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 超
案例學校:重慶市江北區(qū)鋼鋒小學
當我們回顧2015年,“閱讀”一定會成為關(guān)鍵詞。這一年,國家提倡全民閱讀,媒體上關(guān)于閱讀的討論此起彼伏,知名人士、專家、學者給大眾開出了琳瑯滿目的書單。重慶市鋼鋒小學的“閱讀成就一生”計劃,與這股全民閱讀潮流不謀而合。事實上,閱讀這件事,早就在校長鄒禹心中萌芽了。
“每一個孩子,都值得擁有最好的教育。在這個80%的學生都是農(nóng)民工子弟的學校里,各種資源都是最普通的。怎樣才能把最好的教育給他們呢?”這是鄒禹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鄒禹是一個愛讀書的人,私下里每周必做的事就是參加讀書會,讀書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讀書帶來的收獲,讓她最終決定,一定要培養(yǎng)孩子們的閱讀習慣,讓他們愛上閱讀。
要讓孩子們愛讀書,首先得讓他們看到書。那就把書擺出來。走進鋼鋒小學,你一定會被教室外的書架吸引。低矮的書架上,放滿了家長贈送的書,孩子們下課后隨手取出一本,席地而坐,開始讀書,走廊里到處是讀書的孩子。
書看完后自己放回去就行,不用登記,沒有人監(jiān)管。剛開始老師們有一定心理準備,可能會消失一些書,但是加入任何一道監(jiān)管程序,勢必都會降低讀書的自由度,肯定會影響孩子們讀書的熱情。所以,一開始大家就下定決心,讓孩子們擁有絕對的自由。沒想到半年來,竟然沒有一本書丟失。
圖書館里的書不夠大家讀,學校就鼓勵家長捐書,每本家長贈書上都寫了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和祝福,孩子們也因為父母的贈書而自豪,對讀書更有興趣。
教室前面有圖書角,后面有“閱讀分享樂園”(展示孩子們寫在便利貼上的讀后感)和“星星墻”(閱讀做得好的孩子可以獲得星星獎勵),樓梯間貼著“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之類的標語,到處都在試圖不動聲色地鼓勵孩子讀書。
孩子們多數(shù)來自進城務(wù)工家庭,父母工作忙,文化程度較低,閑暇時基本都是看電視、打麻將,很少看書。這樣的環(huán)境讓孩子們在家很難做到主動閱讀。為了將閱讀落實下去,鋼鋒小學設(shè)計制作了“課外閱讀進度”記錄本,今天讀了多少頁、是主動還是被動讀的、本周最喜歡的書、書摘和讀后感、自我評分,都會在記錄本上呈現(xiàn),并且讓家長簽字監(jiān)督。
書摘和讀后感沒有字數(shù)要求,不給孩子造成壓力,孩子們反而不會為了完成任務(wù)而敷衍。有一個孩子的本周最愛書是《猜猜我有多愛你》,他沒有寫讀后感,但在書摘里他寫到:“我愛你一直到你的腳趾頭。”學校對孩子們唯一的硬性規(guī)定是每天在家必須讀書30分鐘。這樣就能保證一年下來,四年級以上的小朋友能有二三十萬字的閱讀量。
或許是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孩子們普遍缺乏自信,以前上課發(fā)言的聲音都很小。于是學校決定,將周五 13∶40~14∶15 這個時間段固定為每個班的書輔課,讓孩子們在班級里交流閱讀心得,而且要走上講臺去。這不僅能鞏固學生從閱讀中收獲的知識,還可以提升勇氣和表達能力。
讓孩子們走上講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剛開始幾乎沒有孩子愿意講,場面十分尷尬。為了讓孩子們敢于表達,老師們想了很多辦法。
不敢站上講臺,那就坐在位子上跟自己的同桌交流。漸漸地,孩子們聲音大起來,也不拘謹了,甚至能夠露出自信的笑容。等大家適應(yīng)了分享的氛圍,老師再引導大家走上臺去。
有些孩子好動,愛玩兒,不喜歡講,那就演吧。在老師的鼓勵下,他們現(xiàn)在熱衷于表演書中的故事。
有的孩子喜歡畫畫,老師就鼓勵他們把讀到的東西畫出來,成果令老師很吃驚。
有的孩子不愿說是因為不知道怎么說,老師就帶領(lǐng)大家一起閱讀,然后教大家怎么概括一個故事,怎么分析一篇文章。
剛開始有老師擔心書輔課會擠占語文、數(shù)學等主科的教學時間,但書輔課最終卻促使老師們在教學安排上更用心,提高了教學效率。
最初發(fā)動家長捐書時,只有一半人積極參與,但家長們看到孩子通過閱讀變得更懂事、自信后,捐書也變得積極了。目前為止,幾乎每位家長都至少捐了一本書。
人們總認為家境不好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物質(zhì)幫助,其實他們更需要精神支持。閱讀為孩子們的精神世界帶來無數(shù)養(yǎng)分。
孩子們的視野被打開了。有個孩子迷上了科普讀物,下雨了會分析這場雨是怎么形成的,為什么重慶霧天多,還纏著老師討論黑洞到底是什么。孩子們也更懂得感恩,一個孩子寫到:“父母的懷抱是最安全的港灣,我要永遠愛他們,以后少讓他們生氣?!?/p>
閱讀也改變了家庭氛圍。不少家長看到孩子的努力后,決心給孩子做榜樣,陪著孩子閱讀,于是電視看得少了,麻將打得不那么勤了,更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和陪伴,親子關(guān)系更加和諧。
許多家長下班晚,周末常常加班,以前孩子放學后沒人管,就看電視,周末也一個人待在家里,或者把作業(yè)帶到父母工作的地方做?,F(xiàn)在他們卻可以以書為伴,沒那么孤單了。
一位“后進”家長最初不重視讀書活動,班主任問她:“你打算陪孩子六年,還是一年?”家長答:“當然是六年?!卑嘀魅握f:“你錯了。如果他需要你陪六年,恐怕今后這輩子都要你陪他。如果這一年好好培養(yǎng)他的閱讀習慣,今后他就能自己管自己,不需要你陪六年。”
每個月最后一周的周二下午,學校16點放學,老師們17點下班,這中間的一個小時,就是老師們雷打不動的讀書會時間。學校規(guī)定,每位老師每學期必須看3~5本書,讀書會為大家提供平臺進行交流。為了讓每位老師都有表達的機會,讀書會分小組進行,一個辦公室是一組,每組10~12人。
書從哪里來?除了圖書館的資源,學校會不斷把老師們推薦的好書買回來放在教師辦公室里。校長鄒禹和讀書會核心成員是薦書主力,他們常常從網(wǎng)絡(luò)、雜志和朋友那里搜羅好書。目前以教育類書籍居多,經(jīng)典的如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當然非看不可,時下熱門的好書,如《大數(shù)據(jù)時代》,也不能錯過。
以前鄒禹常聽到老師說“這孩子太笨了,教不了”、“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要讓孩子愛學習太難了”之類的話,讀書會開辦一年后,這樣的抱怨慢慢變少了。雖然鋼鋒小學的老師普遍年紀較大,但在書籍的影響下,他們的心態(tài)也在發(fā)生積極的變化,面對“不好教”的孩子、教學上的困難,更多的老師開始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