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楠
(銅陵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管理系,安徽銅陵244000)
論《儒林外史》的審美特征與藝術(shù)價值
姜楠
(銅陵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管理系,安徽銅陵244000)
《儒林外史》作品形象眾多,筆觸細膩。其中所體現(xiàn)的美學特征一直為人稱道,但多數(shù)研究者都將重點放在其中一個方面的研究上,而忽略其他:作品的細節(jié)刻畫、場景描寫、對比夸張手法體現(xiàn)出的謔笑科諢的滑稽之美;三種類型的人物形象上體現(xiàn)出的黯然神傷的悲劇之美;王冕、杜少卿等人物身上體現(xiàn)出的高情遠致的崇高之美。這三個方面時而激烈碰撞,時而協(xié)調(diào)融合,集中體現(xiàn)了《儒林外史》多元化的美學意境。
《儒林外史》;滑稽;悲痛;崇高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以下簡稱《儒林》)是有清以來一部影響深遠的偉大作品,一經(jīng)刊出,就廣受關(guān)注。時任國子監(jiān)博士的金兆燕為吳敬梓作詩曰:“著書壽千秋,豈在骨與肌”[1]。經(jīng)學家程晉芳也用“刻畫何工妍”[2]肯定《儒林》的藝術(shù)價值。眾多名家的褒揚之詞,已表明吳敬梓的文史地位和《儒林》的藝術(shù)成就。
但在《儒林》美學特征的研究上,尤以探究其諷刺藝術(shù)為主,論文數(shù)量不勝枚舉,如西南師范大學韓秀全的《<儒林外史>的諷刺特色》、咸陽師范學院傅毓民的《論<儒林外史>諷刺藝術(shù)的獨創(chuàng)性》等。此外,也有學者探究其批判美學,如李雪梅的《<儒林外史>對世情的批判與平民真情的理想追求》;黑龍江大學的吳光正在《<儒林外史>的宗教敘事與士風描寫》中探討作品中體現(xiàn)出的宗教美學,還有湖南師范大學的伍丹在《<儒林外史>敘事藝術(shù)》中從敘事學的角度探究其美學特征。凡此種種,學者們多將重點放在作品所體現(xiàn)的某一種美學特征上。本文擬從前輩先賢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進行挖掘歸納,運用西方美學的基礎(chǔ)理論,以期全面概括小說的美學特征。
滑稽自古以來被認為是和丑相聯(lián)的審美范疇,它的審美結(jié)果是引起審美主體的嬉笑譏諷,丑陋的外表下是希望主體深刻認知的客觀真理,從而克制丑的表象,追求美的境界。吳敬梓也正是通過諷刺的表達方式體現(xiàn)出滑稽之美,揭露諷刺對象丑的本質(zhì)。
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中用:“戚而能諧,婉而多諷”[3]八字道出《儒林》的美學特征,“婉而多諷”即用委婉詼諧的方式諷刺社會的黑暗,達到詼諧幽默的意境,自然體現(xiàn)出滑稽的美學范疇。
小說的滑稽之美首先體現(xiàn)在細節(jié)刻畫上,作者以細膩筆觸塑造儒生和市民群像。從吝嗇鬼嚴監(jiān)生這一形象上便可見出,嚴監(jiān)生家財萬貫,可生活極為清苦,連兒子要吃豬肉,也僅在熟食店里買四個錢的。當妻子同他商量送銀兩給舅爺做科舉的盤費時,他將伏在身上的貓一腳踢開,一個“踢”字正體現(xiàn)此事在他心中引起的波瀾,更令人叫絕的是他臨死前因點兩個燈芯遲遲不能咽氣。細膩的語言和行動刻畫顯露人物的滑稽之態(tài),傳神地描繪出性格特點,也使這一人物形象成為中國文學藝術(shù)長廊中的四大吝嗇鬼之首。
其次,作者還使用大量對比手法進行諷刺,體現(xiàn)滑稽之美。嚴監(jiān)生的兄長嚴貢生是另一個丑陋形象。他的頭銜是“貢生”,清朝八股取士,只有三年一次的“優(yōu)貢”是選取文行俱優(yōu)之人,也是唯一需要崇高人格判定其考試資格的。嚴貢生舉止本應(yīng)為世人表率,但與之相反,他是鄉(xiāng)紳惡霸的典型代表,欺壓百姓,貪得無厭。不僅貪財,淡漠的親情意識也是他的另一個性格特征,得知二弟離世,他并不急于探望,而是穩(wěn)坐家中,先慢條斯理地將自己收拾停當,完全忘記弟弟曾耗費銀兩為他打點官司。待看到弟弟留給他的遺物:價值不菲的全新緞面衣服和二百兩銀子后,才“滿心歡喜”,裝腔作勢地前去吊喪。嚴貢生分明是個齷齪可恥、惹人憎惡的小人,稱號和行為的對比形成強烈反差,滑稽諷刺意味不言而喻。
