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由朝陽唐王君墓出土的樂舞俑淺談唐代的“坐部伎”

      2015-01-23 03:44:06周穎
      文物天地 2014年11期
      關鍵詞:舊唐書箜篌王君

      周穎

      1999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遼寧省朝陽市朝陽紡織廠北唐王君墓發(fā)掘出一組伎樂俑,其中陶女樂俑5件,包括撫琴女俑、撥豎箜篌女俑、彈琵琶女俑、吹笙女俑和女歌俑;瓷女樂俑7件,包括敲鈸俑、拍板俑、排簫俑、節(jié)鼓俑、吹管俑、女樂俑(兩件)等。這組女樂俑塑造精美,形象生動,皆坐于方形臺座上演奏著不同的樂器,愉悅之情躍然眼前,是不可多得的唐代藝術精品。

      音樂是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據(jù)《舊唐書·音樂志》載:“樂者,太古圣人治情之具也。人有血氣生知之性,喜怒哀樂之情。情感物而動于中,聲成文而應于外。圣王乃調(diào)之以律度,文之以歌頌,蕩之以鐘石,播之以弦管,然后可以滌精靈,可以祛怨思。施之于邦國,則朝廷序;施之于天下,則神祗格;施之于賓宴,則君臣和;施之于戰(zhàn)陣,則士民勇?!闭腔谶@樣的認識,唐代各個時期的當政皇帝都很重視音樂的作用?!拔涞戮拍辏济O修定雅樂,至貞觀二年六月奏之?!薄疤谠唬骸Y樂之作,蓋圣人緣物沒教,以為撙節(jié),治之隆替,豈此之由?御史大夫杜淹對曰:‘前代興亡,實由于樂。陳將亡也,為玉樹后庭花;齊將亡也,而為伴侶曲,行路聞之,莫不悲泣,所謂亡國之音也。以是觀之,蓋樂之由也。太宗日:‘小然,夫音聲能感人,自然之道也,故歡者聞之則悅,憂者聽之則悲。悲歡之情,在于人心,非由樂也。將亡之政,其民必苦,然苦心所感,故聞之則悲耳。何有樂聲哀怨,能使悅者悲乎?今玉樹、伴侶之曲,其聲具存,朕當為公奏之,知公必不悲矣?!瞥捌谡畏€(wěn)定,經(jīng)濟繁榮,統(tǒng)治者在文化、藝術等方面采取兼收并蓄的開明政策,從而促進了中外的交往和國內(nèi)各民族之間的融合,音樂舞蹈也呈現(xiàn)出各種流派互相融合發(fā)展的繁榮局面,將唐代的樂舞藝術推向中國封建社會的高峰。

      朝陽唐王君墓出土的這組伎樂俑皆坐于方形臺座上演奏,從其表演人數(shù)、演奏方式及所奏樂器上可以看出她們應為唐代的“坐部伎”?!白考俊笔桥c“立部伎”相對應的,是根據(jù)演出的需要和演奏者即“音聲人”的業(yè)務水平來劃分的:堂上坐奏為“坐部伎”,技藝水平相對較高,演奏人數(shù)一般為三到十二人,以歌頌帝王功德、祝愿君主千秋萬歲為內(nèi)容,形式華美富麗;堂下立奏為“立部伎”,技藝水平相對較低,演奏人數(shù)可達上百人。立部賤,坐部貴,等級分明。

