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蒙
具有悖論特性的“兩面性”原則被斯帕克定義為其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思想基礎(chǔ),是其獨樹一幟創(chuàng)作風(fēng)格的根源,貫穿了其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始終?!皟擅嫘浴彼枷氲暮诵氖菍σ磺锌陀^存在的肯定,對一切可能性的承認和對差異的包容。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沒有完美無瑕的天使,也沒有一無是處的魔鬼,每個人物都是有著矛盾特征的統(tǒng)一體。斯帕克用其超然中立的視角詮釋著這種矛盾卻統(tǒng)一的存在。她的成名作《布羅迪小姐的青春》便是一部在此思想指導(dǎo)下創(chuàng)作完成的力作。
“兩面性”原則——斯帕克的創(chuàng)作思想核心
艾倫·伯德在《穆麗爾·斯帕克》中指出“斯帕克寫作風(fēng)格形成的源頭帶有著地域色彩”。[1]伯德所提到的這種地域色彩是指她的出生地愛丁堡,她的文學(xué)作品散發(fā)著濃厚的愛丁堡風(fēng)味,愛丁堡對她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斯帕克在一篇名為“愛丁堡出生”的散文中這樣描述她在愛丁堡的生活經(jīng)歷:“我的老師們大量地使用它,所有的社會階層都習(xí)慣用‘然而連接句子。我本能地將這個詞(nevertheless)作為一種思維模式的核心和愛丁堡聯(lián)系起來?!蚁嘈抛约罕煌耆噍斄擞眠@個詞去思考的思維習(xí)慣?!野l(fā)現(xiàn)我的大多數(shù)作品都是以‘兩面性(nevertheless)思想為基礎(chǔ)。它指導(dǎo)了我的行為”[2]。這篇文章是在愛丁堡的一個小旅館里寫的,當(dāng)時她正等待去探視生重病的父親。所以并沒有進一步給出“兩面”的確切含義。很多評論家認識到這種思想對斯帕克文學(xué)成就的重要性,紛紛提出他們對這個詞的理解,其中約瑟夫·海因斯的理解比較具有概括性:“斯帕克所謂‘兩面是指,無論站在什么立場,無論闡述什么觀點,都有另外一面?!盵3]
在斯帕克看來,世界是有極大的包容性的,存在著無限的可能;如果一種可能性顯現(xiàn)出來,其他的可能性,特別是那些充滿矛盾的可能性,就會自然而然地顯現(xiàn)。從這個意義上講,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是只有一面的,所有事物都是至少有著兩面的復(fù)雜統(tǒng)一體。而就發(fā)展而言,任何事物都不會只朝著一個方向發(fā)展,而會朝著任何可能的方向發(fā)展。斯帕克的這種思想接受了不同個體存在的意義,這是一種極其包容的世界觀。
出于這個原則,斯帕克看到的現(xiàn)實比現(xiàn)實主義所承認的現(xiàn)實要更加多樣。在她的眼中,現(xiàn)實既是物質(zhì)的又是精神的,既是抽象的又是具體的,既是短暫的又是永恒的,既是嚴肅的又是可笑的。她一旦看到了現(xiàn)實中的“一面”,便一定會預(yù)見到其“另一面”。因此,海因斯將斯帕克定義為一個“不折不扣堅持‘既……又原則的作家”[3]?!凹取帧钡哪J酱砹怂宋锼茉旌颓楣?jié)設(shè)計的特點。在她的第一部小說《安慰者》中,主人公卡羅琳·蘿絲既是一位塑造人物的小說家,又是別人的作品中被塑造的一位人物。在她的成名作《布羅迪小姐的青春》中,布羅迪小姐既扮演著上帝的角色,掌控著別人的命運,殊不知自己的命運又被別人掌控著。
