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寶輝(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中國高教學會學習科學分會副理事長)
文 / 董建勛(江蘇省鎮(zhèn)江中學)
iMVT是什么意思?英文全稱是Modeling and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quirybased(science)learning。中文的意思是模型和可視化技術支持的探究(科學)學習(模型)。M指Modeling (模型建構),V 指Visualization(可視化), T指Technology(技術),i指inquiry-based (基于探究學習的)。iMVT就是“模型·可視化技術·探究融合”的學習模式。之所以把“科學”隱去是因為這個模型可以應用到科學以外的其他學科。根據(jù)學科特點、學生學習研究的成果和技術特點,目前比較成型的iMVT課程包括以下活動(Zhang, Ye,Fnong, & Chia, 2010):
情境化(Contextulization):在特定情境下理解科學想象以了解該想象與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以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加深概念理解);大聲思維(Think Aloud):(通過繪制模型等手段)將學生頭腦中的想法外化以便讓其他人了解個人的思想;問題及假設(Questions and Hypotheses):學生提出問題和假設;調查研究(Investigation):通過實驗和其他實證方法尋找問題的答案;討論與合作(Discussion and Collaboration):與同伴和老師溝通以完成學習任務;模型化 (Modeling):應用物理或計算機手段創(chuàng)設表達特定系統(tǒng)的表象;模擬(Simulation):通過改變動態(tài)模型的參數(shù)來觀察系統(tǒng)行為的變化;可視化(Visualization):使用可視的手段來傳遞信息,例如利用技術手段來使人“看”到粒子層次上的化學反應過程;反思(Reflection):反省所學,力爭將學習者的自身經(jīng)驗升華為具有一定普適性的規(guī)律和原理;應用(Application):將自身所學用于解決新情境下的問題;補充閱讀材料及資源(Supplementary Materials and Resources):學習者用于擴大視野和鞏固知識的更多相關材料。
這個創(chuàng)新模型的創(chuàng)建要從我在美國博士學習期間的研究項目談起,當時主要是用模型建構軟件來支持學生的科學學習(Zhang, Liu, &Krajcik, 2006)。2005年起,我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工作,開始策劃計算機模型建構在新加坡科學課堂的應用。新加坡2008年的小學教學大綱,提倡應用模型和模型建構來幫助學生學習。那么使用此創(chuàng)新科學教育模型有什么好處?我們的研究表明,模型是簡化了的對科學現(xiàn)象的一種表達方式,這些模型的建構更易于幫助學生系統(tǒng)化地表達和了解科學現(xiàn)象,這里主要有三種模型來幫助學生進行科學學習,有物理的、概念性的和數(shù)學性的。比方說水循環(huán)模型、原子模型和數(shù)學公式等這些具體的例子。在使用模型的時候,學生把科學現(xiàn)象視作為一個系統(tǒng)、一個整體,這個模型包括共同執(zhí)行功能的各個部分和子系統(tǒng)。系統(tǒng)中的各個部分,如我們講的對象(Object)、變量(Variable)會相互影響,兩個或以上的系統(tǒng)也可以相互作用,用來執(zhí)行一個功能。有些案例是來自大自然的系統(tǒng),如我們人體有消化系統(tǒng)、生殖系統(tǒng),我們在這個系統(tǒng)里也有很多不同的成分、不同的變量。初中的科學教學大綱強調模型在學生科學學習中的作用,化學、生物、物理的大綱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重,講到了模型在里面應該起到的作用,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最初試驗計算機模型建構能否支持小學科學的探究學習,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由于實驗學校換了校長,后來在第一期項目經(jīng)費結束后就到中學去做了(例如, Zhang,2012)。
iMVT,就是要針對學生學習上的困難,建立學生的經(jīng)驗,比方說他提問、假設、設計調查、收集數(shù)據(jù)、分析數(shù)據(jù)做出結論反思等,培養(yǎng)學生的一些過程技能,同時要鼓勵學生合作學習,事實上是一種文化的事業(yè)。那么這種文化是什么呢?科學研究的文化。學生在學習科學學科的時候,也應該和科學家的研究過程類似,我們提倡學生對科學目的、科學本質的認識,是學生自己能夠體會出來的,而不是老師教給他的。在中國很多的地區(qū),計算機、互聯(lián)網(wǎng),并不是一個困難的問題,甚至許多學生家里都有了,怎么樣更好地發(fā)揮這些技術的作用,才是我們需要研究的。iMVT就是這樣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可以說是順應了時代的發(fā)展,為了擴大和持續(xù)iMVT學習模式,在2011年離開新加坡回國之前,本人作為創(chuàng)建新加坡科學與技術中學(SST)子項目的負責人,還申請到大約75萬新加坡元用于支持基于網(wǎng)絡的iMVT學習模式(孫丹兒,呂賜杰,陳文莉,&張寶輝,2012)。希望這種模式能夠為中國教與學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相關的部分文章在這里也提供給大家,部分論文可以在這里下載:http://www.zhangbaohui.net。大家有需求和問題也可以直接聯(lián)系我。
部分參考資料:
Zhang, B. H., Liu, X., & Krajcik, J. S.(2006). Expert models and modeling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a computer modeling tool. Science Education, 90(4), 579-604.
Zhang, B. H., Ye, X., Foong, S. K., & Chia, P.(2010, July 29-July 2). Developing an iMVT Pedagogy for Science Learning.Paper presented at the ICLS, Chicago, USA.
Zhang, B. H.(2012, Aug. 11-12). Developing a Sustainable iMVT Pedagogy in Chemistry: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for Education Chang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 through Technology(EIT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孫丹兒,呂賜杰,陳文莉, & 張寶輝. (2012).促進中學生科學學習的WiMVT 科學學習環(huán)境設計與研究. 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臺灣。
延伸文章
基于iMVT模式的中學地理深度學習初探
文 / 董建勛(江蘇省鎮(zhèn)江中學)
江蘇省鎮(zhèn)江中學,應用iMVT模式進行中學地理的教學實驗,取得頗有價值的成效。如,基于可視化的地球公轉與正午太陽高度模擬系統(tǒng)、基于可視化的洪水及其防治模擬系統(tǒng)、基于虛擬現(xiàn)實的月相和日食演示、江漢平原與橫斷山區(qū)的交通線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