      唐代“坐部伎”、“立部伎”的起源

      對于“坐部伎”和“立部伎”,《舊唐書》和《新唐書》均有記載:“高祖登極之后,享宴因隋舊制,用九部之樂,其后分為立坐二部。今立部伎有安樂、太平樂、破陣樂、慶善樂、大定樂、上元樂、圣壽樂、光圣樂,凡八部?!矘返劝宋?,聲樂皆立奏之,樂府謂之立部伎,其余總謂之坐部伎。則天、中宗之代,大增造坐立諸舞,尋以廢寢?!薄白考坑醒鄻贰㈤L壽樂、天授樂、鳥歌萬壽樂、龍池樂、破陣樂,凡六部?!薄坝址謽窞槎浚禾孟铝⒆?,謂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謂之坐部伎。太常閱坐部,不可教者隸立部,又不可教者,乃習雅樂?!薄白考苛阂谎鄻罚L壽樂,三天授樂,四鳥歌萬歲樂,五龍池樂,六小破陣樂。天授、鳥歌,皆武后作也。天授,年名。鳥歌者,有鳥能人言萬歲,因以制樂。自長壽樂以下用龜茲舞,唯龍池樂則否。”但具體從什么時候開始有“坐部伎”和“立部伎”卻沒有明確記載,并且《舊唐書》和《新唐書》記載不一致。對此眾學者說法也不統(tǒng)一,有的認為隋代即已有,有的認為唐高祖時已有,還有的認為唐太宗時始有,更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始于庸玄宗時期。筆者認為“始于玄宗”一說是沒有道理的。據(jù)王君墓志記載,墓主人王君,生前被封為吏部將仕郎高陽郡書佐,后由于征討高麗有功,加授朝散大夫,68歲時病逝于館臺,于大唐龍朔元年(661年)八月廿一日遷葬于營州柳城縣西北五里之平原。公元661年正是唐高宗李治在位時期(649-683年),王君墓出土的“坐部伎”說明當時的唐朝社會坐、立部伎演奏已趨于成熟,而且比較普遍。由此可見,“坐部伎”、“立部伎”最晚在唐高宗初期就已出現(xiàn),或者更早在唐太宗時就已經(jīng)有了“坐部伎”、“立部伎”之分,高宗時逐步走向成熟,到唐玄宗時已經(jīng)比較完備。有學者認為,“關于‘坐、立部伎的產(chǎn)生時間并非有的學者所言‘玄宗分坐、立部伎之說,因為太宗、高宗、則天與玄宗的貢獻是在‘坐、立部伎產(chǎn)生確立之后,他們確實對其進行了充實、發(fā)展?!蠹s從隋代時,就出現(xiàn)了‘坐、立部伎,經(jīng)過唐高祖、太宗、高宗、則天等發(fā)展,‘坐、立部伎成為演奏歌頌歷代帝王宴享性樂舞的主要部分。然而,確實到了唐玄宗時期‘坐、立部伎才發(fā)展得最完備?!薄白考俊?、“立部伎”的演出場所、形式及曲目《新唐書》載“堂下立奏,謂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謂之坐部伎”,可見“坐部伎”、“立部伎”是分堂上、堂下演出的,或者說是在室內(nèi)、室外演出的?!白考俊痹谑覂?nèi)演出,人數(shù)一般為三到十二人,王君墓出土的“坐部伎”演出人數(shù)正好是十二人?!傲⒉考俊痹谑彝庋莩觯?guī)模大,人數(shù)多,少則數(shù)十人,多則一二百人?!白考俊毖葑嗟臉非难攀闱椤⒓毮亙?yōu)美,注重個人技巧,而“立部伎”的演奏則場面宏偉,伴以擂鼓,氣勢磅礴。正如唐白居易在《立部伎》詩中寫的:“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鳴?!薄杜f唐書》和《新唐書》都記載“坐部伎”演奏的曲目有“燕樂、長壽樂、天授樂、鳥歌萬歲樂、龍池樂、破陣樂”六部,但由于“長壽樂、天授樂、鳥歌萬歲樂”皆武太后所造,而“龍池樂、破陣樂”為唐玄宗所作,所以王君墓出土的坐部伎演奏的還只有“燕樂”。據(jù)《舊唐書》載,“立部伎”演奏的曲目有“安樂、太平樂、破陣樂、慶善樂、大定樂、上元樂、圣壽樂、光圣樂”等八部,其中“安樂”為周武帝平齊所作,“太平樂”出于西南夷天竺、師子等國,二者皆為舊樂,唐承襲之;“破陣樂”、“慶善樂”皆為唐太宗所造,而“大定樂”出自“破陣樂”,也屬太宗所造;“上元樂”為唐高宗所造;“圣壽樂”為高宗武后所作;“光圣樂”為玄宗所造。由此可見,當時的“立部伎”所演奏的曲目至少有六部:“安樂…‘太平樂…‘破陣樂…慶善樂…‘大定樂”和“上元樂”。

      “坐部伎”所演奏的樂器

      唐王君墓出土的“坐部伎”所演奏的樂器中,有古琴、曲項琵琶、豎箜篌、笙、排簫、拍板、節(jié)鼓等。

      古琴,又稱琴、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屬于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qū)拸V,音色深沉,余音悠遠。自古“琴”為其特指,19世紀20年代起為了與鋼琴區(qū)別而改稱“古琴”。初為五弦,漢朝起定制為七弦。《舊唐書》載:“伏羲所造。琴,禁也,夏至之音,陰氣初動,禁物之淫心。五弦以借五聲,武王加之為七弦。琴十有二柱,如琵琶?!?/p>

      曲項琵琶,梨形、曲項、四弦,橫抱用撥子彈奏。唐王君墓出土的彈琵琶女俑懷中所抱琵琶呈梨形,四根琴弦清晰可見,從其形制上看應為曲項琵琶。這種琵琶起源于波斯(今伊朗),叫“烏德”,南北朝時,通過絲綢之路經(jīng)今新疆傳入我國境內(nèi)。據(jù)《舊唐書·音樂志》載:“琵琶,四弦,漢樂也。初,秦長城之役,有弦鼗而鼓之者。及漢武帝嫁宗女于烏孫,乃裁箏、筑為馬上樂,以慰其鄉(xiāng)國之思。推而遠之日琵,引而近之日琶,言其便于事也。今《清樂》奏琵琶,俗謂之‘秦漢子,圓體修頸而小,疑是弦鼗之遺制。其他皆充上銳下,曲項,形制稍大,疑此是漢制。兼似兩制者,謂之‘秦漢,蓋謂通用秦、漢之法?!读菏贰贩Q侯景之將害簡文也,使太樂令彭雋齊曲項琵琶就帝飲,則南朝似無。曲項者,亦本出胡中。五弦琵琶,稍小,蓋北國所出?!讹L俗通》云:以手琵琶之,因為名。案舊琵琶皆以木撥彈之,太宗貞觀中始有手彈之法,今所謂搊琵琶者是也?!讹L俗通》所謂以手琵琶之,乃非用撥之義,豈上世固有搊之者耶?”自唐朝開始,“直項琵琶”與“曲項琵琶”的形制和彈法逐漸開始融合。由于琵琶的音色清澈、明亮,在唐樂演奏中,曲項琵琶已成為主要樂器,對盛唐歌舞藝術的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當時上至宮廷樂隊,下至民間演唱都少不了琵琶,成為當時非常盛行的樂器,而且在樂隊處于領奏地位。在唐朝古代詩詞中對琵琶有大量的記載,如唐代詩人白居易《琵琶行》:“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對當時琵琶演奏中的藝術效果和演奏技法作了有聲有色的描繪。

