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治學,胡 燕,何裕民
(1.平涼醫(yī)學高等??茖W校,甘肅平涼 744000;2.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上海 201203)
從“疾病”詞源學探析亞健康范疇*
梁治學1,胡 燕1,何裕民2
(1.平涼醫(yī)學高等??茖W校,甘肅平涼 744000;2.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上海 201203)
從詞源學角度考釋疾、病、疾病的中文和西文含義,梳理中西醫(yī)學對疾病概念的表達,探析疾病本質,從而進一步厘清亞健康范疇,為衰老的研究等提供思路。
疾病;詞源學;探析;亞健康;范疇
1.1 “疾”
《說文解字》:“疾,病也。從疒矢聲。[1]”段玉裁注更進一步解釋為“析言之則病為疾加,渾言之則疾亦病也”?!鞍唇泜鞫嘤枮榧币?,速也,此引申之義”?!笆改軅?,矢之去甚速,故從矢會意”。《康熙字典》引《說文解字》“疾,病也?!薄犊滴踝值洹穼Α凹病边€有幾種釋義:一種是“急也”,徐曰“病來急,故從矢,矢,急疾也”,與得病時間有些聯(lián)系,因為箭傷來得急;另一種用作動詞,是患病的意思,《玉》“患也”。
1.2 “病”
1.3 “疾病”
從《說文解字》可見,“疾”“病”都指疾病,但“病”的程度比“疾”重。東漢以后諸家對“疾”“病”引申義理解雖各不同,但基本沿用許慎的說法,“病”比“疾”的程度要重?!豆艥h語常用字字典》“病”常指病得很重,“疾”常指一般的生病?!掇o源》“疾,病,分言疾病。輕者為疾,重者為病。”如《韓非子》“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薄稘h語大字典》更明確指出:“疾,古稱輕病。后泛指病”;“病,重病。古稱輕者為疾,重者為病。”語言文字學家王力對“疾”“病”作了明確的辨別,一般的病叫“疾”,重病叫“病”[2]。
通過文字考釋可見,①“疾”本義為人受箭傷,僅指外傷,首先表現(xiàn)為肉體生病,為軀體表現(xiàn);“病”為人在床上,本義指重病。“疾”“病”后來都發(fā)生意義引申變化,現(xiàn)在“疾”指一般的病,通常稱“小疾”;“病”指重病,通常稱“大病”?!凹膊 眴窝詣t有別,對舉則病與疾同均泛指疾病;②“疾”指小疾小病,說明很輕,出現(xiàn)了非健康狀態(tài),但有時夠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疾病?!凹病币苍⒂衼砣ゼ彼僦?,說明發(fā)生了心身失調但是可逆?!凹病眳^(qū)間較大,除今天真正意義上的較輕疾病外,多指亞健康狀態(tài)即可逆的心身失調和疾病的亞臨床、前臨床階段;③“病”指大病重病,今天我們所指的疾病主要指“病”,除指生物學意義上的疾病外,還有“憂也、苦也、恨也”解釋,寓精神情志、心理社會因素致病之意,說明疾病涉及生物、心理、社會多方面。這與我們對健康、亞健康生物、心理、社會因素的理解是一致的。
1.4 “疾病”西文詞源考釋
與“疾病”相關英文單詞主要有disease、illness、sickness、malady、ailment、disorder等,均有類似“疾病”之義,但通過英語詞源分析,它們表示的深重程度與所指范圍有所不同。
disease于1330年源自古法語desaise,由dis/des (無、離開)和aise/ease(舒適、安心)組成,本義為“不適”。作為“病、疾病”的disease一詞首見于1393年。illness是ill的名詞形式,ill源于古斯堪的維亞語illr(有病的,壞的),本義為“道德邪惡”?!凹膊?,病”的名詞illness首見于1779年。sickness是sick名詞形式,sick源自古英語 seoc,本義為“不好的”。malady源自古法語maladie,本義為“病,疾病”,源自malalde,其本義則是“病的”。ailment是ail名詞形式,ail源自古英語 eglian,本義為“麻煩,折磨”。ailment首見于1706年,意為“疾病”,含有“抑郁,害怕”之義。disorder由詞根 dis(不)加動詞 order組成,首見于1477年,意為“障礙,失調,混亂”。
Disease和illness作為“疾病”之義,前者的應用早于后者且更為專業(yè)?!懂敶=蚋唠A英漢雙解詞典》指出,illness在英文中為廣義用詞和通俗用詞,表示身體不適;disease則是專指某種疾病或影響到機體某個器官的疾病,為醫(yī)學專用名詞[3]。由此可理解為,disease更多體現(xiàn)了生物醫(yī)學模式意義上的疾病之義,體現(xiàn)出疾病是在器官、細胞或生物大分子上可以找到并可測量的形態(tài)或化學改變?!独饰漠敶呒売⒄Z辭典》[4]中作為“疾病”之義,sickness更側重于表示一種有病的感覺狀態(tài);malady現(xiàn)多用于比喻方面,較少用于人體疾病;ailment尤指小病; disorder主要指身體、心理或身心機能的障礙失調,接近現(xiàn)在的亞健康狀態(tài)。
