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涵[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熱帶作物學院,云南普洱665000]
《牡帕密帕》程式特點研究
⊙張涵[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熱帶作物學院,云南普洱665000]
創(chuàng)世史詩《牡帕密帕》是拉祜族的一部“百科全書”,通過傳承人口耳相傳的方式來世代傳承拉祜族的文化。民族文化的傳承需要通過某種方式來傳遞和延續(xù),傳承方式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傳播起著重要的作用。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有它獨特的藝術價值、語言特點。作為溝通的語言文字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而解讀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你會發(fā)現(xiàn)它有自己獨特的程式規(guī)律可循,也正是這些語言文字的結構特點使得文學作品的藝術韻味更加濃厚。
《牡帕密帕》程式結構特點
近年來,國內(nèi)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文化行政實踐,已經(jīng)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產(chǎn)生了涉及文化傳承、文化延續(xù)、文化傳播、文化發(fā)展、文化保護等的一些文化問題。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深入開展,大家紛紛探討在理論和實踐上如何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尤其是在現(xiàn)代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不斷成為學術界、政府和民眾所關注的迫切問題。民間口頭文學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中最基本、最主要的門類和領域之一,它是民眾口傳心授、代代相傳、集體創(chuàng)作和共享的口頭語言藝術??趥魇吩娮鳛樘囟ㄗ迦夯蛏鐓^(qū)的文化表達樣式,它和其他民間文化樣式一樣被納入到了傳統(tǒng)文化保護的范圍。民族史詩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文學價值、藝術價值,每一部宏偉的民族史詩,都是一座民間文化的寶庫,是一個民族的百科全書,尤其是創(chuàng)世史詩,它包含了一個民族的社會心理和認同意識,關系著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具有很重要的功能價值。它蘊含著人們心理最深層的精神需要,同時又是民族歷史的記憶載體,更是民族知識文化信息的教科書,承擔著教育族群、訓詁遵規(guī)的責任,它的存在與延續(xù)關系著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赌蹬撩芘痢纷鳛槔镒迨来诙鄠鞯膭?chuàng)世史詩,是拉祜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核心,它的內(nèi)容豐富,傳唱技藝難度高,蘊含的文化價值深厚。這部史詩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牡帕密帕》作為拉祜族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作,對于研究其民族文化、歷史和語言等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口傳史詩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并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去觀察,能使我們對口傳史詩的本質、起源、發(fā)展和演變有更深的認識。從人類認識自然的規(guī)律來看,它帶有神秘的宗教色彩,對世界的認識來源于神物。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它是一首詩,講述歷史經(jīng)驗,長篇的詩段,具有的詩的基本特點——對仗押韻、首尾對照等。從藝術的角度來看,它是由表演者演唱,遵循了一定的音樂格律,曲調(diào)有變化,音響有高低。從民俗學的角度來看,它反映了少數(shù)民族農(nóng)事節(jié)令的計算,日子年節(jié)風俗的由來。
