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偉,中學語文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全國優(yōu)秀校長、《中國教育報》“2012年度十大讀書推動人物”之一、中國教育報刊社簽約評論員。有《語文教師的使命》《校長之道和人格修煉》《健康教育》《成長的煩惱》等專著與編著。
當下,越來越多的人在談?wù)摻逃龝r,開始從“閱讀”的維度進行審視和評價,這樣的做法讓人頗感欣慰。作為教育人,當我們想慢慢地還原教育,試圖擺脫短視的逐利和淺薄的虛妄時,可能更多依靠的,還是閱讀。
回望我們的學校,一個可悲的現(xiàn)實是,本應(yīng)是讀書最多的地方居然很少有人讀書,或者只讀三種書:教材、教參、試卷集。這種情景導(dǎo)致教師和學生的差別,只在于一個手里有標準答案,一個手里沒標準答案。
一個缺乏閱讀的人,失去的將是生命中一些美好的東西,比如想象力、自信心、意志力和判斷力。也許一個不讀書的人,他的生命看似和讀書人無二,而實際上被嚴重削弱的厚度和寬度,已經(jīng)大大限制了他將來的高度。
所以我認為,每一個具有使命感的教育人,對閱讀價值的理性判斷,將是一切改善的開始。
學生的可塑性來自于教師,教師的可塑性來自于校長。我們始終認為,要想使閱讀對教育產(chǎn)生正向的推動作用,校長的責任是第一位的,因此校長必須是個真正的讀書人。
在今天因人人講“唯物”、講“名利”、講“實際”而“道德滑坡、精神貧瘠”的背景中,校長的職業(yè)使命要求我們必須做一個愛讀書的人,以幫助教師和學生從世相的紛爭中葆有一方凈土;另一方面,變幻的生活也要求我們必須做一個愛讀書的人。杜威說“教育即生活”,生活的廣袤、深邃、精彩、多元、萬化,離開了讀書,怎么去覺知呢?閱讀是生活的基石,也是和世界接軌的方式。
在校園讀書活動中,校長絕不僅僅是一個反應(yīng)者、支持者、參與者,更應(yīng)該是一個發(fā)動者、促進者。羅曼·羅蘭說:“要散布陽光到他人心里,首先自己心里要充滿陽光”,因此先有校長讀書,而后有教師讀書;先有教師讀書,而后有學生讀書;先有愛讀書之學校,而后有愛讀書之社會。我雖不大贊成“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钡恼f法,但一個愛讀書的校長能造就一所書香學校,是確信無疑的。
一位好校長應(yīng)當是一位讀書的校長。用湖南師大原校長張楚廷先生的話來說,擔任了行政工作的校長對于讀書之風盛行具有更大的責任。會教書的人,首先應(yīng)是會讀書的人;會領(lǐng)導(dǎo)教書人的人,更應(yīng)是懂得讀書意義的人。校長無論有多少事務(wù),學校的讀書也是頭等事務(wù)。
不妨回望一下在歷史上留下美名,被我們所推崇的那些校長,哪一個不是懂得讀書意義的人?哪一個不是帶頭讀書的人?