“兩面性”原則的對立面是唯我主義、自我中心主義和利己主義——一切過度地強調(diào)“一面”而否認“另一面”的世界觀。對這些世界觀的攻擊和諷刺成為斯帕克小說的永恒主題。在一次演講中,斯帕克大膽地提出了自己對小說功能的新的理解。她指出在20世紀的文學(xué)中,有種表達“社會感”的傳統(tǒng)。在這種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的影響下,“被壓迫者反抗壓迫者”的情節(jié)模式在這一時期的小說中隨處可見。這些小說使讀者沉溺于對被壓迫者的同情或?qū)浩日叩膽嵖?。這種感情的表達使讀者感覺自己已經(jīng)盡到了社會責(zé)任。實際上,它只是給讀者造成了一種參與社會活動的假象,社會并沒有因此而發(fā)生改變。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這種模式已經(jīng)不能滿足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需要了。斯帕克呼吁這種小說模式在變成過時的藝術(shù)形式之前應(yīng)該被放棄。她堅信,對付壓迫勢力的最好方法不是同情和憤慨,而是諷刺和嘲笑,“只有嘲諷才是我們所擁有的最有效的武器”[4]。
《布羅迪小姐的青春》中的“兩面性”
隨著《布羅迪小姐的青春》的出版,斯帕克達到了其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第一個高峰。以自己的老師克里斯蒂娜·凱小姐為原型,斯帕克在小說中塑造了不同尋常的愛丁堡女教師布羅迪小姐的形象。戰(zhàn)爭奪走了她的愛人和二十幾歲的青春年華。在她四十歲之際,才意識到自己的青春剛剛開始。她立志在自己的青春年華之際教育出幾個“人類的精華”。為了完成這項事業(yè),她在班里挑選了六個女孩兒形成了一個“布羅迪幫”,她們像忠實的信徒一樣圍繞在布羅迪小姐周圍。布羅迪小姐把傳統(tǒng)的教學(xué)內(nèi)容排除在課堂之外,取而代之的是其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和對周圍事物的喜好。她不囿于傳統(tǒng)的教學(xué)方式使學(xué)生們覺得新鮮,但這種獨特的方式絕不是她自稱的“把已經(jīng)存在于學(xué)生中的東西引導(dǎo)出來”[5]。相反,她洗腦般地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xué)生,她的喜好成了判斷正誤的唯一標準。而在“布羅迪幫”的內(nèi)部,她的這種控制欲望完全超出了課堂之外,觸及女孩兒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并漸漸膨脹為一種控制她們命運的渴望。為此,她策劃了一系列令人不可思議的事件。這些事件便構(gòu)成了整篇小說的故事框架。然而,一個意外打碎了她的美夢。她被出賣了,而出賣者正是“布羅迪幫”中她最信任的桑迪。布羅迪因此被迫提前退休,在五十五歲時,身患癌癥,最終孤獨地死去。
布羅迪小姐極具控制欲望,她無視周圍人的意志,理所當(dāng)然地把自己擺在至高無上的位置。她企圖篡奪上帝作為命運決斷者的角色,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周圍人的命運,并自認為她所選中的人都會聽從她的安排。弗朗西斯·羅素·哈特在《蘇格蘭小說:從斯摩萊特到斯帕克》中將布羅迪小姐的本質(zhì)定義為“一位精神獨裁者”[6]。哈特的這種認識基于他洞察到這兩者的相同本質(zhì)——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完全不同于斯帕克充滿包容性的“兩面性”世界觀,布羅迪小姐的世界里只有“一面”,那就是她自己,更確切地說,她自己的利益。除了自己之外的周圍世界,為她而存在,必須要服從她的個人意志。從布羅迪這種有缺陷的世界觀出發(fā),斯帕克在這個角色中植入了一些突出的性格特點,用諷刺的手法,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她的“兩面性”原則。
1.徹頭徹尾的自我主義者
