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霞
教學語言是課堂上教與學的中介,其本質(zhì)是以言語說明解釋知識、原理以及知識和原理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傳達價值理想、情感思想。在語文教學中,教學語言應(yīng)該具備優(yōu)化范例和方法的作用,即教學語言的話語方式、行為形態(tài)、言辭風范等具有示范性,講解的思維方法、解疑策略、邏輯過程等具有示例性。
可見,恰到好處的教學語言已經(jīng)成為營造良好課堂學習氛圍,提高課堂實效的重要途徑。那么,如何優(yōu)化語文課堂的教學語言呢?相信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有效策略,但語文學科的特性決定了無論哪種優(yōu)化策略都應(yīng)或多或少的具備以下特性。
一、教學語言要體現(xiàn)人文性
教學語言要體現(xiàn)人文性,體現(xiàn)“文道合一”中“道”的人格教化,體現(xiàn)個性的張揚,體現(xiàn)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體現(xiàn)大語文、大文化的視野拓展;要挖掘課文知識點蘊含的人文因素,從審美理解、審美評價等角度予以詮釋和闡發(fā);再現(xiàn)作品的意境、情景,以藝術(shù)的言語形容描摹;釋放教師對教材之“道”、之“美”、之“理”的價值態(tài)度、情感體驗,組織起語文以外的新的言語信息系列,予以渲染、宣示、陶冶。
例如,《皇帝的新裝》的結(jié)局是讓一個小孩子揭穿事實的真相,在分析作者如此設(shè)計的用意時,我除了明確這樣結(jié)尾增加了童話本身的神奇色彩外,還重點詮釋了作品的人文情懷。我這樣說:“經(jīng)典之所以被廣為傳頌,不僅因為它的文學技巧高超,更在于它能帶給我們正能量,引發(fā)我們對社會、人生的深沉思考。本文由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說出事實的真相,不僅是為了告訴我們童言無忌或無知者無畏,而是要告訴我們孩子代表未來,代表希望。這樣的結(jié)尾不僅為了嘲諷成人世界的虛偽世故,同時更寄托了作者的希望:孩子純凈的雙眼,是暗夜里最璀璨的星光,只要有心地純真的孩子,這個社會這個國家就有希望,就值得我們?yōu)橹畩^斗!”
二、教學語言要具備審美性
教學語言是一種刻印著人類審美的語言。就是說,這種語言文化充滿著“語言風采”、“抑揚頓挫”、“韻律”、“隱喻”、“婉麗”、“富于變化的表現(xiàn)力”,等等。尤其是教師語言作為教育的手段,創(chuàng)造著心靈世界的碰撞。教師未必時時意識到,但其語言必須是以審美性為基礎(chǔ)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語言是教師學生觀的表現(xiàn),是教師人格的表現(xiàn)??傊诮虒W的共同構(gòu)成者中,教師語言的審美表現(xiàn)在創(chuàng)造心靈世界之碰撞方面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何其芳的現(xiàn)代詩歌《秋天》時,為了能展現(xiàn)如詩如畫、寧靜悠遠的秋色秋韻,讓學生沐浴在秋天獨特的氣息里,我精心設(shè)計了教學語言。“秋天在哪里?范仲淹這樣說:‘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陶淵明這樣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杜牧這樣說:‘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舉目四望,秋色無處不在。它在盈盈秋水間,在累累碩果上,在層林盡染的山巒中,在翩然南飛的雁陣里,所以作者何其芳告訴我們:‘秋天棲息在農(nóng)家里,‘秋天游戲在漁船上,‘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下面請同學們模仿課文的句式,用詩歌般優(yōu)美凝練的語言描述你眼中的秋天。”也許正好是秋天,也許是受了我的感染和啟發(fā),學生的仿句給了我無盡的驚喜。我選錄了下面幾句:“秋天綻放在火紅的楓葉間”;“秋天搖曳在金黃的菊花上”;“秋天纏綿在冷冷的雨絲里”;“秋天飄零在枯黃的落葉中”……這樣的詩句正是反映了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
三、教學語言要有啟發(fā)性
何謂啟發(fā)?《學記》里說:“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笨鬃右舱J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蓖躞迍t總結(jié)說:“為弟子講授,必時時請問之,令其善疑,誘以善問?!笨梢姡挥袉l(fā)性的教學語言,既能充分發(fā)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作用,使教與學互相結(jié)合,和諧共振,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和效果。
例如,在賞析毛澤東的《卜算子· 詠梅》一詞時,學生對該詞體現(xiàn)了作者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無法理解。我指導學生從詞中的“猶”(“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字和“山花爛漫”(“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這個詞語入手體會,可學生還是不得要領(lǐng)。我只好進一步啟發(fā):“如果把‘猶字換成‘獨字,兩者在心態(tài)上會有什么差別?”經(jīng)過一番討論,學生們大都領(lǐng)悟到:“猶”是“還”的意思,“獨”是“只”的意思。在心態(tài)上前者樂觀,后者悲觀。更精彩的是,一個學生還講了一個小故事來證明:“桌上有半杯水,樂觀者說桌上還有半杯水,悲觀者說桌上只剩半杯水。前者的心態(tài)是慶幸有水之存在,后者的心態(tài)是擔憂水之將無。所以‘猶字體現(xiàn)樂觀,‘獨字體現(xiàn)悲觀?!薄蔼q”字的問題解決了,我又引導學生賞析“山花爛漫”之妙。我提出問題:“‘山花爛漫說明春天來了,我們都學過朱自清的《春》,在《春》的結(jié)尾作者怎樣描繪春天的特點的?”學生很熟練的就背出來了,“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lǐng)著我們上前去?!蔽矣謫枺骸斑@幾句話描繪了春天的什么特點?”學生回答:“新、美、力?!边@時候,許多學生開始恍然大悟:“朱自清筆下美麗的春天說明他對未來充滿信心,而充滿信心就是樂觀。毛澤東的‘山花爛漫同樣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絢爛、明麗的新春世界,說明他也對未來充滿信心,這不就是革命樂觀主義的體現(xiàn)嗎?”學生理解得如此透徹,我又何須多言?
