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標志物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研究的新進展
李時孟1,潘寶香2,劉春迎3,謝風1*
(1.吉林大學中日聯(lián)醫(yī)院 檢驗科,吉林 長春130033;2.吉林大學南湖校區(qū)醫(yī)院 口腔科,吉林 長春130012;
3.吉林大學南湖校區(qū)醫(yī)院 護理部,吉林 長春130012)
腫瘤標志物(tumor marker,TM)是指在惡性腫瘤發(fā)生和生長過程中,由腫瘤細胞的基因表達而合成分泌的或因腫瘤細胞反應而異常產(chǎn)生和(或)升高的,提示腫瘤存在和生長的一類物質(zhì)[1]。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檢測手段不斷提高,已有多種檢測技術,現(xiàn)針對腫瘤標記物相關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及其發(fā)展作一綜述。
1分子診斷技術
1.1生物芯片技術
生物芯片是一種對樣本進行快速分析和檢測的高新技術,近年來在檢驗醫(yī)學方面發(fā)展迅猛,已經(jīng)用于病毒和細菌檢測、自身免疫病免疫標志物檢測、遺傳性疾病檢測以及腫瘤標志物的聯(lián)合及單一檢測等方面[2,3]。根據(jù)芯片載體材料的不同可分為基因芯片、蛋白芯片、細胞芯片以及組織芯片[4]。目前,在臨床上應用最多的是蛋白芯片,多腫瘤標志物蛋白芯片(C-12蛋白芯片)技術已日趨成熟,其利用抗原抗體特異性結(jié)合的抗體夾心方法,將多種腫瘤標志物抗體包被在固相基質(zhì)中,捕捉待測血清中相應腫瘤標志物,然后加入標有示蹤物的第二抗體,催化化學反應產(chǎn)生光信號,再通過檢測儀讀取信號,實現(xiàn)腫瘤標志物的定量檢測[5,6]。與傳統(tǒng)免疫技術相比,它可同時對12種常見的腫瘤標志物進行檢測,所需樣本量更少[7],效率更高,診斷更全面準確。龔倩[8]等及匡紅[9]等的研究均表明多腫瘤標志物蛋白芯片更適用于健康體檢及無癥狀人群普查,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提高腫瘤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1.2單克隆抗體技術
單克隆抗體(McAb)是只識別單一抗原表位的抗體,來源于單個B淋巴細胞的克隆或一個雜交瘤細胞的克隆[10]。與目前用于臨床診斷的癌胚抗原類、酶類、激素類等腫瘤標志物相比,單克隆抗體性狀單一、生物活性單一、特異性更強,可檢測特異性腫瘤標志物用于腫瘤的臨床診斷。篩選和制備特異性腫瘤標志物的單克隆抗體一直是研究的熱點,Ktnaeger[11]等運用單克隆抗體制備技術成功地發(fā)現(xiàn)了小細胞肺癌的一種特異性標記物,許曉光[12]等研究應用淋巴細胞雜交瘤抗體制備技術和紅細胞的花環(huán)實驗,制備并篩選出了三株可能識別腫瘤特異性或相關性表面抗原的單克隆抗體,劉保才[13]等進行了針對肝癌候選標志物HCCR的單克隆抗體制備及鑒定的研究,最終得到了一株可特異性識別HCCR蛋白的單克隆抗體,在對直徑小于兩厘米的肝癌患者診斷中,陽性率顯著高于AFP,二者聯(lián)合檢查可提高早期肝癌和小細胞肝癌的檢出率。
1.3循環(huán)腫瘤細胞檢測技術
循環(huán)腫瘤細胞(CTC)是1869年一名澳大利亞的內(nèi)科醫(yī)生Thomas Ashworth[14]首次在一位死于腫瘤轉(zhuǎn)移的患者血液中檢測到的一類與原發(fā)腫瘤相似的細胞,被其稱之為循環(huán)腫瘤細胞。由于外周血中CTC數(shù)量很少,很難精確分離,限制了CTC的臨床應用,但隨著對腫瘤發(fā)生機制的不斷了解及現(xiàn)代檢測技術的迅猛發(fā)展,CTC作為一種實時的“液體活檢”標志物[15],有望成為一種新型的療效評估標記物[16]。血液循環(huán)中檢測到CTC并非意味著腫瘤存在遠處轉(zhuǎn)移,但會增大轉(zhuǎn)移的概率,在多種腫瘤研究中已證實CTC陽性患者的總生存率(OS)和無進展生存期(DFP)明顯短于陰性患者[17]。CTC的檢測分為富集和分析兩大部分。富集技術主要包括密度梯度離心法、基于細胞大小的膜濾過法以及免疫磁性分離法,其中免疫磁性分離法是目前應用最多的方法,該法具有高度的特異性及富集效率,提高了檢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18]。分析技術也有很多種,如免疫細胞化學技術、流式細胞術、酶聯(lián)免疫斑點試驗、逆轉(zhuǎn)錄-聚合酶鏈反應、CTC芯片技術以及CellSearchTM檢測系統(tǒng),它是美國食品和藥管局(FDA)唯一批準,可用于臨床檢測轉(zhuǎn)移性乳腺癌、結(jié)直腸癌以及前列腺癌患者循環(huán)血中的CTC的檢測系統(tǒng)[19]。但由于CTC檢測的價格昂貴,故失訪率較高[17],若能開發(fā)出敏感性和特異性更高,同時成本價格更為合理的檢測方法,CTC檢測可更廣泛地應用于臨床檢驗工作中。
2小結(jié)與展望
腫瘤發(fā)病隱匿,目前已明確的腫瘤疾病就多達兩百余種,且常規(guī)影像學檢查、細胞病理學檢查等對多種腫瘤都不能進行早期診斷,特異性診斷指標的缺乏也導致腫瘤的診斷及治療滯后,故腫瘤標志物早期檢測可為腫瘤患者贏得更多的生存機會。臨床檢測腫瘤標志物的方法很多,傳統(tǒng)的標記免疫技術不斷地更新發(fā)展,同時,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廣泛應用,也使腫瘤標志物的檢測進入了新的階段,蛋白芯片作為一種多變量分析技術,標本需求量更小、準確性更高,價格亦比單項檢測相對低廉,可用于腫瘤的早期篩查。循環(huán)腫瘤細胞檢測有望成為早期診斷與預測腫瘤轉(zhuǎn)移及預后的新型檢驗項目。但目前的腫瘤標志物檢測只能在專業(yè)實驗室中開展,成本高,檢測周期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床旁檢驗技術(POCT)已成為醫(yī)學檢驗發(fā)展的新模式。因其具有微型化、檢驗效率高、周期短等特點,近年來也陸續(xù)用于臨床腫瘤標志物的檢測,如膀胱腫瘤尿液標志物的檢測、宮頸癌腫瘤標志物的快速篩查以及結(jié)合分子生物技術的全自動分子診斷系統(tǒng)[20]的應用。相信伴隨更多特異性腫瘤標志物的發(fā)現(xiàn)和更新的檢測技術的不斷問世,可為腫瘤的早期診斷及篩查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據(jù)。
