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葉洋
在信息技術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文 張葉洋
素質教育的實施使我們越來越重視如何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一名擁有科學素養(yǎng)的人。在現階段的小學教育中,各門學科都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信息技術學科作為一門工具學科更是如此。我們不僅可以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滲透對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還可以結合信息技術學科的特色,在課外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科競賽、網絡討論等信息技術實踐活動,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總結出如下幾類信息技術實踐活動,來實現對小學生進行科學素質培養(yǎng)的目標。
我校是以信息技術教育為特色的新型學校,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和手段在我校校園內已被較為成熟的運用起來。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出學校特色,在學校中形成濃厚的信息技術學習氛圍,我們每期都在校園中開展“IT小能手擂臺賽”活動?;顒拥膮⑴c對象為全校范圍內的3~6年級學生。我們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加強學生信息技術操作能力,在校園中形成濃厚的信息技術學習氛圍為主要目的,幫助學生利用校園網獲取信息資料,完成信息技術作品。每月一個主題內容并以年級為單位,共評選出4~5名IT小能手,并在每月的最后一個升旗儀式時進行受勛儀式,然后在下一月收回IT小能手標志胸牌,再進行新一輪的評選。
從2003年至今,我們已經組織了近十年的IT小能手擂臺賽,通過活動的進行,筆者發(fā)現這個活動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信息技術操作技巧、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對主題內容思考設計與實踐的過程,較好地實現了對其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例如,我們把“四大發(fā)明的發(fā)展”作為一學期四次擂臺賽的主題內容,分別讓學生制作相關“火藥、造紙術、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的信息技術作品(電子小報、電子畫或PPT動畫等),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開展網絡探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正確地理解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及社會的影響。在制作“造紙術”相關計算機作品時,讓學生先通過網絡搜索了解造紙術的作用以及現代更為先進的造紙方法發(fā)展。又如學生通過網絡了解到炸藥的發(fā)明、原子物理的發(fā)展等,使他們既了解到許多軍事強國與古老炸藥的密切聯系,也了解到炸藥對人類的雙重影響——除用作武器之外,還可以用來開山、修路、改造建筑物等,幫助人們進行建設。
這樣,通過教師對擂臺賽主題內容的精心設計,學生們都能較好的通過IT小能手擂臺賽提高各自的信息素養(yǎng)與科學素養(yǎng),可謂一舉多得,成效頗豐。
2003年,我校建成校園網站,隨著其不斷升級與維護,為學生與教師們開辟了動態(tài)的網絡空間。通過使用學校網站系統(tǒng),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每個孩子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以校園網站為平臺,學生以班級為單位與其他伙伴一起開展討論研究活動,從而實現了提高他們對科學術語和基本概念了解程度的目的。同時,通過校園網上的交流與信息共享,擴大了共享信息的學生范圍,使更多學生也能通過校園網站,輕松掌握更多科學知識。
1.激發(fā)學生的科學興趣
班級網站平臺是提供給各班的一個展示交流的平臺,它加強了師生之間在校外時間的網上互動以及家長與學校的實時聯系。利用網絡的信息容量大、信息發(fā)布即時、信息反饋即時等特點,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外部給小學生的刺激具有多樣性和綜合性——既看得見又聽得著,還可以動手操作。這些都有利于學生調動多種感官協(xié)同作用,對科學知識的獲取和科學興趣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網絡實踐活動需要每一位學生和家長的參與,我們在開發(fā)班級網站平臺的過程中就充分考慮到了學生、教師、家長的計算機操作能力以及一些習慣,努力使他們能最方便地使用這個平臺。班級網站中下設了班級活動、成長點滴、班級之星、班級相冊、園丁風采、家長留言板幾個欄目。每班的每一位老師、每一位學生、每一位家長都有不同權限范圍,可以登錄各自班級的網站,從后臺對信息進行管理。這也大大的從另一個側面,利用家校聯系的網絡平臺,促進并提高了學生家庭的科學素質。
