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昊
胃癌為常見惡性腫瘤,以手術切除作為主要治療手段,但大量臨床研究顯示,胃癌術后易出現(xiàn)復發(fā)與轉移,發(fā)生率分別在22%~48%及20%~40%之間[1-3],而常規(guī)影像學檢查方法無法準確鑒別腫瘤復發(fā)與術后纖維化。正電子發(fā)射斷層顯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為功能顯像技術,同時結合了CT解剖影像及PET功能影像[4],可通過一次性成像獲得兩者融合信息,利于早期發(fā)現(xiàn)胃癌轉移及復發(fā),且在病灶的探測、定性、定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作為再次手術與進一步治療的依據(jù)。本文以我院收治胃癌患者為例,探析18FFDGPET/CT顯像在胃癌患者治療后隨訪中的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1.1 病例資料本次選擇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52例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其中男36例、女16例,年齡26~72歲,平均(55.2±9.4)歲。原發(fā)病灶部位:34例為胃竇部、14例為胃體部、10例為胃底賁門部、4例侵及全胃。病理類型:47例腺癌、5例鱗癌。隨訪時間在0.5~2年,平均(1.4±0.4)年。治療方法:45例行手術聯(lián)合放/化療、7例行放療和/或化療。
1.2 檢查方法所用儀器為GEDiscoverySTEPET/CT儀,南京安迪科公司提供18F-FDG(脫氧葡萄糖),放化純超過95%??崭?h以上狀態(tài)下進行檢查,靜脈注射7.4MBq/Kg18F-FDG,讓患者休息50min,之后于DiscoverySTEPET-CT上行螺旋CT掃描,掃描范圍為顱頂至股骨上端。掃描參數(shù):掃描參數(shù):140kV、120mA,pitch1.75、層厚3.75mm、球管轉速為17.5mm/rot。之后行PET全身斷層顯像(6~個床位左右,每個床位采集時間為3min)。完成后用CT數(shù)據(jù)衰減校正PET圖像,應用迭代法重建獲得橫斷面、矢狀面及冠狀面影像及PET與CT融合圖像。由2名經(jīng)驗豐富影像科醫(yī)師對CT圖像、PET圖像及PET/CT融合圖像進行分析,判斷圖像質量、鑒別正常變異與偽影、測量FDG濃聚病灶的標準攝取值最大值(SUVmax),以超過2.5作為異常的判斷標準。結合同機CT影像定位病灶作出初步診斷意見,2名醫(yī)師診斷結果達成一致即可確診。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比較兩種檢查方法對復發(fā)及轉移的診斷準確率,復發(fā)及轉移判斷標準:以WHO實體瘤評價標準作為參考,結合血清CA199、CEA等等臨床資料并結合CT、PET/CT對病灶進展的提示對復發(fā)及轉移進行判斷。
1.4 統(tǒng)計學方法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處理有關數(shù)據(jù),準確率準確率用n(%)表示,χ2檢驗,P<0.05為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隨訪結束時患者病理檢查及臨床隨診結果52例胃癌患者均完成隨訪,共24例出現(xiàn)復發(fā)及轉移(20例為遠處轉移、4例為原位復發(fā)),其中16例為臨床隨訪證實、6例為手術或穿刺病理證實。轉移部位:肺部35%(7/20)、腹膜后淋巴結25%(5/20)、肝部25%(5/20)、肝門淋巴結15%(3/20)。
2.2 18 F-FDGPET/CTT及平掃CT復發(fā)及轉移診斷結果的比較18F-FDGPET/CT的復發(fā)及轉移診斷準確率達87.5%,明顯高于平掃CT的58.3%,差異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18F-FDG PET/CT 影像學特征分析原位復發(fā)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形態(tài)不規(guī)則(呈類圓形、月牙形、不規(guī)則團塊形等)、胃壁局限性(多發(fā)結節(jié)樣/彌漫性)增厚,SUV值在1.8~9.0之間。轉移患者以SUV值變化為主,在1.6~8.9。18F-FDG PET/CT與平掃CT的影像表現(xiàn)比較見圖1、2,術后復發(fā)與未復發(fā)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表現(xiàn)比較見圖3-15。
患者男,51歲,胃黏膜相關淋巴瘤,圖1為18F-FDGPET/CT示胃竇處結節(jié)樣高代謝灶(箭頭所示),SUVmax為4.1;圖2CT見胃竇處軟組織結節(jié)影,THKmax為1.1cm。圖3-6術后復發(fā)病例,肝胃間隙可見一稍低密度腫塊影,形態(tài)不規(guī)則,大小約7.4cm×9.7cm×9.8cm,邊界欠清晰,代謝增高SUVmax6.9,病變與肝左外葉、胰頭區(qū)及十二指腸殘端關系密切,界限不清。圖7-15術后未復發(fā)病例,空腸吻合口遠端通暢,代謝未見增高,同機CT未見管壁明顯增厚。十二指腸盲端未見異常軟組織影或異常代謝征象。腹膜后區(qū)未見淋巴結病變和異常放射性濃聚。胃全切除后,術區(qū)未見異常放射性濃聚。
胃癌為危害人類健康惡性疾病,雖然發(fā)病率呈現(xiàn)降低趨勢,但患者預后差,且極易復發(fā)與轉移,相關臨床資料總結[5-6],胃癌患者術后受到復發(fā)與轉移等因素影響,5年生存率低于20%,需引起重視。
表1 18F-FDG PET/CT及平掃CT復發(fā)及轉移診斷結果的比較[n(%)]
