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發(fā)展經驗的互鑒性——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例

      2015-01-30 14:14:22姜安印蘭州大學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研究中心甘肅蘭州730000
      中國流通經濟 2015年12期
      關鍵詞:基礎設施建設一帶一路

      姜安?。ㄌm州大學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研究中心,甘肅蘭州730000)

      ?

      “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發(fā)展經驗的互鑒性——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例

      姜安印
      (蘭州大學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研究中心,甘肅蘭州730000)

      摘要:基礎設施是“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關鍵。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通過將市場機制引入公共產品供給領域、完善多元投資主體、發(fā)揮開發(fā)性金融帶動作用等方式,快速推進了基礎設施建設。中國基礎設施建設中積累的經驗和做法可以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提供借鑒。一是借鑒后發(fā)經濟體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發(fā)展的帶動作用;二是借鑒中國參與和主導的多邊開發(fā)機構利用開發(fā)性金融進行基礎設施投資的模式;三是借鑒中國構建和完善多元投資主體投融資機制的方式。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國發(fā)展經驗;基礎設施建設;互鑒

      一、問題的提出

      2015年9月26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可持續(xù)發(fā)展峰會演講時提出,中國將成立國際發(fā)展知識中心,同各國一道研究和交流適合各自國情的發(fā)展理論和發(fā)展實踐,走出一條公平、開放、全面、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之路,努力實現各國的共同發(fā)展。[ 1 ]習近平主席的講話既是對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闡釋,同時也預示著中國作為全球經濟治理的參與者,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設者,在著力打造更有活力的開放經濟體系的同時,力圖用基于自身發(fā)展實踐所形成的發(fā)展理念,積極參與和推動國際經濟治理體系的變革,通過發(fā)展伙伴關系的確立,努力建設合作共贏的命運共同體,并在國際發(fā)展知識的積累上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一帶一路”建設既是中國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也是中國開放式發(fā)展理念在具體實踐上的升華,并通過凝聚開放共識,理清開放思路,增強開放自信,提升開放能力,最終使“一帶一路”成為一條共同發(fā)展之路、共同繁榮之路、共同合作之路。可以說,“一帶一路”建設中所倡導的互聯互通、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發(fā)展理念,本身就是中國發(fā)展經驗的凝練和中國發(fā)展觀與中國發(fā)展知識的向外傳播,“一帶一路”建設將為中國與沿線國家相互借鑒發(fā)展經驗提供廣闊的平臺。這里的互鑒既指沿線國家借鑒中國發(fā)展經驗,也指在共建“一帶一路”中中國經驗的不斷完善。

      中國經濟在取得舉世矚目發(fā)展成就的同時,作為一個新興經濟體和發(fā)展中的大國,其成就、特色、發(fā)展走向等都引起了世界的密切關注。中國經濟的成功在國際經濟學界也引起了巨大反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就說過,誰能解釋了中國的經濟增長就可以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科斯[ 2 ]也指出,中國的改革開放創(chuàng)造了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經濟奇跡;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 3 ]認為,中國是一個很重要的關于國家如何進行經濟改革、脫貧致富的例子,許多需要進行深層次結構改革的發(fā)展中國家都需要面臨這樣的挑戰(zhàn)。

      自喬舒亞·庫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2004年提出“北京模式”以來,關于中國模式的爭論就一直在繼續(xù),爭論的關鍵點主要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關于有無中國模式的問題,即中國模式是同屬于東亞發(fā)展模式還是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二是這種“發(fā)展型政府”主導的經濟高速增長模式是否只適用于經濟成長的某些階段,即模式是否是可持續(xù)的;三是中國的成功是否具有自身獨特的體制條件,并不具有共性和普世性,即是否具有可復制性。這些仍在繼續(xù)的討論和爭論,說明已有的發(fā)展理論并不能充分解釋中國的成功,也說明對中國成功的解釋需要經濟發(fā)展理論的創(chuàng)新,只有發(fā)展著的發(fā)展理論才能對發(fā)展中的新現象做出解釋。如果將中國的經濟奇跡放到全球范圍,[ 4 ]尤其是放到二戰(zhàn)以來后發(fā)國家的工業(yè)化、現代化進程這樣的歷史長鏡頭中,中國實踐在發(fā)展知識上貢獻的豐富性就會得到充分體現。這種豐富性主要表現為:一是發(fā)展歷程中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與教訓的豐富性;二是處理好后發(fā)經濟體經濟成長中的一些基本關系經驗的豐富性;三是后發(fā)經濟體經濟成長具體路徑的豐富性;四是中國發(fā)展實踐對國際發(fā)展理念的不斷完善提出了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的豐富性。