2.1 對疾病的認識
早在《內經》提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即健康狀態(tài)。“偏陰偏陽謂之疾”,即“陰陽不調”“陰陽不和”或“陰陽相失”的不健康狀態(tài),疾病就是人體陰陽相對平衡有序的狀態(tài)破壞,生理或心理上發(fā)生的病理過程。
中醫(yī)學的疾病觀是以整體觀念為基礎,從局部到整體、從自然到社會、從心理到軀體、從個體到群體的全面觀察分析,與現(xiàn)代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相適應。疾病是指人體內外的失衡,內在組織系統(tǒng)的失衡,身心間的失衡,注重發(fā)病前患者的身心狀態(tài),強調心理因素和自然、社會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
2.2 相關概念界定
“治未病”是中醫(yī)學的重要思想,最早見于《黃帝內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孫思邈《千金要方》又提出“欲病”“未病之病”。
“未病”有尚無病和已病者兩層含義。尚無病的“未病”可分為“平人”和“未病之病”,“平人”即健康者,理想的健康狀態(tài);“未病之病”是潛在的、有可能生病的未病之人,可以說是亞健康者的主體。已病者,此時的“未病”是已病狀態(tài)下的“未病”,或“病雖未發(fā)”征兆已見;或僅停留在某一階段,它病未發(fā)。在兩大“未病”概念之間是“欲病之病”,可能或將要生病,但尚未表現(xiàn)為生病,它與已病者“病雖未發(fā)”“病而未發(fā)”一樣,只是處于疾病發(fā)展的前后不同階段,這些構成了中醫(yī)對健康、疾病及其間過渡帶的完整認識[5],即平人對應健康,未病之病對應亞健康,未病與已病間的“欲病之病”對應亞臨床和前臨床。
3.1 疾病及相關概念
1947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首次提出多維健康定義:健康是指一個人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等各方面都處于完滿的狀態(tài),而不僅僅是指沒有疾病或者虛弱。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學者恩格爾提出的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與這一定義高度契合[6]。
關于疾病,目前為止人們并未形成嚴格意義上的公認定義?!恫涣蓄嵃倏迫珪穼膊?disease)的定義是“人體在致病因素的影響下,器官組織的形態(tài)、功能偏離正常標準的狀態(tài)”。
明確疾病和健康本質,才能更好地把握亞健康范疇?!皝喗】怠笔墙橛凇敖】怠迸c“疾病”之間的一類狀態(tài)或過程,既可表現(xiàn)為各種有自覺癥狀但各種檢查結果正常,也可表現(xiàn)為檢查結果有所偏離,偏離了健康但又夠不上疾病診斷標準,是一個中間狀態(tài)或過渡區(qū)域,本質大多是可逆的心身失調[7]。
3.2 疾病本質及變遷
“疾病”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隨時間、社會、文化變化及新的科學知識發(fā)現(xiàn),其含義一直在不斷改變。隨著人類歷史進程,醫(yī)學經歷了不同模式的轉變,形成了許多疾病觀,對疾病本質的認識也不斷提高。
遠古時期把疾病看作獨立于人體而存在的東西,如“中邪”“神靈懲罰”等,是神靈主義醫(yī)學模式的本體疾病觀。古文明時期對疾病產生自然而朦朧的經驗認識,形成古代樸素整體醫(yī)學模式的自然哲學疾病觀。中世紀,隨著自然科學發(fā)展和近代解剖、生理、生物等學科的巨大進步,把人僅僅看作生物個體,是生物醫(yī)學模式的機械疾病觀。這一時期英語詞匯disease受到追捧,成為以生物醫(yī)學為主導的現(xiàn)代醫(yī)學中專用的疾病代號。
20世紀中葉開始出現(xiàn)系統(tǒng)論,疾病被認為是“機體自我調控的紊亂”,心身醫(yī)學認為認識和征服疾病不能僅從人的自然屬性出發(fā),還要考慮人的社會屬性。1977年恩格爾論證了生物醫(yī)學向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轉變,疾病被認為是生物機體異常與心理、環(huán)境互動的結果。這時英語單詞disorder作為表達身心失調或社會適應障礙開始頻繁使用。
可見,對疾病的認識是從本體疾病觀、純生物學疾病觀,到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現(xiàn)代廣義疾病觀。
