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江省國土資源廳科教處 李 風
筆尖,涌出國土好故事
-----記天臺縣國土資源局新聞報道通訊員楊國球
淅江省國土資源廳科教處 李 風
在鄉(xiāng)鎮(zhèn)中學做了4年語文老師,天臺縣土地管理局搞了10年地籍調查,縣國土資源局當了13年秘書,盡管27年的人生經歷普普通通,但楊國球在浙江省國土資源系統(tǒng)小有名氣。
許多人是從新聞報道熟知楊國球的。他每年在省、部、市、縣報刊發(fā)表新聞報道200篇左右,連續(xù)多年被評為中國國土資源報社優(yōu)秀通訊員,并當選浙江省國土資源系統(tǒng)2014年度十佳新聞報道通訊員。
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是靠自己賦予的。天臺縣國土資源局紀委書記張尚杰說,楊國球同志十多年如一日,他愛崗敬業(yè),刻苦鉆研,勤奮好學,善于思考,為講好天臺國土好故事,傳遞國土正能量作出了不平凡的業(yè)績。
如何做好新聞報道工作,楊國球說,“這沒有什么秘訣,就是多看、多寫、用心?!?/p>
在楊國球看來,作為一名新聞報道通訊員,首先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他說,看與聽,是有機統(tǒng)一、互為一體。通過看和聽,我們才能煉就一雙“新聞眼”,善于從蛛絲馬跡發(fā)現(xiàn)新聞線索,才能全方位了解當前社會的熱點,群眾關注的焦點,從而獲得新聞寫作的線索和報道的切入點。
1.必須到現(xiàn)場看一看
2013年11月20日,楊國球到蒼山國土資源所采訪,路過坦頭鎮(zhèn)下宅村,發(fā)現(xiàn)路邊的貝斯特汽車用品有限公司車水馬龍,老廠區(qū)正在建造鋼架結構的新廠房。“老廠區(qū)、鋼架、新廠房”,幾個詞語從他的腦海一閃而過,他意識到這是一則節(jié)約集約用地的好新聞,大有文章可做。于是,他特地到該公司進行采訪。既采訪了公司老總,又采訪了建筑工人,獲得了第一手詳細資料,如公司原有占地面積、建筑總面積、改建初衷,新建廠房占地面積、建筑面積,建筑投資、成本核算、建設工期等等節(jié)能降耗數(shù)據(jù),很快寫出了一篇既有看點,又有說服力的新聞稿件?!稄S房告別攤大餅》一文在《中國國土資源報》上發(fā)表,《像搭積木一樣建廠房》一文在《臺州日報》《天臺報》上發(fā)表。
2.借助媒體多看看
楊國球說,現(xiàn)在報紙、電視、微信、微博,信息海量,我們不可能一一瀏覽。但其中不乏佳作,多看、多讀肯定對新聞報道工作有幫助。他舉例說,《人民日報》第四版有個欄目叫“人民論壇”,每篇文章短小精湛,讀后都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記得有一篇《聲音的重量》的短文,內容是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敢于說實話、建真言,充分吐露人民的心聲。聲音沒有重量,也沒有質量,但文章認為,“聲音作為一種能量的傳遞,往往有出乎尋常的分量”,文章又說,“在關鍵時刻的關鍵之語,往往響若鳴鑼,重如泰山”,文章還說,“聲音的激蕩,正是觀念的碰撞”,“聲音的開度,正是民主的尺度”等等,每一句都很精彩。由于勤于學習、勤于實踐,在新聞報道工作中,楊國球掌握了新聞寫作技能,能熟練應用消息、通訊、評論、圖片等新聞報道體裁。每年都有佳作推出,今年他又寫出了《好日子還在后頭——浙江天臺地災防治工作紀略》《天臺“國土云”牽手“互聯(lián)網+”》等一批重點報道。
3.多看一看文件,包括上級的、同級的、下級的
楊國球說,這些文件,往往帶有指導性、前瞻性、規(guī)范性、傾向性、苗頭性的問題,要多留意。他認為,從事宣傳報道工作,僅僅精通本職業(yè)務還是不夠的,對其它科室的業(yè)務也要有所了解,做到既“?!庇帧叭薄?014年6月,天臺縣白鶴鎮(zhèn)印發(fā)了一個文件,文件內容是鎮(zhèn)里拿出資金,對宅基地復墾進行獎勵。對此,楊國球寫了一篇《白鶴宅基地復墾有重獎》,分別被《中國國土資源報》《臺州日報》刊用,《中國國土資源報》還為這篇報道配發(fā)了短評。