《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流傳最廣的一部長篇詩體創(chuàng)世史詩,主要依靠的是老人的口口相傳,完整地演唱一遍,大約需要三天三夜,如果再加入一些花枝杈杈,可能三天三夜都唱不完。由于需要用拉祜古語來演唱,演唱的內(nèi)容全靠心記,所以學習《牡帕密帕》成為了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在拉祜族的村寨中,能夠完整口傳史詩的人寥寥無幾。文學本身是虛構和現(xiàn)實的混合物,它是既定事物與想象事物之間相互糾纏、彼此滲透的結果。史詩是生活的反映,也是對生活的想象。就創(chuàng)世史詩來講,它所具有的精神心理認同、歷史記憶、知識教育等功能和它所包含的歷史、文化、藝術等價值都是民族共同體一起創(chuàng)造的財富。
程式是一種特定的格式,一定的法式、形式?!翱陬^程式理論”是由米爾曼·帕里和阿爾伯特·洛德創(chuàng)立的,又稱“帕里—洛德學說”(The Parry-Lord Theory of Oral Composition),口頭程式理論的精髓,可以概括為三個結構性單元的概念:程式(formula)、主題或典型場景(theme or typical scene),以及故事范型或故事類型(story-patternor tale-type),它們構成了口頭程式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①在一種文化的習語中,一個擅言者或表演者經(jīng)過不斷摸索,將一組措辭和使用言語的規(guī)則內(nèi)化,而這可以產(chǎn)生有含義的、可預見的相互作用。但是,不同的個人經(jīng)歷可能會導致這些內(nèi)化體系的多樣性。索緒爾認為詩歌是認識發(fā)音的寶貴文獻,詩法的體系有的以音節(jié)數(shù)目為基礎,有的以音量或語音的相同(頭韻、半韻、腳韻)為基礎。在理解他者文化藝術中最重要的方式就在于我們把它看作是具象的。語言的所指誘使我們假設,在我們沒有學習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而無法理解其言語的時候,我們也能夠欣賞使用那一語言的人們的藝術。許多文化藝術通過它們在有規(guī)則的樣式中,陳述著它們的文化。共有一種語言的人根據(jù)語法規(guī)則,使用它創(chuàng)造出了大量的多種多樣的個人陳述,其含義有賴于他們所選擇的單詞和這些單詞在言語中的特有排序。當然,語言的結構和意義遠遠比文字符號的規(guī)則體系豐富得多。詩歌中事實陳述與形式相互作用,產(chǎn)生了一個簡易而平衡的整體方式??陬^詩人在講述故事時,遵循的是簡單然而威力無比的原則,即在限度之內(nèi)變化的原則。
假設用A、B、C、D分別表示史詩中每一小節(jié)中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那么史詩在形式上會呈現(xiàn)出一定的規(guī)律和詩歌的基本特點,如平行句式、重復、對仗、首尾呼應、對答等程式特點,正是這些形式上的特點規(guī)制了演唱者的音律節(jié)奏,使得演唱內(nèi)容整齊規(guī)范,整個史詩的韻律和氛圍也就凸顯出來了。史詩的演唱也就沒有強烈的音律,就好像是在敘說一樣,平靜而常情。史詩變得有規(guī)律可循,便于傳承者記憶和表達,聽者也就加深了印象。
形式一:A——CB——D,即第一句和第三句對應,第二句和第四句對應。這種對應可以是重復,也可以是對照、問答,又或者是意思表述相近。有節(jié)奏的重復是基本的美學特征之一。例如:
(漢語)(拉祜話)
一顆種子落下地,Ted yawd mil qhod yar-e qo,長出一片黃竹林。Thawd de ted de phiel-e ced.一顆種子落下地,Ted yawd mil qhod ysr-e qo,長出一片青竹林。Nawl de ted de phiel-e ced.一顆種子落下地,Ted yawd mil qhod yar la qo,……
一顆種子落下地,②Ted yawd mil qhod yar la qo③
……
如果用同一個音來表示“一顆種子落下地”,那么在演唱上就會出現(xiàn)很有規(guī)律的重復,再加上是用少數(shù)民族語言拉祜話來演唱,那么在說唱上就會形成一種韻律上的平衡感,而且在押尾韻上稍作變換的表達,會使節(jié)奏更加明顯。這個部分以下的33個小節(jié)都是采用了A——CB——D的形式,其中,A句和C句是相同的,B句和D句是相同的,只是B句和C句使得整段演唱在形式上大體都是一個模式。節(jié)奏感也是相同的,只是在一個或兩個小節(jié)上轉換了一種形式,如AB——CD、A——BCD等,但由于前兩句依然保持了(一顆種子落下地,Ted yawd mil qhod yar-e qo,長出一片黃竹林。Thawd de ted de phiel-e ced.)這樣一種形式,數(shù)詞+名詞+動詞,動詞+數(shù)詞+名詞,只在內(nèi)容的部分上做了一個替換,如改為“一枝樹枝掉下來,變成了一對松鼠”。再加上后兩句的陳述,不會影響史詩整體段落的說唱,反而增加了一點趣味。
形式二:AB——CD,第一句和第二句對應,第三句和第四句對應。詩講究對仗,就如太極里的陰陽相對一樣,在《牡帕密帕》中就有很多陰陽相對,如:天——地,金——銀,手——腳,大——小,男——女,伙子——姑娘,白米飯——紅米飯,太陽——月亮……
例:
厄雅開始想事情,莎雅開始想主意。反反復復想七年,前前后后有九年?!氤鲆粋€辦法,想得一個主意。想要造一個天,想要造一個地。
(漢語)(拉祜話)
厄雅心是銀子心,Xeul yad ni ma phu ni ma,莎雅心是金子心。Sha yad ni ma shi ni ma.
