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萍 糜躍萍 吳 敏
南通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26007)
南通市2011-2012年居民惡性腫瘤死亡分析
黃建萍 糜躍萍 吳 敏△
南通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26007)
目的 為掌握2011-2012年南通市居民惡性腫瘤死亡情況,為政府制定疾病控制策略提供科學依據。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學方法對2011-2012年居民死亡資料進行分析。結果 南通市惡性腫瘤死亡占全死因首位,死亡率為256.96/10萬,標化死亡率為132.29/10萬,男性高于女性。惡性腫瘤前六位死因依次為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結直腸肛門癌、胰腺癌,腦腫瘤(包括神經系統腫瘤)在男性及女性均居于第八位,男性及女性前六位死因排序相同。老年人惡性腫瘤死亡率高于其他年齡組(χ2=236.7839,P<0.0001),對青少年危害較大的腫瘤為腦腫瘤(包括神經系統腫瘤)和白血病。PYLL居前五位的分別為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白血?。籄YLL居前五位的分別為:白血病、腦腫瘤(包含神經系統腫瘤)、乳腺癌、肝癌、結直腸肛門癌。結論 惡性腫瘤已成為南通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男性惡性腫瘤死亡率高于女性,老年組高于其他年齡組,胰腺癌居于惡性腫瘤第六位,腦腫瘤(包括神經系統腫瘤)居于惡性腫瘤第八位。應加強防癌宣傳,提高居民抗癌意識,在預防傳統腫瘤的同時,加強對胰腺癌、腦腫瘤(包括神經系統腫瘤)及乳腺癌的防控。開展癌癥早診早治工作,加強對高危人群的篩查,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惡性腫瘤 死亡率 潛在減壽年數 平均減壽年數
隨著我國人口結構老齡化以及現代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惡性腫瘤已成為危害我國居民生命和健康的重要疾病。為了解南通市近年來惡性腫瘤死亡情況,本文對南通市2011-2012年居民死因資料進行分析,為政府制定科學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1.資料來源
死亡資料來源于南通各縣(市、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供的2011-2012年居民死亡報告資料,人口資料來源于南通各縣(市、區(qū))公安局提供的人口數。人口數按年初和年末的平均人口數。
2.方法
2011-2012年死因分類按ICD-10 國際疾病分類標準,用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編制的DeathReg 2002 軟件系統進行統計分析。標準人口采用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
評價指標:尚能生存年數ai=L-(x+0.5)
潛在減壽年數PYLL(1-L)=∑aidi
PYLL率=PYLL/N×1000‰
人均減壽年數AYLL=PYLL(1-L)/∑di
式中:i為年齡組平均年齡,di為i年齡組死亡數,L為年齡域上限,本文采用1~70歲作為年齡域。ai為L減去死亡年齡組平均年齡,x為各年齡組的組中值,N為1~70歲人口數。采用excel 2003、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1.惡性腫瘤死亡率
2011-2012年南通市監(jiān)測人口累計15181334人,死亡總數 131189人,其中死于惡性腫瘤的39010人,占全死因的29.74%,居全死因首位。惡性腫瘤死亡率為256.96/10萬,標化死亡率為132.39/10萬。男性惡性腫瘤死亡率為332.57/10萬,標化率為167.23/10萬,女性惡性腫瘤死亡率為185.07/10萬,標化率為83.58/10萬,男性均高于女性。見表1。
2.不同性別各類惡性腫瘤死亡數、死亡率及構成比
2011-2012年南通市惡性腫瘤死亡率前六位依次為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結直腸肛門癌、胰腺癌。男、女性前六位腫瘤類型與全人群順位一致。腦及神經系統腫瘤居于第八位,各類惡性腫瘤死亡數、死亡率與構成比見表2。