“布羅迪幫”的女孩兒們除了保持了和布羅迪小姐的友誼外,她們之間很少有共同之處。那是出于什么樣的標準,布羅迪小姐選擇了這些性格各異的女孩兒們作為自己的親信呢?“布羅迪小姐已經(jīng)選出了自己喜歡的學(xué)生;或者說,選出了那些她可以信任的學(xué)生;再或者說,她可以相信她們的家長不會對她的教育方針中那些更為先進的違犯校規(guī)的方面進行抱怨?!盵5]很顯然,這樣的標準使布羅迪小姐確信,不會有威脅來自于“布羅迪幫”內(nèi)部以損害她的利益。這樣,她便可以在自己的勢力范圍內(nèi)為所欲為。布羅迪小姐混雜的宗教信仰也完全出于維護自己利益的考慮。她有一個不同教會的輪流表,每逢星期日的早晨,她會輪流去各種各樣的非羅馬教會的教堂做禮拜。這種混雜的宗教信仰為布羅迪小姐披上了一層保護的外衣。在它們的保護下,無論她做錯了什么,都能從某種宗教中找到被寬恕的理由。因此,她才能如此地堅信“不論她的行為如何,上帝都與她同在”[4]。endprint
不僅如此,布羅迪的自我主義還滲透到了她的愛情觀中。小說中和她有著感情糾葛的兩個男人——音樂教師勞瑟先生和繪畫教師勞埃德先生在不知不覺中都成了她自我主義愛情觀的犧牲品。兩人都愛上了布羅迪小姐。溫和靦腆的單身漢勞瑟是布羅迪唯一承認過的“情人”。而且僅僅被布羅迪當(dāng)作愛情的代替品來轉(zhuǎn)移她對美術(shù)教師勞埃德先生的愛。他就這樣心甘情愿地被布羅迪小姐利用了。然而,勞瑟先生并不是布羅迪小姐在自己的感情關(guān)系中選定的唯一代替品。她從一開始便謀劃著讓“布羅迪幫”中的羅斯代替自己成為特迪·勞埃德的情人。雖然,勞埃德贏得了她的真愛。但由于他已婚和天主教徒的身份,布羅迪拒絕了這份愛。這看似偉大的犧牲背后隱藏著可怕的陰謀:讓有本能的羅斯成為勞埃德的情人,而有洞察力的桑迪充當(dāng)這件事的告密者。雖然這個計劃以失敗告終,并直接導(dǎo)致了桑迪對她的出賣。但布羅迪以自我為中心的愛情觀卻暴露無遺。正如露絲·惠特克在評價布羅迪小姐的愛情生活時說到的:“簡·布羅迪的情人們,過去的或現(xiàn)在的,都是她自我的延伸?!盵7]
2.不可救藥的偏執(zhí)狂
如前所述,從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出發(fā),布羅迪小姐堅持從單一的角度,用單一的方式來認識周圍多姿多彩,變化多端的世界。而事物本身所展現(xiàn)出的“另一面”抑或“另幾面”,對她來說便是眼中釘、肉中刺,若不及時剔除便會傷及性命。頑固地堅持自己的看法,以偏激、仇恨的態(tài)度對待不同意見。斯帕克刻畫了一位固執(zhí)己見的女教師形象。偏執(zhí)便是否認“另一面”的布羅迪小姐向我們展示的另一個性格特征。
布羅迪的偏執(zhí)最突出地體現(xiàn)在她對學(xué)生的教育中,她在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是把自己一些偏激的思想塞進學(xué)生的頭腦中。此外,布羅迪小姐還用偏激的標準來約束學(xué)生的行為。就連窗戶開得大小她都有刻板的要求。“這窗子開得太大了……六英尺就足夠了,再大就俗氣了。[5]”在她看來,六英尺就是劃分優(yōu)雅和粗俗的界限。任何的偏離都是無法容忍的。
3.布羅迪小姐的“另一面”
斯帕克在接受約翰·圖薩的采訪時,被問到了她小說中所塑造的惡魔般的角色:“在你的小說中,你用最精彩的篇章描寫了那些帶有惡魔色彩的角色,比如伯納德·肖。他們中的一些還非常的滑稽?!睂τ谶@一點,斯帕克欣然地予以了肯定:“是的,我也說不清楚。但是惡毒的角色也可以非常非常有趣,有時很可愛,甚至很善良?!彼古量酥阅軐耗О愕慕巧茉斓糜腥?,可愛,甚至善良,其中的原因不難理解。陶醉在“兩面性”世界里的斯帕克,是絕不會只展現(xiàn)人物的“一面”的。她一旦揭示出人物性格的“一面”,便會本能地去挖掘人物的“另一面”。因此,在她的作品中總會出現(xiàn)可愛甚至善良的惡毒角色。她堅持刻畫有著善惡共存兩面性格的人物。這種刻畫人物的手段當(dāng)然也運用在了布羅迪小姐身上。
布羅迪小姐究竟是不是個好老師呢?這個問題并不容易回答。她把科學(xué)知識完全排除在課堂之外,她的課堂里充斥著個人對周圍事物偏執(zhí)的看法。而與此同時,她課上所講述的那些故事又很生動有趣,學(xué)生們在她繪聲繪色的講解中確實學(xué)到了一些實用的知識。當(dāng)“布羅迪幫”的女孩兒們回憶起當(dāng)年和布羅迪小姐在一起的時光時,都會不約而同地認為那是她們生命中最快樂的時光。這也為布羅迪小姐作為教師有著成功的一面提供了有力的證據(jù)。
