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云斌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祛濕法在皮膚病治療中的臨床體會
尹云斌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本文從濕邪的來源、特點及其所致皮膚病的特點著手,探討祛濕法在皮膚病中的應用。表現(xiàn)有典型的濕邪病癥的皮膚病,從病因病機上辨別濕邪的來源,采用散寒除濕、祛風燥濕、清熱利濕、健脾除濕的方法辨證治療,能夠縮短病程,提高療效。
濕邪;祛濕法;皮膚病
在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跟隨導師的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多數(shù)皮膚病以皰疹、瘙癢、滲出、糜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若與體內濕邪相結合,則患者可伴見胸悶、納差、腹脹便溏、肢體重著、舌苔白膩或黃膩等癥狀,此類病癥多遷延日久,纏綿難愈,與濕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極為相似。皮膚病雖表現(xiàn)在外,但與全身臟腑有著密切聯(lián)系?!秲冉洝吩疲阂暺渫鈶灾鋬日?,當以觀外乎診于外者,斯以知其內,蓋有諸內者,必形諸外。
1.1 外濕侵襲機體 如氣候潮濕、冒雨涉水、久居濕地等。濕為長夏之氣,長夏乃夏秋之交,陰雨連綿,濕邪外蒸,侵襲人體,而致諸癥。
1.2 內濕 過食肥甘,嗜煙好酒,內傷脾胃,使脾失健運而不能布其津,或素體肥胖,喜靜懶動,情志抑郁,致氣機不利而不能化其液,聚而成濕。
外感濕邪與內傷濕滯二者成因雖有區(qū)別,但亦相互影響。
2.1 脾主四肢,又易生濕,故常見于四肢部濕瘡 (四肢部濕疹),脾主肌肉,脾濕浸淫導致軀干部濕瘡等病癥,常見臨床表現(xiàn)有滲出、瘙癢、糜爛、水皰,并見脘腹痞滿、口粘膩或甜、便溏下利、四肢困重等。
2.2 濕性趨下 《素問·太陰陽明論》曰:“傷于濕者,下先受之。”濕為重濁有質之邪,類水屬陰而有趨下之勢,人體下部亦屬陰,故濕邪為患,易襲人體下部,如濕腳氣(足癬)、濕臁瘡 (小腿部濕疹)、胞漏瘡 (陰囊濕疹)等多種皮膚病變。
2.3 濕亦可上行 若與熱互結,則見氣機受阻,濕熱蘊結,上蒸頭面,浸淫肌膚而致病,如面部濕疹、面部過敏性皮炎、面部痤瘡、皰疹樣皮炎、膿皰瘡、脂溢性皮炎等。風善行而數(shù)變,若與濕邪相合,則見衛(wèi)外失固,營衛(wèi)失和,風濕留戀,邪不外達而致病,如蕁麻疹等。
3.1 散寒除濕 用于素體陽虛,復感寒濕者或者寒濕之邪浸漬肌膚,阻痹氣血,絡脈壅致所致的病癥,表現(xiàn)在冬季或者遇寒加重,伴有畏寒肢冷、便溏不成形、舌淡胖、苔白、脈沉弱而遲等癥狀。
典型病例:王某,男,48歲。初診日期2014年11月06日。主訴:全身風團發(fā)作伴瘙癢3年;多在夜間或者遇寒后發(fā)作,畏寒肢冷,瘙癢,曾就診于西醫(yī)院,診斷蕁麻疹,給予西替利嗪片口服,三年來反復發(fā)作;無汗,口不渴,平素便溏不成形,夜尿頻,舌胖大苔白。診斷:癮疹(寒濕型),治則:散寒除濕,祛風止癢。方藥:麻黃9克,細辛3克,荊芥12克,防風10克,附子10克(先煎),黃芪30克,蒼術15克,川芎10克,僵蠶10克,蟬蛻10克,甘草6克,七劑,水煎服,早晚分服。一周后復診,風團發(fā)作減少,出汗,大便成型,原方繼服7劑,后隨訪未復發(fā)。