四、教學語言應(yīng)有生成性
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是新課程倡導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理念,生成性課堂強調(diào)教學的過程性,突出教學的個性化建構(gòu),追求學生的生命成長,是一種開放的、互動的、動態(tài)的、多元的教學形式。在語文教學中,每一堂課都有其特定的課堂情境。如果教師能依據(jù)課堂情境,包括學生的動作、口語表達、師生交流乃至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某種形象、氣氛,及時與你要解決的教學問題聯(lián)系起來,及時調(diào)整教學語言,注重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就可能碰撞出靈感的火花,讓課堂境界飛升。
例如,在分析權(quán)延赤的《黃河化險》一文時,課文中有一個情節(jié):在前有黃河后有追兵的危急關(guān)頭,毛澤東“從容走上黃河岔的堤岸。不緊不慢,順堤向西北方向走去”,將自己完全暴露在敵人的槍口之下?!半S后,奇跡發(fā)生了:身后身側(cè)那些山頭,槍炮忽然停息;敵人的停了,我們的也停了。大地啞了一般靜!”在探討毛澤東此舉的用意和奇跡產(chǎn)生的原因時,學生眾說紛紜,但大都傾向于毛澤東此舉過于沖動,這種說法顯然流于表面,沒有體察毛澤東的深意。我給學生分析道:“這是一種兵不厭詐、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大智大勇?!笨吹綄W生一頭霧水的眼神,我忽然靈機一動:許多學生不是愛看《三國演義》嗎?我何不從中舉一個戰(zhàn)例講講?于是我講道:“話說曹操率幾十萬軍隊尾追趙云至當陽橋時,只見一人一騎一矛威立橋頭,身后不遠處的樹林中煙塵彌漫。正當曹兵驚疑不已,忽聽得響雷般的聲音暴喝:‘燕人張翼德在此!話音方落,曹操的一員部將哇的一聲,苦膽嚇破,落馬而亡。這一嚇,讓本來就驚疑不已的曹操肝膽俱裂,下意識地撥轉(zhuǎn)馬頭,向后狂奔,曹兵隨之潰敗。正是:張飛當陽橋頭一聲吼,喝退曹操百萬兵。其實樹林中的煙塵并非伏兵,只是幾匹馬,尾巴上綁著樹枝在來回兜圈子,以做疑兵之計。這就是兵不厭詐的典型案例。試想:身處黃河險境的毛澤東的決定不但關(guān)乎眼前幾百名干部戰(zhàn)士的生死,更維系著中國革命的前途和命運,他豈敢魯莽行事,逞一時之快?當然,無論是當陽橋頭橫矛躍馬的張飛,還是黃河岸邊從容漫步的毛澤東,都是憑借超人的膽識鎮(zhèn)住了對手,使他們不敢輕舉妄動。這種死里求生,險中求勝的謀略,正是利用了對方的疑懼心理才得以成功實施。所以說毛澤東確是一位有大智大勇的軍事家。”我的類比分析大大提高了學生分析文本的興趣,他們也模仿我的做法,調(diào)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分析文本,在探討中也就準確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課堂教學如果失去了它的生成性,那么課堂也就失去了彈性和生命活力。正如鐘啟泉先生所說:“課堂教學應(yīng)該關(guān)注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對智慧沒有挑戰(zhàn)性的課堂教學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沒有生命氣息的課堂也不具有生成性。從生命的高度來看,每一節(jié)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過程?!?/p>
課堂上,教師教學語言的簡約、微妙、精練不僅是言語的錘煉和造詣,而且是在作為教與學的中介時,發(fā)揮著陶冶涵泳,啟發(fā)誘導,言傳身教的作用。如果沒有教師飽含感情的富含哲理的獨到的詮釋,學生不可能披文以入情,達到人書合一的境界。只有高水準的教學語言,才能使學生沉浸其里,陶醉其中,如品香茗,如飲佳釀,不覺時間之消逝,不知鈴聲之即響,學生的知識、能力、智力、情操、品格就會在教師春風化雨般的語言中潛滋暗長。
參考文獻
鐘啟泉.學科教學論基礎(chǔ)[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