      著眼于后發(fā)國家經濟發(fā)展過程必須解決的難題和發(fā)展的細節(jié),我們可以從產業(yè)成長和體制成長的視角,審視中國發(fā)展經驗對后發(fā)經濟體的啟示,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值得關注:在體制成長中如何構建新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如何利用全球化機遇實現自身發(fā)展;如何通過投融資體制創(chuàng)新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如何通過產業(yè)園區(qū)建設培育產業(yè)競爭力;如何在經濟成長中實現減貧;如何促進區(qū)域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等。

      鑒于“一帶一路”建設中互聯互通的基礎性作用,以及由中國參與和主導的多邊投資機構投資重點的選擇、投資機制完善的現實需要,本文僅從基礎設施建設這個“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先行領域出發(fā),對“一帶一路”建設中如何互鑒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經驗進行初步分析。

      二、相關文獻述評

      經濟發(fā)展過程中涉及的基礎設施具有范圍廣、內容豐富、種類繁多的特點,在經濟學中這一概念也存在著不同的定義。一般對基礎設施概念都按照二分法的原則來處理,不同的研究者根據各自的研究取向形成了狹義和廣義、直接和間接、經濟和社會等不同的二分結構。除了極個別的研究者將政府治理也包括在內外,無論如何二分,一般情況下,基礎設施包括電力、電信、自來水、衛(wèi)生設施與排污,固體廢物的收集與處理;管道煤氣;公路、大壩、灌溉及排水用的渠道工程;城市與城市間鐵路、城市交通,港口、水路與機場;教育、衛(wèi)生等。

      將基礎設施概念系統(tǒng)地引入經濟學分析中這一任務是由發(fā)展經濟學完成的,因為在后發(fā)國家的發(fā)展實踐中,從資產形成的投入-產出關系上看,在投資活動領域伴隨存在著大量、特殊關系的資產形成方式,這類資產一般是具有外部性的公共資產,在發(fā)達經濟體中,由于對增長的約束性體現不充分而被忽視,但在后發(fā)經濟體中,這種約束成為“瓶頸”約束。在對后發(fā)經濟體的經濟成長性研究中,發(fā)展經濟學家首先認識到這類資產從產出效率和社會福利兩個方面制約著經濟成長,并對這類特殊資產在經濟發(fā)展中的獨特作用與功能進行了總結,凝練出了基礎設施這一概念,并通過社會先行資本、社會分攤資本、社會間接資本等不同的視角,對其與增長和發(fā)展的關系進行了分析。此后,在世界銀行的持續(xù)支持和推動下,經濟學家對后發(fā)經濟體的基礎設施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了大量實證研究,并形成了如下共識:基礎設施對促進經濟增長具有實質性的、主要的作用,而且與其他形式的投資相比,這種作用越來越大;基礎設施供給能力與經濟產出同步增長;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基礎設施結構必須適應、支持變化中的需求結構和格局的變化而升級。除此之外,基礎設施這一概念還在反周期理論中作為擴大“有效需求”的工具被大量提及。

