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 瑩
該民刑交叉案件法院是否應當駁回起訴
文◎林瑩
[案情]2011年10月24日,林某某向公安機關報案,其在中國建設銀行某支行的存款被他人通過手機銀行盜取了人民幣51700元,公安機關予以立案偵查,至今未結。后林某某向法院起訴稱,2011年10月7日中國移動某分公司營業(yè)廳在林某某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強行將林某某手機號碼補卡給他人,造成林某某手機號碼被強行停機,并導致林某某綁定在該手機號碼上的建設銀行儲蓄卡存款被他人以手機銀行轉賬方式盜走51700元,請求判令中國移動某分公司和中國建設銀行某支行連帶賠償其經濟損失51700元。
本案爭議的焦點在于法院是否應駁回林某某的起訴。第一種意見認為,由于本案涉嫌刑事犯罪,應由公安機關處理,因此林某某的起訴應予以駁回。第二種意見認為,林某某銀行存款被盜與林某某所主張的法律關系不屬于同一法律關系,法院應當對本案進行實體審理。
[速解]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理由如下:
民刑交叉案件是指同一法律事實既侵犯了民事法律關系,又侵犯了刑事法律關系,或者侵犯的是民事法律關系還是刑事法律關系難以確定,以及不同法律事實分別涉及民事法律關系和刑事法律關系,并且不同法律事實之間具有一定牽連關系的現象。本案屬于民刑交叉案件。《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11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作為經濟糾紛受理的案件,經審理認為不屬經濟糾紛而有經濟犯罪嫌疑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指的是訴訟中的任何一方因在該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犯罪嫌疑的,不屬法院民事受案范圍,應當裁定駁回起訴?!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10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發(fā)現與本案有牽連,但與本案不是同一法律關系的經濟犯罪嫌疑線索、材料,應將犯罪嫌疑線索、材料移送有關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查處,經濟糾紛案件繼續(xù)審理”。結合上述兩條規(guī)定可知,對民刑交叉案件是否移送偵查機關處理,關鍵要看民事糾紛與涉嫌的刑事犯罪是否屬于同一法律關系。只有同時具備法律事實和法律主體的同一性,才能構成同一法律關系,即民事法律行為與刑事法律事實相同,且是實施刑事犯罪的手段,民事糾紛案件雙方當事人又是刑事犯罪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否則刑事犯罪僅僅是和民事糾紛有牽連,就應由偵查機關和法院分別處理。林某某所主張的建設銀行儲蓄存款被他人通過手機銀行盜取的事實,與林某某開通手機銀行業(yè)務并綁定建設銀行行儲蓄卡的事實雖有牽連,但銀行儲蓄存款被他人通過手機銀行盜取與手機銀行服務合同關系并非同一法律關系,即盡管本案糾紛起因是由于林某某銀行存款被盜所致,與林某某所主張的法律關系存在牽連,但不屬于同一法律關系。本案尚未有證據顯示手機銀行服務合同當事人中的任何一方有刑事犯罪嫌疑,故本案仍屬法院民事受案范圍,法院應對本案進行實體審查,根據當事人是否存在過錯以及過錯程度,對當事人是否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以及承擔民事責任的大小依法及時進行認定和處理。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民刑交叉案件,長期以來存在將“先刑后民”奉為司法原則的現象,實踐中往往會出現司法機關直接采用“先刑后民”的處理模式,認為民事部分的審理應當服從于刑事部分的審理,從而裁定駁回起訴?!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10條確立了“刑民”可以“分離”的處理模式,即出現經濟糾紛所涉法律關系與經濟犯罪所涉法律關系不同的情況下,人民法院除將有關犯罪材料移送外,還應繼續(xù)審理經濟糾紛案件。因此,處理民刑交叉案件應根據個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一概采用“先刑后民”的單一處理模式是不妥當的,不僅導致被害人民事權利司法救濟的正當途徑受阻,同時也使得民事訴訟無法正常進行或延后進行。而因此導致的案件久拖不決造成被害人民事權益被長期擱置,其合法權益得不到及時保護,不利于維護司法公正和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作者單位:福建省寧德市人民檢察院[35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