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紅梅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1-0158-01
班會活動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陣地之一,學校通常根據不同階段的德育目標確定每周德育主題,由班主任或班委會策劃班會活動課開展的內容和形式,并搜集和整理相關資料,形成完備的班會活動課方案,在每周一個固定的課時面向全班同學召開班會活動課,主持人由本班1-3名同學擔任,采用包括做游戲、講故事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廣泛參與交流討論,班主任適時進行有效的點評和補充,需要時甚至可以邀請家長參與其中,從而對這一德育主題達成相對一致和正向的觀點和認識,以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端正學生的思想觀念,促進班級逐漸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
筆者在聽取了10余節(jié)班會活動課后產生了以下幾點思考。
班會活動課的要素
班會活動課應該具備哪些要素?主題鮮明、形式豐富、參與面廣、教師點評到位等無疑是其基本要素。成昌華老師的一節(jié)主題為“讓優(yōu)秀成為一種習慣”的班會活動課,除了具備以上基本要素之外,還有錦上添花之筆,表現(xiàn)有三:一、行云流水,邏輯嚴密。以一段謎語導入,引出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名言——優(yōu)秀是一種習慣。一個習慣性的動作,認識什么是習慣。兩個小故事,寓意:我們的命運被習慣所掌握。一組學生身邊的照片曝光我們的壞習慣。習慣的養(yǎng)成過程有三個階段。討論高中生三大方面的好習慣,寫出自己的好習慣和壞習慣,介紹改掉壞習慣的具體辦法。教師寄語,同學們齊聲——讓優(yōu)秀成為1406班的習慣。整個班會課前后呼應,節(jié)奏清晰,環(huán)環(huán)相扣,行云流水。二、極富創(chuàng)意,理論深厚。整個活動課的設計有成老師獨具創(chuàng)意的設計,其間小故事大智慧,令人震撼;“曝光臺”中的照片,近在咫尺;動物界中的好習慣,發(fā)人深??;寫下座右銘,指導生活,等等。本節(jié)課理論深厚,最為突出的是從行為心理學研究方面介紹習慣養(yǎng)成分為三個階段,對學生養(yǎng)成好習慣和改掉壞習慣都有良好的指導性作用。三、形式豐富,學生主體。本節(jié)班會課,成老師運用新課程理念,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主持,教師只是偶爾及時地點評與啟發(fā);學生做活動,談切身感受;學生表演,大家討論;學生寫座右銘,自我反思,等等,老師舉將育人的過程化為學生相互學習和自我反省的過程,在浸潤中達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班會活動課的難點
隨后,我們一行理科組評委老師又先后聽了國建云、王恩元、郭銳老師的班會活動課,三位老師各有所長,各具特色,國老師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王老師結合班級情況進行及時點評,郭老師具有講優(yōu)質課的極好功底——層次清晰,語言簡潔,表述準確。其實,一節(jié)班會活動課的組織與學科課堂的組織是相似的,都能顯示教師的教育理念、個人素質、課堂駕馭、師生關系等教育教學風格,兩者具有同樣的三個難點:一、設定循循善誘的過程。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由“教”、“傳授”轉變?yōu)榻處煛皩А?,重在學生主體“理解領悟”,從而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德育課堂也應是由淺入深,層層推導,自然而然地得出結論,才更能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接受能力。二、應對課堂生成的問題。任何課堂從來都不是完全預設的,學生總會產生新問題,其更能凸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例如一位老師的班團活動課上,設定了這樣的問題——如果你手上有一個香蕉皮,顯得十分不方便,附近又沒有垃圾桶,你會怎么辦?請說出你真是的想法。一學生回答說:如果周圍都很干凈,我不會扔;如果周圍本身臟亂,我就將香蕉丟在其中。老師及時用“破窗理論”點評,讓學生們認識到無論怎樣我們都不應該當“破窗”的人。教師如果進一步指出我們不僅不應該做“破窗”的人,還應該做一名“修窗”的人——撿拾垃圾雜物和提醒他人,這樣我們的環(huán)境豈不更潔凈?對學生的教育就會趨向深層次了。三、語言氣質的修煉。教師的語言和個人形象氣質是課堂內容最為顯性的體現(xiàn),新課程改革的課堂將更多的時間讓位給學生,所以,教師的語言力求精煉準確,最好字字珠璣,抓住本質,一語中的。還有,教師的形象氣質也是需要從內而外長時間的積累而成的。這些看似膚淺的表現(xiàn)形式同樣能彰顯老師的個人素質和課堂機智,且非一日之功。
