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慧
(黑龍江省密山市人民醫(yī)院康復中心,密山 158300)
肩關節(jié)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臨床常見病,亦稱漏肩風、凍結肩、肩凝癥。因發(fā)病年齡以50歲左右為多,故又叫“五十肩”。本病起病往往無明顯誘因,常為單側發(fā)病,以肩部酸重疼痛,肩關節(jié)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病程可達數月,嚴重者達1~2年。該病的治療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消除疼痛、改善功能是治愈的關鍵[1]。筆者采用小針刀配合溫針法對肩周炎患者進行了治療觀察,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70例肩周炎患者,血沉、抗“O”、X線片檢查均無異常,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的肩周炎診斷標準[2]。按就診的先后順序隨機分成兩組,每2人分在治療組后,1人分在對照組。治療組48例,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齡最小的39歲,最大的60歲,平均(49.1±6.5)歲;病程最短的1個月,最長1年,平均(6.7±4.1)個月。對照組22例,其中男10例,女12例;年齡最小的38歲,最大的58歲,平均(49.2±6.3)歲;病程最短的1個月,最長1年,平均(6.4±4.3)個月。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均基本一致,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治療組①第一步:針刀治療,具體操作:囑患者坐于椅上,裸露患側肩部,屈肘90°,前臂自然放在治療臺上。在喙突,肱骨大、小結節(jié),肩峰下滑囊,岡上肌、岡下肌抵止端,大、小園肌抵止點、喙肱肌與肱二頭附著點壓痛最明顯處用龍膽紫做標記,碘酒、酒精常規(guī)消毒,左手拇、食指固定施術部位,右手持平刃針刀在標記點刺入,刀口線與神經、血管、肌纖維走行方向平行,到達預定位置后,行縱行疏通,橫行剝離法3~4刀。在肩峰下滑囊處行通透剝離法。肩關節(jié)周圍尚有其它明顯壓痛點,亦應一并手術剝離。每次3~5點,7天一次,不愈可進行下一次治療。②第二步:溫針療法,針刀術后次日進行溫針療法。取穴:主穴取肩髃、肩髎、肩內陵、肩貞、臂臑、曲池、外關。肩內廉痛,加尺澤、太淵;肩外廉痛,加后溪、小海;肩前廉痛,加合谷、列缺。操作:用2寸毫針,針宜瀉法,得氣后,將艾條切成2cm長的若干段,置于肩周圍諸穴針柄上點燃,燃盡1段為1壯,每穴灸2~3壯,留針半小時出針(為避免艾段散落灼傷皮膚,可剪一圓形紙片中留小孔,預先套在針身覆蓋在皮膚上)。病程初期,可遠道取穴條口或陽陵穴,施以強刺激,邊捻轉,邊囑病人活動上肢,不斷加大幅度,能即刻緩解疼痛。溫針灸6次后如不愈,行下一次針刀療法。針刀1次,溫針灸6次為1療程。
1.2.2 對照組服用布洛芬每次50mg,每日3次,療程同治療組。
兩組治療過程中均配合功能鍛煉,治療3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1.3 療效判定標準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運動功能完全恢復;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運動功能基本恢復正常;無效:治療前后疼痛和運動障礙無明顯變化。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使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
2.1 兩組療效比較結果見表1。
以上結果表明,治療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均具有顯著性(P<0.01)。
2.2 兩組副作用比較治療組未見任何副作用。對照組出現惡心、嘔吐2例,腹痛、腹瀉1例,皮疹1例。由于例數較少,未做統(tǒng)計學處理。
2.3 典型病例分析李某某,男,49周歲,干部。于2012年7月8日就診,主訴左肩關節(jié)疼痛,功能受限一年,每因勞累或受涼后癥狀加重,夜間疼痛明顯,常影響睡眠。穿衣、梳頭、寫字均受影響。檢查發(fā)現肩關節(jié)活動范圍減小,前舉、后伸、外展、內旋等活動受限,肩關節(jié)周圍壓痛。血沉、抗“O”、X線片檢查均無異常,診斷為肩關節(jié)周圍炎。給予針刀配合溫針療法治療,3個療程后癥狀消失,運動功能正常。隨訪兩年未復發(fā)。
慢性軟組織損傷性疾病是人體的一種自身代償性疾病,軟組織損傷以后的人體的自我調節(jié)、自我修復,是以網狀結構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即這種自我修復和代償是整體的、全方位的代償。人體的代償過程中網狀系統(tǒng)由整體的病理框架組成,網狀系統(tǒng)的連接點就是原始病變以及原始病變點與周圍組織之間形成的粘連、瘢痕、攣縮和堵塞點。顯然,要調節(jié)疾病的病理構架,就必須破壞它的關鍵連接點,才能調節(jié)整個網狀構架的結構[3]。肩周炎是因為肩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起止點及行進途中的廣泛的粘連、瘢痕、攣縮,常波及三角肌、肱二頭肌、岡上肌、岡下肌、肩胛下肌、小圓肌乃至胸小肌、胸大肌等肩關節(jié)周圍的肌肉、肌腱和韌帶,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病理構架,限制了肩關節(jié)的活動,針刀松解術對病變關鍵點進行精確松解,再用舉肩、后伸內收旋轉等自我功能鍛煉將殘余的粘連松解,是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溫針法是針刺與艾灸相結合的一種方法,針刺入穴位后將艾條插在針柄上點燃后施灸[4],具有良好的促進備注循環(huán)、松解粘連、消除炎癥、改善癥狀的作用,可以擴張血管和淋巴管,抵制血管通透性提高,使炎癥、水腫減弱,改善血管和淋巴循環(huán),減少炎癥滲出物,并促進滲出物的吸收,防止針刀術后粘連,從而大大提高了針刀療法的療效,并且鞏固了治療效果,防止病情復發(fā)。我們將70例肩周炎患者分為治療組48例,對照組22例。治療組采用小針刀配合溫針法,對照組采用服用布洛芬的藥物治療方法。結果表明,治療組的痊愈率為77.1%,顯效率為20.8%,有效率為97.9%;對照組的痊愈率為22.7%,顯效率為22.7%,有效率為45.4%。治療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未見任何副作用。因此,我們認為小針刀配合溫針法療效顯著,無任何副作用,是較理想的肩周炎治療方法。
[1]谷增泉,孫雪生,呂伯實,等.痛點注射功能鍛煉在治療肩周疼痛中的應用[J].頸腰疼雜志,2004,25(1):39.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4.
[3]吳緒平,張?zhí)烀?針刀臨床治療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9:27.
[4]常英,張娟,何君君.動刺法配合溫針法治療肩關節(jié)周圍炎49例[J].山東中醫(yī)雜志,2007,26(2):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