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郁
中國古代許多詩文中故事的結局大多是女主人公受盡不公正待遇;《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氓》中的女主人公,她們的悲劇命運是中國古代女性的共同命運:向往幸福美滿的婚姻卻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透過這些悲劇,我們可以看出這一悲慘命運是封建時代婦女社會地位、封建家長制、封建夫權造成的。
研讀高中語文(必修2)第二單元,其中有揭示女主人公被遺棄的《氓》,還有揭露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橐龅摹犊兹笘|南飛》。這些詩文勾起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無限同情,同時也引發(fā)我去探究造成她們悲劇命運的原因。
一、 封建時代的女性社會地位低下
如《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她知書達理,溫柔、善良、勤勞,可以說她身上集中了古代女性所有的傳統(tǒng)美德,但她還是避免不了“被遣”的命運。從“十三能織素”等四句,可見她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知書達理;又從對她的外貌描寫可以看出她是絕色佳人。照理說這樣的女子真可算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了。然而,“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勤勞也得不到認可;慘遭婆婆驅遣,還不忘與婆婆惜別,她的通情達理還是不能消除婆婆對她的厭惡; “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婆婆的一句話毀了蘭芝賢淑善良的美名?!笆邽榫龐D,心中常苦悲”體現(xiàn)她忍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即便她為愛如此的委曲求全,但還是被驅遣,痛失了美滿的婚姻。
這一悲劇結局昭示了中國古代女性處于從屬、被奴役、婚姻不能自主的社會地位。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里,她們沒有婚姻自主權,沒有獨立的經(jīng)濟地位。她們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們的思想意識是“三從四德”,把人生幸福寄托在婚姻上:“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
二、 封建家長制的專制霸道
就像劉蘭芝,在封建時代,她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但又不愿就此放棄自己的幸福,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丈夫焦仲卿的身上,希望丈夫能幫她渡過危機。
從“感君區(qū)區(qū)懷”、“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體現(xiàn)出劉蘭芝對丈夫的愛戀、對幸福的渴望。但深愛著妻子的焦仲卿對母親的專制卻無能為力,一萬個不愿意也只好把妻子送回她的娘家。
我認為他性格懦弱,一方面跟他長期生活在專制、霸道的母愛之下有關;另一方面,封建時代標榜孝道,所謂“天下無不是之父母”,“身體發(fā)膚受之于父母,不可毀傷,孝之始也”,父母永遠都是對的,做兒子的什么都是父母的,娶誰休誰當然得由父母說了算。在虛偽的“孝道”的枷鎖之下,焦仲卿對母親的不近情理也只能唯命是從。
懦弱的焦仲卿對蘭芝的感情是深厚的。但專制的母親驅遣劉蘭芝的心意已決,兒子的殷殷真情無法打動她的鐵石心腸。最后專制的封建家長制還是把他們推向死亡的深淵,致使相愛的一對青年男女“舉身赴清池”、“自掛東南枝”。
由此,讓我想起另外一個愛情悲劇,那就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和他的表妹唐婉的故事,他們的婚姻悲劇也是封建家長制造成的。他們二人志趣相投,婚姻生活非常美滿幸福。但是陸游母親覺得唐婉成天彈琴吟詩有失婦道,而且會耽誤兒子的功名前程。在母親的壓力下,陸游被迫休妻,一對恩愛夫妻被活活拆散。一天,陸游到沈園游玩,與唐婉碰巧相遇??吹教仆褚鸭拮鏊藡D,他百感交集,提筆寫下了傳世經(jīng)典《釵頭鳳·紅酥手》。 詞中道盡了詩人別離后的無限愁苦,充分表達了詩人對那段美滿生活的懷念。 后來,唐婉再游沈園時看到墻上的這首詞提筆和之,即《釵頭鳳·世情薄》。唐婉的詞中盡現(xiàn)了封建禮教的殘酷惡毒。據(jù)說此后不久,唐婉就抑郁而終,陸游抱恨終生。
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制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進程中對女性的壓迫傷害尤為突出,是造成中國古代女性悲劇命運最根本的原因。
三、封建夫權使得古代女性的悲劇命運雪上加霜
就如《衛(wèi)風·氓》,詩歌以自述的口吻,回憶了女主人公從戀愛、結婚到被遺棄的不幸遭遇和無限哀怨的情緒,鮮明地塑造了一個溫柔、勤勞的婦女形象和一個既暴躁、冷酷又負情的男子形象,反映了古代男女極不平等的社會現(xiàn)實,也反映了那個時代女子在婚姻、家庭中處于被動低下的地位,揭露了夫權制度的罪惡。
詩中對丈夫的描述不多,但也足以表現(xiàn)他暴躁冷酷的性格。從“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到“士也罔極,二三其德”,甚至“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充分表現(xiàn)了“我”被無端粗暴對待直至遺棄。
元稹《鶯鶯傳》中的張生對鶯鶯始亂終棄。對于張生的負心,元稹還借用了《左傳》“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茍非道德,則必有禍”為他辯解。在封建社會里,要求女子“三從四德”、“從一而終”、“一女不事二夫”,是封建夫權制給了他們殘害女性的權利。
千百年來,可悲可嘆的古代女性的悲慘遭遇還在震撼著讀者的心弦。由此看出,一個人的命運與社會是息息相關的,社會制度、社會環(huán)境、思想觀念等都會影響一個人的生存與發(fā)展。
(責任編輯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