2.拓寬學生的科學認識 落實科學概念
科學概念的掌握是對已經建立的科學概念的一個有組織的學習過程,需要經歷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模糊到精確、從簡單到系統(tǒng)的發(fā)展過程。在小學階段的概念界定,如果能指導孩子們用自己的言語表述他們的發(fā)現,有利于他們進行抽象概括和歸納推理,從而形成概念,發(fā)現規(guī)律。網絡實踐活動通過網絡討論的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多發(fā)言,表達個人想法,最后再由教師指導他們用準確的言語來進行表述。這樣的過程,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形成科學概念。
此外,我們也十分注重對信息技術網絡實踐活動內容的設計,這樣也可以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及社會的影響。例如,我們將科學課上講到“真菌和細菌”的知識當作一個主題內容,請學生開展網站搜索與話題討論。學生搜索到了有關真菌和細菌很多知識。例如,我們食用的蘑菇是一種真菌;真菌和細菌的種類有很多;真菌和細菌對人類健康方面的影響等等。最后,學生將收集的相關信息制成電子小報或電腦畫在班級主頁上進行交流。又如,在品德與生活的一課中,為了讓學生知道生命的成長過程,我們請學生撰寫“豌豆芽”的觀察報告。學生在家培育豌豆,拍照并記錄豌豆芽的成長情況。通過網絡了解其他種子發(fā)芽的相關信息,總結完善自己的觀察報告并將完成的觀察報告發(fā)布到班級網站中,最后開展生命話題的網絡討論。
此外,每個班級還利用自己的班級網站平臺,將各自班級的班隊會、課外活動、班級活動剪影等平時的班級活動信息上傳到班級主頁。一些班主任還利用班級主頁召開網絡主題班會;學校大隊部也利用開展的各項活動與各個節(jié)日的契機,開展網上思想道德教育活動。隨著這些活動的開展,產生了相應的各種網絡討論。在這樣的網絡討論活動中,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列出證明,與教師一起參與其中進行討論,最后每個話題都能得到一些共識,收獲一些新信息,從而拓寬了學生的科學認識,實現了對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
通過這樣的以班級網站為單位的網絡實踐活動,大大充實了我校校園網資源,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文化生活,提高了校園網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還在活動中較好的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此外,我們還每期開展一次優(yōu)秀班級主頁與校園先鋒家庭的評選活動,以此來激勵全校師生參與使用校園網站,促進學生科學素質的提高。
3.在各學科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科學素質
我們采用恰當的方式,結合各學科特點,挖掘各學科中的結合點,選擇相關的科學知識,從熟讀教材、確定滲透內容、設計與實施信息技術實踐活動三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質。
在學習小學語文第4冊的課文《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時,我們通過閱讀、解析后,發(fā)現可以把現代航空科技信息滲透其中,實現對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我們請學生通過網絡去收集如神舟一號、二號、三號等飛船升空的各種材料,并經過整理分析形成文字圖片資料,在班級網站上教師開設相應的網絡討論話題,然后將各種結論及學生收集的資料用于課堂,為培養(yǎng)學生的現代科技意識服務。
又如,在美術“我和恐龍”一課中,我們將氣候變化、環(huán)境保護等科學知識滲透其中,請低年級的小學生收集信息并打印、摘抄或制作成電子畫,最后在課堂上與大家充分交流素材,把自己的成果與大家分享。
諸如此類,在其他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我們都能從中找到可以對學生進行科學素質培養(yǎng)的滲透點,開展適應于學生年齡特征的信息技術實踐活動,以實現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質的目的。
通過開展信息技術競賽活動、通過校園網站開展信息技術網絡實踐活動、通過在學科中滲透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質為目標的信息技術實踐活動,我校學生的科學素質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
作者信息
張葉洋,本科,高級教師。成都市人北實驗小學,61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