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改革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不分年級制對傳統(tǒng)的以班級為單位的教學形式提出了很大挑戰(zhàn),芬蘭原本的教育體制和老師們的教育觀念受到了極大沖擊。各方爭議也一波接一波襲來。
首先是來自老師的諸多不適應。在傳統(tǒng)班級制教學系統(tǒng)中,三年畢業(yè)制已沿襲多年,擁有非常規(guī)范的管理模式,教學計劃、教案、課件等一應俱全,成熟易用,而且老師、校長在其中的職責也分工明確,一切相安無事。現(xiàn)在突然采用新的教學制度,將過去的經(jīng)驗全盤推翻,另立門戶,很多保守的老師并不買賬。當然也有贊同并積極往新制度努力的教師,但每年都要制定完全不同的教學計劃,開發(fā)目前也許看不到實用度的新課程,重新編排整理教案、教材、教學用品等也給老師們帶來不小的壓力。
同老師一樣,學生的態(tài)度也分成兩派。一部分學生不支持不分年級制的學習模式,認為這種學習模塊的劃分十分瑣碎,缺乏系統(tǒng)性,學習并不連貫,為學習增加了許多負擔;另一部分學生則非常贊賞這樣的學習形式,認為自主選課充分照顧了自己個性化的需求,能夠促進學習的主動性,讓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步伐前進。
來自家長的質(zhì)疑也一直存在。15歲的學生還沒有清晰的對于自我未來的認知和判斷能力,如果讓他們自己選課,他們會不會為了好玩,而選擇那些看似非常輕松的課程,會不會將考試科目摒棄不管,最后導致考試成績一落千丈?
然而這些問題在校長Ari Huovinen看來,都不算大問題。比如老師的不配合,“別的國家很多校長總是發(fā)牢騷,認為在學校中最難解決的是與老師之間的矛盾。其實,如果學校有沖突發(fā)生,不管這沖突是來自于老師之間,還是老師與學生之間,校長都是最終的決策者。我總是努力為雙方達成一個很好的妥協(xié),因為一般而言雙方都會有錯。而校長必須冷靜且謹慎地做出決策,讓雙方都認同你是公正的”。
另外,如果學校是一艘船,那么校長就是決定這艘船航向的船長,在課程領(lǐng)導方面更是如此,校長必須成為一個教育專家,才會有評判課程設(shè)計優(yōu)劣的能力。而老師都在大學里接受過專業(yè)的培訓,足以面對教學的挑戰(zhàn)。
至于學生自覺性的問題,Ari Huovinen校長表示,“羅素的學生有很高的自覺性,這是他們與其他學校的學生最大差異之處”,就像國內(nèi)的重點高中一樣,來到羅素高中的學生都是來自于不同綜合性學校的優(yōu)秀學生,他們或許在最初的學習階段在一些特別的課程中遇到了學習的問題,“但成績不能說明所有,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我們老師明確判斷,是要給學生提供一些補充教學,還是調(diào)整他的學習進度?”
為了清楚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幫助未成年的學生為自己的未來做好規(guī)劃,羅素高中建立了完善的學生管理與咨詢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