3.男女性別比與年齡別死亡率
2011-2012年惡性腫瘤死亡病例中,男性死亡率為332.57/10萬,女性死亡率為185.07/10萬,男女性別死亡率比為1.80∶1,南通市男性及女性惡性腫瘤死亡率從40歲以后明顯上升,隨著年齡增大,一直呈現上升趨勢,80歲后上升幅度較小。分性別及年齡組惡性腫瘤死亡率及構成比見表3。
4.各年齡組主要惡性腫瘤死亡率
2011-2012年南通市惡性腫瘤死亡率隨著年齡增長呈上升趨勢。65歲以上人口數占總人口的14.71%。老年組(65歲以上)惡性腫瘤死亡率高于其他各組(χ2=236.7839,P<0.0001)。因此,老年人是惡性腫瘤的高危人群。
0~14歲嬰幼兒階段和少年兒童組,雖然死亡率有所差異,但白血病和腦腫瘤(包括神經系統腫瘤)是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這兩種腫瘤占該年齡段全部惡性腫瘤死亡的70.83%。
15~44歲青壯年組,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為肝癌、肺癌、胃癌、白血病和腦腫瘤(包括神經系統腫瘤),在該年齡段死因中占5.53%~43.88%,肝癌占比明顯高于其他惡性腫瘤,合計占73.66%。男性主要為肝癌、肺癌、白血病和胃癌,分別占5.91%~58.07%,合計78.52%,其中肝癌占比為58.07%,明顯高于其他三種惡性腫瘤。女性主要是肝癌、肺癌、乳腺癌、胃癌、白血病和腦瘤(包括神經系統腫瘤),分別占6.49%~19.32%,合計67.20%。
45~64歲中年組,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為肝癌、肺癌、食管癌、胃癌、胰腺癌,在該年齡段死因中占4.58%~26.54%,合計占75.65%。男性主要為肝癌、肺癌、食管癌和胃癌,分別占10.81%~30.52%,合計77.90%。女性主要為肺癌、肝癌、乳腺癌、胃癌、食管癌、白血病,分別占5.61%~19.91%,合計70.69%。
65歲以上老年組,肺癌為首位惡性腫瘤死因,其后依次為食管癌、胃癌、肝癌、結直腸肛門癌、胰腺癌,分別占5.42%~25.50%,合計79.01%。男性主要為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結直腸肛門癌,分別占5.43%~28.91%,合計79.01%。女性主要是為肺癌、食管癌、胃癌、肝癌、結直腸肛門癌、白血病,分別占6.79%~20.47%,合計74.45%。
5.南通市居民惡性腫瘤疾病負擔 前五位惡性腫瘤的死因順位為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結直腸肛門癌,惡性腫瘤的疾病負擔中以肝癌造成的PYLL最高,其次為肺癌、胃癌、食管癌、白血病。表明肝癌死亡年齡較肺癌年輕,胃癌死亡年齡較食管癌年輕,白血病在惡性腫瘤中為第七位死因,PYLL為第五位,表明白血病的死亡年齡較為年輕。男性和女性惡性腫瘤死亡前六位順序與全死因順位一致,男性PYLL居前5位的依次為肝癌、肺癌、食管癌、胃癌和白血病;女性PYLL居前5位的依次為肝癌、肺癌、乳腺癌、胃癌和白血病,表明女性肝癌、乳腺癌、白血病死亡年齡較為年輕。白血病導致的每個死者損失年限最多,AYLL為19.44年/人,其次為腦腫瘤(包括神經系統腫瘤)、乳腺癌、肝癌、結直腸肛門癌,見表4。
惡性腫瘤依然是影響南通市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1999-2003年南通市惡性腫瘤死亡率居全死因第1位,死亡率為207.96/10萬[1];2004-2006年南通市惡性腫瘤死亡率居全死因首位,死亡率為221.576/10萬[2];2007-2010年南通市惡性腫瘤死亡率居全死因首位,死亡率為244.97/10萬[3];本研究結果顯示,2011-2012年南通市惡性腫瘤死亡率為256.96/10萬。提示我們應加大惡性腫瘤的防治力度。男性惡性腫瘤死亡率高于女性,這與全國第三次死因回顧抽樣調查報告一致[4]。肺癌的粗死亡率和標化死亡率均高于肝癌,居惡性腫瘤首位,肝癌率居第二位,粗死亡率分別為59.968/10萬和48.913/10萬。這可能與廣泛開展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肝癌早診早治項目有關,通過早診早治項目,提高了肝癌的早期發(fā)現率,早期治療提高了存活率。通過人群的健康教育,加強表面抗原陽性人群的定期體檢,提高了早期發(fā)現率,實現了人群的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從而提高肝癌患者的存活率,有望通過早診早治項目、人群的健康教育,實現肝癌的早期干預,降低肝癌的死亡率。肝癌的惡性腫瘤死亡率低于肺癌,但是PYLL和AYLL均高于肺癌,表明肝癌的死亡年齡較肺癌早,對人群和每個死者的壽命損失大于肺癌。