參考文獻:
[1]王鴻利.實驗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
[2]翟金萍,鄧月影,郎愛東.生物芯片技術用于中藥研究的新進展[J].藥物生物技術,2013,20(1):72.
[3]李喜瑩,李珊珊.生物芯片技術及其在臨床檢驗醫(yī)學中的應用進展[J].分子診斷與治療雜志,2011,3(1):62.
[4]時瑛.腫瘤標志物檢測技術的研究進展[J].新疆醫(yī)學,2011,41:38.
[5]劉靜靜,劉巧玲.多腫瘤標志物蛋白芯片在惡性腫瘤檢測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4,16(2):321.
[6]婁加陶,顧軍,高春芳,等.蛋白芯片檢測腫瘤標志物及其與其他方法的比較[J].檢驗醫(yī)學,2009,24(6):466.
[7]Uzoma I,Zhu H.Interactome mapping:using protein microarray technology to reconstruct diverse protein networks[J].Genomics Proteomics Bioinformatics,2013,11(1):18.
[8]龔倩,王金金.多腫瘤標志物蛋白芯片技術在健康體檢人群防癌普查中的應用評價[J].免疫學雜志,2012,28(10):896.
[9]匡紅,孫晨,李靜,等.多腫瘤標志物蛋白芯片技術在人群健康體檢中的應用[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3,34(9):1074.
[10]范娜娜,丁倩,趙田田,等.單克隆抗體藥物與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的治療.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2011,33(9):1015.
[11]Krueger P,Nitz C,F(xiàn)oster R,et al.A new 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 - specific marker discovered through antigenic subtraction of neuroblastona cells[J].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2003,52(6):367.
[12]許曉光,黃海燕,宋朝君,等.腫瘤細胞表面抗原的單克隆抗體—免疫沉淀篩選法[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08,33(11):1348.
[13]劉保才,霍景瑞,劉英富,等.肝癌候選標志物HCCR單克隆抗體的制備和鑒定[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11,27(10):1094.
[14]Ashworth TR.A case of cancer in which cells similar to those in the tumours were seen in the blood after death[J].Medical Journal Australia,1869,14:146.
[15]Alix-Panabières C,Pantel K.Circulating tumor cells:liquid biopsy of cancer[J].Clin Chem,2013,59(1):110.
[16]Reid AH,Attard G,Danila DC,et al.Significant and sustained antitumor activity in post-docetaxel,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with the CYP17 inhibitor abiraterone acetate[J].J Clin Oncol,2010,28(9):1489.
[17]曾瀝瓊,楊竹.循環(huán)腫瘤細胞在卵巢癌預后中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信息,2014,27(5):604.
[18]黃同海.循環(huán)腫瘤細胞檢測的研究新進展[J].中國腫瘤臨床,2007,34(8):476.
[19]Miller MC,Doyle GV,Terstappen LW.Significance of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detected by the CellSearch system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olorectal and prostate cancer[J].J Oncol,2010,2010:617421.
[20]張臘紅,劉玉華,陳兆軍.POCT在腫瘤標志物檢測領域的應用與發(fā)展[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14,37(11):808.
(收稿日期:2015-01-17)
作者簡介:李時孟(1990-),女,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臨床檢驗在疾病診斷學中的應用。
文章編號:1007-4287(2015)12-2148-02
*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