      基礎設施以其同發(fā)展的特別關系而進入經濟學視野,但它在經濟學研究中之所以長盛不衰,更多的是由其自身的特點即基礎設施在建設和使用中的特殊性決定的,這些特點包括建設和回報周期長、一次性投資大、收益具有跨期性和間接性、投資風險大等?;A設施的這些技術經濟特征決定著其具有明顯的規(guī)模經濟效應,而且會帶來巨大的外部效應。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經濟學一般認為基礎設施具有公共產品屬性,其外部效應和規(guī)模經濟會導致市場失靈,只有在政府供給下才能解決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但在1970年以后,隨著經濟學中產權理論和市場理論的深入發(fā)展,通過市場機制來促進公共產品供給尤其是準公共產品的供給成為席卷全球的一股思潮。隨著資產證券化的加快,各種創(chuàng)新的投融資模式在基礎設施領域得到了運用,如建設-移交(BT)、建設-運營-移交(BOT)、購買-建設-經營(BBO)、建設-擁有-運營(BOO)、建設-擁有-運營-轉讓(BOOT)、公私合作關系(PPP)等?;A設施建設領域的實踐表明,可以通過市場機制來解決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問題,并且這種有效性完全取決于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的體制機制的完善程度。

      國內對基礎設施的研究,除了為滿足計量研究從事基礎設施核算方法的部分研究外,大量的研究主要跟隨著中國高速發(fā)展進程中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的問題而展開,如樊綱[ 5 ]針對20世紀80年代中國基礎設施建設中的“瓶頸”問題以及價格機制基礎等進行研究,從而使經濟轉軌中的基礎設施成為“瓶頸”的必然性機理得到了充分體現。對基礎設施同區(qū)域差異以及區(qū)域一體化的關系研究,也是文獻相對集中的領域,基本的研究結論是:基礎設施水平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確存在正相關關系,我國基礎設施水平的區(qū)域差異狀況與地區(qū)人均國民收入的差異狀況在很大程度上相吻合。[ 6 ]對于區(qū)域一體化發(fā)展中的基礎設施建設,首先要從解決要素流動的“便利化”入手,將交通、通信類基礎設施作為“先行官”,并輔以衛(wèi)生健康類、教育培訓類基礎設施建設,才會使基礎設施在區(qū)域一體化發(fā)展中起到應有的作用。[ 7 ]針對20世紀90年代后中國基礎設施快速改善這一現象,研究者大都將原因歸結于地區(qū)競爭的體制根源。[ 8 ]近期的研究文獻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一是對基礎設施領域引入PPP的具體模式的研究;[ 9 ]二是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的現狀、投資前景、合作方式等內容的研究。[ 10-12 ]

      綜觀已有文獻,基礎設施在后發(fā)國家經濟發(fā)展中的特殊地位已經得到理論的揭示和實踐的認可,基礎設施在投融資領域的模式創(chuàng)新仍在不斷深入,基礎設施在國際援助中的地位也在不斷提升,但同時基礎設施在國際區(qū)域發(fā)展一體化中的實現方式仍需要不斷探索。

      三、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的成就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基礎設施無論是在建設數量還是發(fā)展質量上,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公路、鐵路、民用航空、內河及管道運輸、信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進步巨大,已經基本形成技術成熟、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現代化基礎設施服務體系,建立起聯通國內外、覆蓋城鄉(xiāng)的綜合交通運輸和通信網絡服務體系。

      截至2014年,中國公路通車里程由1978年的89萬公里增至446.39萬公里,增長了4倍,其中高速公路由1988年的0.01萬公里增至11.19萬公里,增長了1000多倍?!拔蹇v七橫”國道主干線已經形成,公路等級明顯提高,路況顯著改善。與1984年相比,全國公路路網密度提高了3.5倍,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在全國公路網中所占比例提高了20倍以上,干線公路車輛行駛平均速度提高了1倍多。[ 13 ]鐵路營業(yè)里程由1978年的5.2萬公里增至2014年的11.18萬公里,增加了5.98萬公里。其中采用先進技術和設備的電氣化鐵路營業(yè)里程,從1978年的1000公里增加到2013年的3.6萬公里。高速鐵路從無到有,截至2014年底,其運營總里程超過1.5萬公里,相當于世界其他國家總量之和,排名位居世界第一。到2014年底,民用航空運輸線路長度為287萬公里,比1990年增加236萬公里。民用航班飛行機場達到202個,比1985年增加了120個;航線3142條,比1990年增加了2705條。2014年,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達38.82億噸,是1980年的35倍。管道輸油(氣)里程1063萬公里,是1978年的13.2倍。[ 14 ]