女性肺癌居惡性腫瘤死因首位,可能與女性更多機會接觸廚房油煙、暴露于被動吸煙有關。兒童青少年惡性腫瘤的死亡以腦腫瘤(含神經系統腫瘤)和白血病為主要原因,應該加強兒童青少年腦腫瘤和白血病的預防控制工作。0~14歲兒童階段死亡率最高的為白血病,是此年齡段惡性腫瘤的主要死因,這與陳紹惠,林宏亮對三明市調查結果一致[5]。45~64歲中年組,最常見的是肝癌、肺癌、食管癌和胃癌;65歲以上老年組,肺癌為首要惡性腫瘤死因,其后為食管癌、胃癌、肝癌。低年齡組白血病高發(fā),房屋裝修材料中含有甲醛等有害物質可能是其影響因素。惡性腫瘤的疾病負擔中以肝癌造成的PYLL最高,與林敬德,張雷的調查結果一致[6],其中男性高于女性。白血病對每個死者損失年限最多,AYLL為19.94年/人,與初里楠、李竹對北京市西城區(qū)的分析結果相似[7],其次為腦腫瘤(含神經系統腫瘤)、乳腺癌、肝癌、結直腸肛門癌和胃癌。
南通市惡性腫瘤死亡率增高主要與以下幾方面因素有關:(1)人口老齡化:南通市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占總人數的14.71%,屬于老齡化地區(qū)。(2)社會現代化進程加快:現代化在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環(huán)境污染問題,汽車尾氣的排放增加、工廠企業(yè)廢水廢氣的排放、煤氣的燃燒、室內裝修所含有害物質造成的輻射等。內蒙古赤峰市以農業(yè)人口為主,惡性腫瘤死亡率2007-2011年由110.24/10萬下降到95.41/10萬[8],可能與當地環(huán)境改善、農村生態(tài)保護較好有關。在全國絕大部分地區(qū)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呈現上升趨勢的情況下,該地惡性腫瘤死亡率呈下降趨勢,提示保護環(huán)境對惡性腫瘤的發(fā)病和死亡有降低作用。(3)不良的生活方式:工作生活中的各種壓力使得人們常選擇如吸煙、喝酒來“減壓”。(4)保健意識增強,診斷水平提高:隨著醫(yī)學的進步,人們保健愿望增強,人們早認識和早發(fā)現惡性腫瘤的機會增多,疾病診斷能力提高。我們應采取綜合措施,結合基本公共衛(wèi)生服務、癌癥早診早治項目的實施,大力開展健康教育,提倡合理的膳食和健康生活方式,普及防癌保健知識,高危人群定時進行篩查等措施,做到癌癥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提高人群生活質量。
[1]黃建萍,李冠中.1999-2003年南通市惡性腫瘤死亡狀況分析,中國慢病預防與控制,2005,13(5):246-247
[2]黃建萍,嵇紅,藍紹穎,等.2004-2006年南通市居民惡性腫瘤死亡情況,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2,16(3):314-315
[3]峁?jié)h梅、黃建萍、糜躍萍,等.南通市2007-2010年居民惡性腫瘤死亡狀況分析,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2,20(1):26
[4]陳竺.全國第三次死因回顧抽樣調查報告,第1版.北京: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8:14
[5]陳紹惠,林宏亮.三明市市區(qū)居民2003-2006年惡性腫瘤死因分析,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2011,21(12):62-63
[6]林敬德,張雷,余加席,等.徐州市城鄉(xiāng)居民慢性病疾病負擔分析,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9,25(2):222-223
[7]初里楠,李竹.2003-2011年北京市西城區(qū)居民惡性腫瘤死亡情況及減壽分析,中國衛(wèi)生統計,2013,30(4):537
[8]崔旭初,遲艷玲,韓忠義,等.2007-2011年赤峰市居民惡性腫瘤死亡分析,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2,20(6):736
(責任編輯:郭海強)
△通信作者:吳敏,E-mail:120853679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