還有胡屠戶,在女婿范進中舉前后的態(tài)度截然相反。中舉前的“現(xiàn)世寶窮鬼”,中舉后變成了“賢婿老爺”;開始的“尖嘴猴腮、不三不四”變成了“才學又高,品貌又好,”[4]就連親家母親也從“老不死的老娘”變成“你老太太”,這前后昭彰顯明的對比,匯聚成一個滑稽可笑的丑角,一個阿諛奉承、攀高接貴、前倨后恭的鄙俗卑下的市儈形象。
再次,反復(fù)運用夸張手法是滑稽之美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權(quán)勿用未露面時被人形容成具有經(jīng)緯天下、治國安民的才學,是世間少有的真儒。就連他的姓名“權(quán)勿用”初看起來似乎影射他是有經(jīng)世之才但視功名利祿為糞土的世外高人。待在第十二回正式出場,他的怪異穿戴實令人咋舌:左手用肩扛著一個被套,右手竟拎著大布袖子晃晃悠悠。動作也魯莽可笑,在大街上亦步亦趨,橫沖直撞,恰好被一個肩挑扁擔的鄉(xiāng)里人一頭撞到,頭上高高的孝帽被挑在扁擔尖上,全無一點揮灑自如的風度和氣宇軒昂的儀表。這一段夸張描寫將一個內(nèi)心空虛的偽君子刻畫得栩栩如生,也讓人不禁聯(lián)想,“權(quán)勿用”的名字更該是諧音“全無用”才對,名字中暗藏玄機,體現(xiàn)出良好的滑稽幽默效果。
最后,作者利用現(xiàn)實生活場景的描寫折射滑稽之美,用以加強作品的真實性。馬二游西湖一節(jié)是文中的點睛之筆,雖是游西湖,但作者著力描繪的則是馬二先生的“吃”。第一天,吃一碗面條解饞;第二天,飽食一頓各色茶點;第三天,盡興大吃牛肉和蓑衣餅。西湖“乃是天下第一個真山真水的景致”,可馬二先生游了三天,給讀者留下的記憶都是茶和飯,說他是“茶”囊飯袋有失公允,但寄情山水的雅致的確與他無緣,對景觀精妙之處更全無理解。飲食是人間最為平常的事,看似瑣屑,但作者將丑陋形象蘊涵其中,濃烈的生活氣味彌漫于作品,也使小說人物立體生動起來。
此外,還包括世故圓滑虛偽矯飾的范進,愚蠢無知卻自我吹捧的匡超人,虛張聲勢騙人錢財?shù)挠嗍闲值?,作者描繪了一批生活在封建時代中下層的知識分子和小市民群像。這群性格明晰的人物形象身上體現(xiàn)出的謔笑科諢的滑稽之美從側(cè)面表達了作者對美好人格的探索。
“悲劇之美”以“悲”為名,自然體現(xiàn)了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的尖銳沖突,在真、善、美的摧折過程中,給閱讀過程帶來了深刻的悲劇情感體驗。但悲并不是它的全部意義,“悲”引人深思,發(fā)人深省,正面形象的毀滅更能激發(fā)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熱愛和對假惡丑的憎惡憤恨。
如前文所引的魯迅先生對《儒林》的評價為“戚而能諧”,但研究者多注重“諧”,即前文所述的諷刺藝術(shù),卻忽略“戚”。然而《儒林》有很多描寫體現(xiàn)了黯然神傷的悲劇之美。
首先是醉心舉業(yè)之人的悲劇。大部分學者都將范進中舉后失心瘋的描寫看作是諷刺的典范,但細品細節(jié),不免苦澀。范進應(yīng)舉時,面黃肌瘦,帽子破爛,花白胡須表現(xiàn)出他的年歲不小,寒冬天氣,穿著春秋季的麻布直裰,凍得瑟瑟發(fā)抖,讓人生出幾分憐憫。得知中舉后,也是一副狼狽之態(tài)。還有范進的前輩周進撞門板一節(jié),周進趴在號板上嚎啕大哭,“直哭到口里吐出鮮血來”[4],蘇醒后仍傷心欲絕。多數(shù)學者也將此段視作典型的諷刺,但周進和范進都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窮苦知識分子,考取功名是他們改變社會地位和提高經(jīng)濟水平的唯一方法,二人名字中的“進”都明確科舉是他們的生命符號和唯一的人生價值。雖然這兩個人物顛覆了歷代的正面儒生形象,如跳梁小丑一般,但更多的是世態(tài)炎涼。范進中舉前,胡屠戶對其呼來喝去,借應(yīng)舉盤纏時也被粗口大罵;周進中舉前曾為治愈母親疾痛許下吃長齋的誓言,貧窮秀才無力幫助母親,只能在菩薩那里尋求慰藉,這是感人的孝德之舉,卻被梅玖作打油詩嘲笑為呆傻,讀后可以感受到周進當時的尷尬與哀傷。