      1979年至2007年,中國郵政和電信業(yè)累計完成投資20581億元,實現年均增長超過15%,已基本形成了覆蓋全國、通達世界、技術先進、業(yè)務全面的國家信息通信基礎網絡。[ 15 ]2014年,中國郵電業(yè)務量達到21845.60億元,固定電話用戶由1978年的193萬戶猛增到2007年的36564萬戶,增長129倍;移動電話從無到有,2014年末已達12.9億,普及率達94.6部/百人。4G用戶總數已達1.62億,占移動電話用戶的比重達到12.5%,移動互聯網用戶近9億,網絡規(guī)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發(fā)展速度位居世界前列。[ 16 ]

      此外,中國在核電和風電等清潔能源建設方面也長足發(fā)展。到2013年底,中國水電、風電、核電生產總量達11731億千瓦小時,其中水電生產電力量9202.9億千瓦小時,風電生產電力量1412億千瓦小時,核電生產電力量1116.1億千瓦小時。水電、風電、核電生產電力量占到總電力量的22%。[ 17 ]清潔能源生產是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又一突出成就。

      四、中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基本做法

      中國在自身經濟成長的過程中,通過不斷的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形成了三種較為有效的基礎設施建設方式,實現了基礎設施的快速推進。

      1.將市場機制引入公共產品供給領域

      城市基礎設施具有自然壟斷性、公共物品性、成本積聚性和收益長期性的特點。20世紀70年代以前,中國的基礎設施作為公共產品,并不向使用者收取任何費用,建設和運營費用均由政府財政統(tǒng)一承擔。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基礎設施落后制約經濟發(fā)展的問題日益突出。為解決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問題,按照市場化原則,中國逐步開始采用向使用者收費制度,通過向公共產品的消費者和使用者收取費用的方式,分攤建設和運營成本,推動資源合理有效配置。1980年,原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提出“綜合開發(fā)城市”的建設方針,要求無論工業(yè)或民用項目,必須進行市政公用設施配套建設,其費用由開發(fā)部門墊付,通過用戶收費進行補償,這是中國第一次確立以用戶收費方式分攤公共產品供給成本的模式。之后,向使用者收費制度逐步從市政建設領域延伸到城市維護、供熱、供水、煤氣和污水處理領域。1987年,國務院提出改革城市建設體制,提出市政設施要逐步實行有償使用。一些貸款建設的大型橋梁、隧道、渡口,開始采用征收車輛通過費的辦法來償還貸款,逐漸形成了城市橋梁、隧道等基礎設施“貸款建設、收費還貸”的新方式。[ 18 ]這種市場交易在公共產品供給領域的使用,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給予了合理的價格補償,解決了基礎設施建設一次性資金投入與收益分攤問題,通過連續(xù)性收益有效彌補了一次性投資的成本支出。

      2.多元投資主體不斷完善

      按照公共產品理論,基礎設施存在著“市場失靈”和“外部經濟”。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前,政府部門一直主導著基礎設施的投融資領域,這種方式對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發(fā)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隨著對基礎設施建設理論和實踐研究的深入,對基礎設施劃分開始逐步細化,即將基礎設施劃分為三類:非經營性基礎設施、可經營性基礎設施和準經營性基礎設施。[ 19 ]政府部門認識到造成基礎設施投資總量不足、運營效率低下、管理模式落后等問題的制度性因素,對基礎設施投資主體進行了重新定位,并在基礎設施建設中逐步引入新的投融資主體,拓寬投資渠道,創(chuàng)新投資方式,實現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主體、投資渠道以及投資方式的多元化?;A設施建設從原有的以財政資金單一投入的模式,逐步發(fā)展成以財政、信貸、資本市場、信托市場和外資等為主的多元投資模式。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領域從最初的利用世界銀行貸款,逐步引入BOT、BT、資產證券化(ABS)、PPP等投融資模式,投融資的方式日趨多樣,融資的運作模式日益深化。在一些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中,這些模式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1984年深圳沙角火電站是中國利用BOT模式吸收外資的第一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此后,BOT模式在中國基礎設施建設中快速落地,并逐步演變發(fā)展出多種模式。例如:佛山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工程、天津津濱輕軌項目、北京地鐵奧運支線、南京地鐵二號線一期工程等采用BT模式;珠海高速公路建設采用在美國發(fā)行兩億美元跨國資產證券化債券方式募集建設資金;北京地鐵4號線采用PPP模式,成為國內首個以公私合營模式籌集資金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這種多元化的投融資模式不僅為中國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提供了充足的資金,同時還快速推進了中國基礎設施面貌的改善,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