班會活動課的形式
班會活動課與學科課堂十分相似,可以用統(tǒng)一的標準來評價兩者的質量,但是,兩種課堂的組織有什么區(qū)別呢?當然前者的內容以道德意識、精神品質、集體意識和國家觀念等思想品德教育為主,后者以學科具體的知識和能力為主體,除此外,班會活動課還應具備其更為個性化的不同:一、學生主體地位更突出。班會活動課,活動以豐富的形式為載體,如老師們普遍采用了小品表演、小組討論等形式,學生的實踐和體驗貫穿其中。德育講究潛移默化,空洞的說教難以達到理想狀態(tài),一節(jié)優(yōu)質的班會活動課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學生的思想認識和情感認知是一種自然的狀態(tài),是發(fā)自內心的贊許、認可、感動,甚至下定決心去仿效、改正等。當然,形式永遠是為內容服務的,只注重形式或過于強調形式,一節(jié)班會課后沒有一點靈魂的觸動,課后學生情感與認知沒有得到提升,這樣的班會活動課不舉行也罷。二、學生活動組織更自由。既然班會活動課以學生的體驗、認識與實踐為主,且大多是對已有的生活經驗與認識加以提煉和總結,(學科課堂畢竟有大量的新知識新觀點)所以,班會活動課的形式相對豐富,學生活動更自由,場地也可以選擇操場、球場,甚至社會實踐活動基地,學生的思維和觀點也更多元化,比較每個學生因為其家庭環(huán)境、教育背景等不同,對事物的認知水平是千差萬別的,所以活動,主持人和教師點評應該更富包容性,允許認知的不完善甚至是錯誤,此一點也正是班會活動課必須存在的價值——通過引導和碰撞,形成一些主流的認識和有效的措施。三、德育結論認知重實踐。任何教育的目的是最終內化為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價值觀,去實踐它所傳遞的真善美,改正一些不良的思想意識和陋習,是班會活動課的真諦所在,也是課堂的延伸,在實踐中學生再次體味、修正和完善,直至形成正確的觀念與行為。本次班會活動課的比武中,很多老師設計了有效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如其中有一典型:同學們寫出自己的好習慣和壞習慣,粘貼在心愿樹上,掛在教室里,請老師和同學們監(jiān)督,21天后看效果如何,我們都知道富蘭克林就是通過這一途徑,將自己的13個缺點一一改正,從而讓自己更加完美也更加成功。
班會活動課的思辨
聽取了最后兩節(jié)班會活動課——楊元璋老師的《知行之間我們缺少什么》和楊永臣老師的《讓孝成為一種習慣》,教師選題有自己的獨特的思考,學生參與面廣,十分具有教育意義。
特別是楊元璋老師的班會活動課,評委老師甲如此評價:“知的目的是什么?是行。行的目的是什么?是利益與價值的體現(xiàn)。教師有自己的思想,能展示正確的教育思想,好的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好的習慣,好的品格,好的德行,引導學生自我教育。這節(jié)班會活動課能促進學生思考,應該很有收獲。”評委老師乙評價說:“命題比較有深度,哲學的思考引發(fā)了同學們思維的碰撞,學生層次高,發(fā)言積極,受到了啟發(fā)和教育。老師點評比較到位?!惫P者頗有同感,三點特別可?。阂?、符合高素質的學生實際。本節(jié)班會課選在1415班,班會主題具有哲學的思辨、對抽象人性論的思考及本能、情感和道德約束之間的沖突,有相當的理論深度,對學生的思維層次要求較高,甚至有點艱深,學生們對問題的獨立思考甚至是反駁意見,讓老師們?yōu)橹泻?。二、重在探討交流的過程。課后,筆者與楊老師交流,他說:“本節(jié)班會課的初衷在于引發(fā)學生的思考,重在過程?!闭麄€課堂,老師都是一個好的向導,引導學生深入問題的本質,學生們暢所欲言,甚至得出這樣的深刻認識:快樂來自自身的情感和過往的經驗;快樂來源于自己的存在和他人的存在,有同學補充說是萬物的存在;沒有純粹的好人,也沒有純粹的壞人;撿到錢還不還,不是錢的問題,實際是人格的認可與毀滅,等等。三、音樂也具有良好的育化作用。在“重拾心路歷程”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們在優(yōu)美的輕音樂中想象自己樂于從事的事情,樂從何來?教室里十分安靜,老師和同學們都陶醉了,感覺很美,很有意境,并且一同進入了回味和思考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