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芳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1-0135-01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內(nèi)容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數(shù)學操作技能方面的知識,如:畫長方形、正方形、畫直角、角的角度量,作已知直線的平行線(垂線)等等。大部分操作技能都有它的操作步驟。在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老師一般以操作步驟和動作要領的掌握為目標來設計教學思路。記得在教“角的度量”時,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1.請學生在自己本子上畫角,四人小組比一比角的大小。
2.出示學生中無法用肉眼直接比的角,說說怎么辦?引出量角器。
二、認識量角器上的角
學生自學課本有關知識,并結合量角器討論交流量角器的構造:
(1)量角器是半圓形的。
(2)上面有1、10、20……170、180這些數(shù)字。
(3)量角器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對應的角是1度。
①老師屏幕演示,先把量角器對半分,接著把兩邊平均分成9份,最把18份份中的每一份平均分成10份,共180份。
②想象一下1度角的大小。因為1度角比較小,學生欲說不能,教師課件演示1度角大小,問學生是不是這么大?然后從不同方位演示1度角的大小。最后讓同學指指自己手中的量角器上1度角的大小。(這樣設計是因為量角器上無法看到一個完整的1度角,學生建立1度角的表象比較困難,教師借助課件,從中心點出發(fā)向不同方向引出1度角,幫助學生正確建立1度角的表象,為后面的學習做好準備)。
③提問:1份所對的角是1度,由此同學們想到什么?教師逐個演示學生所說的角,使學生體會到量角器上有許許多多個已知的角。
④通過教師的課件演示學生在量角器上形成了許多角的表象,發(fā)現(xiàn)它們的頂點都在同一點,水到渠成認識了量角器上的中心點。
(4)討論:中心點處是一個半圓,沒有看到從中心點引出射線構成許多角,這是為什么?(這里通過學生的討論交流,加深了學生對量角器構造的理解,消除因量角器無直觀明確的角給學生后繼學習度量角的方法帶來影響)。
三、角的度量
1.在量角器上找出指定度數(shù)的角
(1)在量角器中找出60度角,用筆描給同桌同學看,學生一般有以下幾種方法:①從左邊零刻線開始找。②從右邊零刻線開始找。③從中間刻度線開始找。教師課件演示。學生再進行集體交流時會產(chǎn)生認識量角器的“零刻度線”、“內(nèi)刻度”、“外刻度”等名稱的需要,教師可以適時作一些介紹。
(2)男同學找一個120度的角,女同學找一個45度的角,集體交流,教師演示。
(3)在量角器上找一個自己喜歡的角,找好給同桌看看,是否找對了(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為下一環(huán)節(jié)量指定度數(shù)角服務的,啟發(fā)學生運用“重合”的思想,測量指定度數(shù)的角,自己主動探索用量角器度量角的步驟方法)。
2.量指定度數(shù)的角
(1)出示習題單元的第一個角( ),你能用量角器量出它的度數(shù)嗎?學生由于受到上題的影響,可能有以下幾種量法:
①將角的頂點與中心點重合,將角的一條邊與零刻度線重合。②將角的頂點與中心點重合,另外兩條邊與量角器上任意兩條刻度線重合。
(2)比較不同的測量方法,擇優(yōu)使用。
(3)學生獨立測量習題單上第二個角( ),第三個角(
)。
(4)小結方法。
四、練習設計
1.用量角器量兩組角,比較一下它們的大小。
2.量一量三角板各個角的度數(shù)。
3.量一量書上出示的幾個角的度數(shù)。
五、全課總結
做全課小結。
從本課教學活動設計中,總結出以下幾點反思之處:
1.“單一性目標”應向“多維性目標”轉變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單一,只注重學生掌握量角的有關知識和技能的獲得。特別是在角的度量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自學角的度量方法如同在解讀量角器的使用說明書,根據(jù)說明書上所寫的,學生嘗試使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學生以模仿、記憶、反復練習的方式掌握角的度量方法。沒有較好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主動性,忽視了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和體驗,忽視了學生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與知識技能的有機統(tǒng)一。
2.“怎樣操作”應向“為何如此操作”轉變
本節(jié)課就是以“怎樣度量角”來確定教學思路,設計教學的。不足之處,學生只是“遵命而為”進行操作,只是機械地模仿、記憶,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具體操作中容易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操作性錯誤,對于教學操作技能的學習,能否在關注知識和技能掌握的同時,圍繞“為何要如此操作”這一學習主題,著眼思路引導,聯(lián)系學生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激活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主動探究的空間,主動構建所學新知。其實本節(jié)課教師不用告訴學生如何操作,啟發(fā)學生用“重合——相等”的思路,自己去探索、實踐量角的方法。
3.“教教材”應向“用教材教”轉變
本節(jié)課的教學對教材作了部分的處理,為了使學生能更好掌握量角的方法,師生詳細交流了量角器的構造,特別是量角器上的中心點、0刻度線、內(nèi)刻線、外刻度,為了能較好鞏固量角的方法,師對教材里的練習作了一定的處理,注重實踐操作,但每個環(huán)節(jié)的知識整合性不夠強,學生對為什么要學習這些知識感到茫然。我們能否再大膽一些,按學生的學習需要重組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學所需的知識,學有價值知識。如學生在尋找指定的度數(shù)角時,產(chǎn)生認識零刻度線,內(nèi)、外刻度線需要,此時教師適時作介紹,學生學習興趣較濃。
4.“被動接受”應向“主動構建”轉變
教學實踐提示:教師應了解學生參與新知學習的知識經(jīng)驗準備,應善于從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中找新知概念建構的生產(chǎn)點,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主動建構所學新知。角的度量學習內(nèi)容中,學生在這之前已經(jīng)認識了角,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量角器上找指定度數(shù)角,認識量角器上的“零刻度線”、“內(nèi)外刻度”,啟發(fā)學生運用“重合”的思想測量指定度數(shù)的角,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將所學新知納入了舊知,主動建構新知。
5.思維的“狹隘性、膚淺性”應向思維的“廣度性、深度性”轉變
《數(shù)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币浴督堑亩攘俊愤@節(jié)課為例,我們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如在教學角的度量方法時,可以讓學生將要測量的角與量角器上的已知角比一比,測出角的度數(shù),學生這時測量的方法不一定從0刻度線開始了,在比的過程中,學生形成測量的方法,這時學生的思維不單純是模仿和記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