      3.發(fā)揮開發(fā)性金融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帶動作用

      在中國快速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開發(fā)性金融獨樹一幟。20世紀80年代以后,銀行信貸進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領域,中國逐步形成了以信貸融資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體制。到2001年,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國內銀行貸款為742億元,占基礎設施資金的比例為29.4%。[ 20 ]但由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資金投入量大、建設周期長、沉淀成本高、需求彈性小,商業(yè)銀行運用短期資金發(fā)放長期基礎設施建設貸款的風險較高。一些商業(yè)性銀行由于對投入資金管理不當,對項目風險的檢查監(jiān)督不力,出現了大量的不良貸款。傳統(tǒng)商業(yè)信貸追求短期盈利與基礎設施運營成本長期攤銷的錯配,造成了商業(yè)信貸大規(guī)模投資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動力不足。1994年,中國國家開發(fā)銀行成立,為中國基礎設施、基礎產業(yè)和支柱產業(yè)(“兩基一支”)提供長期資金支持。國家開發(fā)銀行作為開發(fā)性金融的載體,開發(fā)出一整套防范城市建設項目長期信貸風險的制度機制:通過政府組織增信,建立貸款風險控制機制;根據國家宏觀調控的要求和風險承受力,嚴格控制貸款規(guī)模;確定借款主體,通過投融資平臺進行貸款申請;通過組合式貸款平衡現金流、鎖定貸款風險。這些做法不僅有效解決了商業(yè)貸款自身的體制性缺陷,同時也為中國基礎設施建設注入了強大的資金流。截至目前,中國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中,國家開發(fā)銀行累計貸款占到85%以上。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國家開發(fā)銀行的貸款成為主要資金來源,貸款比例大都在項目總投資的50%以上。[ 21 ]開發(fā)性金融有效促進了中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運營-收益良性循環(huán)機制的形成。

      五、中國經驗對發(fā)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啟示

      中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基本做法在有效改變中國基礎設施面貌的同時,也給基礎設施建設注入了新的理論和實踐基礎,為發(fā)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fā)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1.基礎設施超前投資將直接帶動經濟快速發(fā)展

      世界銀行《1994年世界發(fā)展報告——為發(fā)展提供基礎設施》中對基礎設施對經濟發(fā)展的影響進行了分析,認為基礎設施與經濟產出會同步增長,基礎設施存量增加1%,GDP就會增加1%,[ 22 ]運輸、供水、電力、電信等基礎設施的超前建設,可以有效提高其他生產元素的產出率,促進生產要素流動性的增強。某一地區(qū)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可以吸引各類資源的流入,減少該地區(qū)生產要素的投入成本和交易成本,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將會明顯提高。從中國高速公路建設數據來看,1990—2005年,中國共投入6000億美元用于公路體系升級,其中心是國家高速公路網,總長已超過4.1萬公里,連接所有超過20萬人口的城市。如果沒有高速公路網,中國在2007年的實際國民收入將下降6%。根據1975—2007年的數據,中國的產出相對于基礎設施投資的彈性估計為0.2%~ 0.4%。[ 23 ]這種對基礎設施超前投資的方式,有助于拉動貧困地區(qū)和處于經濟起飛階段的國家經濟發(fā)展,促進私人資本的形成,加快聚合經濟的出現,提高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的經濟增長率。