通過對“疾”“病”文字考釋,發(fā)現(xiàn)“疾”區(qū)間較大,除較輕疾病外多指亞健康狀態(tài)。今天所說的疾病主要指“病”,除生物學意義上的疾病,還涉及生物、心理、社會因素幾方面,這與我們對健康、亞健康的生物、心理、社會因素影響的理解一致。
疾病觀從生物學模式到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疾病”英文單詞也發(fā)生了變化。disease專指某種疾病或影響到機體某個器官的疾病,更多體現(xiàn)了生物醫(yī)學模式意義上的疾病之義;disorder主要指身體、心理或身心機能的障礙失調,接近現(xiàn)在的亞健康狀態(tài),說明人們不僅疾病觀發(fā)生轉變,而且明確了健康和疾病間的過渡區(qū)間即亞健康狀態(tài)。
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明確思路:一是疾病和健康狀態(tài)是相對應的,中間的過渡帶是亞健康狀態(tài);二是對疾病的認識,應充分考慮人的自然和社會屬性,建立與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相適應的現(xiàn)代疾病觀和健康觀;三是除健康時防病、疾病時治病外,當出現(xiàn)小疾小病的“疾”或心身失調的“disorder”時,重要的是亞健康狀態(tài)的及時調治,讓可逆的心身失調回復到健康狀態(tài),不要讓其變成疾病,這給我們亞健康的研究與防治提供了一個歷史依據和邏輯起點,并為衰老的研究等提供了思路。
[1] 許慎撰.說文解字新訂[M].藏克和,王平,校訂.北京:中華書局,2002:154.
[2]王力.古漢語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0:133.
[3]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M].李北達,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412.
[4]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M].朱原,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5]張文旗,何裕民.“治未病”與亞健康的相關概念探討[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8,42(4):57-59.
[6]Engel G L.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 model:a challenge for biomedicine.Science,1977,196(4286):129-136.
[7]何裕民,沈紅藝,倪紅梅,等.亞健康范疇研究[J].醫(yī)學與哲學,2008,29(1):2-4.
Analysis of sub health category from an etymology of Disease
LIANG Zhi-xue1,HU Yan1,HE Yu-min2
(1.Pingliang Medical College,Pingliang 744000,China;2.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Shanghai 201203,China)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textual research and the English interpretation of disease from the etymological point of view,combed the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expression of disease concept,further explored and analyzed the essence of the disease.In order to know the concept of sub-health deeply.
Disease;Etymology;Exploration and analysis;sub-health;concept
R222.19
A
1006-3250(2015)04-0422-02
2015-01-17
甘肅省高等學??蒲匈Y助項目(2013B-134);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06BAI13B01)
梁治學(1970-),男,副教授,醫(yī)學博士,從事中西醫(yī)結合的臨床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