側重于理論與實踐的互相促進與融合,追求教師研究的理論品性的塑造和實踐訴求的滿足。研究取向的多元性使教師研究的方法較為靈活。
時下,教師研究在我國呈現二元分化的存在態(tài)勢:要么靜坐于文獻書齋進行思辨研究,忽視對教育生活世界和對師生生命成長的關照;要么沉潛于實踐情境進行經驗總結,忽視對教育理論智慧和對教育實踐深蘊的提升。有效的教師研究就是要摒除這種“重理論、輕實踐”或“重實踐、輕理論”的二元研究范式,主張采用“文獻研究”與“扎根研究”相結合的包容性研究范式,既要引領教師研究回歸理論高度,從而建構學術研究品格,又要引領教師研究走向大地,從而體驗教育生活世界。
在開展任何教育研究活動前都需要首先對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做一番細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力爭做到對領域的研究態(tài)勢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敖處熝芯俊痹从?0世紀60年代英國的“人文課程研究”運動,最早由斯騰豪斯在課程開發(fā)的“過程模式”中提出,要求把教師的教學和研究結合起來,力圖改變教師在課程、教學和學習中的被動地位。隨著教育改革的時代發(fā)展和深層推進,身處教學實踐一線的中小學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從忠實的教育執(zhí)行者轉變?yōu)閯?chuàng)生的教育設計者,甚至參與教育高層決策,這些對中小學教師的專業(yè)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型、專家型教師便成為中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高標。
“教師研究”最初的本意是“教師成為研究主體的研究者”,教師研究是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教師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教育教學問題為研究對象,旨在解決教育教學問題和提高教師專業(yè)水平的活動。教師研究發(fā)展至今日,其概念意蘊在逐層擴展,研究成果也在日益豐富。對數十年來學術界在“教師研究”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展開深度的文獻述評,大力提升文獻研究的效度,梳理教師研究的歷史演變軌跡是目前將教師研究推向新高度的基本前提。為此,可從以下幾個重點方面著手:一是明了教師研究階段性發(fā)展的時代背景。教師研究的理論內涵是在歷史發(fā)展中得以豐實和建構的,對歷史背景的模糊認識會直接導致教師研究缺乏歷史的文化積淀和理論基礎。二是明晰教師研究價值取向的歷史演變。從注重理論思辨的術語建構到注重經驗提煉的實踐提升,再到注重理論與實踐互相交融的整體發(fā)展,教師研究的價值取向呈現出多元化發(fā)展的態(tài)勢。三是明確教師研究理論體系的完整架構。有效的教師研究必須拋卻零碎化、片段化的研究思維,要秉持系統(tǒng)性、完整性的研究思維,對教師研究的理論基礎、主要概念、基本原理等所構成的教師教育理論體系進行整體性的架構。
受各種因素影響,我國大多數中小學教師長期身陷生活壓力大、教學壓力大、發(fā)展壓力大的現實困境,導致教師角色認同的失范和教師職業(yè)倦怠的涌現。有效的教師研究必須直面教師的生存狀態(tài),審視教師的存在狀態(tài)是為了在逐漸接受紛繁復雜的教育環(huán)境的同時,將教師個體引向一個和諧的心理境遇之中從而能夠實現自我的平衡,也是為了在批判現實生活的基礎上能夠理性地辨識教師自我存在的真實面貌,更是為了在教師個體融入群體世界的過程中正確地引導自我價值的建構。
無論教師研究持何種價值取向,是為建構教師教育理論體系服務,還是為提升教師教育教學實踐能力服務,它的終極目標都只有一個,那就是以促進中小學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來推動基礎教育持續(xù)的、深入的、有效的變革與發(fā)展。教師研究只有真正關照教師真實的生存狀態(tài),才能彰顯其作為一項人類教育探索活動所應實現的本真實踐訴求。教育的原點在于生命,理想的教育研究不僅要開展“彰顯學生的價值與存在,緊密結合學生的內在發(fā)展訴求和能夠解決學生發(fā)展的實際問題”的“學生研究”[3],而且還要開展“直面教師的生存狀態(tài),關照教師的教育生命質量和能夠提供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路徑”的“教師研究”。一是教師研究要凸顯“職業(yè)自覺”,理性闡釋教師職業(yè)價值和教育現實境況,引導教師正確看待奉獻與索取,學會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過一種有意義的職業(yè)生活;二是教師研究要凸顯“生命意識”,切實呵護教師個體的身心健康和專業(yè)成長,維護好教師應有的人格尊嚴、職業(yè)權益和成長空間;三是教師研究要凸顯“實踐意識”,需要研究者深入教育情境中去親身感受豐富多彩的教育生活世界和發(fā)現在教學實踐中亟須解決的現實問題。
“教學和研究作為教師勞動的兩個方面,是對立統(tǒng)一的,既各有特點,又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教學離不開教育科研的指導,研究也離不開教學實踐,只有兩者的辯證運動才能推動教師研究乃至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盵4]受學術功利主義思想的不良影響,當前我國教師研究偏重于教育思辨論述,過于依靠歷史文獻的支撐,而忽視時下教學實踐事件的演繹和教育生活世界的體驗,沒有以一種長期扎根于教學實踐場域的態(tài)度去發(fā)掘那些具有教育研究價值的教學事件或教育問題以及內隱于它們背后的深沉意義。
教師研究必須扎根于中小學教師的生活世界,避免表層認識而缺乏深層建構,只有這樣才能深刻認識中小學教師教育世界的復雜性,才能深刻體驗中小學教師職業(yè)生活的壓力感,也才能深刻發(fā)掘中小學教師教學實踐的真問題。一是要深入課堂教學情境,通過對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行為表現的現場觀察和對課堂教學氛圍的親身感受,搜集能夠呈現教師教學實踐顯性問題的第一手研究材料;二是要關注學生的教學反饋,通過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生活狀態(tài)的審視來反射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對學生發(fā)展的影響輻射力,以此來發(fā)現教師的教學實踐所存在的隱性問題;三是要進行教師深度訪談,深度了解教師對個體的教學實踐和職業(yè)發(fā)展的真實想法和實際需求來窺視教師的心理世界和精神面貌;四是要解構教師的課堂教學,借助于授課錄像、片斷攝影、聽課筆記等材料再現教師的課堂教學實況,采用敘事研究對教師課堂教學事件展開比較全面的展示,以生動的文本表述和深刻的意義闡釋來凸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存在的真問題以及要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策略,從而提升教師研究解決教學問題的矯正能力。唯有如此,教師研究才能成為“有根”的研究活動?!?/p>
[1]鄭毓信,張汝新.“教師研究”的現狀與發(fā)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5(7):13-17.
[2]鄭金洲.教師研究的性質[J].上海教育科研,2010(10):4-7.
[3]袁穎,黎聚才.論有效的學生研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5(4):29-31.
[4]張愛軍.教師研究的價值取向及實現路徑[J].中國教育學刊,2010(3):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