厄雅搓出了手汗,Xeul yad lar kal lar mid shot,莎雅搓出了腳汗。④Sha yad kheu kal kheu mid
shot.⑤
……
厄雅搓出手汗,莎雅搓出腳汗。又造出樹種,又造出竹種。
手汗——樹種,腳汗——竹種,這種相互對照的形式,在詩歌內(nèi)容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天地萬物間兩兩相對的規(guī)律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聽起來也是有一定想象規(guī)律的。
形式三:一種是ABCD統(tǒng)一,這種形式的句子的特點是四個句子的句式都一樣,詩句的頭韻是相同的,是一種重復分類,如《牡帕密帕》在分季節(jié)中給日子取名字:“屬豬完了是屬鼠,屬鼠完了是屬牛,屬牛完了是屬虎,屬虎完了是屬兔?!边@種形式的詩句給人印象深刻,在一次次的重復中,加深了人們的記憶,也便于在說唱時形成一種有規(guī)律的韻律,使說唱者能順溜地表達出來,同時聽者聽起來也感覺舒服悅耳。
例:
一棵……一棵……一棵……一棵……(漢語)
Teddaw……Teddaw……Teddaw……Ted daw……(拉祜話)
(漢語)(拉祜話)
做一對扎玉娜玉,Cal i na i ted cie feul,
做一對扎羅娜羅。Cal lawl na lawl ted cie feul.做一對扎莫娜莫,Cal mawr na mawr ted cie feul,做一對扎卓娜卓。Cal caw na caw ted cie feul.⑥
另一種是A、B、C、D敘述,如:“是蛇把災難傳給人,人的好處它得到了。所以蛇大了你不會死,脫層皮后又復生?!?/p>
其他形式:
A——BCD總分:
一對……守住……流了……流滿……
(漢語)(拉祜話)房子蓋三格,Yel ma te ve shiet kal te,一格設火塘,Ted kal a mil cie liel keul.一格放谷種,Ted kal cad yawd dawl yawd tie,一格置神桌。⑦Ted kal xeul sheur qa sheur tie.⑧
ABC——D分總:
水溝……水溝……水溝……彎彎曲曲……(頭韻重復)
(漢語)(拉祜話)從壩尾燒到壩頭,Tiq sit shiet cawt meul a lie,
從箐底燒到箐頭。Mud haw shiet dawd meut ve ced.從山腳燒到山頭,A mil eul jad ve pa taw,
地火越燒火越大。⑨Lawq pa shiad mal tor ve ced.⑩
以上這兩種形式的詩句是一種互補,就好像是總分、分總的敘述方式,在結構上是整齊的,在內(nèi)容上是有序發(fā)展的。另外還有其他一些形式,都為史詩的結構語言在表達形式上增加了豐富的內(nèi)容,同時也將語義放置在了規(guī)整的形式中去口述,頭韻的形式相同,增強了語言的形式感和節(jié)奏感。
例如另一種長段式的追問,厄莎在找葫蘆的路上把一些動植物的功能作用也一并帶述了。如:
追到青菜蘿卜地,去問青菜和蘿卜,看見大葫蘆沒有,青菜蘿卜哄厄雅。莎雅很生氣地說:“將來拿你來煮了吃?!?/p>
追到李子林,去問李子樹,看見大葫蘆沒有,李子樹告訴厄雅,葫蘆從這里滾去,可惜無手沒法拿。莎雅聽了很高興:“將來拿你當年花?!薄?/p>
這樣的形式讓史詩中厄莎的神權顯得更加厲害,也把史詩的結構拉長了,在演繹時更加考驗傳承人的記憶能力。詩歌的形式多樣化,在史詩的傳唱中也顯得有趣。有的小節(jié)在前三句用了相同的肯定句式,而在最后一句使用了否定句式;又有的在字詞上稍作改動,如“尋”和“追”,“去問”和“就去問”;有的又用了問句和是字句的形式來表達,如“那個踩斷葫蘆藤”,“是馬鹿嚇著我”;又有的是承上啟下地順接了詩句,如:“厄雅問野牛,野?;卮鹫f”等。