但中舉后情況逆轉(zhuǎn),經(jīng)濟生活的改善自不必說,最重要的是社會地位的提高。前呼后擁,被人稱為“老爺”,穿著也變?yōu)檩x煌的“緋袍金帶”,中舉與下第有如此的反差,簡直是天淵之別,從人格不被尊重到受人敬仰,從生活的困窘到充裕的物質(zhì)條件。雖然二進最終如愿以償,但他們都已年界六十,已是垂暮之年,一生最美好的光陰都奉獻在科考上。在諷刺詼諧的表象下,更多的是作者對悲劇人物的深深同情和對社會的忿忿不平。至于“撞門板”和“失心瘋”的夸張描寫應(yīng)當是作者為凸顯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戲劇化手法,二進用一生來實現(xiàn)金榜題名的理想,看似執(zhí)著迂腐,實際也是無奈之舉,幼時開始讀書,此外身無一技之長,又如何能選擇其他的人生道路呢?
其次是心靈被封建道學毒害的人物的悲劇。王玉輝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當三女兒提出殉夫時,按正常的思維邏輯,對親情的無法割舍會讓身為父親的王玉輝加以阻止,沒想到,他反而大加贊揚。但當女兒入烈女祠時,他卻傷心起來,不肯出席??匆姶弦粋€穿白衣的年輕婦人,又聯(lián)想到女兒的逝去,忍不住老淚縱橫??梢?,他對女兒的感情依然是濃烈熾熱的親情,很多學者將這一段前后矛盾的描寫看作諷刺,但是細細揣摩,這是讓人心酸的血淚史。王玉輝深受理學思想的荼毒,堅持以身作則,成為可悲的殉道者。在他的影響下,女兒也以成為貞潔烈婦為人生追求,從王玉輝荒誕的行為中,可以感知他相互沖突的心理,正是固守理學信念和維持親情人性之間的沖突,兩種相互對立的價值觀將他拖入悲劇的深淵,他也只是執(zhí)著于封建禮教并深受其害的腐儒。正如魯迅先生評價此段時說:“作者生清初,又束身名教之內(nèi),而能心有依違,托稗說以寄感慨,殆亦深有會于此矣”[3]。
還有門當戶對的魯小姐和遽公孫夫妻,本該生活幸福美滿,可科舉對魯小姐心靈的毒害最終釀成一場婚姻悲劇。魯小姐是非比尋常的八股才女,可遽公孫對舉業(yè)并無興趣。本以為丈夫很快就能成為舉人、進士,卻不曾想會是此番情景。魯小姐只好將所有的希冀托付在兒子身上,每日督促兒子學習到半夜時分。魯小姐將一生的才華和精力都投入科舉,從丈夫到兒子,她的志趣從未改變,這來自于魯編修對她的教導,舉業(yè)儼然成為代代傳承的心靈毒藥。作為女性,她失去了天真美好的感情和對生活豐富的體驗,靈魂被拘于八股文的狹隘世界而不自知,心靈的自由更無處可尋。她的悲劇是封建女性婚姻的悲劇,更是科舉釀成的災(zāi)難。
再次,是社會底層小人物的悲劇,他們雖然與科舉無關(guān),但其經(jīng)歷卻折射出那個時代的畸形與反常。嚴監(jiān)生的妾趙氏是地位卑微的小人物代表。正房王氏無子,只有趙氏生的一個兒子,但趙氏并未以此自恃,而一直恪守妾室的本分。當王氏病入膏肓,她殷勤地在旁侍奉,當王氏提出死后把趙氏扶正做填房,趙氏“忙”請嚴監(jiān)生來。一些研究者認為“忙”字是點睛之筆,體現(xiàn)出趙氏擅于心計的性格特征,筆者卻不認同,“忙”雖表現(xiàn)出趙氏迫不及待的心情,但并不能以此詬病她的一切作為。在對王氏的表白中,她毫不掩飾自己的擔心,她為兒子的命運擔憂,顧慮自己的家庭地位,與其把自己交給將來不可知的命運,不如一直和心地善良又無子嗣的王氏共處。她對王氏真情也好,假意也罷,有一點是肯定的,她并未像其他小說描繪的工于心計的毒婦那樣傷害正室及其親屬。與之相反,在被扶為填房后,對王氏的兩位舅爺感恩戴德,還說服丈夫幫助他們湊足趕考的費用。至于對做填房所表現(xiàn)出的急切是其卑下的社會地位使然,也是一位母親出于保護孩子的考慮。封建倫理秩序?qū)㈡旁诩彝サ牡讓樱齻儾粌H要受制于自己的丈夫,還要對主母敬謹如命,丈夫和主母甚至可以定奪她的去留。為保全自己,趙氏一直謹慎小心地討好身邊每一個人,即便如此,在丈夫去世,兒子夭折后,她依然擺脫不了被丈夫的兄長嚴貢生欺辱剝奪的命運。倘若趙氏真的詭計多端,她應(yīng)早預(yù)留好出路,以備不時之需,何至于如此凄慘的結(jié)局。此外書中還描繪了王玉輝的三姑娘、牛卉的夫人以及鮑庭璽的續(xù)弦妻子胡氏等,回想她們的一生,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生活在別人的陰影之下,她們的悲劇正折射出時代中人對自我價值的否定和正義感的缺失。
