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許 恬
何梁何利科技成就獎獲得者薛其坤
——量子世界“追夢人”
◎ 本刊記者 許 恬
“世界基礎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發(fā)現(xiàn)”、“諾獎級的科研成果”。2013年3月15日,當美國《科學》雜志在線發(fā)表我國科學家首次從實驗上獨立觀測到量子反?;魻栃难芯繄蟾鏁r,有科學家這樣評價此次發(fā)現(xiàn)的重大意義。
這時,一個名字也迅速為人熟知,他就是帶領科研團隊取得這項重大發(fā)現(xiàn)成果的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
作為國際著名實驗物理學家,薛其坤教授在凝聚態(tài)物理的基礎研究、精密實驗技術和學科發(fā)展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就。他所主導的科研成果于2004年和2011年兩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今年10月,薛其坤教授又榮獲201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從履歷來看,薛其坤的科研之路似乎順風順水??墒煜に娜硕贾?,這些榮譽的背后,是他和他的科研團隊對科學前沿的探求精神和實現(xiàn)夢想的堅定意志。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屬物理學的熱門前沿問題,對實驗材料有著極其苛刻的條件,讓很多國家的科學家敗下陣來。然而,一支來自中國本土的科研團隊卻脫穎而出。
50歲的薛其坤是享有國際名望的實驗物理學家,迄今為止發(fā)表350余篇專業(yè)論文,包括5篇《科學》、9篇《自然》子刊、31篇《物理評論快報》,被引用6900余次。
讓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朱邦芬印象深刻的不僅是其科學家的直覺、堅持不懈,還有薛其坤的勤奮刻苦。薛其坤有個雷打不動的習慣,每天早上7點來到實驗室,晚上11點才離開,得到一個形象的雅號:“7-11”。
“7-11”式的工作習慣得益于導師櫻井利夫的嚴苛要求?!耙恢芄ぷ?天,不管刮風下雨,即使生病也要準時到達實驗室……”提起那段歲月,薛其坤記憶猶新。在這樣的“魔鬼式訓練”下,薛其坤開始在國際物理界嶄露頭角,并被邀請在1996年美國物理學會年會上做報告。
1999年,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的薛其坤回國,他帶領研究團隊在拓撲絕緣體、低維超導和納米科學等3個研究方向取得一系列進展,研究水平居世界領先行列。團隊中,先后有5人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
“他是一位情商很高的科學家。作為團隊的領導者,他知人善任,把每個人都能安排在最合適的位置上?!敝彀罘彝瑯有蕾p薛其坤的管理能力。
薛其坤團隊里的年輕人,年紀相仿卻又同樣出色,如何協(xié)調(diào)他們的關系需要智慧。每次得獎,薛其坤都“往后縮”,把年輕人推上去,也注重平衡每個人的機會。幾次之后,大家就不在乎發(fā)文章和得獎排在第幾位了。薛其坤讓這些科學界的新生力量明白,做科研不能“單打獨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只有緊密協(xié)作,才能發(fā)揮1+1>2的奇效。
薛其坤不僅是優(yōu)秀的科學家和領導者,更是一名“桃李滿天下”的老師。他的學生中,已有5名入選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和基金委優(yōu)秀青年,兩名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
“我培養(yǎng)學生,強調(diào)兩點:一是在科學研究中學會合作,學會為人處世;二是要把對實驗技術的掌握做到極致,這是基本功?!?/p>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面對“錢學森之問”,薛其坤認為解決的關鍵在“時間”二字?!罢嬲目茖W不是簡單的模仿,而需要長時間的積累。中國的科學大發(fā)展才搞了20多年,我們的學生都是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但相關科研條件不具備的話,‘問題’怎么能夠解決呢?”薛其坤坦言,“科學不能搞‘大躍進’,我們的時間和積累都還不夠。再有10年、20年,這個問題或許就不難解決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