構成一個民族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有共同的群體語言。語言作為一種文化傳承方式,其語意蘊藏著深層的文化元素,內(nèi)含著民族的心理趨向和感情認同,作為文化符號和載體的語言,其本身就是文化傳承的基本形式,正如詩歌是言語交流的一種特殊形式。史詩《牡帕密帕》一直以口耳相傳的傳承方式延續(xù)至今,這是它貫穿始終的一個傳承特點,也是傳承至今的一個重要條件。傳唱本身就是一種技藝,而且口頭傳承的這種技藝和文化的傳承是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兼容的。《牡帕密帕》對文化的傳承主要表現(xiàn)在通過言語活動,把本民族的精神需要灌輸?shù)饺藗兊男睦恚粚鹘y(tǒng)的知識經(jīng)驗利用口傳這一行為儲存在人們的記憶里;在對傳統(tǒng)信息的傳遞過程中,教授人們各種信息技能,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中有依據(jù)和指導。
作為一部內(nèi)容豐富的口承文化史詩,它不但具有文化價值,同時也具有藝術形式上的美感,而這種美感是通過語言和文本的描繪提煉出來的。聲音稍縱即逝,記住它的最好辦法是在言語活動中挖掘出它的規(guī)律和特點,正如我們分析文學作品一樣,將歷史經(jīng)驗放置于詩歌這個語義場中去學習,才能抓住它的特點。跟一般的詩歌不一樣,史詩的篇幅較長,內(nèi)容繁雜,可是同樣它們在結構形式上都有著押韻、對仗等特點。正是史詩中的程式特點——重復、符號、韻律等突出了史詩的口唱美感,不僅加強了傳承者在演唱和記憶過程中的技巧能力,而且使繼承者在聽覺效果上明晰得多,增強了相互的理解。
綜上所述,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有它獨特的藝術價值、語言特點。作為溝通的語言文字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而解讀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你會發(fā)現(xiàn)它有自己獨特的程式規(guī)律可循,也正是這些語言文字的結構特點使得文學作品的藝術韻味更加濃厚。
①朝戈金、巴莫曲布嫫:《“口頭程式理論”(Oral-Formulaic Theory)》,《民間文化論壇》2004年第6期。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瀾滄縣文化局編:《拉祜族民間詩歌集成》,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30—32頁,第36—38頁,第3頁,第3頁,第3頁,第93頁,第111頁,第95頁,第113頁。
[1]瀾滄縣文化局編.拉祜族民間詩歌集成[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1-390,1-295.
[2]王亞南.口承文化論:云南無文字民族古風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3]張海珍,李婭玲.普洱民族文化概覽[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9.
[4]雷波,劉勁榮.拉祜族文化大觀[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9.
[5]張曉松,李根.拉祜族神話史詩《牡帕密帕》的文化特點[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18(5).
[6]尹虎彬.口頭傳統(tǒng)史詩的內(nèi)涵和特征[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9(3).
[7]費孝通.關于“文化自覺”的一些自白[J].學術研究,2003(7).
[8]朝戈金,巴莫曲布嫫.“口頭程式理論”(Oral-Formulaic Theory)[J].民間文化論壇,2004(6).
作者:張涵,碩士,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熱帶作物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藝術學、藝術人類學。
編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