3.2 祛風燥濕 用于濕邪內蘊,外感于風或風濕蘊阻肌膚不得發(fā)散,久治不愈的頑固性皮膚病,如皮膚瘙癢癥、結節(jié)性癢疹等。
典型病例 (趙炳南醫(yī)案):王某[3],男,58歲,初診日期1971年9月2日。主訴:全身皮膚瘙癢一年余?,F(xiàn)病史:一年來全身瘙癢,搔后皮膚發(fā)紅,不起風團,影響入睡,癢甚時用玉米棒搔抓也不解癢。曾用過鎮(zhèn)靜藥及脫敏藥,未效。檢查:全身皮膚粗糙,個別區(qū)域苔蘚樣變,無滲出液,有明顯抓痕血痂。西醫(yī)診斷:皮膚瘙癢癥。中醫(yī)診斷:風濕內侵,結為濕毒。立法:除濕解毒,息風止癢。方藥:全蟲 (打)二錢,皂刺四錢,豬牙皂角四錢,刺蒺藜五錢,炒槐花五錢,炒枳殼三錢,苦參二錢,荊芥二錢,蟬蛻二錢,威靈仙四錢,白鮮皮一兩;紫草根三錢,10劑。10月17日復診,瘙癢已減輕,全身皮損也逐漸光滑,瘙癢減輕,皮膚潤澤已見恢復,又服上方15劑,基本治愈。
3.3 清熱利濕 常用于濕熱與暑濕之病邪致濕熱搏結、蘊結肌膚、劇烈瘙癢的皮膚病,如急性濕疫、接觸性皮炎、藥疫等急性紅斑、皮炎類皮膚病等。
典型病例:張某,女,56歲,初診2014年6月15日。主訴:全身皮膚潮紅,丘疹,水皰,丘皰疹搔抓滲液、瘙癢2月余;瘙癢甚,影響睡眠,口服抗過敏藥物可緩解瘙癢,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西醫(yī)診斷:濕疹;中醫(yī)診斷:濕瘡。治則:清熱解毒,除濕止癢。方藥:龍膽草15g,澤瀉12g,車前子10克(包煎),黃芩10g,通草15g,當歸15g,生地15g,金銀花15g,連翹15g,地膚子15g,蒼術12g,薏苡仁30g,七劑,水煎服,早晚分服。復診時瘙癢減輕,滲液減少,再服七劑。后隨訪,自行再服藥7劑,基本好轉。
3.4 健脾除濕 用于脾虛失運、水濕內停,泛于肌膚而致的皮膚病。脾濕泛濫,見于泛發(fā)性濕疹;脾經濕熱,濕重于熱,見于帶狀皰疹等。常伴有滲液、胃痛、納呆、便溏,舌淡,苔白膩。
典型病例:劉某,女,49歲,初診日期2014年3月21日。主訴:右側腰部出現(xiàn)大批水皰伴刺痛5d;疼痛甚,影響睡眠,腹脹,便溏,舌淡紅,苔白膩,脈細滑。西醫(yī)診斷:帶狀皰疹;中醫(yī)診斷:纏腰火丹。治則:健脾除濕、清熱止痛。方藥:馬齒莧30g,蒲公英20g,大青葉15g,蒼術15g,陳皮15g,厚樸15g,茯苓皮9g,六一散9g,元胡15g,川楝子15g,七劑,水煎服,早晚分服。二診,腹脹減輕,水皰基本不擴展,加黃芩9g,金銀花15g,連翹9克。三診,皮損部位開始結痂,疼痛稍有減輕,加乳香9g,沒藥9g。四診,基本痊愈,鞏固治療,繼服前方。
綜上所述,祛濕在中醫(yī)皮膚病學中具有重要的治療意義,是中醫(yī)皮膚病臨床常用的治療法則。從病因病機上辨證濕邪的來源,靈活恰當?shù)剡\用祛濕的方法及辨證,能縮短病程,提高療效。因此,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
[1]朱仁康.臨床經驗集[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9.
[2]陳麗娜.從濕論治皮膚?。跠].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3:11-26.
[3]趙炳南.臨床經驗集[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232-233.
R275
A
1007-8517(2015)13-0023-01
2015.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