      2.市場機制成為實現公共產品資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

      從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實踐來看,一方面,通過對基礎設施服務性質的細分,將經營性和準經營性基礎設施的建設運營成本通過使用者收費制度進行成本分攤,建立起與使用者、受益者直接銜接的基礎設施價值回報機制,化解部分公共產品服務中存在的“搭便車”行為;另一方面,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體制機制的逐步改革,推進投資主體、渠道和方式的多元化,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充足的資金,改變了之前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方式單一、資金短缺、建設滯后的狀況,不僅提高了基礎設施的供給效率,同時還增加了有效供給。市場機制的引入,提高了公共產品資源的配置效率,同時還為改善發(fā)展中國家公共基礎設施、實現市場機制在基礎設施服務領域的“帕累托改進”創(chuàng)造了條件。

      3.開發(fā)性金融為中國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開辟了全新的模式

      基礎設施建設內容龐雜、項目眾多,屬性不同的基礎設施建設所需資金量不同,運營管理模式不同,投資回報不同,對經濟發(fā)展的帶動作用也不相同。傳統(tǒng)的基礎設施投融資模式由于缺乏科學的制度設計,在基礎設施投資項目的選擇、建設資金的需求總量測算、日常運營風險管控等方面有可能出現重復建設、過度投資、建設項目信用風險加大等問題。作為中國具有代表性的開發(fā)性金融機構——國家開發(fā)銀行,在投資項目選擇上,通過規(guī)劃先行,科學規(guī)劃,確定不同地區(qū)、不同城市的基礎設施項目,防止出現資源浪費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在投融資總量的控制上,以地方政府部門每年預算的基礎設施建設支出,在科學預測未來3~5年現金流的基礎上,核定貸款數額,控制貸款規(guī)模。在風險控制上,充分發(fā)揮地方政府的組織優(yōu)勢、政治優(yōu)勢和信用優(yōu)勢,降低運營成本、控制信用風險。在信用建設上,以地方政府信用為依托,通過投資地方政府信用,推動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開發(fā)性金融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針對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甄別、投資支持、風險管控以及盈利共享的投融資模式,成為適應社會信用制度落后和市場失靈、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fā)展非常有效的金融形式。

      六、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經驗的互鑒性

      “一帶一路”建設最終的目標是要實現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由于基礎設施在促進生產要素流動,帶動經濟社會發(fā)展,提升后發(fā)經濟體整體福利水平等方面的獨特作用,自然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

      部分學者對“一帶一路”60多個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按照系因子分析法進行了分級評價,分數越高的國家,其基礎設施(電力、通信以及交通物流)越完善。結果顯示,除新加坡指數評級達到100之外,其他國家基礎設施完善程度呈現明顯差異,其中一半以上國家和地區(qū)的基礎設施指數還不及60,[ 24 ]這說明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潛在需求非常巨大且具有普遍性。改變這些國家基礎設施落后的現實,成為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互聯互通的先決條件。據亞洲開發(fā)銀行估計,2010—2020年,僅亞洲各經濟體的基礎設施要想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就需要投資8萬億美元,區(qū)域性基礎設施建設另需3000億美元,而亞洲開發(fā)銀行每年提供的基礎設施項目貸款僅為100億美元,資金缺口非常大。這些發(fā)展中國家普遍財政實力較弱,國內儲蓄和資本積累嚴重不足,難以獨立承擔起建設基礎設施的重任。

      中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經過30多年的經濟發(fā)展,不僅在國內基礎設施建設中積累了較為成熟的經驗,同時也具備了在基礎設施建設中開展國際合作的優(yōu)勢。對外援助基礎設施建設一直是中國進行國際合作的重要內容。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幫助發(fā)展中國家建成442個經濟基礎設施項目,在坦贊鐵路、巴基斯坦喀喇昆侖公路和瓜達爾港以及中巴經濟走廊等基礎設施國際合作建設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中國科技水平的發(fā)展直接促進了高鐵、核電、電信、電網等基礎設施產能的提高,為下一步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國際合作提供了巨大的產能支持。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基礎設施建設有龐大的需求,中國基礎設施建設有強大的供給能力和融資保障,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輸出模式,這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基礎設施建設借鑒中國經驗,發(fā)展出適合本國特色的基礎設施建設模式,實現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互聯互通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樣板。