布羅迪小姐擺出“教育改革者”的姿態(tài),敢于用反常規(guī)的教學(xué)方法對抗根深蒂固的教育傳統(tǒng)。但在瑪麗亞·布萊恩“這座教育工廠”中,挑戰(zhàn)傳統(tǒng)便會成為孤立無援的眾矢之的。而這種孤立無援的處境多多少少引起了人們對這位“教育先鋒”的同情。對布羅迪小姐的同情還來自于她和未婚夫休凄美的愛情故事。在她正值青春之時,他們相愛繼而訂婚。但布羅迪小姐卻沒有等到他們的婚禮,休在宣布停戰(zhàn)前的一個星期犧牲在了戰(zhàn)場上,給布羅迪留下的只有心中永遠也抹不掉的傷痛。
結(jié) 語
在“兩面性”原則的指導(dǎo)下,斯帕克向人們呈現(xiàn)了一位既可恨又可愛的女教師形象。人們無法用簡單的“好”或“壞”來給她貼上標簽。正如戴維·洛奇評價的那樣,“在《布羅迪小姐的青春》所描繪的世界里,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完美?!盵8]有批評家質(zhì)疑斯帕克這種刻畫人物的手法會削弱小說的主題。而實際上,斯帕克正是想通過她的小說向我們展示一個充滿悖論和矛盾的多樣性世界,在她的眼中,一個充滿各種可能性的世界才是最真實的。
基金項目:本文為徐州工程學(xué)院校級科研項目“《布羅迪小姐的青春》中的超現(xiàn)實主義研究”(項目編號XKY2012611)的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Bold,Alan.Muriel Spark [M].Contemporary Writers Series.London:Methuen,1986.
[2]Spark,Muriel.Curriculum Vitae:Autography [M].Boston: Houghton,1992.
[3]Hynes,Joseph. The Art of the Real: Muriel Sparks Novels[M].Rutherford: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London and Toronto: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1988.
[4]Spark,Muriel.“The Desegregation of Art”.Proceedings of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M].New York:Spiral Press,1971.
[5]繆麗爾·斯帕克.布羅迪小姐的青春 [M].童燕萍譯.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25,114,36,46,4.
[6]Hart,F(xiàn)rancis Russell.The Scottish Novel:From Smollett to Spark.Cambridge[M].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36.
[7]Whittaker,Ruth. The Faith and Fiction of Muriel Spark [M].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2.
[8]Lodge, David.“The Uses and Abuses of Omniscience:Method and Meaning in Muriel Sparks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J].Critical Quarterly 12(Autumn 1970).
作者簡介:
吳 蒙(1980— ),女,江蘇徐州人,徐州工程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xué)。endprint