古人講,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寫新聞報道同樣如此。這方面,楊國球體會多多。
一個人,如果長時間不動筆一旦提起筆,往往無從下筆,用詞陌生,語句生硬。如果每天寫一點,養(yǎng)成習慣,就能得心應手,下筆如有神。這是楊國球的體會之一。
多寫,就是勤練筆。給報刊投稿不可能百發(fā)百中?,F(xiàn)在編輯部每天來稿成百上千,二中一、三中一,已是相當不錯的錄用率。有一個成語叫“廣種薄收”,如果寫得多,發(fā)得多,即使采用率低一點但錄用總量也就上去了。況且,稿件投多了,就會給編輯留下一些印象,混個臉熟,對稿件錄用也有好處。這是楊國球的體會之二。
此外,成篇之后看一看。文章寫好后,要仔細檢查,看一看有沒有錯字、別字、漏字等等,減少不必要的差錯。既要大膽寫作,更要樂于修改、善于修改,甚至不惜推倒重寫。一氣呵成的文章不多見好文章大多數(shù)是改出來的,不妨多讀幾遍,邊讀邊改,確有效果。這是楊國球的體會之三。
如何修改新聞報道,楊國球頗有見地。他的常用手法,一是增。增補過渡句、段使文氣順暢,增改詳寫的地方,突出主題中心。二是刪。刪可有可無的字、詞、句、段,力求簡練。三是調。如調整句子關系和詞序,使句子通順,調整段落結構等。
近年來,楊國球的稿件“命中率”較高,《天臺報》為90《臺州日報》為70《中國國土資源報》為50,。怪不得,天臺縣國土資源局的年輕人都喊他楊老師
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與堅守,其背后往往是一份責任的支撐。這份責任讓楊國球用心做事,鑄就了他的“新聞魂”。
寫作是個折磨人的事。有人風趣地評價,文秘工作者是“一臺電腦,兩袖清風,三更不眠,四季都累”。在單位,楊國球身兼數(shù)職既是“大秘”,要寫沒完沒了的各種材料,又兼任宣傳工作和政務信息崗位。白天由于工作忙、雜務多,很難靜下心,他的新聞寫作基本上依靠晚上的時間。
作為一名國土資源宣傳工作者,弘揚國土主旋律,傳播國土好聲音,傳遞國土正能量,是職責更是使命。楊國球深感責任重大認真履職。他說,做好新聞報道工作,必須時時用心,事事在心。既要做“包打聽”,又要做“百曉生”,事事不放過,件件記心頭。
天臺縣國土資源局工會主席陳新宇講了一件事,有一次,為了采訪,楊國球家里險些發(fā)生爆炸。2015年9月2日早上,楊國球的妻子去菜場買了豬肚,放在高壓鍋里煮。7點20分,妻子臨出門時,囑咐他上班時關好煤氣灶。他隨口答應,一邊漱洗,一邊卻思考著上午到石梁鎮(zhèn)采訪的事情,如“提什么問題、照片拍攝角度”等。“關煤氣灶”一事早忘到爪哇國去了。9點多鐘,他正在山村采訪,妻子打來了電話,他才猛然醒悟,自己可能闖了大禍。原來鄰居出門時,聞到了楊國球家廚房里飄出的焦臭味
不放心,把門敲得震天響,里面也無人應答,鄰居猜測是忘關煤氣灶了,于是立即打電話給他妻子,這才避免了可怕的后果。等到楊國球趕回家,發(fā)現(xiàn)高壓鍋已完全變形豬肚成了一塊焦炭。
新聞報道工作既有付出也有回報。長期的新聞報道經歷也歷煉了楊國球的文化功底。自2012年以來,天臺縣國土資源局圍繞“守護多情的土地”這一主題,全力打造“五型”機關,開展系列國土文化活動,夯實國土文化底蘊。該局創(chuàng)作天臺國土主題歌《守護多情的土地》,開設《天臺國土論壇》,舉辦《天臺國土愿景》演講比賽,拍攝國土微電影《老土管金陀螺》
舉辦全縣“守護多情的土地 美麗天臺青年說”辯論賽等,以文化的力量向社會展示了國土人風采。楊國球參與了系列國土文化活動的策劃、創(chuàng)作、組織工作,而這些活動的開展又為他提供了豐富的新聞報道素材。
用心,就是要時刻牢記自己的責任,時刻履行自己的職責,時刻聯(lián)系自己的工作。這是楊國球對“用心”一詞的理解。他說,這是做好宣傳報道工作的必備條件,也是作為一名通訊員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
“當一篇稿子,自己看了舒服、領導看了滿意、報刊網站轉載時,此時苦中有樂,其樂無窮,我的心中就會涌起一股成就感。”楊國球的臉上漾起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