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般在孩子3個月大的時候,由父親取名,此即《儀禮·喪服》中所謂“故子生三月,則父名之”。至于取“字”,則在20歲行成人禮(冠禮)時進行。需要注意的是,后世就不這么講究了,有時候先起個“小名”或是“奶名”,六七歲入學啟蒙時才取正式名字。
先秦
取名的關(guān)鍵是選好字,上古時期比較簡單,如殷王固定用天干入名。到先秦時期,起名的講究開始多了起來。取名大師、魯國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選字“五原則”:“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
孔子名“丘”,就是其父按“以類命為象”的原則所取的??鬃由潞蟊话l(fā)現(xiàn)頭頂特別,是凹下去的,即所謂“圩頂”,故取名“丘”。而孔子有了兒子后,恰好魯昭公賜他一條鯉魚,他遂給兒子取名“鯉”,這又是依“取于物為假”之原則。先秦時期的起名風俗,其核心是“避諱”。中國封建時代姓名避諱風氣大流行,最早正是始于先秦。
漢代
與先秦相比,漢代的取名風尚又有了不小的變化。尊老、稱謂、身份、德行一類敬謙美辭成為漢人取字時的首選,在先秦人常用的伯、仲、叔、季四字基礎(chǔ)上,又增加了元、長、次、幼、少、公、翁、君、臣、侯、賓、士、民、郎等字。
漢代最鮮明的取名特征是,從皇室到普通老百姓都以單字取名。晉大夫魏曼多帥軍隊進攻衛(wèi)國,人們不叫他全名,而稱“魏多”,是諷刺他取雙字名,認為雙字名不合禮數(shù)。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取二字名風氣逐漸抬頭,取名出現(xiàn)兩大特點,一是助詞“之”受寵;二是父子、長幼之間用字不再避諱。比如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倆的名字中都有“之”字。
唐宋
到唐宋時期,予、臣、汝、友一類稱謂字以及可、如、斯、也等一類語助字,開始受到青睞。宋人取名還出現(xiàn)一種復古傾向。漢代的尊老字,如“老、叟、翁”等常入名中,如《東京夢華錄》的作者叫孟元老;《鶴山集》的作者叫魏了翁。
在宋代及以后,取名時人為設(shè)置的限制明顯多了起來。除了考慮傳統(tǒng)的避諱,取名時還要講陰陽五行、生辰八字、生肖屬相、五格剖象、八卦六爻等。這其中,以“生辰八字”與“陰陽五行”配合入名最為流行。
宋代取名的另一大變化是“字輩取名制”開始流行。中國譜系最完整的孔氏族譜,就是從北宋元豐年間開始編修的。
元代
在所有朝代中,數(shù)字名在元代最為流行。這種數(shù)字取名風俗,實與朝廷政策有關(guān)。在元代,漢人庶民無職者,不許取名,只能用排行、父母年齡等來稱呼,這大概是古代姓名管控的特例。
像現(xiàn)代流行的重字名、姓名同字同音,也是古人所忌諱的。名字重字又叫“雙名”,在古人眼中是身份低賤者用名,一般侍妾、青樓女子多雙名,如元稹妾名“鶯鶯”、秦淮名妓“陳圓圓”。女子雙名讀起來,讓男人有一種愉悅感,有身份的人,特別是男人不取重字名。
古人取名時還很在意字的聲調(diào),取“雙聲疊韻”字入名,這樣讀起來音節(jié)響亮。
(摘自《北京晨報》倪方六/文)endprint
黨建文匯·上201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