      1.后發(fā)經濟體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發(fā)展帶動作用的借鑒性

      中國在經濟發(fā)展中取得的成績已經充分證明,基礎設施建設的超前性、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超前建設的基礎設施可以促進生產要素資源和產品在空間上的自由轉換、流動、集聚,提高專業(yè)化分工與協(xié)作,降低交易成本。整體化布局基礎設施,可以根據經濟發(fā)展的不同階段確定建設的步驟、重點以及位置,既能將經濟發(fā)展的長期目標和短期項目進行統(tǒng)籌協(xié)調,也能實現基礎設施的合理布局和建設資金的科學匹配。系統(tǒng)性地區(qū)分基礎設施的不同屬性,可以分層次確定政府及社會資本投資建設的重點和方向,多元化籌措資金,突破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瓶頸”。中國在基礎設施領域投融資模式的豐富性,將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通過與中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產能合作及模式借鑒,加快本國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本國經濟增長,進而通過互聯互通最終走向共同繁榮。

      2.中國參與和主導的多邊開發(fā)機構對開發(fā)性金融基礎設施投資模式的借鑒性

      中國目前參與和主導的多邊開發(fā)機構與開發(fā)基金包括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英文為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AIIB)、金磚國家新開發(fā)銀行和絲路基金等。其中亞投行和絲路基金設立的宗旨都在于促進亞洲區(qū)域的建設和互聯互通,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為“一帶一路”發(fā)展提供資金支持和融資服務。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參與這些多邊機構的情況看,基本分為兩類:一類是資金供給方,希望通過多邊機構,加大對需求方基礎設施項目投資力度,擴大在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的經濟參與度;另一類是資金需求方,期待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經濟發(fā)展。這兩類國家和地區(qū)都可以通過多邊開發(fā)機構的開發(fā)性金融模式,實現真正的合作共贏。多邊開發(fā)機構通過與基礎設施建設國家的規(guī)劃對接,將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的財政資金以及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社會資本積極性調動起來,綜合運用信貸、投資、證券、租賃等金融服務,可以在PPP模式上實現項目的對接和市場化運營。建立起完善的、多元化的、可持續(xù)的資金保障機制,形成既適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實際,又符合全球公共產品投資大趨勢的投融資新的體制機制。這不僅可以為資金供給方提供長期穩(wěn)定的資金收益,同時還可以推動資金需求方形成經濟發(fā)展的自身造血機制,提高“一帶一路”建設的國際融通性和區(qū)域發(fā)展協(xié)調性。

      3.中國構建和完善多元投資主體投融資機制的借鑒性

      通過改革和完善投融資體制,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吸引了大量的投資主體,形成了多元化投資格局,更重要的是,中國通過不斷的探索,在多元投資主體之間建立起一整套較為完整的、建立在產權基礎上的基礎設施成本收益分攤機制。這種機制通過市場化運營和政府增信,明確了投資方、運營方、管理方在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和管理環(huán)節(jié)的主體責任,建立起各方權責利對等的激勵約束機制,提高了基礎設施運營效率和收益,防范了由于基礎設施長期投資所產生的信貸風險,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的體制機制。在“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中,同樣可以在尊重各國主權的基礎上,建立起一整套科學合理的成本收益分攤機制,明確建設方、投資方、管理方之間應承擔的責任和權利,真正促成“一帶一路”建設形成穩(wěn)固的、相互依托、共同發(fā)展的利益和命運共同體,實現經濟發(fā)展的互利共贏。

      *本文系2015年度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一帶一路”專項之“絲綢之路產業(yè)合作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5LZUJBWZX013)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李東燕.國際發(fā)展知識中心是中國為世界做出的新貢獻[EB/OL].(2015-10-06)[2015-10-16].http://www.theory. gmw.cn/.

      [2]科斯.變革中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5.

