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軍
以教師人格魅力帶動情感
——論如何創(chuàng)設樂學環(huán)境
楊國軍
當教師走向講臺時,征服學生的唯一辦法就是自身的素養(yǎng)與人格魅力。教師的敬業(yè)精神、知識儲備、審美情趣、語言表達能力等都可能成為教師個性人格魅力的展現形式。在組織教學過程中,在為學生提供一個開闊的想象空間與創(chuàng)造空間的前提下,以個人的魅力引導學生的靈感與沖動,并使之迸發(fā)出激情的、智慧的火花,這樣才能使語文教學達到一個較高的境界。那么怎樣用魅力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學生高昂的學習情緒呢?
語文教師必須成為學問的雜家,不但要“淵”,而且要“博”。不但要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廣涉經史以及相關文人的思想發(fā)展歷程,而且要了解相關的學科知識,如:哲學、美學、歷史、音樂及理科知識,將“千載之思”融于自我,具有自己對人生,對社會,對未來的獨到見解與感悟。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使學生體味到教材文本的魅力所在。
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用既定的教案和擬定的程序去控制教學過程,而應該傾聽學生對問題的看法和理解,哪怕是錯誤的觀點亦要如此,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力和創(chuàng)造力。用藝術魅力駕馭課堂,讓課堂的高潮部分起到激發(fā)學生把握人物或中心題意的作用,同時還要有趣味性、開放性、時代性,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潛在的學習欲望和表現欲望,保證學生的完全投入。因此,老師的情感與學生的情感以及課文表達的情感,三者要產生共鳴。這樣老師必須首先帶著激情進入角色,以情動情,以情動人。
比如,在講授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時候,先引入(明)楊慎的一首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睆臐L滾東流的長江著筆,用“浪淘盡”把大江與千古人物聯(lián)系起來,展現了一個極為廣闊而悠久的空間、時間背景。它即讓人看到大江的洶涌奔騰,又使人想見風流人物的非凡氣概,體味到作者兀立長江岸邊對景抒情的壯懷,氣魄極大。然后老師用抑揚頓挫飽滿激情的朗誦,帶領學生置身于那面對萬里長江奔騰與千秋歷史推遷的歷史畫卷中。那么蘇詞的雄渾開闊,蘇軾的奔放曠達性格就自然而然地體現出來了。即使是課堂討論,學生回答等環(huán)節(jié),老師始終以自己的激情感染著他們,用自己的真情實感撥動著他們的心弦,使學生領會到這是一首壯麗的山河頌,豪邁的英雄贊。這樣,老師就能夠更好更快地完成教學目標。
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中的藝術魅力和真情實感可以使作者與學生的感情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要想一節(jié)課成功,只有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才能把學生的思維、想象推向新的境地。
適宜的情境可以喚起相應的情感。我們在看小說或電視時,常常隨著主人公的喜怒哀樂或歡笑或傷悲,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想方設法創(chuàng)設和諧生動的課堂氣氛,形成樂學的環(huán)境。
我在講授《雷雨》時,讓學生直接參與到教學中來,分角色表演,把全班分成幾組,每組找三個學生分別扮演周樸園,魯侍萍和魯大海。我高興地看到同學們緊緊圍繞矛盾沖突,劇情發(fā)展,人物性格,人物語言盡情地表演,完全進入了角色、情境中。同學們已經從單純的接受轉變?yōu)殇秩九c投入,并開始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課堂表演非常成功。這樣能使學生在輕松中緊張思考,在表演中自覺學習,提高能力,學生的知趣、理趣、語趣與個性得到和諧發(fā)展。
在講授《鴻門宴》時,則可以通過《十面埋伏》這首琵琶名曲,為學生展現出古戰(zhàn)場刀光劍影,萬軍廝殺的激烈戰(zhàn)斗場面。
而寫作訓練,則完全可以將學生帶到大自然中去,親身體會自然的奧妙與神奇。學生處在適當的情境中,就會產生積極的相應的反應,于此同時也建立起了師生間必須有的融洽的關系,學生的思維火花就會迸發(fā)出奇異的光彩。自然而然的,師生間就形成一種默契,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不起眼的表揚,一個中肯委婉的指正,都會收到預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人格魅力牽動情感,用情感創(chuàng)設樂學環(huán)境,建立了教師與學生之間融洽的關系。學生愛老師,學生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產生了一種無形的共鳴,就能夠讓學生在知識的王國里啜飲知識的甘露,在美的領域中成為審美的人,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自身素質,使學生得到了全面發(fā)展,同時,教師的教學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河北邯鄲市磁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