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青年時期,極富進取心。在老家楚國當芝麻小吏時,就琢磨官舍中兩種不同領地老鼠的處境與神態(tài):廁中鼠食物臟透了,見到人與狗驚恐萬狀;倉中鼠吃的是糧食,食物之憂,膽氣就壯,不怵人狗。李斯感慨,做鼠當做倉中鼠。
帶著這股強大的上進心,李斯拜荀卿為師學習帝王之術,畢業(yè)后西游入秦,走呂不韋的門路,先做呂丞相的舍人。呂不韋比股神巴菲特牛多了,以巨額家財投資政治,全部花到人質秦公子異人身上。這一賭,竟賭出一個秦王嬴政。這雙透視眼怎能不識李斯之才,任以為郎,大體上相當于丞相的侍從之官。
跟著丞相有機會見秦王嬴政。那篇說詞已打過千百遍腹稿,最打動野心家秦王的是——以秦國的強大,以大王的賢明,就像除灶灰一樣,足以掃平諸侯,成就帝業(yè),使天下統一,這是萬世難逢的時機。說辭直入秦王心尖上骨頭縫里。這是有共同追求和目標的人物之間碰撞,雙方一拍即合,秦王當即拜李斯為長史,差不多對他言聽計從。
是金子不一定都閃光,但,是錐子早晚會脫穎而出。李斯的事業(yè)駛入正軌。但一道逐客令,非秦人都要被驅逐出去,李斯被迫踏上回鄉(xiāng)之路,卻心有不甘。
在一家小客棧里,他滿含激情地寫就《諫逐客書》上達秦王。這是一篇建議君王更改不合理命令的經典進諫書,文字鞭辟入里。如,先舉外來人商鞅、張儀、范睢各有強秦富民之功,跟著提醒“客何負于秦哉”!
說罷人,再拿秦王喜愛的玩物說事。昆山之玉、隨珠、卞和璧、太阿寶劍、寶馬之類,沒有一樣是秦國出產的,大王卻喜歡,為什么?必欲秦自產方可,則夜明珠不能裝飾朝堂,象牙犀角之器不能把玩,鄭、衛(wèi)之女不能充后宮,文靜漂亮的趙國女子不能隨侍身側,鄭、衛(wèi)等異國音樂不能聽,這是何苦呢?
句句在情在理,又不刺耳,可算是表達不同意見的巔峰之作,人與物的例子舉完,李斯筆鋒一轉,亮出一套哲理:“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秦王讀完,立即收回逐客令,派人追回李斯,復其官職,很快升為廷尉,信任如故。二十余年之后,秦國終于兼并天下,李斯被提拔為丞相。
青年中年時代的李斯,差不多是個完美人才,見識、立場、手段都不錯,處理危機能力無人出其右。但后來卻連犯糊涂,想出焚書坑儒點子,妥協于趙高讓胡亥繼承皇位,把秦國引向滅亡。一個明白人,一個開創(chuàng)偉業(yè)的風流人物,怎么昏頭了呢?是膨脹,事業(yè)成就越大,就越容易膨脹,對事物的判斷與處理就失去了客觀立場。
其實,李斯曾經預言過他可能面臨的危機。有一次,他的長子回家探親,舉辦家宴,百官全部到場賀喜,丞相府門庭車馬數以千計。李斯長嘆物極則衰,不知歸宿在何方。
任何人都經不起長久的崇拜,入耳皆阿諛之聲,犯糊涂在所難免。李斯的定力算是不錯的。排場過大,家宴上的感慨后來應驗了,趙高忌憚李斯才能高于自己,總要除掉才心安。獄中,李斯被拷打,卻不舍得自盡,自恃對秦國有大功,又確實沒有反意,上書自陳功績,希望二世能夠放他一馬。殺或者不殺,于二世而言無所謂,但趙高卻必欲殺之,申冤信自然到不了二世手中。任李斯筆下生花,情感飽滿,再也起不到《諫逐客書》那般效用了。(大江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