就時下的教育現(xiàn)狀和問題來說,光憑直覺的反對與批判是沒有用的,我們還是要從學理上對固化的教學模式進行分析。這樣的分析需要日久年深的真功夫。
做校長的也許不清楚,在教師眼里,你是校長,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壓迫者”。要改變這“壓迫者”的形象,你就得多讀一點書,使自己變得豐富一點,儒雅一點,像一個讀書人。這樣,我們與教師、學生相處起來才可能溫和一點、親切一些。更重要的是,在與教師的共同閱讀中,有可能在某些方面達成“共識”,進而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摩擦。
從教育管理者的角度說,閱讀,作為決策的底氣和改革的動力,被每一個富有責任心的校長都奉為圭臬。通常情況下,我們分析和解決問題時,常常因個人經(jīng)驗所限,無法得到全局性的資料和信息,多是從局部出發(fā),發(fā)現(xiàn)問題(乃至誤判問題),提出猜想,設(shè)計方案,實踐探究,形成結(jié)論,驗證猜想。這種狹隘的視域和結(jié)論,有時候給教育帶來的負面作用并不比正面低,甚至我們要走很長的彎路才能一朝夢醒,幡然醒悟。
校長都希望自己手上有一批優(yōu)秀的教師,但是我們要明白,優(yōu)秀的教師不是憑空而來的。如何源源不斷地為學校培養(yǎng)好教師,也一直是我不斷嘗試解決的問題。比如,可以跟教師一起讀書,借此,不僅可以一起理解教育,還可以使自己的專業(yè)認識和專業(yè)技能得到提升。起初的時候,我們是給所有的教師發(fā)書,有人會問,你發(fā)了書,他們不看怎么辦?我的想法是,你發(fā)一本,他不看,發(fā)兩本,他還不看,發(fā)三本了,也許他會隨手“翻一下”,而哪怕這“翻一下”,也是有希望的。
這一點,也許常熟石梅小學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和許多學校一樣,為了造就一支高素質(zhì)的教師隊伍,石梅小學選擇通過組建“讀書會”來改變教師的教育理念,進而改變教育行為的方式。他們的做法是:
先是好書推薦。學校堅持每月進行好書推薦,在老師每天必去食堂的一角做了一個小書吧,里邊放置推薦的書籍和其他書籍、雜志,可以隨時借閱。同時他們邀請家長走進課堂推薦交流。閱讀的經(jīng)緯不斷交織,不斷擴散。
接著是倡導(dǎo)寫讀書筆記。在石梅的管理者看來,寫作是另一種閱讀。石梅的老師都有博客,養(yǎng)成了隨時記錄的習慣。一本本書讀過,一篇篇筆記也便成形。大家相互分享、評點,博客成了閱讀的另一方空間。有時,筆記也會被貼到“書吧”的留言板上,成為接下來好書推薦的內(nèi)容。如此循環(huán),閱讀與寫作的榮耀感與幸福感自然滋生。
另一個路徑是編撰集刊。在石梅小學,《老石梅的故事》、??妒吩贰?、校報《同心橋》以及教師個人文叢等源源不斷地孕育而出。其中,作為“書寫石梅文化載體”的《石梅苑》,如今已出了22期??镅b幀精美,內(nèi)容豐富,頗有質(zhì)感,曾在全國???lián)展中獲獎,也受到專業(yè)刊物《教師月刊》《江蘇教育研究》等的認可和選刊。
石梅小學從閱讀到寫作到編輯,從教師到學生到家長,從歷史深處走來,又不斷地進入歷史,成為歷史。
學校去年剛調(diào)進的一位英語老師在她的博客中這樣寫道:參加工作以后,讀書的心思淡了好多,工作的壓力、生活的煩惱等各種各樣的理由使我逐漸遠離了書。進入石梅以后,最大的發(fā)現(xiàn)就是這里有很多人在讀書:學生在讀書,老師在讀書,許多家長居然也在讀書!美麗的校園到處彌漫著隱隱的書香......
通過閱讀來完成學校管理的一次飛躍,這是許多優(yōu)秀教育管理者的共同特征。
程紅兵先生擔任上海建平中學的校長時,倡導(dǎo)課堂上“每月一書”,推薦學生讀房龍的《人類的故事》《寬容》,茨葳格的《人類的群星閃耀時》,還有《歌德談話錄》《別鬧了,費曼先生》《論語》等等。在他看來,閱讀的過程,也是課堂獲得生命的過程。最終,在每日的精進中,課堂成為學校最驕傲的品牌,同時,很多學生在閱讀中汲取思想資源,獲得成長。程紅兵校長在閱讀中且行且思,從校園應(yīng)該成為怎樣的校園,校長應(yīng)該如何當,教師的課應(yīng)該如何上,考試應(yīng)該怎樣考,以及如何培養(yǎng)學者型教師,如何使教師在文化修養(yǎng)中提升自己、濡染學生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慢慢提煉出了具有建平中學特點,又具備程紅兵校長個性特質(zhì)的卓越管理智慧。