本研究應用18F-FDG PET/CT對胃癌治療后隨訪患者進行檢查,結果顯示,與平掃CT相比,其對復發(fā)與轉移病灶的診斷準確率明顯更高,達87.5%,具有更大應用優(yōu)勢。CT檢查主要通過觀察形態(tài)學解剖結構的改變對疾病進行確診,胃癌術后腫瘤復發(fā)與纖維化的解剖結構類似[7],難以鑒別。此外,CT的另一個局限之處在于無法明確病灶是由轉移所致還是炎癥/反應性淋巴結增生所引起[8]。若病灶體積小,還易出現(xiàn)漏診情況。18F-FDGPET顯像實現(xiàn)了解剖形態(tài)影像與代謝影像的融合,同時提供解剖形態(tài)學信息及病灶代謝情況[9],惡性腫瘤細胞增生更為活躍,因此葡萄糖氧化分解與無氧酵解速度與正常組織相比明顯更快[10]。18F-FDG為天然葡萄糖類似物,其結構與天然葡萄糖存在微小差異,在6-己糖激酶作用下生成6-磷酸脫氧葡萄糖(18FDG-6-PO4)后不會繼續(xù)分解,因此不會參與三羧酸循環(huán)[11-12],即是說,18FDG-6-PO4會被陷入在腫瘤細胞內,因此可作為腫瘤細胞的代謝性示蹤劑,其分布情況可有效反映葡萄糖代謝情況。18F-FDGPET/CT就是利用惡性腫瘤病灶與正常組織間糖代謝的差異發(fā)揮診斷作用[13],腫瘤患者行18F-FDG PET/CT檢查得到顯像后可獲得葡萄糖代謝影像,且其糖代謝明顯增高,因此其在腫瘤良惡性、病理分期、轉移灶的定位中均可發(fā)揮較大作用[14]。胃癌患者經(jīng)治療后,對復發(fā)及轉移情況的觀察為隨訪首要任務,也是后續(xù)治療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據(jù)。18FFDGPET在胃癌患者治療后隨訪中的應用為胃癌療效及復發(fā)、轉移的監(jiān)測提供了新思路,同時也利于治療方案的科學化。例如,對于局部復發(fā)及遠處局限性轉移患者,再次手術為最佳治療方法,而廣泛轉移患者則可直接采取化療,避免了不必要手術。須注意的是,18F-FDGPET/CT的應用也存在其自身局限性,若部分轉移淋巴結與原位病灶距離較近,放射性反應易被原發(fā)病灶掩蓋[15]。此外,腫瘤細胞較少、轉移淋巴結較小者,18F-FDG攝取也會相應減低。而體質瘦弱者由于脂肪組織薄,淋巴結組織的識別難度也更大。
綜上所述,18F-FDGPET/CT顯像在胃癌患者治療后隨訪中的應用可根據(jù)腫瘤組織代謝有效診斷復發(fā)與轉移情況,為進一步治療提供有用信息,應用價值顯著。
[1]閆圓圓,黃勇.CT及18F-FDGPET/CT診斷食管癌術前淋巴結轉移及N分期對比研究[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2,20(2):153-156.
[2]郭琪,姚薇薇,杜恒峰,等.胃癌多層螺旋CT的表現(xiàn)特征及其診斷價值[J].罕少疾病雜志,2012,19(6):31-35.
[3]于聰聰,蘭曉莉,張永學,等.18FFDGPET/CT在不明原因縱隔淋巴結腫大鑒別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4,10(2):231-235.
[4]李思源,徐文貴.18F-FDGPET/CT在原發(fā)性胃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4,12(6):922-926.
[5]任軍,殷信道,黃文斌,等.初步探討胃癌多層CT三期掃描與腫瘤組織分化及瘤內微淋巴管侵犯關系[J].中國CT和MRI雜志,2011,9(2):108-110.
[6]張穎穎,范小波,亓子坤,等.胃癌多層螺旋CT灌注成像及灌注參數(shù)與腫瘤因子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2015,(1):67-91..
[7]兒童青少年腫瘤患者無電離輻射的全身MRI與18F-FDGPET/CT的較量[J].實用腫瘤學雜志,2014,12(4):381-381.
[8]劉靜紅,劉偉,李智勇,等.多層螺旋CT成像對胃癌的術前評估[J].中國CT和MRI雜志,2010,8(4):81-83.
[9]陳彩龍,林美福,陳文新,等.18FFDGPET//CT在原發(fā)灶不明的轉移癌患者中的診斷價值[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08(4):253-254,256.
[10]齊典文,郭衛(wèi),楊榮利,等.18F-FDG PET/CT與傳統(tǒng)影像檢查尋找骨轉移瘤原發(fā)灶的比較[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1,19(14):1175-1178.
[11]朱峰,王躍濤,錢作賓,等.18FFDGPET/CT顯像對胃腸道惡性腫瘤分期、術后再分期診斷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yī)療設備,2010,25(1):127-130.
[12]胡佳佳,鐘捷,吳巍,等.18氟-脫氧葡萄糖正電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攝影診斷胃惡性腫瘤[J].中華消化雜志,2009,29(1):13-16.
[13]劉路光,丁連安,趙延東,等.正電子發(fā)射計算機體層掃描-計算機斷層掃描在診斷胃腸道惡性腫瘤中的臨床應用[J].腫瘤研究與臨床,2013,25(5):312-315.
[14]楊洋,阮翹,韓星敏,等.18F-FLT聯(lián)合18F-FDGPET/CT顯像對胃癌原發(fā)灶及區(qū)域淋巴結轉移的診斷價值[J].中華核醫(yī)學與分子影像雜志,2013,33(6):401-404.
[15]吳江,朱虹,張壘,等.胃惡性淋巴瘤的18F-FDGPET/CT表現(xiàn)與鑒別診斷[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1,21(1):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