      [3]阿西莫格魯.制度視角下的中國未來經濟增長[J].比較,2014(74):58-60.

      [4]羅德里克.經濟增長的過去、現在、未來[J].比較,2014 (73):58-61.

      [5]樊綱.論基礎“瓶頸”[J].財經科學,1990(5):8-12.

      [6]李泊溪,劉德順.中國基礎設施水平與經濟增長的區(qū)域比較分析[J].管理世界,1995(2):106-110.

      [7]羅明義.論區(qū)域經濟一體化與基礎設施建設[J].思想戰(zhàn)線,1995(6):19-23.

      [8]張軍,等.中國為什么擁有了良好的基礎設施[J].經濟研究,2007(3):4-19.

      [9]沈銘輝.亞太地區(qū)基礎設施投資PPP合作模式:中國的角色[J].國際經濟合作,2015(3):33-38.

      [10]孫玉琴,姜慧.我國對中亞交通基礎設施投資發(fā)展、問題及應對策略[J].國際貿易,2015(2):30-36.

      [11]汪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的非傳統(tǒng)風險與應對[J].國際經濟合作,2015(8):84-88.

      [12]、[13]、[14]、[15]國家統(tǒng)計局.年度數據(運輸和郵電)[EB/OL].[2015-05-15].http://www.stats.gov.cn.

      [16]國家統(tǒng)計局.年度數據(能源)[EB/OL].[2015-05-15].http://www.stats.gov.cn.

      [17]趙釗.亞投行是“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重要支柱[J].國際融資,2015(5):24-26.

      [18]、[21]毛騰飛.中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64-67.

      [19]何佰洲,鄭邊江.城市基礎設施投融資制度演變與創(chuàng)新[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18.

      [20]秦虹.中國市政公用設施投融資現狀與改革方向[M].城市燃氣,2004(1):26-34.

      [22]世界銀行.1994年世界發(fā)展報告——為發(fā)展提供基礎設施[M].毛曉威,等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4:2.

      [23]林毅夫.從西潮到東風[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09-110.

      [24]鐘飛騰,等.對外投資新空間——“一帶一路”國別投資價值排行榜[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89-91.

      責任編輯:林英澤

      Mutual Reference of China’s Development Experi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Tak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s an Example

      JIANG Anyin
      (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00,China)

      Abstract:Infrastructure is the key issue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introduction of market mechanisms in the field of public goods supply,the improvement of investor diversification,and the use of the leading role of development finance has been used to improve the speed and quality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China. The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China can be learned by all of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First,they can learn how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s in late-developing economic entity improve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econd,they can learn how multilateral development institutions in which China leading and participating invested i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with the pattern of development finance. Third,they can learn how China built and improved the investing and financing mechanism with diversified investors.

      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China's development experience;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mutual reference

      [作者簡介]姜安?。?961—),男,甘肅省會寧縣人,蘭州大學經濟學院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濟轉型與產業(yè)成長。

      中圖分類號:F1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66(2015)12-0084-07

      猜你喜歡
      基礎設施建設一帶一路
      為了幫包村的明天更美好……
      PPP模式的風險因素及分擔模式分析
      中國旅游業(yè)助力中國經濟增長分析
      智富時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3:41:07
      保定市基于PPP模式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的路徑研究
      PPP模式在我國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應用研究
      時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3:58:17
      PPP在高?;A設施建設的模式淺析
      時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2:58:59
      印媒:“一帶一路”可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日喀则市| 吴桥县| 彭水| 乐山市| 本溪| 高平市| 福鼎市| 双峰县| 新邵县| 正宁县| 南开区| 永新县| 湖南省| 晴隆县| 临洮县| 共和县| 镇原县| 许昌县| 海阳市| 进贤县| 睢宁县| 龙井市| 赤峰市| 搜索| 阿巴嘎旗| 东港市| 宁武县| 探索| 禄丰县| 田东县| 永顺县| 溧水县| 吐鲁番市| 石首市| 海兴县| 绥中县| 洪雅县| 绥滨县| 台州市| 晴隆县| 聂拉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