上海市虹口區(qū)教育局局長常生龍先生在他的《閱讀,使管理者更理解教育》一文中這樣寫道:“在十多年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我有一個非常深刻的體會,每當在工作上遇到難題,百思不得其解,百般實踐不得入其門的時候,閱讀總能讓我豁然開朗,書籍總能為我點亮一盞燈,照亮前行的方向。閱讀讓我在厘清教育職責、重視頂層設(shè)計、明晰實踐路徑三個方面獲益匪淺?!薄白籼賹W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告訴我們,要改變一所學校的面貌,需要從學校內(nèi)部的變革開始,并且大約需要3年的時間。在這3年中,有3件事情很重要:一是要讓所有的教師都能開設(shè)公開課,在學校建立教師之間相互公開授課的校內(nèi)教研體制,每人都心甘情愿地接受公開評論,也自覺地萌發(fā)‘下次公開課我來上’的愿望。二是在學校機構(gòu)組織的簡化上做文章,給教師省出足夠多的時間,用于教學研究工作。三是舉辦專題展示活動,既能夠展示教師研究的成果,又能夠促進教師教學再上新臺階。前些年,我在一所高中擔任校長期間,就是按照這樣的思路來管理學校的。不過兩年的時間,學校的面貌就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教育質(zhì)量有了長足進步?!?/p>
與程校長、常局長不同的是,我在閱讀中思考的是,學校管理如何將“形而上”與“形而下”有機對接。相比,我更注重的是細小的變革:
第一,“每天一教育小故事”。我每天會通過閱讀,選定一個有教育意義的故事交由班主任,再請他利用晨會、班會等時間在班上集體宣讀和討論,讓學生談感受,說理解。很多班級在后來的實踐中,開始自己閱讀、自己選故事,所謂的“規(guī)定”到了后期化為“自覺”。
第二,“請進來,走出去”。前者指請許多名師、學者來校講課,包括舉行大型的學校文化論壇或管理沙龍。老師們經(jīng)歷多了,就知道“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的道理。后者指派教師、管理者外出學習、交流。世面見多了,他們自然就擺脫了井底之蛙的淺薄和虛妄,知道了讀書的益處。
第三,共同體建設(shè)。在推行讀書(或者叫“內(nèi)化讀書”)的過程中,以“小團體來帶動大集體”始終是我的戰(zhàn)略定位。我們先后成立“張文質(zhì)之友讀書會”“‘今天第二’讀書會”等團體,規(guī)定了活動的結(jié)構(gòu)、流程、形式、考評等機制。在我的學校管理中,凡與“讀書”相關(guān)的行為,比如讀書筆記、個人博客、交流會等,都得到鼓勵和認可。
……
類似這樣細小的變革,使得我們在一定意義上推動了教師的“文化自覺”,漸漸找到一條切合學校實際的辦學路徑。
讀書,說到底是一種學校文化建設(shè),對于此,我提出了“文化自覺”的理想,即學校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思,自我創(chuàng)建。這三者表現(xiàn)在教師身上,就是自覺地樹立為師信仰,自覺地完成學校任務(wù),自覺地履行學校公約,自覺地成為表率,自覺地探索創(chuàng)新;表現(xiàn)在中層領(lǐng)導(dǎo)身上,就是自覺地籌劃工作,自覺地提高執(zhí)行力,自覺地把握全局,自覺地去做正確的事。要實現(xiàn)這一切,核心就在閱讀。
為了將之具體化,我在學校里推行“行為文化建設(shè)”,也就是校長、教師、學生通過行為感染、言語感染和思想感染,達到精神上的某種“共振”或“共通”。通過舉辦讀書節(jié)、征文比賽、讀書沙龍、晨會讀故事、讀書漂流、開放式讀書館等活動,讓“讀書”這種“軟實力”變成“硬通貨”,成為師生也好、管理層也罷,人人都可以自覺地感于心、察于言、敏于知、施于行,人人都可以將對當下生態(tài)的戾氣、異見、委屈化作更高層面的對“理想國”的建設(shè)。我所主張的讀書,以及學校文化建設(shè),絕不是一種是非不分、良莠不辨、麻痹神智的心靈雞湯,而是某種懷有哲學氣息的立人之業(yè)和立德之功。也許,我們每個人都不能最后做到這一點,但心里懷著既遠在天涯又近在咫尺的理想,這種有心跳、有生機、有魂靈、有指望的教育生活,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