最后,作者的著力點落在崇高的美學范疇之上。崇高之美源于人類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自身的實踐,體現(xiàn)了主客觀在蛻變過程中的矛盾、摩擦和決裂的歷程,給人以強烈動蕩的審美感受。
在塑造眾多丑陋可恥、可悲可嘆的人物形象時,吳敬梓也創(chuàng)造了品行高潔,值得謳歌稱頌的人物形象,他在這些形象身上寄予了自己的人格理想,希望用他們的行為事跡引領(lǐng)價值追求,改變社會風氣。
作者開篇楔子就肯定了王冕的人物形象。王冕首先是個才子,極有天賦,繪畫上無師自通成為“畫沒骨花卉的名筆”,不滿二十的年紀,就能學貫古今,將天文、地理和經(jīng)史融會貫通,其才干是吳敬梓稱頌他的第一層。此外,王冕已將世俗人情看透,他未在科場展現(xiàn)學識,不求官運亨通,不廣交朋友,只閉門讀書。身居高位的危素欣賞王冕的畫作,這是結(jié)交權(quán)貴,幫助自己高升的好機會,王冕卻因為知縣倚恃危素的勢力凌虐百姓而閉門不見。吳王請他出山輔佐,他又遵照母親臨終遺言逃往會稽山??梢娝暪γ毁F為無物,不為世俗濁氣所污,追求精神的自在和靈魂的解放。他遵循儒家的孝悌觀念,以此為立身根本,因此“孝”也成為他性格中的閃光點。母親因為貧窮無法供他讀書而心含愧疚,王冕卻寬慰母親說放牛依舊可以讀書。家境艱難時,每有葷腥,他都帶回孝敬母親,待衣食無憂時,又用牛車帶母親出游玩耍。他對科舉有清醒的認識,認為此法為讀書人引領(lǐng)了一條榮身之路,卻會激起讀書人的欲望,最終“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王冕以仁愛之心對待身邊之人,又具有正義感,不貪慕榮華,他在吳敬梓心中已然是完美儒生的代表。他瀟灑曠達,風度翩翩,只有人不為名利所控才能保持心靈的自由,王冕的無拘無束正源于此。
此外,還有明貶實褒的杜少卿。作者首先通過多個人物評價杜少卿,有人稱他為“呆子”,有人認為他行為舉止“出奇”,甚至有人將他列為“敗類”,但也有人尊他為“豪杰”,孰是孰非,作者并未結(jié)論,只用他的事跡詮釋。首先,他同王冕一樣以儒家的“仁義”、“禮儀”為自身行為準則。凡是父親的舊相識,都會盡力幫助。其次,對功名的態(tài)度也是作者刻畫的重點,他裝病拒絕做官,認為留在南京“看花吃酒”更為灑脫愜意。再次,在人際交往上不以功名富貴為評價標準。王知縣丟了官職,人人避而遠之,他卻施以援手。杜少卿同王冕一樣有些超凡脫俗之舉,王冕效仿屈原帶高帽出游,杜少卿則在鬧市中肆無忌憚地牽著妻子的手,視封建倫理為無物。作者用一章敘寫王冕,卻用四章篇幅展現(xiàn)杜少卿的性格,同是肯定贊頌的形象,孰輕孰重,一目了然。相比王冕,他更加狂放不羈,飄然物外不為凡俗禮法所拘,如果說王冕是古時文人的楷模,那么杜少卿則是當時文人的表率。
除了以王冕和杜少卿為代表的名仕群像,作者還在小說中肯定了一些小人物,例如剛正不阿的鮑文卿、懲惡揚善的蕭云仙和四個市井奇人。他們生活在社會底層,地位低下,雖然迫于生計,但卻能保持仁愛之心,即使身份卑微,依然令人贊嘆。
《儒林》的人物形象涉及各個階層,但每一階層都有體現(xiàn)崇高之美的正面人物,從王冕到杜少卿,到虞博士,再到四大奇人,吳敬梓力圖用他們?nèi)烁竦某绺喵攘φ鞣x者。
縱觀整本小說,作者通過類型多樣的表達方式給人滑稽幽默之感,這也使得很多學者將《儒林》歸類為“諷刺小說”。但論起諷刺小說的本質(zhì),亞瑟·帕勒得認為在諷刺作品中不存在褒獎,而只有貶斥?!度辶帧分须m然有很多內(nèi)容通過“貶抑”,“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惡”[5]的描繪體現(xiàn)滑稽之美,但如前所述,也有部分內(nèi)容具有悲劇和崇高之美,以滑稽概括全部而忽略其他,實乃以偏概全,會造成研究的缺憾。