      豎箜篌,我國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彈撥弦鳴樂器,又稱豎頭箜篌、胡箜篌,現(xiàn)簡稱箜篌。形制多樣,既有外形與西洋樂器豎琴相像的角形箜篌,也有琴頭加飾的鳳首箜篌和龍首箜篌。豎箜篌的形狀像半截弓背,有曲形的共鳴槽,設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還有腳柱和肋木,張著20多條弦,豎抱于懷,從兩面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時彈奏。其音域?qū)拸V,音色柔美清澈,表現(xiàn)力強。早在公元200年前的東漢之時,豎箜篌就隨著“絲綢之路”上的商賈往來,由波斯(今伊朗)經(jīng)西域傳人中國中原一帶。唐代長孫無忌等撰《隋書·音樂志》中載:“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華夏之舊器。”《舊唐書·音樂志》中亦載:“豎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有二弦,豎抱于懷,用兩手齊奏,俗謂之擘箜篌。鳳首箜篌,有項如軫?!?/p>

      笙,中國卉老的樂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笙由斗子(也稱笙門)、簧管、吹嘴三部分組成,早期斗子由葫蘆制成,唐代以后改成木制,后來再以銅取代。

      排簫,形似鳳翼,是我國古老的編管樂器。它在南北朝、隋、唐各代的宮廷雅樂中,都占有重要位置。排簫的音色純美,輕柔細膩,空靈飄逸,既可以獨奏,也可以合奏。

      鈸,古稱銅鈸,銅盤,打擊樂器,源于西亞,流行于北魏。據(jù)《舊唐書·音樂志》載:“銅拔,亦謂之銅盤,出西戎及南蠻。其圓數(shù)寸,隱起若浮漚,貫之以韋皮,相擊以和樂也。南蠻國大者圓數(shù)尺,或謂南齊穆士素所造,非也?!?/p>

      拍板,由西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傳人中原,隋代已應用于樂舞、儀禮和佛教音樂中。到唐代,已在宮廷的燕樂和北方民間流行的散樂中使川,成為重要的節(jié)奏樂器。《舊唐書》載:“長闊如手,厚寸余,以韋連之,擊以代抃?!?/p>

      朝陽唐王君墓出上的拍鼓女俑手持的圓鼓,有的學者認為是“羯鼓”,但筆者以為不是。據(jù)《舊唐書‘音樂志》載:“羯鼓,正如漆桶,兩手具擊,以其出羯中,故號羯鼓,亦謂之兩杖鼓。”由此可見,“羯鼓”雖足用手擊打,但形狀與王君墓出土圓鼓差異太大。筆者認為此鼓應為“節(jié)鼓”,隋唐時期多用于隋九部樂、唐卜部樂的“清樂”中。《舊唐書·音樂志》載:“節(jié)鼓,狀如博局,中間圓孔,適容其鼓,擊之節(jié)樂也。”

      (責任編輯:李珍萍)

      猜你喜歡
      舊唐書箜篌王君
      鏡子里的時光(下)
      Color-image encryption scheme based on channel fusion and spherical diffraction
      箜篌城
      TINTIN’S CHINESE CHANGE-UP
      漢語世界(2021年3期)2021-06-18 07:03:48
      讓句式多樣化的四種方法
      絲綢之路箜篌行·尋根之旅暨復制扎滾魯克出土箜篌收藏交接儀式
      人民音樂(2016年11期)2017-02-06 18:44:16
      《琵琶行》與《李憑箜篌引》比較分析
      文學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9
      豎琴與箜篌之關系
      音樂探索(2015年1期)2015-04-27 01:01:49
      漂流記
      讀舊唐書柳公權(quán)傳記
      宝应县| 五莲县| 安仁县| 阿克苏市| 兴安县| 塔城市| 贵德县| 共和县| 锡林浩特市| 巴马| 三江| 当阳市| 鄢陵县| 新余市| 德安县| 高青县| 奎屯市| 莱阳市| 高台县| 云霄县| 沧州市| 黎平县| 洛川县| 尉氏县| 兴安盟| 嘉祥县| 庐江县| 武定县| 永兴县| 武陟县| 遂川县| 石渠县| 自治县| 灵川县| 青冈县| 镇宁| 海兴县| 云南省| 海淀区| 辰溪县|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