《儒林》中刻畫了多種人物形象,有作者諷刺嘲諷的負面形象,有作者同情憐憫的悲劇形象,也有值得敬重欽佩的正面形象。閑齋老人在其序言中將《儒林》的人物形象分為四種:有向往功名富貴阿諛奉迎的人物;有仗恃權(quán)貴而傲慢自大的人物;有虛情假意自視清高的人物;還有無意高官厚祿卻才華橫溢的人物。他認為文中人物形象甚至多樣到現(xiàn)實中人無論人品都可從中找出人物加以對照。人物類型的多樣使讀者不會將注意力僅集中在負面形象給人詼諧可笑的美感體驗上,亦會注意到其他人物類型帶來的不同感受。雖然從人物數(shù)量和篇幅上看,所占篇幅最大的是負面人物,其次才是悲劇人物,而作者褒揚的人物數(shù)量最少,但作者在楔子和篇末描寫的均是贊頌對象,前后呼應(yīng),以褒揚開始,以褒揚結(jié)束。開頭和結(jié)尾是最能為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這樣的結(jié)構(gòu)安排應(yīng)是吳敬梓刻意為之,表達出其主觀愿望是突出書中的正面形象。文中出現(xiàn)的大量負面形象和悲劇典型都有各種令人不恥的短處和值得憐憫的悲慘經(jīng)歷,正反襯出這些名仕賢人的可貴,而名仕賢人的處世原則也恰是作者為社會開具的良方。人物類型的多樣體現(xiàn)作者的良苦用心,各階層的人都可以在作品中找到自己人格理想的化身,加以對照。
小說刊刻后讀者的實際閱讀效果也不是滑稽能全部概括的。黃富民在他為《儒林》作的序言中借前代評論者之語中的“嫉世救世”點評吳敬梓寫作的真實用意,認為不解其深意之人讀后只覺詼諧幽默,其實是未解作者心中隱痛。這種“嫉世救世”的深意,讀者在閱讀后仔細品味并不難理解。
不論是謔笑科諢的滑稽之美,還是黯然神傷的悲慟之美,抑或是高情遠致的崇高之美,三者都不可單獨概括《儒林》的美學特點,這三者時而協(xié)調(diào)融合,時而激烈碰撞,在一個人物形象的描繪上有時給讀者以多種審美體驗,有時又給人獨一無二的美學感受?!度辶帧吩诿缹W風格上的多元性使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和讀者,他們都在《儒林》上汲取養(yǎng)分,豐富中國的文學領(lǐng)域。
[1]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36.
[2]李漢秋.儒林外史研究資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9-13.
[3]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北新書局,1927.247-253.
[4]吳敬梓.儒林外史[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25,18。
[5]白冰.魯迅小說雜文散文全集[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5.1721.
(責任編輯:徐國紅)
On the Esthetic Features and Artistic Values of The Scholars
JIANG Nan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Tongling Polytechnic,Tongling 244000,China)
The characters in The Scholars are legion,and the esthetic features embodied in this novels have been in good repute;however, one aspect or dimension in this novel has been stressed by many researchers,and another three aspects of this novel have been neglected. Thereupon,the paper examines these three aspects in detail.
The Scholars;funny;tragedy;lofty
I206.2
A
1009-3583(2015)-0062-04
2015-03-07
姜 楠,女,山東煙臺人,銅陵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管理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古典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